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猪价跌到“5元时代”,减产任务沉重,为何猪场新建仍在不断上演?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5年入秋以来,国内生猪市场陷入“冰与火”的奇特境地。一边是猪价持续探底,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跌至12元区间,每斤价格正式进入“5元时代”,创下近3年最低水平;另一边却是养猪项目的扩产热潮——据统计,8-9月间,从海南临高到云南富民,从四川石桥到贵州遵义,总投资超7亿元的7个规模化猪场密集投产,年出栏量合计超62万头,另有温氏集团1亿元智能养殖项目、广西鹿寨4万头生猪项目等仍在加速建设。这种“周期底部大搞扩产”的矛盾背后,藏着生猪行业深层的生存逻辑与市场博弈。

市场现状:价格寒冬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

当前生猪市场呈系统性承压,价格持续低迷:2025年第33周16省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周均值同比跌34.8%,9月下旬外三元生猪价较2月高点跌24.4%,仔猪、二元母猪价创年内新低(259元/头、1590元/头),9月中旬自繁自养模式首现每头24.44元亏损,部分中小养殖户现金流紧张。

价格低迷根源是产能过剩: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38万头,超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3.5%;且产能过剩引发连锁反应,未来6-10个月供应仍充足,1-8月上市猪企累计出栏1.26亿头(同比增超21%),牧原、温氏等龙头8月出栏同比近30%,叠加养殖户恐慌性出栏,供应端“量重双高”压力难缓解。

政策已启动调控:6月调度会明确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至3950万头;9月16日两部门约谈25家头部猪企,要求2026年1月底前完成调减任务并限制出栏体重,不达标企业拟受停补贴、停信贷惩戒;同时9月开展4轮中央冻猪肉收储(累计6万吨),以“托市”稳预期。

扩产案例:逆周期投资的“底气”何在?

在政策“去产能”、市场亏损背景下,一批规模化养猪项目逆势推进,实为企业基于长期战略与资源优势的理性选择,已投产项目多具“高投入、高智能、高收益预期”特征。

就近期来看,8-9月份分别有:海南临高2亿元智能化项目9月投产,年出栏27万头,借全自动化技术提效30%以上,还以“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稳出栏;云南昆洲3.23亿元原种猪场(已投1.2亿元),目标培育优质种猪,掌握上游育种优势。四川、贵州项目侧重“生态+规模”:四川天王牧业猪场存栏2万头,配套环保设施实现粪污资源化;贵州遵义双胞胎猪场二期年出栏仔猪26万头,依托集团供应链压低成本,以量补价维利。

这些项目核心逻辑是“逆周期布局”与“效率竞争”:头部企业借当前低成本(土地、建材价低,建设成本降15%-20%)扩产,待猪价回升释放产能抢份额;且项目多以智能化降本至11-12元/公斤,在猪价跌破13元/公斤时仍能微利或小幅亏损。

部分项目还具“政策契合性”:广西鹿寨村集体经济养猪场(总投5000万元)可带动村增收27万元,获地方优惠与信贷支持;广东梅州国大农牧项目(占地655.8亩,年出栏12.8万头)符合环保防疫及产能区域优化要求,成地方重点扶持对象。

矛盾解读:行业分化下的“新周期逻辑”

“政策去产能”与“企业扩产”的矛盾,本质是生猪行业从“周期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的阶段性表现,背后折射三大核心信号:

信号一:行业分化加剧,规模化与中小户“冰火两重天”

当前扩产是头部企业“选择性扩张”,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场占比近七成,凭融资、成本、防疫优势逆势扩产;中小户因资金不足难改造成本高、政策监管(环保、防疫)压力大,部分已退出。已投产7个扩产项目中,6个由规模化企业/集团主导,仅1个中小项目依赖“公司+农户”降风险。

政策“去产能”(100万头能繁母猪调减)也推动分化,实则引导“提质减量”:头部企业淘汰低产母猪优化种群,但仔猪供应并未大幅减少,本质是行业向高质量转型。

12.jpg

信号二:“猪周期”弱化,“效率周期”成新主线

过去行业遵循“盈利-扩产-过剩-亏损-去产能”传统周期,近年因规模化、智能化提升,“猪周期”波动弱化,“效率周期”成核心影响因素。2021-2025年,行业PSY从15.3升至20.8(增36%),能繁母猪从4318万头减至4062万头,但断奶仔猪供应从6.61亿头增至8.45亿头(增27.8%),传统“去产能=猪价上涨”逻辑失效。

头部企业扩产基于“效率竞争”判断,如云南昆洲聚焦育种提PSY、遵义双胞胎借智能化降成本,温氏也弃短期投机、专注长期效率,以在“效率周期”占主导。

信号三:政策调控从“数量管控”向“质量引导”转型

此次政策从单纯“控能繁母猪数量”转向“数量+质量”双管控:一方面明确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防过剩,另一方面通过“出栏称重、限出栏体重、淘汰低产母猪”提养殖质量,如温氏、新希望降低出栏均重,既减短期供应又降成本,推动行业从“追数量”向“追效益”转变。

政策还为扩产划“红线”:环保、防疫不达标项目难审批,契合“生态养殖、乡村振兴、育种创新”的项目获支持(如广西鹿寨、广东梅州项目),“有保有压”既防盲目扩张,又为优质项目留空间,推动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转型。

未来展望

长期来看,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头部企业高效产能释放、中小散户低效产能退出,行业集中度将提升,未来3-5年或形成“30%头部企业+30%特色养殖+40%中型家庭农场”的“三三制”格局,兼顾产能稳定、差异化需求与抗周期能力;同时育种、智能化提升将压低行业成本,猪价若维持13-14元/公斤,多数规模化企业仍可盈利,2026年下半年或形成“小波动、稳盈利”新周期。

对养猪企业而言,当前需聚焦效率提升、优化成本、契合政策导向,避免盲目扩产或恐慌退出;对政策制定者,需细化“去产能”与“促升级”平衡措施,精准调控防“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行业健康发展需市场“无形之手”与政策“有形之手”协同,以实现“猪价稳、养殖户盈、消费者安”目标。

来源:猪好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6 12:11 , Processed in 0.159258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