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王留英
收起左侧

中医理论文章连载(转载)

[复制链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1: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中医的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五脏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达到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所谓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所谓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如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这其实很好理解,钻木可以取火,所以木能生火。木材、纸张等可燃物体经过火烧后会变成什么?当然是变成灰烬或尘土,所以火能生土。金、银、铜、铁等金属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地下的金属矿,所以土能生金。金属熔化后变成什么?是水状的液体,所以金能生水。树木的生长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滋养,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的相生原来就是这么清楚明白!而将这相生关系对应到五脏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相生关系使得各脏器能得到其他脏器对它的资助和营养,从而可以发挥出最佳的功能状态。
        中医将生的一方称为“母”,而被生的一方称为“子”,拿“脾生肺”来讲,“脾”就是“母”,而“肺”则是“子”。五脏的相生关系决定了母脏和子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母”旺则“子”实,“母”虚则“子”弱,所以中医上常通过“补母”的方法来治疗子脏虚弱性的疾病,称为“虚则补其母”,又通过“泻子”的方法来治疗母脏有余、亢进性的疾病,称为“实则泻其子”。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正常,则各脏器可以发挥最大的功能状态,相生作用不足,则子脏就会因为失去母脏的协助而出现功能衰退或障碍,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动态平衡,产生各种疾病。
        对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的认识,给中医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这里我讲个古代医家的医案,患者的疾病很少见也很严重,但在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指导下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医案记载在清代医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中,原文如下:一儿初生无皮,俱是赤肉,乃因母自怀胎十月,楼居不得地气故也。取儿安泥地卧一宿,皮即长。沈源在书中称此症为“无皮症”,并说此症是由“不得地气”所造成的,那么人的皮肤和地气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要用到我们前面讲的五行(五脏)相生的理论。皮肤为肺中精气化生(中医认为肺在体合皮,这在后面章节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先作一简单介绍),所以在五行中和肺一样,属金。金之母为土,如今皮肤不能生长,当然是其母气不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不得地气”)、子脏得不到其滋养的缘故。原因找到了,治疗就好办了,既然是缺少地气,那么,我们就给其补充“地气”,所以,他让患儿“安泥地卧一宿”,最后的疗效也证明了前面分析和治疗的正确,于是得到了“皮即长”这样的疾病治愈的结果。无皮症虽然是难得一见的疾病,但对这个病例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比如对一些皮肤溃疡长期不能愈合的病人,我就根据“补地气”的原则,采用补益脾土的办法来治疗,疗效非常好,而这正得益于中医的五脏相生理论。
        关于用补脾法来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一个病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门诊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遇到一个病人,是一个大约40岁的农村妇女。因为她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局部皮肤一直没有完全愈合,有半年多时间了,创口中经常流出清稀的脓液,有时还有淡红色的血水,多方治疗都没什么效果,只能靠每天局部换药来减轻痛苦。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胃口也很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当时我根据这些情况诊断为脾土虚导致皮肤损伤后修复功能不足,也就是前面讲的“土不生金”,于是给她处方用:黄芪30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当归12克,茯苓10克,生甘草6克,炮山甲6克,皂角刺3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方子中以黄芪、党参、炒白术、甘草、茯苓补益脾土,为主药;以当归补血活血,炮山甲、皂角刺透脓排脓,陈皮、焦三仙开胃助消化,为辅药。各药协同,可以使脾土功能旺盛而促进皮肤的愈合。我给患者开了7帖的药,让她吃完后再来复诊。同时我也告诉她,过几天我要到病房里去,不在门诊了,下次来复诊时,可以找我的老师看。可是过了一个礼拜后,这位患者竟然找到病房里来要我复诊。她说,你上次的药效果很好,我还是相信你。当时我真的很感动,作为一个实习医师,有什么能比得到病人的信任更高兴的事呢?再看病人的创口,已经愈合了四分之三,而且不流脓血了。患者说,吃了药之后,原来不太有食欲的,现在好像到了吃饭时间,就有饥饿感,而且吃东西也很香,7帖药吃完,人的精神也好了很多。因为脓已经没有了,我将上次药方中排脓的炮山甲、皂角刺给去掉,考虑到长期流脓血势必要损伤到人体内的气血,所以我在前面补益脾土的基础上,又加了熟地12克、白芍10克,以补血活血,这次也开了7帖药。一周后,患者再来复诊时创口已完全长好,面色也红润起来,于是我让患者原方再服用7帖以巩固疗效。就这样,迁延半年的疾病被治愈了。
        下面我们来看五行相克。五行相克关系如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又该怎么来理解呢?同样也很简单。木能吸取土中的养分,所以说木克土。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毫无疑问,土是水的克星,所以说土克水。水能灭火,所以说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所以说火克金。刀斧可以砍伐树木,刀斧是什么做的?当然是金属,所以说金克木。五行相克对应到五脏则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相克关系可以使得各脏器的功能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使各个脏器之间能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和动态平衡状态。相克关系是一个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制约,根据其制约的程度,往往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平衡,二是不及,三是太过。制约平衡是制约关系的最佳结合点,在这种状态下,各脏腑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协调的关系,是各脏腑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一种状态。制约不及,则会导致被制约方的功能过于旺盛,甚至会导致被制约方反过来克制制约方的情况(这在中医上称为“反侮”),从而使整体平衡受到破坏。比如说,脾属土,肾属水,正常情况下,脾对肾有克制作用,使水分在体内能正常代谢,顺着自身的通道排出体外,如果脾功能不足,对肾的克制不足,则会导致水湿在体内泛滥而出现水肿、小便不通、呕吐清水等疾病。制约太过,则会导致被制约方功能过度抑制,也会影响整体平衡的正常状态。比如说,肝克脾,当肝的功能过于旺盛,就会过度抑制脾的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生气或发怒往往会使食欲下降,甚至会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是因为生气或发怒是肝木过度旺盛的表现,肝木过旺则对脾土克制过度,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上述症状。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脏就不再是五个独立的系统,而是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平衡整体。
        五行生克理论实际上就是联系与制约的具体体现,它将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最终归属于一个整体,任何脏器功能状态和活动情况不仅受到其他脏器的影响,同时也时刻影响着其他脏器。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各脏腑相生相克,从而使人体整体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就是人体健康的本质所在。而这个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2: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附.文章说明:虽然这些文章是阐述人医的理论,但对我们广大的兽医工作者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中兽医领域,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是中医理论的具体文章,如果大家喜欢,我将继续转发。

点评

王老师精彩理论 继续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8 13:1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JBZYW监察大使

走快乐养鸡之路

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Rank: 43

优秀版主奖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常驻居民奖热心助人勋章

来自
内蒙古
发表于 2009-9-14 14: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
期待王老师精彩的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北海打鱼-南山放驴-昆仑牧马-五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常驻居民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来自
山东临沂
发表于 2009-9-14 14: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以前对中医的名词一见就晕,今天连我这门外汉都看的饶有兴致,实在不得不佩服王老师!
谢谢您给我这个门外汉一探瑰宝的机会,不胜感激!继续关注,
我自知不是斑竹,但说点心声,斑竹们加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北海打鱼-南山放驴-昆仑牧马-五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常驻居民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来自
山东临沂
发表于 2009-9-14 14: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在开头写上连载几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8: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谢谢楼上的关注,我看看是否能注明序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平淡平凡的养殖人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常驻居民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来自
山东聊城莘县
发表于 2009-9-14 19: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回 35楼(王留英) 的帖子

精彩,随看不太懂,也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平淡平凡的养殖人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常驻居民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来自
山东聊城莘县
发表于 2009-9-14 19: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引用第32楼可兽医于2009-09-14 14:10发表的 :
期待王老师精彩的继续 [url=http://bbs.jbzyw.com/job.php?action=topost&tid=59755&pid=567645][/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1: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疾病的产生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事例:某甲平素没有不适的感觉,但在体检时发现血压为160/95毫米汞柱(参考范围为90~140/60~90mmHg),于是就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可是当使用降压药物(正规用药)将血压降至120/75mmHg后,反而出现了头晕乏力、四肢倦怠、黑蒙等症状,生活质量大为降低。某乙自觉身体非常不舒服,感到明显的乏力、头晕、疲倦、纳差、心烦、失眠,到医院作了各种检查却仍然得不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因为各种检查化验的结果都显示为正常。这时,医生也常常束手无策。而诸如植物神经紊乱、癔症、亚健康等,治疗上也无良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在西医学概念中,化验和检查的结果是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它只注重单个指标的数值大小或是某一器官的形态变化,如果你在检查中发现某个指标出现异常,或是某个脏器形态发生变化,不管这种异常对你的正常生理状态是否产生了影响和破坏,这时西医就会告诉你这是“病”,就需要治疗。至于治疗之后身体出现不适,西医就不管了,他们认为,只要指标正常了,治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当人体生理状态受到影响,产生了各种不适,但在化验检查中又发现不了什么异常的时候,西医就不承认这是疾病,化验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会有病,肯定是心理因素。既然不是病,那当然也没有治疗的手段,这就是只注重化验检查而不注重人体内在平衡在疾病中的意义所造成的。】(参考阅读——编者)
        在上一章里我们讲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各种物质成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才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系统,当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时,系统就能正常运转,换句话说,虽然每个人的强弱、胖瘦、高矮各不相同,但只要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物质成分之间处于一种互相平衡、相互协调状态时,机体就处在健康状态,反之,则是疾病状态。在这种整体—平衡理论指导下,中医学提出了一个与西医学迥然不同的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那就是不再把单个的化验、检查指标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而是将机体的内在的整体平衡状态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西医学所做的各种化验指标或检查结果只是表明一种存在,当它们有异于正常的参考数值范围时,我们需要将这些异常的数据和人体的整体平衡结合起来考虑。如果这些化验、检查结果的异常对人体的整体平衡造成了破坏,人体出现了一系列不适的症状,我们才能诊断为疾病。反之,如果这些化验、检查的结果只是人体在某一特定生理状态下的一种特定表现,它的异常并没有造成机体内在平衡破坏的,那就不能称之为疾病。比如说,人在受到惊吓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但这种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是和人在受到惊吓当时的状态相适应的,当外界刺激消除后,心跳和血压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在受到惊吓时的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就不能认为是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中医并不是排斥现代的检查,而是强调把检查和人体的内在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体的内在平衡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最终依据。在中医上,把这种以机体内在平衡为着眼点的健康状态称为“阴平阳秘”,当“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这就产生了疾病。
        人作为一个活体,生活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人作为有别于一般生物而存在的高级动物,又有着自身极其复杂的思维、心理活动,因而人体的内在平衡时刻会受到自身或外来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因素都不会破坏人体内在的平衡而导致疾病,比如我们时刻都在和细菌、病毒接触但并不会被感染而生病。再比如季节更替,外界温度不断地在变化,但人体体温却能始终恒定在37℃,等等。那是因为,人体有着自身的防御机制和调节机制,可以及时抵御各种外来因素对机体的侵害,并调适机体的内在平衡,从而有效对抗内、外界因素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疾病的发生。机体用以实现上述功能的两大体系就是:①防御体系。它主要负责对外来伤害的防御,包括:免疫系统(抵御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对人体的侵害)、修复系统(使机体受到外来损伤后能及时修复,而不致使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应激系统(使机体在受到伤害后的损伤程度降到最小)。②调节体系。它主要负责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正常、协调运转。
        我们知道,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这八大系统的正常工作,而要使这八大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就要有一个完善的调节体系来协调这八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人体来说,这个协调工作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实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和司令部,它时刻监控着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物质成分的微小变化,并随时根据机体的实际情况发出相应的调整信息,这种调整信息通过外周神经传递到各组织器官,从而实现对人体内在平衡的直接调控。同时,它又控制着内分泌系统,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改变体内各种激素的水平,从而增强或减弱某一脏腑的生理功能,以此来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工作状态,并实现对人体内在平衡的间接调控。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控,机体内环境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在一种基本恒定的状态下,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机体的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调节体系和防御体系共同构成了人体抵抗和适应内外刺激的一种能力,中医将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正气”,它是护卫人体内在平衡的主导因素,有了它的正常运转,人体才能在和各种微生物的日常接触中不被感染,才能在寒来暑往的季节更替中维持恒定不变的体温,才能在起居劳倦、喜怒哀乐中保持脏腑的正常运转。换句话说,只有“正气”充足,人体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影响下仍然保持健康状态,中医学称这种现象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侵犯、干扰的意思)”。
        前面已经提到了,人作为一个活体,时刻都受着外界或自身的影响。外界的影响比如各种气候变化、细菌、病毒、外伤等,自身的影响如情绪变化、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当这些内、外界的影响超过了人体“正气”所能调节的范围,它就会对人体的内在平衡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这些造成机体内在平衡失调的因素为“邪气”。这也就意味着,任何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如果“正气”胜过“邪气”,那就不会产生疾病;而如果“邪气”胜过“正气”,那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邪气”胜过“正气”,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邪气”过盛,超过正常“正气”所能抵御和调节的程度;二是“正气”不足,无法正常抵御“邪气”。
        首先,我们来探讨“邪气”因素。“邪气”从来源分可分为“外来”和“内生”两大类。外来的“邪气”主要可见于下列情况:①各种气象因素,如风、霜、雨、露、雪、雾等对人体的伤害;②气候反常,如冬季反暖、春季反寒以及骤冷骤热等对人体的影响;③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造成的各种感染等。内生的“邪气”可见于下列因素:①情绪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对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②饮食起居,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起居无常、房劳过度等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③脏腑功能的亢进或衰退对人体内在平衡造成的影响。当这些内外界的“邪气”对人体的影响超过了正常人体所能防御、承受和调节的能力时,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出现各种疾病。比如我们平时虽然时刻和微生物接触但并不会被感染,但某些毒力强、破坏力大的微生物(如引起各种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却能使正常的人体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又比如正常的四季更替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但气温忽冷忽热或四季气温反常常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再比如,正常而有规律的饮食能给人体提供必须的营养,但如果饮食过度,则又会损伤人体的消化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都是因为“邪气”过盛,超过了人体“正气”防御和调节能力所致。
        接着再来看看“正气”的因素。我们日常和各种细菌、病毒时刻接触,但并不会出现疾病,但当我们受凉、汗出受风或过度疲劳时,细菌、病毒就会乘虚侵犯人体,引起感冒发烧等疾病,这就说明,人体自身防御、调节能力的下降(也就是“正气”虚弱)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形成的原因和性质不同,我将“正虚”分为暂时性和积累性两大类。所谓暂时性正虚,是指人体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机体短时间内的防御和调节能力的下降。比如说出汗时毛孔疏松,外界的致病因子就容易乘虚而入;睡眠时,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慢,人体的防卫和调节功能也随之减弱;遇冷时血管收缩,局部抵御和修复损伤的能力就会下降;等等。暂时性正虚只是人体在特定的因素下出现的一种状态,随着特定因素的消除,正虚也会随之消除。比如说,睡觉时受寒而引起的感冒,是因为在睡眠和寒冷这两个特定状态下,人体对外的防卫能力暂时性下降,导致外邪乘虚侵入人体而造成感冒的疾病,疾病产生后,原先特定状态下的暂时性正虚也就消失了。
        所谓积累性正虚则是指人体脏腑功能衰退,从而导致防御、调节能力下降的一种正虚类型。比如久病耗损、房劳过度、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的正虚就属于积累性正虚,中医通常所说的正虚,也往往就是指这一类积累性的正虚。积累性正虚的形成,和人体的基本物质(如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关于这些物质,我们在第六章中还有详细的介绍)过度消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正虚一旦形成,就不会随形成因素的消除而消除。正气和人体物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形象地理解,人体就好比一个国家,人体内的物质就好比国家的国库,而正气则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力,国库充盈则国力强盛,国力强盛,别的国家就不敢来侵略和欺凌。同时,国力强盛,国家内部就会安定,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人体内物质的充足是正气旺盛的决定因素,也是人体抵抗外界邪气侵袭和维持内在脏腑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了解了正气和邪气这两个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之后,对任何疾病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方面是邪气盛,另一方面是正气虚。疾病在“正”与“邪”这两个对立面上的侧重点不同,反映出来的疾病的本质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治疗时需要采取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说感冒,受寒引起的感冒和体质虚弱引起的感冒在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本质是邪气盛,后者的本质是正气虚,所以在治疗上前者应该祛除邪气为主,后者应该扶持正气为主。如果遇到正气虚弱的疾病却采用了祛邪的治疗方法,那不但邪气不能祛除,反而会导致本来就已经不足的正气更加衰弱,使得疾病缠绵难愈,甚至越来越重。这种不顾正气虚弱、一味祛邪的治疗方法,中医有个很恰当的比喻,叫作“开门揖盗”。如果家里只有老弱人士,这时候有强盗来抢劫,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当然应该紧闭门户,等待强壮的青年来救援。这个时候如果不顾自身的力量,打开家门和强盗拼打,不但不能击退强盗,反而会导致家破人亡。如果正气并不虚弱,而邪气过于旺盛,或者是暂时性正虚,等邪气侵入人体后正虚已经恢复,这样的疾病又该如何治疗呢?当然应该以祛邪为主。如果这个时候不祛邪而去补益正气的话,也会导致疾病的加重。中医把这种邪气盛而去扶持正气带来的后果比喻为“闭门留寇”。意思是强盗进入屋里了,看到家里有强壮的青年,肯定不敢轻举妄动,就会从开着的家门悄悄溜走;但如果偏要紧紧关闭家门,盗贼看到没退路了,那只好拼死厮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疾病过程中的“正虚”和“邪盛”的关系,是决定治疗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而处理好“正虚”和“邪盛”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中医的整体—平衡观,从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征象中去推断体内平衡被破坏的情况,正确判断出是“正虚”或是“邪盛”,从而给予恰当的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12: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外邪致病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反复强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要以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为着眼点,所以中医对疾病病因的研究,并不是微观地研究各种致病因子形态和结构,而是将各种致病因子和它所引起的人体平衡破坏情况相结合来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就在于不管外界致病因子如何复杂多变,只要把握住了人体平衡的变化情况,我们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也就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对病因的这种研究方法,使我们能永远用已知的目光来看待疾病。如果把致病因子作为疾病的重点来研究,那我们永远只能跟在疾病后面跑,一旦遇到未知的致病因子,就傻眼了,就毫无办法了。比如西医学把微生物作为感染性疾病的主体,且不说对付未知微生物时的束手无策,即使是已知微生物,因为其种类繁多、变异多样,也往往找不到好的办法。随着抗生素过多、过滥使用,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加强,抗生素的疗效在不断地下降,有时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甚至超过了微生物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对于在西医研究方法下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我把它比喻为“农药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药的发明和使用,病虫害并未减少或消失,反而给人类自身造成了更大的麻烦,比如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的毒性越来越大,农药残留导致中毒,长期食用含有超标农药的食物而导致肿瘤发病率日益增加等,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治理病虫害的关键。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虫害的关键在于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如害虫的天敌鸟类、青蛙等大量减少,气候环境的异常等等。这些因素的改变使害虫获得了大量繁殖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注重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而是一味地用农药来杀害虫,非但杀不完害虫,反而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大的危害。西医现在对感染性疾病所采用的抗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重复我们当年对付病虫害时的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这种方法的错误之处。而如果把致病因子所引起的人体动态平衡变化作为重点,那我们就可以不管致病因子是否已知,只要根据疾病的症状表现来判断体内的平衡变化,就能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这就是中医病因研究方法的优越性所在,而且这种研究方法是更符合生命科学的法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12: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举个例子来说:西医学认为感冒多由病毒所引起,但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诱发感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感冒的原因可以列举出很多:如受凉、过度疲劳、出汗后受风等。我们再对这些原因进行一些分析,则不难看出,自身免疫防卫能力的下降是引起感冒的真正原因所在。原因找到了,那么感冒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不免要问,如果病毒是感冒的本质,那么同样的病毒引起的症状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上,不同的人感冒时的症状也是不尽相同的,有发热、有不发热,有恶寒、有不恶寒,有鼻塞、有不鼻塞,有流涕、有不流涕,有咽痛、有不咽痛,有头痛、有不头痛,可以这么说,没有两个人感冒的症状会完全相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就在于病毒只是引起感冒的一个客观因素,而人体对病毒侵犯所产生的反应才是疾病的真正关键。正因为这样,由于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同一病毒的侵犯下,人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人体对病毒产生的不同反应,其本质是什么?就是对人体动态平衡的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医遇到感染性疾病,不讲细菌,不讲病毒,不讲微观化的理论,而是讲风、讲寒或是讲热(火),这不是中医落后的象征,也不是中医不科学的象征,这是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微观的水平,中医对疾病的着眼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体内在的平衡被破坏在哪里!所以中医的风、寒、热(火)都是表明疾病状态下人体平衡被破坏的类型,而这个内在平衡被破坏的类型,才是感染性疾病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苦苦找寻的疾病的真正病因所在。中医把这种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探求体内动态平衡破坏情况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把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和人体内在平衡紧密结合了起来,在抛开了微生物和外界致病因子的多样性、复杂性与不可知性的同时,又牢牢把握住了人体宏观和整体变化的可知性与有限性,走上了一条以疾病外在征象探求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医学探究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13: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了解了中医对病因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中医如何认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外邪致病。
        首先要解释一个概念,什么是“外邪”?从字面意思看,“外邪”当然就是“外来的邪气”的意思,那什么样的因素可以称为外来的邪气呢?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就时刻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寒来暑往、四季更替等,同时还会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如风、寒、暑、湿、燥、霜、雨、露、雾、雪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因素都不会对人体造成疾病,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防御和调节体系(正气)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而进行变化和适应,使人体能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维持内在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比如在夏季人体会通过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等方式来增加人体的散热,而在冬季又会通过收缩血管、减慢血液循环、减少汗腺分泌等方式来抑制人体的散热,通过这种自身调节,人体就能在各种环境温度下维持自身基本恒定的体温。但如果遇到气候反常,如冬季反热、夏季反冷等,或某种气象因素过于强烈,如大风、梅雨、炎夏等,还有气候变化过于急剧,如暴冷暴热等,这些异常的自然变化超过了人体正气的防御调节能力,这时就会破坏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造成疾病的发生。此外,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还有着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有些对人体有益,而有些则对人体有害,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各微生物之间也构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气候异常(如冬季过暖),或在某种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如梅雨季节),微生物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出现某一种微生物过度繁殖和生长的状况(如梅雨季节,霉菌就会大量繁殖和生长),当这些过量增长的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超过正常人体的防御调节能力时,就会扰乱人体的内在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当人体自身的防御调节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时,即使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也会乘虚侵袭人体,造成人体内在平衡的破坏,产生各种疾病。这些凡是能对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造成破坏、引起疾病的气候因素及微生物,中医统称为“外邪”。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勤劳奉献奖原创先锋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邢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13: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在外邪中,气候和微生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在一年之中会出现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气候特性,如春季多风、夏季多暑热、长夏(即梅雨季节)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等。这些不同的气候因素,会对人体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风可引起人体血压波动,寒可引起血管收缩,热可引起血管扩张,燥可引起组织缺水,湿可引起血流缓滞等。同时,在不同的气候特征下,微生物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夏季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霉菌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冬天气候寒冷,微生物数量就会减少等。这些气候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风、热(火)、暑、湿、燥、寒为代表的六个综合体,中医把它们称为“六气”。由于人体在和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已经逐步适应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规律,所以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存在的“六气”不会给人体造成疾病,但如果“六气”出现了异常,过于旺盛(如春季风过多过大、夏季过于炎热、长夏过于潮湿、秋季过于干燥、冬季过于寒冷等),这时就会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过于旺盛的“六气”,中医给它命名为“六淫”,有个成语叫“淫雨霏霏”,这个“淫”,就有太多、过量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这“六淫”引起的疾病到底有什么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9 05:30 , Processed in 0.403375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