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鸡蛋内部构造:
蛋壳
完整的蛋壳呈椭圆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约占全蛋体积的11.1%~11.5%。鸡蛋的结构可分为壳上膜、壳下皮、气室。蛋壳在醋或一些酸性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蛋壳会消失 就变成无壳鸡蛋只剩下一层薄膜
壳膜(shell membrane)为包裹在蛋白之外的纤维质膜,是由坚韧的角蛋白(keratin)所构成的有机纤维网。壳膜分为两层:外壳膜较厚,即在蛋壳外面,一层不透明、无结构的膜;作用是避免蛋品水份蒸发;内壳膜约为前者厚度的1/3,为在蛋壳里面的薄膜,空气能自由通过此膜。
内壳膜与外壳膜大多紧密接合,仅在蛋的钝端二者分离构成气室(air sac)。气室是待蛋产出之后才出现的,是体内外温差所导致的收缩而在壳膜间形成空隙;若蛋内水分遗失,气室会不断地增大;待受精卵孵化时,随胚胎的发育而增大。
蛋白
蛋白是壳下皮内半流动的胶状物质,体积约占全蛋的57%-58.5%。蛋白中约含蛋白质12%,主要是卵白蛋白。蛋白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核黄素、尼克酸、生物素和钙、磷、铁等物质。
蛋白又分浓蛋白,稀蛋白。
浓蛋白:靠近蛋黄的部分蛋白,浓度较高。 稀蛋白:靠近蛋壳的部分蛋白,浓度较稀。
蛋黄
蛋黄多居于蛋白的中央,由系带悬于两极。蛋黄体积约全蛋的30%~32%,主要组成物质为卵黄磷蛋白,另外脂肪含量为28.2%,脂肪多属于磷脂类中一的卵磷脂。对人类的营养方面,蛋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且含有较高的铁、磷、硫和钙等矿物质。蛋黄内有胚盘。
胚盘
在蛋黄表面的一白点,受精蛋的胚珠直径约3毫米,未受精蛋的胚珠更小。
鸡蛋的形成机理及过程:
输卵管的构造:鸡蛋是在母鸡生殖器官中形成的。母鸡生殖器官由卵巢与输卵管组成, 鸡蛋中有1个很小的卵细胞,大小与哺乳动物卵细胞相当。鸡蛋中的卵细胞被蛋黄、蛋白、壳膜、蛋壳和油质层所包围,除卵黄在卵巢中形成外,其余部分都是在输卵管中形成。
母鸡本来左右两侧都有卵巢和输卵管,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右侧退化,仅左侧得到充分发育并具有功能。在左侧卵巢中有许多发育阶段不同、大小不等的卵泡,即通常说的蛋黄,卵泡外面有一层卵黄囊,当卵泡发育成熟后,卵黄囊破裂,卵泡掉人输卵管的漏斗部,这个现象叫排卵。
这里有两点要加以说明,卵泡与卵细胞是两个概念,卵细胞很小,属于卵泡中的一部分。排卵与产蛋是两个概念,排卵仅指卵泡落入输卵管,产蛋则是整个完整蛋的产出。 输卵管是1个长而弯曲的管道,蛋黄(卵泡)从中通过,蛋的其余部分皆由输卵管中分泌。主要包括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
1.漏斗部 漏斗部因其形状而得名,也有人称喇叭管。性成熟的母鸡漏斗部长度约为9厘米,蛋黄在此停留仅15分钟,然后由输卵管的蠕动而下行。正常的漏斗部应能接人所有落人体腔的蛋黄,但有个别鸡的漏斗部功能失调或在排卵时受到惊吓,蛋黄没有接人输卵管而留在体腔。这种鸡称为“内产鸡”,常有一种类似企鹅行走的直挺挺姿势。遗落在体腔内的蛋黄可被机体几天内吸收干净,也有部分鸡吸收不干净形成腹膜炎。
2.膨大部 膨大部是输卵管中分泌蛋白的部分。一般母鸡该部长33厘米左右,形成的蛋在该部通过约3个小时,鸡蛋中蛋白可分为4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1)系带 占蛋中蛋白总量的2.7%,它从蛋黄相对两端伸出,穿过蛋白,由于2个系带扭曲方向相反,故可使蛋白保持在中央位置。
(2)内稀蛋白 占蛋中蛋白总量的17.3%。
(3)浓蛋白 占蛋中蛋白总量的57.0%。
(4)外稀蛋白 占蛋中蛋白总量的23.0%。
上面4个部分都在膨大部产生,但外稀蛋白要在蛋达到子宫部吸收水分后才最终形成。
3.峡部 峡部顾名思义是个相对较窄的部分,通常母鸡该部长10厘米,蛋通过这部分的时间是75分钟左右。内、外壳膜就在此形成,这时蛋有了初步的外形,由于内、外壳膜的分离形成气室,气室大小可作为蛋新鲜程度的标志。内、外壳膜还有屏障作用,防止外界微生物侵入和蛋内部分水分过快蒸发。
4.子宫 鸡的子宫实质是个蛋壳腺,蛋壳最终在此形成。一般产蛋鸡子宫长10~12厘米,形成的蛋在此停留18~20小时。蛋壳的最外层有一层油质,也是子宫分泌的,它在蛋产出时起润滑剂作用,产出后可将蛋壳上大部分气孔闭锁,防止水分与空气交换过快,也有助于防止细菌侵入。
5.阴道 产蛋母鸡阴道长约12厘米。对于蛋形成不起作用。
6.泄殖腔 蛋在产出前的停放处,通常很快可产出,但某些情况下可存放几个小时。
注意: 鸡蛋在产出前要反转方向,即由原来的小头朝前转为大头朝前,最后,大头先产出。
1个成熟的卵子从开始排卵到形成1个完整的鸡蛋产出,一般鸡需要24-25小时,每个蛋的产出时间会逐日延迟,最后因突破正常节律而跳过1天再次排卵;形成1天的休产日。
一枚鸡蛋的形成是需要动用机体营养和各器官的协调,输卵管各部分功能的详细介绍,也会蛋禽发生疾病造成的病后表现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