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 发表于 2009-10-17 22:41:28

楼主所讲事实的确存在。

A诚信A 发表于 2009-10-18 04:04:53

太好了王老师,你发的每一篇我是必看啊现在都养成习惯了以上网先看你的文章,我很喜欢中医,希望你多发王老师。
:victory:

vhao123 发表于 2009-10-18 13:24:56

呵呵,王老师谢谢你 辛苦了我对中医很感兴趣

风清云淡 发表于 2009-10-18 18:59:08

谢谢,老师辛苦了

小红狐 发表于 2009-10-18 23:47:15

老师的文章引经据典,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真诚的谢谢王老师为我们做的贡献。

sdmykyb 发表于 2009-10-20 11:48:33

中医讲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通过学习一年的中兽医,我总结出“看环境用药”在实践中效果还可以。中医博大精深,要多学习。

吉祥518 发表于 2009-10-20 15:38:51

不是中医不治病是因为很少有人能融会贯通,我喜欢中医.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0-20 18:54:03

回 161楼(sdmykyb) 的帖子

谢谢你的关注,中医理论与环境——自然环境本来就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都不能忽视环境或气候的因素。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0-21 12:16:28

从上面所谈我们可以联想到,病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属性,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病理偏性。而药却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同时也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也是一种偏性。那么在疾病治疗中,我们是否是在运用此偏性而抑制彼偏性?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中医方剂的选择和药物加减,常常是以药物的内在偏性与疾病病理偏性的对立统一作为根据。如热性病大多用寒凉药,寒性疾病则往往选取温热药;表证宜用辛味药发散,湿热证多用苦味药泻热燥湿,久泻可用酸味药收涩,便秘则宜咸味药软坚。再如病势下陷者宜升阳,用上升药;病势上逆者宜降逆,用沉降药;邪在表、在上者取其势,宜选用药性上行、向外的药物;疾病在里、在下者,取其势,宜选药性下行、向内的药物。等等这些,都是在掌握一个治疗原则,那就是“以平为期”。

胸广道宽 发表于 2009-10-21 14:38:53

中医保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恳请继续连载,无中断,支持你!

量力而行 发表于 2009-10-21 15:34:57

支持王老师,辛苦了。

小昊 发表于 2009-10-21 22:04:45

西医只治标,病人体质越治越差,中医标本兼治,既治好病又强壮体质。

王留英 发表于 2009-10-22 13:02:03

4.因势利导思想——顺势
“顺势”治疗思想首出于《内经》,其内涵包括:顺应脏腑气机之势、顺应经气运行之势、顺应天时地理之势、顺应病人情志喜恶之势、顺应机体自我调控之势等。主要体现了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因势利导思想。为了对“顺势”有个基本了解,这里简单举例说明。比如以顺应机体自我调控之势和病邪所居的部位之势为例。中医在祛邪治病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因势利导,即根据病邪所在部位和病人机体自我调控的能力趋向的不同,因其势而就近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正气不受或少受损伤的目的。《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早就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等论述。意思也就是说,要根据病邪在表、在里、在上、在中、在下等不同情况,分别选用解表、涌吐、消导、攻下等法治之,。至张仲景则有更为具体的应用,如对水气病的治疗,曾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也是因为,腰以下肿,提示水气病位在下、在里,故可应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潴留在里、在下之水,就近从小便排出体外。腰以上肿,说明病在上而近表,故可用发汗的方法,使停积于上部近表的水气化为汗排出体外。再如对于呕吐的治疗,仲景认为:“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所谓欲吐,表明病邪在上,且意味着正气有驱邪上出之势。据此,用吐法正合因势利导之意。若用攻下法,则有悖于机体自我调控之势,以致正虚邪陷,反而加重病情。
5.动态论治思想
疾病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中,表现为过程与阶段、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因此,临床治疗决策除抓住疾病阶段的主证确定治则、治法,选择主方、主药,保持理、法、方、药的基本协调,往往还要把握疾病的量变、质变规律,审度疾病特定阶段的邪正消长趋势变化,针对疾病阶段寒热、虚实的程度进行方剂药物的加减或剂量的调整。即使是基本相同的病症,如果因各种因素而出现了症状差异,那么治疗也当不同,即所谓“同病异治”、“证变法变”、“病变药变”。此外,治疗思想的动态性还表现为重视标本分析,根据疾病阶段的主导矛盾变化,因势利导,灵活施治。仍以前面的水肿病为例,如果属肾阳虚衰所致,常法为温阳利水消肿,首选方剂为真武汤:炮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白芍。但若患者水肿较甚,宜增加大腹皮、猪苓、泽泻等增强利水之功。若水肿即将影响心肺,阻滞气机,则还要加用宣肺、健脾利水的杏仁、薏仁等,或另择一方。由此可见,临床治病是在动态条件下进行的,疾病的变化决定着治疗的变化。变化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因此,应通过方剂的选择、药物的加减、剂量的调整、剂型和疗程的变化等来应付千变万化的临床病证。这种在治疗中知常达变的运用,是中医临床论治思想动态性的基本表现形式。

诚心诚意 发表于 2009-10-22 23:17:38

建议置顶,加精。
谢谢老师,辛苦了

heshuwei 发表于 2009-10-24 10:50:16

引用第5楼wkfsj123于2009-09-10 15:14发表的:
切中要害。不是中医不治病,而是一般人都没学会,没有融会贯通。 :):)

顶一下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理论文章连载(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