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0-31 12:33:16
3.调整阴阳
从发病学的角度看,疾病乃是肌体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形成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平为期则是临床中根本的治则之一。那么在疾病的发生中,对于阴阳偏盛的病证,要采用损其偏盛,即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属于阳偏盛的要损其有余,采用“热者寒之”或“治热以寒”。如邪热壅肺证,应用麻杏石甘汤以清泻肺热等。属于阴偏盛的要损其有余,采用“寒者热之”或“治寒以热”的治法,抑其阴盛。它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病证。然而,有一个事项需要注意,那就是当阴阳偏盛的病变出现相对的一方偏衰时,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的同时,要兼顾相对一方的不足,适当配合补阳或滋阴之法。对于阴阳偏衰的病证,应采用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的治则。有三方面的内容:(1).滋阴。适用于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证。如肾阴虚证采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则。(2).补阳。适用于阳虚不能制阴的虚寒证。如肾阳虚证采用“益火之源,以清阴翳”的治则。(3).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此外,在补其阴阳偏衰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所谓阴中求阳,是说在补阳之时,适当配用补阴药物。所谓阳中求阴,是指在补阴之时,适当配用补阳药物。这也体现了中医宏观调控的思想。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1-1 18:23:26
4.调整脏腑功能
在临床中,几乎所有疾病的治疗都应注重调整相关的脏腑功能,这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直接调整。是对某一脏(或腑)的功能失调,根据该脏(或腑)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相关措施直接进行调整,促使其功能恢复。(2).间接调整。由于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故而在脏腑发生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发病的某一脏腑,而要注意调整与其相关的其它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的关系。实际上,在临床治疗中常常将上述两种方法互相结合施用。例如,因肝火亢盛、木火刑金而导致的肺热咳嗽、咯血病证,治疗时应将清降肺热与清肝、平肝泻火的方法兼用并施,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5.调理气血关系
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需注意调理气血的关系(关于气血的概念前面已有论述),尤其以内伤杂病更应注意这一治则。第一要针对气血自身的失调或不足进行调治。对于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气虚等病理变化及其证候,应分别采用行气、降气、升气、开闭、固脱、补气等方法治之。对于血瘀、血溢、血热、血寒、血虚等病理变化及其证候,应分别采用活血、摄血止血、凉血、温通血脉、补血等方法治之。第二,要根据气血关系的失常进行调治。根据气能生血,对气虚而致血虚,或气血两虚,应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根据气能行血,对于气虚或气滞而导致的血运减慢、瘀滞不畅,治宜补气行血或行气活血化瘀。如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治宜引气血下行或降气和血。根据气能摄血,对于气虚不能摄血而致血溢脉外的出血证候,治宜补气以摄血止血。根据血为气母,对于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血瘀气亦滞的证候,治疗宜依其气血发病的先后,而采用相应的方法调治。如血瘀致气滞者,应重在活血化瘀,血行流畅则气滞自然得解。
以上为中医治则诸论,虽然阐述较为简单,但也方方面面具有所表,我们应结合临床经验,融会贯通,渐次掌握。
佐君畜牧
发表于 2009-11-1 20:04:37
然,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衰则血衰,补血亦须理气。
谷云福
发表于 2009-11-3 04:45:56
很好,稀望连载。 http://rs.phpwind.net/E___5455ZHYXPWFG.gif
A诚信A
发表于 2009-11-3 05:07:29
王老师辛苦了
平南养殖场
发表于 2009-11-3 19:50:24
支持你,黄老师 :P
镜头中的色狼
发表于 2009-11-4 16:21:02
支持 :)
zhangrunye
发表于 2009-11-4 19:00:31
下边还有吗。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1-4 19:48:53
中医理论共分为: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中药学 方剂学。此转载是中医基础部分,现已载完。谢谢关注。
jiaobinran
发表于 2009-11-5 15:12:52
是医是有点玄,不过中医有中医的好处。只是没有几个人真会吧了。
alxsjpy
发表于 2009-11-5 19:02:45
希望王老师继续转载,辛苦了
小红狐
发表于 2009-11-6 17:27:37
盼望王老师继续转载啊
太阳之光
发表于 2009-11-6 22:20:33
希望王老师以后多发表一些中医性的文章,特别是针对 时病防治这一板块
77900968
发表于 2009-11-7 11:52:06
向您学习,让我进步!感谢王老师 :victory:
风铃1
发表于 2009-11-7 13:52:42
中医中药博大精深,慢慢向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