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04年,里默(Riemer, 1904)首次报道了一种被称为禽型白喉,或“鹅型化脓性细菌”的疾病。29年后,亨德里克森从纽约长岛的雏鹅中分离出一种高致病性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这是主要商业鸭生产地区,他将其暂时分类并命名为鸭疫里默氏菌(Pfeifferella anatipestifer)。然而,布鲁纳等人无法从亨德里克森的培养物中重新分离出这种病原体。1953年,一种类似于鸭疫里默氏菌的细菌。
由Levine从患“新鸭病”的雏鸭中分离出来,根据其形态和致病特性,该细菌被归类于莫拉克斯菌属。随后,这种细菌最初被归类为巴氏杆菌属,但后来被重新归类为地位未定。为了纪念里墨在1904年的发现,Seger 等人建议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鸭疫里默氏菌。
鸭疫里默氏菌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需氧、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杆状细菌。其长度为1-5 μm,宽度为0.2-0.4 μm,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偶尔成链。
鸭疫里默氏菌分离到的血清型总数已有25个
目前认可的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
血清型
|
参考文献
|
1 (A), 2 (I/G), 3 (L), 5 (M), 6 (B), 12, 13
|
Bisgaard, 1982
|
7 (O/N), 8
|
Sandhu and Harry, 1981
|
9 (C), 10 (D), 11, 14, 15, 16, 17
|
Sandhu and Leister, 1991
|
4(P), 17, 18, 19
|
Loh et al., 1992
|
20
|
Ryll and Hinz, 2000
|
21
|
Pathanasophon et al., 1995
|
22, 23, 24, 25
|
Cheng et al., 2003
|
流行病学
雏鸭是对鸭疫里默氏菌最易感的宿主,其中1-8周龄的绿头鸭、樱桃谷鸭和北京鸭是最易感的,且死亡率最高。相比之下,成年鸭的疾病发生相对罕见。然而,鸭疫里默氏菌在健康鸭的呼吸系统中被检测到的频率很高,因此,鸭疫里默氏菌引起潜伏感染的能力不应被忽视。
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多种宿主,包括鹅、火鸡、野鸡、鸡、鹌鹑、松鸡、海鸥以及各种野生水鸟或候鸟。有趣的是,鸭疫里默氏菌也感染猪、海鹦和虎皮鹦鹉,而兔子、老鼠和鸽子被认为对感染有抵抗力。
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感染没有季节性变化。然而,某些环境因素,如低温或长时间的降雨天气,可能导致疾病发病率的高峰。此外,高温季节是该病发病率最高的时期。
水平传播是鸭疫里默氏菌的主要传播方式,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伤口,特别是脚部的皮肤损伤进行传播。
鸭疫里默氏菌可以在火鸡的废水中至少存活三周,因此,对鸡舍的消毒不充分或在引入新鸡群或种鸡之前卫生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鸭疫里默氏菌疾病的再次爆发。
Cooper发现,在秋季,加利福尼亚州火鸡农场上的鸭疫里默氏菌的最高发病率与该地区的库蚊流行情况相吻合。通过将从火鸡农场捕获的库蚊与健康的火鸡雏一起培养,他们证明库蚊是鸭疫里默氏菌传播的潜在媒介。此外,考虑到有报告称从野生鸭的泄殖腔中分离出了鸭疫里默氏菌,认为野生鸟类可以通过粪便在迁徙途中传播来自爆发地区的病毒株。
临床体征与病理生物学
最显著的鸭疫里默氏菌感染临床症状是严重的纤维素性浆膜炎,也称为鸭浆膜炎。感染的鸭雏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斜颈、共济失调、结膜和鼻腔流出物、咳嗽、打喷嚏和呈绿色或黄绿色粪便。
在感染的最急性形式中,鸭雏可能在1-2天内无明显临床症状就死亡。急性感染通常表现为上述症状,大约两天后死亡。终端症状包括角弓反张、尾部颤抖和其他神经症状,最终导致抽搐和死亡;慢性感染通常会导致生长缓慢、消瘦和惊吓时头部后仰,一些小鸭子有发育不良的情况。小鸭子的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在5%到75%之间。
在鸭疫里默氏菌感染中,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在包括心脏、肝脏、肺脏和气囊在内的各种器官上,这可能导致器官之间的严重粘连。Zhang等人发现,15日龄的鹅在不同天数出现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导致清晰且显著不同的解剖症状。慢性感染可能发生在皮下或关节内。皮肤和脂肪部分呈现出黄色和海绵状,关节肿胀的特点是含有更多乳白色和粘稠的组织。
耐药性
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全球范围内新抗生素的不断发展,多药耐药的鸭疫里默氏菌菌株已经出现。
鸭疫里默氏菌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循环
A: 鸭疫里默氏菌通过自然转化和接合获得外部抗性基因片段,并在环境抗生素压力下,细菌基因组产生抗性突变。B: 多药耐药的鸭疫里默氏菌不仅在自然环境和动物宿主体内表现出抗性,还作为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储存库。C: 一旦被水禽摄入,鸭疫里默氏菌可能会通过其他机制转移到其他微生物,但这些目前尚不清楚。随后的培养和突变导致耐药基因在自然和医疗环境中传播,导致治疗失败。之后,临床药物及其残留物排放到环境中,扩大了耐药基因的储存库。
鸭疫里默氏菌可能对以下药物产生耐药性
氨基糖苷类、氯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甲恶唑、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利福平,糖肽类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和艾拉莫星)。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洗涤剂和重金属离子等。
野鸭致病菌自然携带多种常用于畜禽的抗生素耐药基因。这种情况显著增加了临床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风险。常用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可能 对野鸭致病菌感染无效,这为家禽养殖增加了额外的治疗成本。更令人担忧的是,野鸭致病菌可能拥有许多未被识别的机制来获取和传播抗生素耐药基因。
干预策略
农牧业实践
预防和控制鸭疫里默氏菌的策略如图所示。鉴于鸭疫里默氏菌的传播特性及其作为抗性基因储库的作用,并考虑到预防和控制的成本,在“健康中国”框架内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鸭疫里默氏菌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
良好的养殖实践包括:1)在禽舍内合理安排通风和温度控制,以避免高湿度和不适宜的温度。2)适当降低密度,清理地板,并及时更换垫料。对于笼养鸭,应避免突出物导致其脚部受伤并增加感染风险。3)在禽群更换或上市后进行定期消毒,彻底消毒禽舍并清理养殖废物。实施“全进全出”管理方式。4)定期评估禽群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隔离生病的个体。
鸭疫里默氏菌干预策略 A: 良好的饲养管理。 B: 疫苗预防。 C: 治疗。(省略)
来源:鸡保姆,作者:Jin zhen Hao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