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回复: 1
收起左侧

[分享] 能繁母猪3个月仅减4万头,5元猪价还要跌多久?——2025年8月生猪数据深度解析(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政策组合拳下的产能去化困局:目标100万头vs实际减幅0.1%

(一)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去化效果未达预期

自 2025 年第二季度起,养猪行业处于政策调控的关键阶段。从 5 月底相关部门针对企业 “无序竞争” 的治理举措,到 6 月上旬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再到 7 月、8 月和 9 月各级部门围绕生猪产能调控召开的系列座谈会,政策层面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较大的力度。这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导生猪产能回归合理区间,避免行业因产能过剩而陷入长期亏损状态。

然而,实际情况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数据,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相较于5月的4042万头仅减少4万头,环比降幅仅为0.1%,同比则保持持平。按照政策设定目标,在短短三个月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应大幅下降,向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靠拢,但实际去化幅度极为有限。这一数据表明,养殖户对政策信号的响应程度远未达到预期。

部分中小散户秉持 “不见兔子不撒鹰” 的心态。在猪价持续低迷的当下,他们仍心存侥幸,期望猪价迅速反弹,因而不舍得淘汰低产母猪。在他们看来,每一头母猪都蕴含着未来的收益可能,即便当前养殖利润微薄,也不愿轻易放弃潜在的盈利机会。这种博弈心理在市场中具有一定普遍性,致使许多应淘汰的产能仍留存于市场。

大型养殖企业虽具备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实力,但在产能去化方面同样缺乏动力。以行业内部分头部企业为例,通过优化养殖流程、降低饲料成本等措施,其养殖成本已成功降至12元/公斤左右,即便在当前猪价下,仍能保持一定盈利空间。这使得它们缺乏削减产能的紧迫感,甚至部分企业还在暗中布局,等待市场复苏后的扩张契机。

(二)生产效率提升变相放大产能,行业低迷期或延长

在能繁母猪存栏量去化缓慢的同时,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成为影响生猪产能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智能化养殖技术的普及、优质种猪的推广以及疫病防控水平的提高,生猪养殖行业的生产效率实现显著提升。2025 年,规模场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28 头,相比2020年提升了12%。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能繁母猪如今可产出更多仔猪,进而转化为更多的生猪供应市场。
进行简单对比,假设2020年4100万头能繁母猪在当时生产效率下年供应仔猪数量为 X;而 2025年,4038 万头能繁母猪在更高的PSY水平下,实际供应仔猪数量超过了 X。这种 “数量稳定、效率提升”的结构变化,使得生猪产能在无形中不断放大。即便能繁母猪数量不再增长,行业实际产能仍持续攀升。

这种产能的隐性增长,导致生猪市场供应弹性大幅下降。以往,猪价下跌时,养殖户会迅速淘汰母猪、减少产能,促使市场供应快速收缩,推动猪价回升。但如今,即便猪价跌破成本线,因生产效率的支撑,养殖户仍能维持一定产出,产能难以快速出清。这可能使行业陷入漫长的调整周期,“微利 —亏损—被动去化” 的循环或许会持续更长时间,养猪行业的低迷期或将进一步拉长。

二、屠宰量创历史新高:3350万头背后的供应过剩压力

(一)生猪出栏 “堰塞湖” 形成,价格遭遇崩盘式下跌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市场的源头,而生猪出栏量则是直接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2025年8月,全国生猪定点屠宰量达到3350万头,环比增加 5.8%,同比暴增29.6%,创下正常月份的历史新高(1月因春节备货导致数据异常,故除外)。

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1-8月累计屠宰量已达 2.487 亿头,同比增长17.4%。经换算,相当于每天有超过 100 万头生猪涌入市场,供应极为充裕。如此庞大的供应量,在市场上形成出栏 “堰塞湖”,而价格则成为最大受害者。

在供应过剩的巨大压力下,猪价急剧下跌。8 月,全国生猪出场价为 14.23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4.1%,同比暴跌 31%。曾经被视为养猪行业关键指标的价格,如今已被压至成本线以下,西北、西南及广西 8 个省份的猪价更是跌入 5 元 / 斤的低价区间。

养殖户面临严峻困境。以散养户为例,每头生猪成本约 2154 元,而按当前价格出栏,每头仅能卖 2036 元,亏损达109元。规模场虽在成本控制上有一定优势,但每头也亏损57元。这表明整个养猪行业已全面进入 “现金消耗期”,养殖户不仅难以盈利,还需不断投入积蓄维持养殖。

(二)上市猪企 “量增价跌”,规模化扩张加剧市场分化

在猪价暴跌的形势下,上市猪企的表现备受关注。以行业内的 “三巨头”—— 牧原、温氏、新希望为例,8 月它们的生猪销量同比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牧原销售商品猪 700.1 万头,同比增长 27.1%;温氏销售生猪 324.57万头,同比增长 37.88%;新希望销售生猪 133.78 万头,同比增长 4.72%。然而,销量增长并未带来收入提升,反而出现“量增价跌”的局面。

牧原 8 月商品猪销售收入为 118.5 亿元,同比下降 12.3%;温氏生猪销售收入48.25亿元,同比下降 17.7%;新希望的情况更为严峻,销售收入仅为 17.22 亿元,同比暴跌 30.73%。这种“增产不增收” 现象的背后,是生猪销售价格的持续走低。8 月,三大猪企的商品猪销售均价已全线跌破 14 元 / 公斤大关,同比降幅均超过 31%。

从某种程度而言,上市猪企的 “量增价跌” 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市场份额,但进一步放大了短期供应压力。数据显示,头部企业 8月生猪出栏均重125公斤,较去年同期增加3公斤,单头出肉量提升了4%。这意味着,在存栏量不变的情况下,仅因出栏体重增加,就相当于额外增加了4%的猪肉供给。这种 “隐性” 的供应增长,加剧了市场的“踩踏式”下跌。

在规模化扩张浪潮中,大型猪企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在价格低迷时仍能维持生产规模,甚至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而中小养殖户因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亏损压力下,不得不面临减产甚至退出市场的困境。市场分化愈发明显,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发表于 半小时前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断补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6 15:33 , Processed in 0.09821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