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载西陆网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以下是转载内容。 今天本来是想讲一点前段时间《纽约时报》采访我的事情,被BBC今天的一条新闻搞的胃口全无。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从来没有提过方方,主要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她想说就让她说,事实最后还是要证明谁对谁错,她觉得自己说的对,网友觉得她说的错,那就用时间证明,时间最终会检测到底谁在说谎,疫情到今天,欧洲美国印度,这些国家的疫情防控能看吗? 按照方方那个搞法,都不知道有多少美国日记,德国日记,英国日记,德国前段时间已经拉警报了,说疫情再这么搞下去,德国的医疗基础设施就要被击穿了,英国更惨一些,已经死了55838了。 每千人拥有病床数,日本13.4张,德国8.3张,中国6.30张,美国2.9张,英国2.8张,就英美这么低的病床数居然是发达国家,天天黑俄罗斯白俄罗斯,人家白俄罗斯11张,俄罗斯8.2张,比英美多的多。 德国死了14965,比英国少的多的多,美国那数字都不能看了,都26万了,敢说现在英美的医疗体系还没事? 谁真把老百姓的命当命,一目了然,没病床靠什么治病? 若是花钱不到位,我就算英美这两国冤枉了,毕竟“自由主义”,人家国家玩社会达尔文主义你管得着?死了就死了,活了就活了,我也没话讲,结果一看医疗投入还真不少,美国医疗卫生占GDP的17.1%,日本也就10.2%,德国11.3%,但是美国人没有全民医疗保险,人家全有,寿命也远不及日本,这钱花哪去了? 其实前几年大家一直批评中国滥用抗生素问题,但是各位不知道的是英美滥用止痛药都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去看医生动辄开止痛药是家常便饭,前几年特朗普说美国有“药物危机”,说芬太尼泛滥,芬太尼怎么泛滥的? 芬太尼就是止痛药啊。有病去找医生,医生开个止痛药了事,有病就硬挺着。 美国人花了这么多钱,天天还在为是不是搞全民医疗保险扯皮,简直是无语。 前几天还有一个奇葩新闻,说纽约州州长科莫获得了“国际艾美奖”,我开始一看,这是不是高级黑?再看颁奖的美国国际电视艺术与科学学会说,之所以颁奖是因为“表彰其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展现的领导力和利用电视向人们传递信心”。 我怕不是瞎了我的眼睛。科莫一开始说确诊病例不需要治疗,说新冠就像普通流感一样,80%都会自愈,这也就罢了,还把新冠病人送回养老院,一天到晚和自己的弟弟在CNN上说相声,今天要呼吸机,明天要口罩,要医疗船,要国民警卫队,好不容易有了呼吸机,全部丢在仓库里面,护士被迫穿着垃圾袋救护,防疫搞成这样,居然能得奖? 抛开政治立场不说,把那一线的医生护士至于何处?那些医生护士可是穿着垃圾袋工作在一线的。 方方不在一线,没有救过一个人,也没有参与整个疫情的救援行动,从头到尾她做了什么?不停的炒作,看的实在让人无语。 上次《纽约时报》采访我的时候,主要问就是“入关学”,这本来是山高县的事情,我其实也很少掺和入关学,不知道是不是纽约时报的记者看到那个入关学九宫格,然后找到了我,问我什么是入关学,为什么要入关? 我就说:“改变不公平,不正义的国际舆论环境和秩序。” 到现在我也是这个观点,别的不讲,就讲这次疫情就是典型的,疫情开始那会,先是方方这种人出来造谣,然后欧洲也有疫情了,英国直接宣布躺下了,三联生活周刊的那个袁越搞了《「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替英国人洗白,还没洗几天,鲍里斯就进了ICU,出来就不说什么群体免疫了,袁越也不吭气了。 那会我还说了一个《金融时报》的一个撰稿人,叫何越,也是无语,今天说英国人多么多么重视自由,明天说英国为了自由就是不封校,幼儿园小学照常运行,微博刚发,只间隔了一天,鲍里斯宣布封校,这脸打的。 何越当年胡说八道的那一套我就不谈了,这个图我还是发一下的: “自然病毒面前,主动逃避,对吗?” 废话,你说呢? 完全的反智。 为什么《金融时报》这类的媒体会找这帮奇葩来写文章? 后来何越被沈逸点名,算是火出圈了,我也懒得提了。 这就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国际舆论环境,都知道他们在胡说八道,他们还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就拿我经常批的《德国之声》来说,前几个月还一副“不自由毋宁死”的态度,坚决反对封城,这几天德国疫情加重,默克尔就搞了一个封城令,命令如下: 口罩和聚会 私人聚会最多只能有两个家庭的人参加,最多不能超过五人 14岁以下儿童不受上述最多5人的规定限制 出入公共场所如商店、大众运输工具以及任何向大众开放的公共空间,都必须佩戴口罩 在人群经常聚集的户外场所可能要求民众佩戴口罩 圣诞节特别规定-仅适用于12月23日到1月1日之间 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聚会正在寻求许可 参加者最多5人的上限可能会提高到10人 聚会之后,政府鼓励参加者自主隔离数天 教堂可能会被允许主办节庆仪式-目标是避免传统而更大型的服务 新年庆祝活动 不建议在街上施放烟火,可能会禁止在公共场所放烟火 销售、购买、施放烟火不会被明文禁止 在每10万人中有超过50个确诊病例的地区,七年级以上学生上课需佩戴口罩 然而,若学校能举证校内完全没有感染病例,则可以获得豁免 学校是否需要实施在家教育,交由各州自行决定 当一个班级内出现确诊病例时,学生与老师必须被隔离五天,并接受政府提供的病毒快筛 这不还是在搞封锁么? 不是挺能耐的吗?我还真以为德国人不自由毋宁死了呢。 其实我对西方媒体要求不严格,政见不同也无所谓,你要批就批,但是你不能玩双标,疫情开始的时候不封锁是为了自由,等到封锁了以后又说这是为了全体国民利益着想,话都让你说了,那我说什么? 某种方面来说,我觉得美国的红脖子(美国乡下人)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说不封锁就不封锁,说不戴口罩就不戴口罩,说不打疫苗就不打疫苗,争取自由,高举反对封锁的旗帜,一点问题都没有,就冲这一点,我给红脖子点赞。 美国媒体一直在说现在美国人的一系列反智行为,特朗普老说美国媒体是FAKE NEWS,美国人自己也不相信媒体,我现在完全能理解,怎么相信啊?今天这个说法,明天那个说法,明天的说法和今天的说法互相矛盾。 找何越这种人来个“自然病毒面前,主动逃避,对吗?”写专栏,能不反智吗? 就因为人不同,就因为国家不同,一个吹到天,一个贬到地,没有起码的媒体公正,凭什么让人相信? 怎么不把何越也搞成“百大巾帼”呢? 为这个事情,陈丹青、梁文道、艾晓明这几个人跑去给方方祝贺,庆祝她得了那个什么巾帼榜,这几个人你们可以拉黑名单了。 方方老妖婆捧成英雄?美媒这个花招恶心到家了 不得不说,中国过去的这个惬意的“黄金周”引来了西方国家满满的嫉妒。 在疫情笼罩的当下,各国疫情进展进入了又一个高峰阶段。 美国纽约市部分地区重新实行封锁,欧洲各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疫情反扑...... 在全世界紧急处理着尚未过去的新冠疫情时,中国作为抗疫及时的典型,享受着举国欢庆的国庆、中秋双假期。 这一举动无疑迎来了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满满的嫉妒。 从武汉恢复经济,开派对开始,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成就的态度不是“求知好学”,而是“想着法儿地酸”。 近期,《纽约客》的一篇刊文,将西方媒体丑陋的嘴脸一览无余。0月5日,《纽约客》发布了一篇名为《九天在武汉,新冠病毒的发源地》的文章。 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就带有满满的恶意。 而文章的作者名叫Peter Hessler,是一位坐标在科罗拉多的美国人,中文名叫何伟,是四川大学的外教。 一个美国人,在美国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跑到武汉,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的心思并不单纯。 仔细看下去,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文章通篇披着深入“武汉”城市的“真相外衣”,实则站在自以为是的制高点信口雌黄,继续来着传承自懂王的甩锅抹黑大法。 一开头,这位作者就描述了自己站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门口的情景: “那是8月下旬的时候,三位保安看见我站在这里,便要检查我的护照,没收了我戴着的太阳镜,还要让我扫放在市场门口的二维码。” “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处理一个外国人。” 根据作者描述,经过一番波折之后自己才得以进入这个颇为神秘的“市场”。 看了这个开头,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一个充满好奇的美国人来到武汉旅游的感想,那你就太天真了。 在市场里,Hessler似乎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打通了“任督二脉”,穿越了时间、空间,开始追忆起1月份,武汉疫情爆发时的场景。 “1月1日,身穿防护服的工人抵达,采集样本并对部分市场进行消毒。在位于二楼的眼镜市场里,人们还在正常营业。随后,政府又花了10天时间关闭了二楼市场,12天后,整个武汉被隔离。” 紧接着,作者矛头指向了中国抗疫。 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指责中国和武汉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公布的数据。 但他没有证据,唯一可以引用的是《方方日记》和自己脑海里的演绎。 “在武汉,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是3869人,尽管许多人认为实际数字要高得多。许多作家在网络期刊上记录了这次隔离,其中最著名的是60多岁的小说家芳芳写的《武汉日记》。芳芳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她经常对家乡的流行病遗产感到好奇,她也经常成为审查的目标。3月4日,她考虑了华南市场的未来。 “有些人建议把它变成一个纪念这场灾难的纪念馆,” 她在过渡之前写道,也许心里想着审查员:“今天我只谈购物。” 到这里,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基本显露, 当然可信度也由一篇看似“纪实文学”的真相报道,变成了“魔幻主义虚构小说”。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似乎早已背离的事实基础,文章源于道听途说,成于杜撰。 不知是否由于方方是文章作者的灵感最大启发者,在讲述了几个可信度有待考证的武汉感染传闻后, Hessler开始夸赞方方—— 方方的日记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她努力利用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一生的联系,把她从不知名的医生、科学家、政府官员和警察那里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即使是现在,在对该疾病有了如此多的了解之后,方方的大部分早期评估仍被认为是准确和合理的。 方方的微博有时会吸引超过3000万的读者,即使这些信息被审查,人们通常也会找到其他方式来传播它们。 文章作者极力夸大事实,盛赞方方在中国的影响力,却丝毫拿不出证据, 我甚至怀疑这位作者到底有没有微博账号,读不读得懂中文。 全世界的华人都知道,《方方日记》中充满恶意编造的,诸如“满地无主的手机”这样的话丝毫不具可信性。 然而在《纽约客》文章作者眼里,这样毫无根据的话却成了他撰文的根据。 如果他不是足够无知的话,那么他对中国满满的恶意和对武汉现实的歪曲理解非常明显。 2月19日,方方指出,大量的新冠死亡病例是在进行适当的检测和诊断之前发生的。“ 所以,恐怕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数字,确切地说到底有多少受害者,”她写道。 一位在武汉一家大型医院负责检测的传染病医生告诉我,实际的总数可能比政府的3,869高出三到四倍。 他提到了大流行早期的混乱时期,当时人满为患的医院拒绝接待病人。“如果你被感染了,但没有得到诊断,那么你就没有被计算在内,”他说。“我想总数可能超过一万人。” 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做铺垫,其目的无非是在于没有根据的用不可信的信息源来证明武汉的死亡数据造假。 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引用大量《方方日记》的原文,来渲染一种“武汉隔离”时的恐怖。 当武汉被封锁的时候,隔离的模式在整个城市被复制。 居民区被关闭,由居委会监督,居民只能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 第一个月底,指导方针进一步收紧,几乎所有货物都通过配送送达。 2月17日,方方写道:“现在每个人都被要求随时待在家里。和武汉的其他日记作者一样,她经常提到食物,因为食物种类并不多。 通篇文章看下来,在写这篇“充满了”恶意的报道时, 这位作者已经先入为主,应用西方的一贯有色眼镜来看待整一个武汉,乃至中国抗疫事实。 在他眼里,方方以及其他写所谓“武汉日记”的作者都是中国的“民族英雄”, 这与一贯西方审美下的中国相一致—— 只有苦痛,只有落后,只有永恒在西方国家面前低人一等,才是这帮人心里的中国, 而《方方日记》正好满足了这类人的精神需求。 在武汉之行最后的一个下午,这位来自《纽约客》的作家在武汉采访到了方方: 将方方包装成了一个完美的受害者,一个为了中国深明大义的民族英雄。 中国媒体指责方方让中国看起来很糟糕,极左民族主义者在网上攻击她,就像他们在大流行期间那样。 有一次,方方在武汉的房子地址被公布了,人们用恶意的信息把石头包裹起来,砸她的墙。 “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方方告诉我,她解释说她只是喜欢准确地记录事情。她身材矮小,目光炯炯有神。 很显然,比起中国人民,方方更喜欢这位来自《纽约客》的外国记者, 当然,比起真相,方方更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能够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无辜。 方方,《纽约客》作家, 两个各自心怀鬼胎的人在一个下午完美的达成了某种共识,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 方方目前还不能在中国出版书籍或文章,对于一个在家乡目睹历史进程的作家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方方很平静,她甚至告诉我,最近她一直在安慰一位面临同样情况的年轻作家。 方方说:“你要有耐心,我相信不会永远这样。” 至此,方方完全走到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对立面,渲染武汉抗疫的荒诞与恐怖,以及对事实、真相的置若罔闻; 而这名来自美国的作者也全然不顾美国疫情的严重性,站在一个可笑的道德制高点俯视着摆脱疫情阴霾的武汉、中国。 宁可相信当下“美国式的群体免疫”,也不肯听一句中国有秩序的抗疫成果。 如此看来,这篇文章也颇有《方方日记》的海外延伸版那味儿了。 2020年中国的黄金周假期,无疑是一次又一次打脸西方中相当响亮的一记耳光, 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因为新冠疫情住院,使用天价治疗药物, 整个美国笼罩在一股大选前政治斗争和新冠病毒作祟的乌烟瘴气之中。 而《纽约客的》这篇文章,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出现,不禁让人警觉。 这一出,跟此前《方方日记》的出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武汉解封的第一天,《方方日记》开始在海外上市售卖。 要说这背后没有团队营销,只是单纯的“巧合”,恐怕没人相信。 这速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过上架亚马逊卖书的作家们都会明白,这一个速度堪称神速。 甚至有网友吐槽,这个翻译速度比新冠治疗手册还快…… 而《方方日记》的副标题是——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 方方究竟是不是在为武汉人民发声? 且不说此书各种虚假谎言被接连戳穿, 《武汉封城日记》也被扒出根本不是方方自己想要写,最开始是收到约稿。 前美国海军情报中心主任汤姆·乔曾表示: “拉拢中国名人作家,是一个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行动,这些人收买十分容易。 只要帮助他们在海外知名刊物上,在重要版面上,发布他们的文章就行了。可以是署名的,或者以化名出现,但是稿酬是十分可观的。” 方方,1955年生人,湖北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作为享受国家一定待遇的作家,为民众发声,基于事实针砭时事,是值得欢迎的。 但如果是通过造谣,将中国用谣言捏造一个丑恶形象出口到国外,自己赚的盆满钵满,收割完国人的眼泪,收割外国人的猎奇,就值得大家批判。 4月8日武汉解封了。中国的疫情进入了尾声。 然而世界的疫情却爆发了,当西方各国被疫情打击得焦头烂额之际,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转移矛盾,一战是这么做的,二战也是, 而这次转移矛盾的办法就是愈演愈烈的“中国应为新冠负责”的论调。 美国,英国,甚至印度的一些人已经提出要让中国赔款道歉。 他们不顾《Science》的科学家们的研究,不看全球病毒研究者的科研成果,强行给中国扣上一个“病毒源头,应该为全人类赔罪”的帽子。 而恰恰这个时候,方方为他们递上了最好的一把刀。 然而清者自清,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全世界各国人民将中国的抗疫成果看在眼里, 《方方日记》也许从来不是写给普罗大众看的, 这本是掺杂了虚构和谎言的小说类型作品的最直接读者就是特朗普们,给了他们抹黑、甩锅的勇气。 今天《纽约客》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即使《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销量惨淡,鲜有当地人买账, 但别有用心之人照样有办法拿着它大做文章。 一个健康的社会,国际上不应该只有方方一种声音; 一个号称为民请命“武汉的良心”的作家,不应该虚构故事去扭曲事实。 中国的疫情进入了尾声,从人们欢度黄金周来看,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逐渐恢复。 我们感谢财新的记者们去一线采访带回真实的报道; 我们感谢央视的记者们顶着压力探访武汉红会的仓库; 我们感谢无数在方舱医院里坚守的医护人员们用抖音拍下真实的医院内的场景。 但我们绝对不允许用“道听途说的我朋友说、我一个朋友告诉我”这样没有根据的话语去描绘一个扭曲了的事实。 我们更讨厌那种内销转出口,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而创作的半虚构作品并包装成“真相”让外国的野心家们拿着当做攻击中国的武器。 这样的作家绝对不是民族英雄,把这样的人当做英雄的报道也绝对没有对真相坦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