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饥饿疗法,是前几年从民间传出的一种治疗流感的方法。其源于在用药无效,万般无耐的情况下对病鸡采取饥饿法,反而得以好转,后引申为强制换羽而使病鸡能尽快恢复产蛋性能的一种治疗法,近几年被广为流行。
针对这种治疗方法,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效果很好,并且应用此法而受益,这种声音支持这一方法的理由有两种,其一是通过饥饿,降低了胰酶的活性因而降低了流感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传播,其二是强制换羽降低了鸡的产蛋,因而降低了机体抗体的丧失,从而达到了通过抗体抵抗病毒的效果。另一种声音则正好相反,或是因此方法而受害者,对此则持反对与怀疑态度。认为这种方法不仅对抵抗流感病毒无益,反而由于使机体的营养水平的降低而削弱机体的抗病力,是有百害无一益的忽悠论,是玄学。
目前对这种方法之所以形成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因为此法本身来源于民间的实践,没有理论的支持,因而对其用法的适应性及注意事项并没有科学的解释,因而肓目效仿者众多,其效果参差不齐则在所难免。其次,人们都习惯于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因而在不承认知识盲区的状态下,对一些事物解释不通,就认为是不科学的,加上实践中不成功的事例作为论据,几乎成为铁板钉钉的铁证。特别是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原理,是不是有点张冠李戴,李代桃僵之嫌呢?
客观的说,我不太支持饥饿疗法,特别是大群防控中,这种方法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正确的使用这一手法,应该对其效果加一肯定的。
胃为廪仓之官,水谷之海,五味入口皆归于胃。因而饥饿疗法首先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胃的受纳减少。这种减少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对“流感"的治疗有效果呢?首先,胃居中焦,中焦如沤,廪少阳之气对水谷起腐熟作用,其精气上输于脾,随脾入肺而在肺内与呼吸之气相会而形成卫气,宗气以温皮肤,养五脏。其浊气则通过阳明之府而下行与外。其次,胃与脾形成中焦之气,司气机升降之功,一升一降而完成气机枢转之功。“流感“属于外感之邪,首犯太阳膀胱(寒)或手太阴肺(风热)。当外邪侵于上时,必然制约胃之清气上升,使之内郁于阳明胃府而成气,湿,食郁,或上下不交而为痞。而阳明又为十二经之海,多气多血,少阳之气郁于阳明而为火,随病之发展必影响到血分或火扰神明之府而危及生命。当阳明胃府食物减少时,湿食之郁难以形成,府道相通,热气得以下行而不郁,因而病情较缓而轻。这就是饥饿疗法的作用机理所在。
然而,上述之理限于病发于上,必经阳明之府的病症,即发于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临床上常见有病发于阴者,即一开始就表现出三阴(少阴,太阴,厥阴)之症。因不经阳明之府,所以减轻阳明之府的负担则没有意义,并且此时胃府之物可以阻断阴邪下行损阳,对疾病的控制反而起到帮助作用。因而此种病症采用饥饿疗法则有百害而无一益。
那么什么是阳证,何为阴证,临床上可以采用饥饿疗法的特征是什么呢?
伤于阳者,临床多见发热多而恶寒少,发病初期精神状态好,饮食多不减,粪便干燥或粘稠,或有黄绿便。解剖可见胃内食物充盈而黄,腺胃乳头出血鲜红,肌胃角质层多黄而质硬。多有腹膜炎、肝周炎、心包炎的形成。而发于阴者则正相反,恶寒重而发热轻,甚至不发热而寒冷,精神萎糜而饮食欲特差,粪便稀溏如水,未消化饲料增多,拌有黛绿色之便,解剖可见腺胃有黑紫色带水样出血,肌胃积水,角质层暗黑黄色,软甚至有溃疡,腹腔多有积水。明于此,即可知何种情况,该不该用饥饿疗法了。
釆用饥饿疗法的道理虽能讲通,但在实践中,并不支持这种做法。首先,我们必须对病因进行去除,受寒冷时,不仅要去掉寒冷之源,并且要去掉侵体之寒邪,不然随着饥饿的进行,胃气的减弱,病邪趁机入于内反而加重病情,因而对因之药不可不予;其次,饥饿要有度,防止体质过虚而伤阳,笔者认为最多三两天即可由少量而逐渐增加料量,像由饥饿疗法引审到强制换羽,可能时间有点长,饥哦有点过,怕矫枉过正。其三,既然知其病机所在,在祛上焦之邪的同时佐以清中焦气分之药则应为万全之策。完全没必要冒此风险的。
此为一家之言。希望多多交流探讨。
[/t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