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兽医诊断会议笔记(三)原发与继发之辩——家禽细菌性病原角色的深度剖析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昨天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5年6月14-16日,第六届国际兽医检测诊断大会(AVDC)在六朝古都南京盛大召开。作为亚洲兽医诊断领域的顶级盛会,大会再次聚焦“强有力的兽医诊断,提高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的核心宗旨,汇聚了全球智慧。

百余位海内外顶尖专家围绕分子诊断、AI应用、病理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等关键领域,分享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为将这份知识盛宴传递给更多同仁,冠牧精准诊断团队特将大会的精华内容梳理提炼。我们将陆续与您分享这些宝贵的学习笔记,希望能与您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敬请持续关注!

会议笔记(一)
报告人:张建强,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报告主题:美国禽偏肺病毒A/B亚型新发暴发——PCR检测频率、病毒分离挑战与应对策略

会议笔记(二)
报告人:任涛,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主题:我国新城疫病毒流行现状和检测方法


会议笔记(三)
报告人:El-Gazzar,爱荷华州立大学副教授、博士
报告主题:原发与继发之辩——家禽细菌性病原角色的深度剖析


在第六届国际兽医检测诊断大会上,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兽医诊断实验室的副教授穆罕默德·埃尔-加扎尔(Mohamed El-Gazzar )博士,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关于家禽细菌性疾病的深度报告。他强调,在诊断和控制家禽传染病时,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概念是准确区分原发性病原体(Primary Pathogens)与继发性病原体(Secondary Pathogens)。这一区分不仅是学术上的定义,更直接决定了兽医和生产者应采取何种防控策略。

qw3.jpg
穆罕默德·梅德哈特·穆罕默德·埃尔-加扎尔(Mohamed Medhat Mohamed El Gazzar),博士,现任爱荷华州立大学兽医诊断实验室(ISU-VDL)副教授兼家禽疾病诊断专 家。并在2000年获得埃及开罗大学兽医学博士(DVM)学位。随后,他开始了家禽兽医的职业 生涯,在埃及的家禽业工作了8年。2008 年,他前往美国参加了佐治亚大学开设的禽类医学硕 士课程,并于 2009 年完成了该课程。随后,埃尔博士于 2010 年获得了美国家禽兽医学院 (ACPV)的认证医师资格。2014 年,他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子流行病学博士学位,随即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兽医学院任教,担任了3年的助理教授和家禽推广兽医,2018 年加入 ISU VDL,负责家禽疾病诊断服务工作。其研究项目侧重于开发并验证用于家禽病原体鉴定与分型的 分子诊断技术,鉴定和描述家禽病原体,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根除传染病的目的。

一、核心理念:原发性与继发性病原体之别

讲座开篇,El-Gazzar博士首先引导大家明确了两个核心定义。

原发性病原体,是指那些具有内在致病特性,能够在完全健康的宿主体内(而非免疫受抑制或已患病的动物)引发疾病的微生物。它们的致病力是与生俱来的。典型的例子包括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新城疫病毒(NDV)以及火鸡组织滴虫等。

qw4.jpg

与此相对,继发性病原体的定义则恰恰相反。它们通常在健康动物体内或环境中存在,本身不具备在健康宿主中独立引发疾病的能力。只有在存在某些诱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如生物性(病毒感染)、物理性(皮肤破损)或化学性因素——破坏了机体屏障或免疫功能时,它们才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常见的继发性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肠道病毒和四毛滴虫等。

qw5.jpg

二、经典法则:科赫氏法则的现代应用

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鉴别一个病原体究竟是原发还是继发?El-Gazzar博士重温了经典的科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这一法则为建立病原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四个核心标准:

1. 在所有患病动物体内都能找到该微生物,而健康动物体内没有。

2. 必须能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3. 将纯培养的微生物接种给健康易感动物,能够复现同样的疾病。

4. 能从新发病的试验动物体内再次分离出同样的微生物。

qw6.jpg

博士坦言,这套已有150年历史的法则在现代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某些病原体难以体外纯培养,或在健康动物中也存在病原携带现象,以及疾病难以在实验中稳定复制等。尽管存在这些局限,他强调,科赫氏法则至今仍然是判断病原角色的黄金标准,尤其是在面对新发或新出现的传染病时(如近期在美国牛群中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通过这些步骤来确认其因果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qw7.jpg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El-Gazzar博士通过三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展示了在真实世界中,区分病原体角色是多么重要和复杂。这三个案例分别是:一个表现异常的已知继发性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个角色尚不明确的病原体(鼻气管鸟杆菌ORT),以及一个给诊断带来困扰的已知原发性病原体(副鸡禽杆菌)。

qw8.jpg

三、案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在“变身”的继发病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通常被认为是继发性病原体,常在皮肤或关节等部位因物理屏障被破坏而引发局部感染。

qw9.jpg

然而,讲者分享了一个棘手的案例。自2018至2019年,爱荷华州一个特定的多年龄、笼养蛋鸡场内,多个鸡群(特别是85-105周龄的换羽后老龄蛋鸡)反复爆发一种急性、高死亡率的疾病。疫情每隔数月便卷土重来,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qw10.jpg

临床表现为死亡率急剧攀升,有时每日死亡数从正常水平飙升至800-1000只。

qw11.jpg

同时,产蛋量也出现断崖式下跌。

qw12.jpg

剖检可见鸡冠发绀、内脏出血,尤其是肝脏表面出现大量黄色坏死灶,呈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症状,这与传统金葡菌感染的局部病变大相径庭。

qw13.jpg

在诊断过程中,实验室首先排除了禽流感等重大疫病。

qw14.jpg

随后的细菌学检测令人震惊:从死亡鸡只的肝脏、肺、卵巢等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分离到了高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qw15.jpg

组织病理学切片也进一步证实,在骨骼等深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细菌菌落。这一切的证据似乎都指向一个令人担忧的推测:这个金葡菌株是否已经演变成了原发性病原体?

qw16.jpg

qw17.jpg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团队严格遵循科赫氏法则,设计了动物回归感染试验。他们将从该场分离出的金葡菌强毒株,通过口服、皮下和静脉等多种途径,接种给不同年龄的健康蛋鸡。

qw18.jpg

然而,试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试验失败了。尽管团队能够从病鸡中分离到病原,但在回归接种后,并未能成功复制出与田间案例一致的全身性、高致死性疾病,仅在接种部位观察到局部病变。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该金葡菌株本质上仍然是继发性病原体。其在特定鸡场的肆虐,必然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关键“诱发因素”。最终,通过与生产者的合作,他们找到了可能的诱因并解决了问题。这个案例有力地证明了,面对异常疫情,必须通过科学验证来确定病原的真实角色,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防治决策。

qw19.jpg

四、案例二:鼻气管鸟杆菌(ORT)——困扰行业数十年的未解之谜

第二个案例聚焦于鼻气管鸟杆菌(Ornithobacterium rhinotracheale, ORT),这是一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持续在火鸡群中引起呼吸道疾病的革兰氏阴性菌。

qw20.jpg

El-Gazzar博士指出,尽管ORT被发现已有数十年,但行业至今仍对其基本属性知之甚少。它到底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病原?它在自然界中的来源是哪里?它又是如何在鸡群和栋舍间传播的?对于这些根本性问题,答案依然是“我们不知道”。

qw21.jpg

造成这一认知空白的核心原因在于,研究人员一直无法稳定地满足科赫氏法则。在实验室条件下,单独使用ORT很难在健康火鸡体内复制出典型的临床疾病,除非有其他病原(如病毒)协同感染。由于缺乏对其流行病学基础(如致病性、感染源)的了解,过去几十年来,针对ORT的防控措施(无论是生物安全还是疫苗使用)效果一直不理想且不一致。

qw22.jpg

qw23.jpg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El-Gazzar博士的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了对7个鸡群的纵向追踪和对46个鸡群的横断面研究,在鸡只成长的不同阶段(从3周龄到出栏)系统性地采集了鸡只、垫料、饮水、啮齿动物等各类样本。

qw24.jpg

纵向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一个有趣的模式:鸡群在很早的年龄(约3周龄)就已经被ORT定植并转为阳性,此后阳性状态一直持续。然而,临床疾病和死亡率的高峰却出现在很晚的阶段(约16周龄)。这种“早期定植、晚期发病”的现象强烈暗示,ORT本身可能不是疾病的始作俑者,而更像是一个“等待时机”的继发性病原,需要后期某个或某些诱发因素的出现来触发疾病。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ORT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qw25.jpg

五、案例三:副鸡禽杆菌——“无害亲戚”引发的诊断风波

最后一个案例围绕着一个公认的原发性病原体——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它是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的元凶,能直接在健康鸡群中引起典型的窦部肿胀、产蛋下降等症状。

qw26.jpg

qw27.jpg

在美国,传染性鼻炎传统上是南部地区的流行病,但在2018年,疫情却罕见地在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爆发,并有向中西部蔓延的趋势。对于一个原发病,标准的应对流程是立即启动严格的生物控制和疫苗接种计划。

qw28.jpg

qw29.jpg

然而,在对疫区周边看似健康的鸡群进行主动监测时,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出现了:高达20%的正常鸡群在qPCR检测中呈阳性。这一结果让兽医陷入两难:是应该将这些鸡群全部视为潜在威胁,并实施昂贵的控制措施,还是应该忽略这些没有临床症状的阳性结果?

qw30.jpg

为了探明真相,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他们首先排除了qPCR检测特异性差的假说,通过引入“哨兵鸡”(SPF鸡)到那些健康的阳性鸡群中,发现哨兵鸡很快也被感染并转为qPCR阳性,但始终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这一现象催生了一个新的假说:在健康鸡群中广泛存在着一种非致病性的副鸡禽杆菌,它虽然能在qPCR检测中被检出,但并不会引起疾病,从而严重干扰了对真正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qw31.jpg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团队证实了这一假说。他们发现,这些从健康鸡群分离的npAP菌株,在基因组上与典型的致病株存在差异,特别是缺少一些关键的毒力基因。基于这些差异,团队开发出了能够区分致病株和非致病株的鉴别性qPCR方法

qw32.jpg

利用这一新工具,团队对全美排名前10的蛋鸡养殖大州进行了大规模普查。

qw33.jpg

qw34.jpg

调查结果惊人:在所有被检测的健康蛋鸡场中,高达35%的鸡场存在这种非致病性npAP的定植。npAP在全美健康鸡群中的广泛分布,解释了最初诊断时遇到的困惑。

qw35.jpg

最后,动物回归感染试验也最终确认,从这些健康鸡群分离的7种npAP菌株,接种健康鸡后,均不能引发任何临床疾病,并且也不能为机体提供针对强毒株的有效保护。

qw36.jpg

qw37.jpg

六、结论与启示

讲座最后,El-Gazzar博士总结道,家禽细菌性疾病的防控远非“分离到病原就等于确诊”这么简单。我们必须透过“原发”与“继发”的视角来辩证地解读检测结果。病原体的致病性是多样且动态的,加之慢性携带和非致病性变种的存在,都极大地增加了诊断、预防和控制的复杂性。只有深刻理解病原体在特定疫情中的真实角色,才能制定出最精准有效的应对策略。

qw38.jpg

学习心得

El-Gazzar博士的分享为家禽兽医和诊断人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其核心思想可提炼为以下几点:

· 防控策略的基石:首先判断病原角色。
面对疫情,首要任务不是盲目用药,而是判断病原是原发还是继发。若是原发病原,核心在于切断传播链(如严格的生物安全、疫苗免疫)。若是继发病原,关键则在于寻找并消除背后的诱发因素(如改善环境、控制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等),否则单纯针对细菌的治疗往往事倍功半。

· 诊断的艺术:检测阳性≠确认病因。副鸡禽杆菌的案例是一个深刻警示:在健康动物群体中,可能广泛存在着与病原体“外观”相似(如qPCR可检出)但“内心”无害(非致病性)的微生物。这要求诊断不能仅依赖单一的检测技术,必须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并推广使用能区分毒力的鉴别诊断工具,以避免代价高昂的误判。

· 科学的标尺:以科赫氏法则应对疑难杂症。 当遇到传统病原引发的非典型重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案例),或对病原角色存疑时,进行严谨的动物回归感染试验是验证因果关系的“金标准”。这虽然成本较高,但能提供最确凿的证据,指导正确的应对方向,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更多资源。

· 动态的视野:病原体并非一成不变。 病原体的致病潜力是动态变化的,其与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因此,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教科书上的定义。持续的田间监测、菌株鉴定和致病性研究,是跟上病原演变步伐、有效应对未来挑战的必要工作。

来源:动物疫病动态清零员,刘桥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4 07:48 , Processed in 0.304924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