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 发表于 2009-10-13 13:08:09

这几天正在看黄帝内经,明白了不少中医理论,但在鸡病还请王老师给多讲讲,是少阳还是太阳病,人是切脉,鸡怎么通过解剖来诊断啊?

A诚信A 发表于 2009-10-14 07:18:32

期待你的文章王老师
:victory:

龙口养殖户 发表于 2009-10-14 07:27:16

我们这里有人用草药喂鸡效果很好 可惜他的配方不给别人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0-14 12:15:16

预防与治疗
预防与治疗疾病,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两种不同手段和方法,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消灭疾病,保障健康。
一.预防
中医学中的预防,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为主”是控制疾病的重要方针之一。从古至今,中医学就一直尊崇“治未病”原则,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了防疾病于未病之前,而且还体现了患病之后,运用各种方法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及复发。前者称作“未病先防”,后者称作“既病防变”。那么,所谓“治未病”也即包含了以上两个内容。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邪正两方面。邪气是引起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外部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因此,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是“未病先防”的主要指导思想。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养生扶正。2.避除邪气。中医学非常重视养生扶正,认为通过调摄精神情志,注意饮食起居,加强健身运动以及用某些药物等等,可达到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目的。《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强调指出:正气充足,邪不易侵犯,则不发生疾病。正气亏虚,邪易侵犯,则会发生疾病。因而,养生扶正,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关键。
其二避除邪气的思想理念中明确指出:由于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那么未病先防原则除了采用养生扶正之外,同时也应重视从外部施用避除邪气,防止病邪侵袭的方法。这也是预防疾病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古代医学家即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刺法论》也说应当“避其毒气”等等。避除邪气,防止病邪侵袭的具体作法,一般包括加强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以及注重消毒避邪等方面。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防患于未然”即是这种思想的恰当比喻。另外,再联系到我们平时的养殖生产过程中,是否也在积极的尊崇这种思想和理念,无需置疑,也是不言而喻的。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0-14 19:01:38

“未病先防”固然被医学界视为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并作为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但是,作为生存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种种疾病的威胁,特别是某些恶性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呈上升趋势,因而,“既病防变”即具有更为实际的临床意义。既病防变主要指的是,患病之后应采取积极地态度,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它包括早就医、早诊断、先安未受邪之地,及愈后防变、巩固疗效等方面内容。早就医、早诊断容易理解,下面主要谈一下“先安未受邪之地”。
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当病邪侵袭机体某部位时,对于尚未被邪气侵犯的部位予以扶助,加强设防,制止邪气进一步深入的防治原则。此是根据《难经》相关的治疗思想衍化而来的,如《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根据五行生克的传变规律,肝木受实邪,会导致横逆乘克脾土,故在治疗肝病时,根据这种传变规律,适时采用健脾益胃的治法,先充实脾胃之气,即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无令得受肝之邪”。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思想,对我们的工作也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例如内脏机能虚衰的病变,迁延日久常会累及肾。因此,在治疗脏腑病变时,应考虑这一传变规律,采用相关的治法,阻止其传变途径。
另外,愈后防复,巩固疗效也是中医学比较重视的作法。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疾病刚刚痊愈,机体处于恢复阶段,机体正气尚未完全充健,若此时调养不当,或者复受外邪,那么其结果只能使旧病复发或又滋生他病。因此,在疾病初愈(特别是大病)阶段,要以补虚调正为主,并兼顾余邪的驱除,从而使机体尽快得到恢复并防止疾病的复发。

一颗尘埃 发表于 2009-10-14 20:53:27

中医还有个无奈的地方,那就是中药。现在的中药大多都是速成班,用化肥和农药堆成的。药效可想而之,在加上中药里才残留的农药,哎。。。。。。。。。。。。

鸡舞翩翩 发表于 2009-10-14 21:06:43

再次为楼主的奉献精神,喝彩与鼓励。

wr_616 发表于 2009-10-15 19:44:15

因老师精彩的文章让我记住了老师文章深入浅出使我们这些新手收益匪浅 老师辛苦了 愿老师继续下去 把你的文章和你的共享精神传承下去

路振林 发表于 2009-10-15 21:42:44

学习了,打算把它打印下来,慢慢品味,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有把他往上顶呢,多多回复整他个几十页。
向王老师学习了

子丑寅卯 发表于 2009-10-15 22:07:50

顶一下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0-16 12:21:44

二.治疗
治疗是辩证基础之上进行的临床终末环节,是对治愈疾病起决定性作用的举措。根据中医临床治疗实践,可以将治疗分成三个部分,即治疗思想、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中医临床论治总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论治思路。其包括:
1.整体论治思想。是一种强调联系、统一、完整性的宏观治疗思想,是体现了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内环境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指的是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可能对肌体造成的致病原因。内环境的整体性是说,五脏六腑都是胡根互用、相互制约的。中医学认识疾病、治疗疾病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由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情况,着眼于邪正相争而引起的整体反映。并将局部病变与整体情况辩证统一起来,即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状态,又不忽视病变的脏腑、经络以及全身所产生的影响。
2.辩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结合思想。“病”与“证”是中医疾病结构中的两个重要层次,是中医对疾病本质属性和矛盾运动的抽象概括。其中“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规律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的概括。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的有机结合,关系到过程与阶段,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纵向和横向的辩治统一。两者结合,求同存异,在辩证基础上辨病,在辨病范围内识证,进而予以统筹论治。
3.调平论治思想——以平为期。中医学认为,肌体各脏腑、经络、组织之间,以及内外环境之间,若能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即可使各种生理活动正常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疾病。故而可以说,疾病的发生即是肌体正常的平衡协调失常,是肌体内部环境或内外环境稳定失调的具体表现。那么对疾病的治疗,从总体上讲,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或方法,都必须以“以平为期”为治疗目标,使肌体不平衡状态得以消除,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等立足的是肌体内环境的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纠偏救弊、脏腑补泻、表里互治等也均属于调节平衡的具体治法。因此,“以平为期”是中医对疾病论治的总方针。

zhanghua1986 发表于 2009-10-16 22:53:38

中医是我们祖国的国粹,我们一定要发扬广大~!~!支持!!继续!~!~

13596113607 发表于 2009-10-17 12:11:02

继续啊 :):)

神龙无敌 发表于 2009-10-17 12:48:50

太精彩了,中医真是太神奇了。王老师辛苦了 :)

九月鹰飞 发表于 2009-10-17 17:14:45

不错就是少了点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理论文章连载(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