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8 2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四平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兴奋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等。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高,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
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二)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存在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包括颈动
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如缺氧、CD。分压过高,H+浓
度过高等,可以刺激这些感受器,引起呼吸的加深加快,并可间接地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索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使心输出量增加,而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α和β受体分布的情况。在皮肤、肾脏和胃肠道平滑肌上,a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作用是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在骨骼肌和肝管平滑肌上,β受体占优势,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以兴奋β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大剂量时也兴奋a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a受体结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该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心率减慢。
第五部分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呼吸的全过程由以下三个环节完成: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运输③内呼吸或称组织呼吸: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胸内压.
胸内压又称胸膜腔内压。构成胸膜腔的胸膜有两层: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和紧贴于胸廓
内壁的壁层,两层胸膜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故称为负压。
二、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呼吸分为三种类型:①胸式呼吸②腹式呼吸③胸腹式呼吸
三、肺容积和肺容
(一)肺容积
基本肺容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人或呼出的气体量.
2.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人的气体量.
3.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
4.残气量:补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也称余气量。
第二节 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
1、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
2、呼吸膜面积与厚度
3、肺通气/血流量比值
二、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
(一)氧的运输
1.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血液中的氧主要是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运输,约占98.4%;溶解运输仅占1. 6%。
2、氧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PO2下O2与Hb分离与结合情况。
pH越低、CO2浓度升高,温度增高,2, 3一二磷酸甘油酸(2, 3一DPG),氧离曲线右移; 反之左移。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CO2在血中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量高达94%,主要以两种结合形式运输:即碳酸氢盐运输形式(87%)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运输形式(7%)。以溶解形式运输仅占5%。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呼吸中枢
脊髓是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
2、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肌梭和健器官是骨骼肌的本体感受器,它们所引起的反射为本体感受性反射。
4.防御性呼吸反射
当鼻腔、咽、喉、气管与支气管的黏膜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会引起防御性反射。此反射具有清除刺激物,防止异物进入肺泡的作用。常见的呼吸性防
御反射有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二、呼吸的体液性调节
1、化学感受器
(1)中枢化学感受器 引起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H+。
(2)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附近,分别称为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外周化学感受器对血液中缺O2:和H+增高很敏感。
2、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血液中一定水平的PCO2的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需的,但血中PCO2增高或降低对呼吸有显著影响。
3、低氧对呼吸的影响
吸人的空气中,若P}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可以引起呼吸增强,缺O2对延髓呼吸中枢却是直接抑制的效应,严重缺O2时,终将导致呼吸障碍,甚至呼吸停止。
4、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
动脉血中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第六单元 各种动物唾液一般呈弱碱性反应。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一)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
2、蠕动
3、紧张性收缩
(一)反刍 反刍包括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和再吞咽4个阶段。多在采食后0. 5---1h开始。一次反当通常可持续40~50min成年牛一昼夜大约进行6~8次反刍。
(二)瘤胃气体的产生与嗳气
嗳气 牛每小时约嗳气17~20次.
三、胃液的主要成分和功能
1、胃液的分泌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黏液细胞分泌黏液。
2、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1)胃蛋白酶 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经盐酸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蛋白酶。后者又可激活胃蛋白酶原
(2)盐酸
①有利于蛋白质消化 ②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③盐酸进人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分泌,并刺激小肠运动 ④它使食物中的Fe3+还原为Fe+,它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有利于吸收。
(3)黏液和碳酸氢盐 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促进维生素B12吸收人血。
一、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3、蠕动
4、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
二、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和主要消化功能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弱碱性液体,
胰液中有机物为多种消化酶,主要有:
1、胰淀粉酶;2、胰脂肪酶;3.、胰蛋白分解酶
(二)胆汁的性质
碱性液体。主要是胆汁酸、胆盐和胆色素
胆盐的作用是:①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
②增强脂肪酶的活性,③胆盐与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和甘油酯结合,促进吸收。
④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⑤胆盐可刺激小肠运动。
三、主要营料物质在小肠的吸收部位和主要机制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第五节 胃肠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副交感神经对胃肠的运动和分泌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是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
促胃液素族包括促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族包括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肤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等。
(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胃酸分泌的调节
胃液分泌的调节划分为三期:头期、胃期及肠期。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
胃期分泌的胃液酸度较高,但含酶量较头期少,消化力较弱。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的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加强小肠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小肠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