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兽医诊断会议笔记(二)任涛:我国新城疫病毒流行现状和检测方法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5年6月14-16日,第六届国际兽医检测诊断大会(AVDC)在六朝古都南京盛大召开。作为亚洲兽医诊断领域的顶级盛会,大会再次聚焦“强有力的兽医诊断,提高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的核心宗旨,汇聚了全球智慧。

百余位海内外顶尖专家围绕分子诊断、AI应用、病理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等关键领域,分享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为将这份知识盛宴传递给更多同仁,冠牧精准诊断团队特将大会的精华内容梳理提炼。我们将陆续与您分享这些宝贵的学习笔记,希望能与您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敬请持续关注!

会议笔记(一)
报告人:张建强,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报告主题:美国禽偏肺病毒A/B亚型新发暴发——PCR检测频率、病毒分离挑战与应对策略


会议笔记(二)

报告人:任涛,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主题:我国新城疫病毒流行现状和检测方法


2025年6月14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任涛教授在一场重要的行业诊断大会上,就我国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的流行病学、检测技术及预防策略发表了深刻见解。讲座系统梳理了我国新城疫从传统优势毒株得到有效控制,到新基因型病毒(特别是鸽源和鹅源)构成新威胁的演变过程,并详细介绍了一系列为应对新挑战而研发的先进检测技术。

qw4.jpg

任涛,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 农业农村部兽用疫苗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合 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农业农村部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 会委员、《养禽与禽病防治》常务副主编等。

一、新城疫概述:一个“老病”的新挑战

讲者首先指出,新城疫(ND)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禽类传染病。尽管在我国,该病已于2021年从一类动物疫病降为二类,反映出我国整体防控水平的显著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NDV属于副黏病毒科,其表面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和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的F蛋白是病毒的关键结构。特别是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是决定病毒毒株强弱的核心因子。

qw5.jpg

在流行病学层面,NDV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传染源包括发病禽、带毒禽类及野鸟,尤其在春、冬季易于高发。鸡是主要的易感动物,但其宿主范围远不止于此。

qw6.jpg

二、当前临床特征:从典型到非典型的转变

任教授强调,当前我国新城疫的临床表现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典型新城疫(发病急、死亡率高、有明显神经症状)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在有免疫基础的鸡群中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其特征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和产蛋率下降,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更大的迷惑性。

qw7.jpg

与此同时,新城疫在其他禽类中的危害日益凸显。例如,在鹅群中可引发精神不振、腹泻和神经症状,幼鹅死亡率较高;在鸽子中主要表现为腹泻和神经症状,若混合感染,死亡率会急剧上升。这些多样化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加剧了防控的复杂性。

qw8.jpg

三、核心洞察:我国新城疫的流行病学新格局

讲座的核心部分深入剖析了我国NDV的基因型演变和流行现状。讲者指出,基于F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NDV主要分为Class I和Class II两大类。

(一)传统优势毒株(基因VII型)得到有效控制

历史上,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基因VII型毒株一直是我国鸡群中的绝对优势流行株。然而,任教授在口头分享中明确指出,大约从2013年起,随着针对性的基因VII型疫苗(如A-VII株)的推出和广泛应用,过去那种认为所有血清型疫苗都能提供同等保护的观念被彻底改变。实践证明,匹配的基因型疫苗保护效果远超传统疫苗(如LaSota株)。近十年来,得益于此,我国在田间已很难分离到基因VII型的强毒,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官方监测数据依然提示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4年至2025年,我国仍有散发的新城疫病例报告,显示该病并未被完全消灭,其威胁依然存在。

qw9.jpg

(二) Class I NDV:一个“沉默”的潜在威胁

讲者的研究团队对Class I NDV进行了深入的溯源和传播分析。数据显示,该团队在2016至2018年间仅在广东省就分离到104株Class I毒株。进化分析表明,美国可能是全球Class I NDV的起源地。

qw10.jpg

在国内,进化树分析将Class I NDV的起源地指向了华东地区,后验概率高达0.63。

qw11.jpg

进一步的空间扩散分析显示,华南和华东地区构成了Class I NDV在中国的两大传播中心,病毒在这两个区域间以及向其他地区传播的路径清晰可见。讲者在现场补充道,Class I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几乎“到处都是”,但通常不引起严重疾病。这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免费的自然弱毒免疫”,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乐观。由于其与主流疫苗株的同源性低,其诱生的低水平抗体可能无法有效清除强毒,反而可能筛选出免疫逃逸毒株。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已有Class I病毒在易感动物中连续传代后毒力增强的报道。这警示我们,必须警惕未来在中国出现Class I强毒的可能性。

qw12.jpg

宿主分析显示,鸡和家鸭是Class I NDV的主要宿主和“病毒库”,而野鸟在不同物种间的传播中扮演了关键的桥梁角色

qw13.jpg

(三) Class II NDV:新旧基因型的复杂交织

1.基因VII型时空动态:对我国Class II NDV毒株的系统分析(共645株)显示,尽管存在9个基因型,但基因VII型仍是历史上数量最多的。华东和华南地区不仅分离数量最多,基因型也最为复杂。

qw14.jpg

时空动态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基因VII型NDV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演化史,再次确认华东地区是其关键的起源地。

qw15.jpg

宿主传播模型显示,我国的基因VII型NDV主要在鸡与家养水禽之间循环传播,其中鸡是核心的主要宿主

qw16.jpg

2.基因VI型(鸽源)的崛起与毒力增强:研究发现,一株属于基因VI亚型(VI.2.1.1.2.2)的NDV可能从欧洲传入我国华东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

qw17.jpg

尤为关键的是,讲者分享的致病性研究揭示了一个严峻的趋势。在2015年之前,鸽源的基因VI型病毒(常被称为“鸽瘟”)对鸽子通常只引起轻微症状。然而,自2017年以后分离到的新毒株,毒力显著增强。实验数据显示,感染鸽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对3周龄以下的幼鸽甚至可导致100%死亡,对3月龄的鸽子死亡率也高达70-80%。这一变化提示,针对PPMV-1(鸽副黏病毒-1,即鸽源NDV)的特异性疫苗研发已刻不容缓。

qw18.jpg

3.基因XII型(鹅源)的跨种威胁:团队于2017年在广东的鹅群中首次分离到一株基因XII型强毒株E115。进化分析显示其与南美及东南亚的毒株有一定关联。

qw19.jpg

讲者进一步解释了该毒株的危险性演变。早年(如2019-2020年)分离的基因XII型毒株对鹅的致病性不强。但近年(2021-2022年)分离的新毒株,已演变为对鹅和鸡均可造成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强毒,但对鸽子无明显危害。动物试验显示,这株名为E115的病毒虽然对试验鸡和鹅不直接致死,但能引起鸡的明显发病。

qw20.jpg

更重要的是,病毒的种间传播能力得到了证实。试验表明,该毒株能够在鸡和鹅之间进行传播,即使是经过免疫的鸡也无法完全阻止病毒的排出和传播。

qw21.jpg

面对这一新型威胁,研究团队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研制出针对性的减毒活疫苗(mE115和mE117)。在SPF鸡的攻击保护试验中,这两种候选疫苗提供的保护效果均优于现有的商品化疫苗,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qw22.jpg

四、精准诊断:应对新城疫防控新需求的检测技术创新

面对日益复杂的流行状况,传统诊断方法已显不足。讲者团队为此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检测技术。

1. 国标方法的局限性与反思:现行国标(GB/T 16550-2020)主要依赖HI试验、RT-PCR和针对强毒的实时荧光RT-PCR。讲者尖锐地指出,临床上如果仍固守HI效价≥4log2作为阳性判断标准,将“出大问题”。因为在此抗体水平,禽群仍会大量感染、带毒和排毒。当前疫苗的保护标准要求HI效价达到6log2以上,蛋鸡甚至需要达到8-9log2才算安全。

2. 广谱RT-PCR方法的优化集成:为解决国标方法覆盖不全的问题,团队设计并优化了多对引物,旨在建立能检测所有已知NDV基因型(包括Class I)的广谱诊断方法。通过对5对不同引物的特异性进行测试,证明它们均不会与其他禽类病毒发生交叉反应。

qw23.jpg

qw24.jpg

灵敏度测试对比显示,新优化的引物组合(如NDV通用2-JND408)其检测下限可与国标方法媲美,甚至更优。

qw25.jpg

在广谱性测试中,NDV通用2(JND408)引物被证明是覆盖基因型最全面的,优于国标引物及其他测试引物。

qw26.jpg

通过对免疫后攻毒的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再次验证了新建立的广谱RT-PCR方法(特别是JND408)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检出率和可靠性。

qw27.jpg

qw28.jpg

最终,该研究综合评估了特异性、灵敏度、广谱性和临床样本检测效果,确定NDV通用2(JND408)引物是构建NDV广谱RT-PCR检测方法的最佳选择,并已与企业合作开发成试剂盒进行推广。

qw29.jpg

3.强弱毒株鉴别诊断新工具:团队还建立了一种半套式(semi-nested)RT-PCR方法。该方法设计巧妙,外层引物可检测所有NDV(包括Class I和疫苗株),而内层引物则特异性地只扩增强毒株,从而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实现对病毒的通用检测和强毒的特异性鉴定。

qw30.jpg

4.PCR-HRM:快速区分Class I与Class II病毒: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HRM)技术,团队开发了能快速区分Class I和Class II NDV的方法。其原理是,即使是微小的基因序列差异(如SNP)也会导致PCR产物的解链温度(Tm值)发生改变,从而在熔解曲线上呈现出不同的峰形。

qw31.jpg

实验证明,Class I和Class II NDV阳性样品的Tm值存在约0.79℃的稳定差异,足以通过HRM分析进行明确区分。

qw32.jpg

该方法的灵敏度极高,检测下限可达数十拷贝,甚至比常规RT-PCR更为灵敏。

qw33.jpg

同时,其特异性也极强,能够精准区分NDV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为流行病学溯源提供了快速而强大的工具。

qw34.jpg

5.V蛋白ELISA:
实现“疫苗免疫”与“强毒感染”的鉴别诊断:讲座最后介绍了一项极具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基于NDV非结构蛋白V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由于V蛋白只在病毒复制时产生,不参与病毒粒子组装,因此理论上可用于区分灭活疫苗免疫(不产生V蛋白)与活病毒感染。

qw35.jpg

更令人惊喜的发现是,该方法还能有效区分“弱毒疫苗免疫”和“强毒野毒感染”。讲者解释,尽管弱毒活疫苗也会复制,但其在体内存活时间短、复制量有限,所刺激产生的V蛋白抗体水平非常低。研究确定,当S/P值≥0.29时可判定为强毒感染阳性。这一发现为临床提供了判断鸡场是否存在野强毒感染的直接血清学证据。讲者分享道,尽管该方法在申报团体标准时因其“颠覆性”的理论而受到一些专家的质疑,但最终凭借扎实的科学数据获得了批准,成为中国兽医协会的团体标准(T/CVMA 17-2020)。



冠牧学习心得

任涛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态演变中的中国新城疫流行地图,并展示了科技创新在应对新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兽医和养殖管理者而言,以下几点尤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 重新定义“保护力”标准:必须摒弃过时的HI抗体效价观念。对于商品肉鸡,HI效价至少应达到6log2;对于蛋鸡和种鸡,则应追求8-9log2甚至更高的水平,才能有效阻断病毒在鸡群中的潜伏和传播。

· 警惕“新面孔”的致命威胁:传统基因VII型新城疫的威胁已大幅降低,但防控焦点必须转向新出现的、毒力正在增强的鸽源基因VI型和鹅源基因XII型病毒。它们是当前造成高死亡率散发病例的主要元凶,可能需要使用更具针对性的新型疫苗。

· 关注“沉默的羔羊”——Class I病毒:广泛存在但通常不致病的Class I NDV,如同潜伏的“火山”,存在因长期循环而毒力增强的风险。其存在也可能干扰常规诊断,应予以重视。

· 拥抱精准诊断的利器:V蛋白抗体ELISA检测技术是一项革命性工具。它能够帮助临床兽医精准判断鸡场内是否存在野强毒的“静默感染”,这是仅靠HI抗体检测无法实现的,对于净化和根除策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生物安全警钟长鸣:讲者提到在田间偶尔能分离到本应只存在于实验室的F48E9标准强毒株。这一现象为所有实验室和生产单位敲响了警钟——生物安全是防止病原泄露、保障全行业安全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来源:动物疫病动态清零员,刘桥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1 18:48 , Processed in 0.379095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