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
1.心与小肠病辩证
因为此类在禽病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我们有一个了解即可。心与小肠病包括:
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脏阳气虚衰,功能减退以及阳气暴脱。
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不足与心阴亏虚,不能濡养心脏。
心火亢盛——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心脉痹阻——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
痰迷心窍——痰浊蒙蔽心窍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癫证和痫症。
痰火扰心——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其成因由某些外感热病或内伤所引起。
小肠实热——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心热下移于小肠所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炽盛,心热下移于小肠可致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甚灼伤阴络而尿血。心火内炽,热扰心神而心烦。心火耗伤津液,机体引水自救致口渴。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灼伤口舌,因此口舌生疮。这是小肠实热的主要症状特点。
回 楼主(王留英) 的帖子
您好,王老师,可以把您的电话告诉我吗?很着急的,谢谢老师了!这是我的电话13836921593姓罗 2.脾与胃病辩证脾胃病症,均有寒热虚实之分。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不能统血为常见。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主。
脾气虚是首先表现的一个病证,因为脾气不足,可导致运化失职,可表现气虚的一类证候。如腹部胀满,是因为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消化迟缓,输布精微乏力,致水湿内生,脾气反为所困;食少纳呆,因为脾胃相为表里,脾气不足,胃气亦弱,腐熟功能失职;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因为水湿不化,流注肠中;少气懒言,是因为中气不足等等。脾气虚长久不得改善,进而可出现脾阳虚。阳虚则寒,可表现脾胃虚寒的证候。脾阳虚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过食生冷,伤及脾阳,这就象是往一锅热水中加冷水。二是肾阳不足,无以温脾。这也正如灶内无热(火),难以加热锅中之水。脾阳虚证除了与脾气虚证相类似的如腹胀纳少,倦怠乏力等证候之外,还表现了阳衰的其它证候。如腹痛则喜温——温可扶阳;大便清澈稀薄,甚则完谷不化——水寒内盛,水湿不化,饮食混杂,流注肠中;四肢不温——四肢禀气于脾,脾阳虚则不能外温四末;小便不利——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因为阴虚而出现寒滞的结果,并可导致寒湿困脾。当然,寒湿困脾证也可由其它原因所引起,如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者是内湿素盛等。对于寒湿困脾证,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寒与湿同为阴邪,阴邪过盛则易伤阳,而阳衰之时阴却更加之盛;另外,阳气是维持脏腑功能的动力。阳即衰,其动力即减弱。从而难以输布或温运水湿,导致水湿内停。又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由于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所以会出现一系列的证候。如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甚则泄泻、泛恶欲吐、肢体浮肿等等。脾不统血同是由于脾气虚亏,不能统摄血液所致,症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等。既然脾性恶湿,有寒湿困脾证,同样也有湿热蕴脾证,只不过是性质上的改变。虽然也有大便溏泄,但泄而不爽,并伴随着小便短赤。而且身热起伏,汗出而不解,与寒湿困脾证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至于胃的病理表现,由于脾胃相表里,那么同样也有胃热、畏寒之分,也有虚证、实证之别,是与脾有紧密联系的。脾气充足,胃气也健旺;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胃的腐熟之能也不弱。即便使有时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些病理反应,只要未伤及脾气,也是证轻易愈的。因此,这里也就不再复述。 引用第12楼佐君畜牧于2009-09-10 18:29发表的:
不是中医不治病是因为很少有人能融会贯通,我很喜欢中医,但却对中医知之甚少,希望王老师能指点迷津,继续发挥。
支持!! 留英大哥的文章博大精深,回味无穷,恭敬收藏. 引用第11楼kefengqinye于2009-09-10 18:02发表的:
希望王老师还能继续发表这样的文章
呵呵,谢谢大姐大的支持。 王老师讲得和精彩啊希望你继续写,你辛苦了王老师
:):victory: 王留英老师,你文章深入浅出的把特“玄”中医理论展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是初学者,看着后面的,前面的已经模糊了,是否能为大家做一张图示,把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八纲等等用图表示,看起来非常直观,更便于记忆。多谢!
回 118楼(老鲁) 的帖子
谢谢你的关注,你所提问题就我现在的电脑水平还做不了,抱歉了。回 119楼(王留英) 的帖子
目前做了,就找猪年帮忙呀! 肝与胆病辩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由于肝病的病机复杂,病证较多,下面分述之。
1.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2.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3.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脉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4.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慢性疾病、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虚火内灼,则见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虚不能上润,则见口咽干燥;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5.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过极或肝肾阴虚,致使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而发病。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柔顺,故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经脉失养,故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为肝肾阴虚,肝阳亢盛之象。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病机,常可互相转化,如肝气久郁,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热炽盛,可以灼烁肝阴;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而肝阳亢盛又可化火伤阴。所以在辨证上既要掌握其各自特征,又要分析其内在联系,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小结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鉴别:
① 肝气郁结:
性质:实证。
症状: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易怒,妇女月经不调。
② 肝火上炎:
性质:热证。
症状:头晕胀痛,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多梦,胁肋灼痛,便秘尿黄,吐血衄血。
③ 肝阴不足:
性质:虚证。
症状:眩晕耳鸣,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蠕动。
④肝阳上亢:
性质:本虚表实。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王老师,您辛苦了! 王老师才高八斗,富载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