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篇文章是谈的关于猪产业的,其观点和逻辑个人认为同样适用于当下的白羽鸡和国鸡产业,特分享给大家。以下为文章正文:
————————————————
王中┃我对当下畜牧业的几点看法(发表于2022年3月)
不喜欢啰嗦,直接说我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 收储没多大的意义
收储的本质是政策调控,通过一些手段来影响市场。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达到两个目的:第一,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问题。是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调控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角度,所以,低吸高抛;第二,保护养猪人生产积极性的角度。当然,这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
收储政策的出台,从有关部门的初衷上来讲是好的,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干预市场的做法,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反而干扰了市场。因为,除了“有关部门”这只有形的手,还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影响市场,“扰乱”和“对冲”了政策调控的预期。
举个例子。2019-2020那么缺猪肉,“市场”这只手反而在压库、待价而沽,等着春节大赚一把。有消息显示,双汇在2021年,至少有8万吨从美国(“自愿”)高价买来的猪肉存放在库里,造成实际上的巨大损失。这批猪肉高价的时候没卖,想赚钱,但在低价的时候又不得不卖,等于在市场最需要收储的时候放出去了。假定“有关部门”一次收储两万吨,这八万吨足以对冲掉四次这样的收储。所以,收储并没有发挥什么实际意义,最多只是证明“有关部门”做事了,效果怎么样?大家都看着呢。我记得第一次收储是2009年,至今近13年了,13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证明吗?
现在猪价低,原因是产能过剩。只要不是有效的去产能,猪价就没个好。但现在又传出要收储了,这只能让想去产能的猪场继续观望,拉长周期的底部,还有什么好处?所以,发布真实的数据,及时有效的预警,远比收储更有意义。
二、 猪周期的逻辑变了
有人统计,21世纪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五次猪周期。因为出现了五次,大家就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当作预判未来的依据之一。这就是经验使然,当然,在过去的五次猪周期中,经验让一些人成功利用了周期,多赚到了钱。
我想说的是,每一次所谓的周期,其实都是后来“总结”出来的,而非“预判”出来的。形成猪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实是“赚钱效应”和“亏本效应”。简单的说,赚钱了,就使劲扩大产能,然后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亏本-去产能-涨价-赚钱-再扩产-产能又过剩,周而复始。
这一次为何产能扩张速度史上第一?因为2019年以来的赚钱效应史上第一。那按照以往的逻辑,现在亏损效应也是史上第一(指大型养猪企业),是不是去产能的速度也应当是史上第一?只要去产能的速度也是史上第一,那么,迅速反弹就该来了。
这就是经验主义。可惜的是,虽然亏钱的额度是史上第一,但掌握了相当产能的大企业去产能的速度并不快。大部分的头部企业(除了正邦以外)并不打算去产能,至少是要保持2021年的出栏量。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养猪头部企业在2022年的出栏量肯定要超过2021年。如果去产能的速度上不来,而打不死的“小强”们又打算跟集团企业死磕,那谁去产能呢?能去多少产能?至少从现在来看,去产能的速度不理想,除非“非瘟”的强病毒再次泛滥成灾,造成大量猪只死亡,而非便宜一点卖掉。
按照以往的经验,旧逻辑没问题,但现在形势变了,所以,这一轮的猪周期还充满着巨大的变数。但从已经过去的情形来看,盈利期就比过去长了一年,不知道亏损期会不会也这样?
我个人的看法,从2018年非瘟爆发后,前五轮猪周期总结出来的逻辑不好用了。因为前五轮的养猪主体是散小养殖户,而现在是规模企业;前五轮的产能是“非永久产能”,是简陋的设施为主;而现在,新增的产能大部分是“永久产能”,上千座高大上的楼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头出栏量的“聚落”、“综合体”。基本条件变了,逻辑必然变化,老经验必然也不好用了。
三、 要重新理解“产能”
产能指生产能力。也就是指在计划期内,行业(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产能是理论值,产量是实际值。我认为,这个解释,并不完全适合今天的养殖业,尤其是养猪业。很多人认为产能就是“能繁母猪”的数量,这本身也是误解,至少是不全面。
构成产能的要素至少有如下四点:
1、可用于生产的圈舍;
2、可用于繁殖的母猪;
3、相对应的生产者;
4、可用于投入生产的资金和资源。
如果仅仅以能繁母猪的数量来判断产能的误差会非常大。因为能繁母猪的质量,养殖水平,疫情,压栏等因素都会对实际产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能繁母猪只是产能中的生物资产部分,还有更多影响产量的产能没有计算在内。
笔者认为,产能要包括三个最主要的部分:
1、固定资产;
2、生物产能;
3、流动资金。
在固定资产中,也分为三个部分:
1、长期固定资产;
2、中期固定资产;
3、短期固定资产。
新投入的那些高、大、上的大型猪场是长期固定资产,这部分资产一般不会被拆除,即使所有者亏损到资不抵债,也会被收购或租赁、合作,继续用于生产。
一些投入相对大的,至少在5-10年内可以用于生产,一般不会被拆除的固定资产,可以算作中期固定资产。它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硬件基础。
而一些临时搭建的、简陋的、投入不大废弃也不可惜的、容易因为政策因素被拆除的固定(半固定)资产,可以理解为短期固定资产。这种产能最容易消失。
自2019年后,长期固定资产增加迅速,而短期固定资产则有被政策清理掉的风险。这个因素,是和过去散户时代完全不同的。这些投资巨大的固定资产一般不会被闲置。这是要重视的。
生物产能分为四个部分:
1、长期生物产能;
2、中期生物产能;
3、短期生物产能;
4、动态生物产能。
长期生物产能指的是后备母猪;中期生物产能指的是能繁母猪;短期生物产能指的是仔猪;动态生物产能指的是肉猪(育肥猪)。
2021年,很多企业陷入巨亏,有成本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亏损期产能巨大带来的亏损,越养越亏。在这一部分中,很多企业亏就亏在养大肥猪,甚至是牛猪。从标猪到牛猪这之间的距离,就是动态生物产能。去年外购仔猪育肥,跌价后压栏养大肥赌后市的,相对亏得更多。很多大企业尤甚。
从理论上来看,假定能繁母猪的数量减少一半,能否满足消费需求?答案是可以。因为能繁母猪数量如果减少一半,虽然短期内会导致母猪、仔猪价格暴涨,引发猪价暴涨,但当肥猪如果都养到400多斤甚至更大,实际提供的猪肉就能满足消费需求。这是2021年亏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仅仅通过能繁母猪数量变化就推定未来的价格,是不现实的,有失偏颇。
流动资金
2021年9月,很多企业开始去产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猪价低亏损严重,早卖少亏;第二个原因就是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我们看到,今年去产能最快的某企业,正是资金链出了问题。而资金链没有问题的企业,均表示今年的出栏量还会超过去年。所以,流动资金的宽紧程度对产能的影响巨大。即使是那些养牛猪的散小养殖户,能够养牛猪,至少是能赊到饲料才行。
很多同行认为猪周期会延长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去几年赚到了大钱,能坚持的更久,其实就是讲流动资金的因素,所以,产能还应当包括可用于生产的流动资金。对于很多大企业来说,产能扩张的基础是有钱,而濒临倒闭的原因也是因为钱(资金链)。
综上所述,以散户时代的逻辑来推断今天的产能注定会失误。因为过去的那个时代,亏了就不养,赊不来就不养,而当下以规模猪场为主的时代,影响产能的因素变多,而决策的也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在一个新的时代,需要建立起新的逻辑思维。
来源:谋易智造 作者: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