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逆境EQ
收起左侧

常见禽病的诊断与防治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禽痘
[/center]


[center][left]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鸟类(如鸽、金丝雀、麻雀和鹌鹑等)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通常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两种类型。皮肤型以在不同部位的裸露皮肤(尤指头部)上发生结节性痘疹病理变化为特征,粘膜型引起口腔、咽喉和上呼吸道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禽白喉。
    (一)病原
    禽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2日龄鸡胚能出现灶状白色不透明的痘斑,易在原代鸡胚细胞和鸡胚皮肤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理变化。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高度抵抗力,在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完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周后仍能保存活力。但游离的病毒在1%~2%氢氧化钠或钾、10%醋酸或0.1%汞中很快被灭活。在腐败环境中病毒迅速死亡,而冷冻干燥和50%甘油可使病毒长期保持活力,达几年之久。

    (二)流行病学
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易感,其它如鸭、鹅及许多鸟类均可感染发病。在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但以雏鸡最常发病,常引起大批死亡。
禽痘多通过健禽与病禽接触,经受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蚊子(如库蚊、伊蚊)等双翅目昆虫及体表寄生虫如鸡皮刺螨可传播病毒。蚊子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天。人工授精也可传播病毒。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和蚊子活跃的季节多发。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可使病情加重。若伴有葡萄球菌病、传染性鼻炎及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时,可造成病鸡大批死亡。

鸡和火鸡发病率不定,死亡率较低,但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鸡、火鸡和鸽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10天,多表现皮肤型或白喉型,或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
皮肤型表现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冠、肉髯、喙角、眶周、两翅内侧皮肤、胸腹部和泄殖腔皮肤可见结节,有的为散在性小结节,有的为小结节融合成大块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型,颜色为浅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结节干燥前切开可见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出现瘢痕。但温和型仅在冠和肉髯上出现局灶性小结节。

白喉型表现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表面形成微隆起、白色不透明结节,以后迅速增大并常融合而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将其剥去可见出血糜烂。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窦肿胀和食管发炎。
若为混合型,皮肤和粘膜均被侵害,病情较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病鸡表现的一般症状常见增重受阻、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衰弱,蛋鸡发病时表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为3~4周,混合感染时则病程较长。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五)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减少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防止发生外伤。发生鸡痘时,要严格隔离病鸡,剥除的鸡痘结痂不能随便乱丢,可用纸包好后再淋上煤油集中烧毁,对鸡舍、用具要用2%的烧碱水进行消毒。
(2)免疫接种目前用于本病的疫苗主要有鸡痘病毒鹌鹑化弱毒疫苗和鸽痘病毒疫苗,它们是用鸡胚或细胞培养制备的,以细胞培养制备的弱毒苗效果较好。
接种方法主要是翼翅刺种法和毛囊法两种,翼翅刺种法是用钢笔尖或注射针蘸取疫苗在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刺种;毛囊法是拔去腿部外侧羽毛,用消毒毛笔或小刷蘸取1:10稀释的疫苗涂擦在毛囊上。

首免在10~20日龄左右,二免在开产前进行。在禽痘高发的地区和季节,可重复免疫接种。接种后7~10天观察禽群有无“出痘”现象棗局部出现红肿、结痂或毛囊肿胀的反应,以确定免疫效果。一般于接种后10~14天将产生免疫力。
(3)治疗用患过鸡痘的康复鸡血液,每天给痘鸡注射0.2~0.5毫升,连用2~5天,疗效很好。也可用以下中草药验方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
①将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50克,生南星、陈皮、厚朴、甘草各20克、天花粉100克,共研为细末,备用。临用前取适量药物置于干净盛器内,水酒各半调成糊状,涂于剥除鸡痘痂壳的创面上。每天2次,第3天即可痊愈。

②黄芪、党参、槟榔、首乌、贯众、山楂各60克,肉桂20克,为100只鸡用量,取药物粉末拌入饲料中喂服,或水煎取汁作饮水用,每日3次,重者可灌服5~10毫升。
③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赤芍、葛根各20克,蝉蜕、甘草、竹叶、桔梗各10克,水煎取汁,备用,为100只鸡用量,用药液拌料喂服或饮服,连服3日,治疗皮肤与粘膜混合型鸡痘,疗效显著。
④板蓝根75克,麦冬、生地、丹皮、连翘、莱菔子各50克,知母25克,甘草15克,水煎取汁1000毫升供500只鸡用量,以药液拌料或灌服,对粘膜型鸡痘治疗效果好。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禽脑脊髓炎
[/center]


[center][left]
    禽脑脊髓炎又称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运动失调和头颈震颤,成年鸡产蛋量下降。
    (一)病原
    该病毒属微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对氯仿、酸、胰酶、胃酶和去氧核酸酶有抵抗力。病毒能在无免疫性母鸡所产的卵的鸡胚脑部和卵黄囊中增殖,也可在神经胶质细胞、鸡胚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胰细胞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
    (二)流行病学
    鸡、雉鸡、火鸡、鹌鹑等均可自然感染。
    各种年龄的鸡都可被感染,但出现明显症状的多见于3周龄以下的雏鸡。
    病禽通过粪便排出病原,污染饲料、饮水、用具、人员,发生水平传播。病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另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垂直传播,感染后的产蛋母鸡,大多数在为期3周内所产的蛋中含有病毒,用这些带毒种蛋孵化时,一部分鸡胚在孵化中死亡,另一些鸡胚可孵出,出壳雏鸡可在1~20日龄之间发病和死亡,造成本病的流行,引起较大的损失。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三)临床症状
经鸡胚感染的雏鸡潜伏期为1~7天,经接触经口感染的潜伏期为10~30天,通常是在1~3周龄发病。
病初雏鸡精神稍差,眼神呆钝不愿走动,驱动时行走不协调、摇晃,逐渐运动共济失调,以跗关节或胫部行走。后见雏鸡精神沉郁,运动严重失调逐渐麻痹和衰竭,头颈震颤,手扶时更明显。由于共济失调不能走动,摄食、饮水不足最后衰竭死亡。
部分病雏可见一侧或两侧眼睛的晶状体混浊,变成兰色而失明。
雏鸡群可迅速全部感染,但发病率通常为4%~50%,有时可达60%。死亡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10%~70%之间,平均25%。

成年鸡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出现短时间(1~2周)产蛋下降,下降幅度在5%~15%之间,其后可逐渐恢复。
(四)病理变化
无特征性肉眼病理变化,仔细检查仅可在胃的肌层中出现灰白色区。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的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六)防制
①本病尚无药物治疗,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不到发病鸡场引进种蛋或种鸡,平时做好消毒及环境卫生工作。
②进行免疫接种,弱毒苗可饮水、滴鼻或点眼,在8~10周龄及产前4周进行接种;灭活油乳剂苗在开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也可在10~12周龄接种弱毒苗,在开产前一个月再接种灭活苗,均具有很好的防制效果。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传染性支气管炎
[/center]


[center][left]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分为呼吸道型和肾病理变化型两种类型。
    (一)病原
     病毒能在发育的鸡胚中生长良好,也能在气管器官组织培养中增殖。病毒经56℃15分钟或45℃90分钟即被灭活,对乙醚敏感,50%氯仿室温下作用10分钟、0.1%去氧胆酸钠4℃作用18小时能使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病毒对常见消毒剂敏感,0.05%或0.1%的β-戊酮内酯(BPL)或0.1%福尔马林均可使其失活。
    (二)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仅见于鸡、雉鸡,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发病最严重。
    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天。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渗出物中,也可在肾和法氏囊中增殖。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饮水、饲料和垫料传播。

本病传播迅速,一旦感染几乎全群发病。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气候寒冷的季节较为严重。
(三)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36小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长,有母源抗体的幼雏潜伏期可达6天以上。
雏鸡突然出现呼吸症状并很快波及全群,病鸡表现为气喘、咳嗽、打喷嚏、气管鸣音和流鼻涕,精神沉郁、畏寒、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打堆,个别鸡鼻窦肿胀、流泪。6周龄以上的鸡症状不明显,主要是气管鸣音、喘气和轻微咳嗽等。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蛋白稀薄如水样,蛋黄与蛋白分离以及蛋白粘壳等。

肾病理变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发生多、流行范围较广的疾病,20~30日龄是其高发阶段。病初,病鸡表现怕冷、喷嚏和咳嗽,有的张口喘气及气管鸣音,2~3天后出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厌食、拱背、饮水量增大,拉白色水样粪便,粪便中含有大量尿酸盐。病鸡失水,肌肉干燥,冠髯及皮肤发绀。出现上述症状2~3天后开始死亡,7天后达到死亡高峰,逐渐至15~17天停止死亡,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成年鸡很少发病。
本病发病率高,雏鸡的死亡率为25%,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低,感染肾型毒株一般死亡严重。病程一般为1~2周。

(四)病理变化
病鸡的支气管、鼻腔和窦中有浆液性、粘液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可能混浊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在大的支气管周围可见小面积的肺炎。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或变形,甚至在腹腔内可见液体状的卵黄物质。输卵管萎缩,其长度和重量明显减小或发生囊肿。
肾病理变化型,呼吸道无明显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是引起肾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被尿酸盐结晶充盈并扩张,肾脏外观呈花斑状。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的确诊需作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在临床上应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及传染性鼻炎等相区别,新城疫一般要比传染性支气管炎更为严重,在雏鸡中有时可见神经症状,而产蛋鸡群产蛋量的下降要比患本病时更为明显;传染性喉气管炎在鸡群中的扩散与本病相比很少发生于雏鸡,而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传染性鼻炎的病鸡常见面部肿胀,而在本病则很少见。此外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与能引起肾病理变化的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相比,法氏囊病理变化不明显。
(六)防治
(1)预防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通常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鸡舍环境卫生,保持通风良好,有利于本病的防制。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苗和灭活苗两种,我国广泛应用的活苗是H52和H120株疫苗,H120株疫苗用于雏鸡和其它日龄的鸡,H
52用于经H120免疫过的大鸡,育成鸡开产时可选用H52疫苗,或在雏鸡阶段选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灭活油乳剂苗主要在种鸡及产蛋鸡开产前应用。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差,应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株制备疫苗使用,制订合理的免疫计划。
一般的免疫程序是4~5日龄接种H120弱毒苗,而后1月龄接种第二次或种用鸡在2~4月龄加强一次,用毒力较强的H52
疫苗,种鸡和蛋鸡在开产前用油乳剂灭活苗再接种一次。活苗免疫可用滴鼻、气雾和饮水方法,灭活苗采用肌肉注射。发生肾型传支时可在5~7日龄用MA5疫苗滴鼻点眼免疫,18日龄时注射用当地分离的病毒株制成的油乳剂灭活苗,28日时用MA5疫苗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

(2)治疗发病后可适当投喂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或用中草药方剂(板蓝根、荆芥、防风、射干、山豆根、苏叶、甘草、地榆炭、桔梗、炙杏仁、紫菀、川贝母、苍术等各适量炮制粉碎,过筛混匀备用)拌料或饮水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使用能够减轻肾脏负担,提高肾功能的药物,可缩短病程,减少死亡,起到辅助治疗的使用。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传染性喉气管炎
[/center]


[center][left]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呼吸困难、喘气、咳出血样渗出物为特征,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喉头和气管部分,气管粘膜的上皮细胞肿胀、水肿,形成糜烂和出血。蛋鸡产蛋量显著下降,还造成鸡只大批死亡,从而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疱疹病毒可在感染鸡胚的尿囊膜上形成典型的痘斑,也可在鸡胚肝细胞、鸡肾细胞、鸡胚肾细胞、鸡胚肺细胞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病毒对脂类溶剂、热和各种消毒剂均敏感,但在20~60℃较稳定,在乙醚中24小时后丧失感染性。55℃10~15分钟,30℃48小时可灭活;3%甲酚或1%碱溶液中1分钟可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
    本病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鸡为主要的自然宿主,各年龄均可感染,但以4~10月龄的成年鸡尤为严重且多表现典型症状。野鸡、鹌鹑、孔雀和幼火鸡也可感染,其它禽类和哺乳类动物不感染。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约有2%的康复鸡能带毒2年,可经上呼吸道和眼内感染。在气管内接种或用喷雾法人工感染,能使30日龄的雏鸡在3~13天内发病。污染的垫料和用具也能带毒。强毒疫苗接种鸡群后,能造成散毒污染环境。
本病传播迅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可高达90%~100%,死亡率5%~50%不等,耐过本病的鸡具有长期免疫力。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6~12天,人工气管内接种为2~4天。
(1)急性型(喉气管型)主要在成年鸡发生,传播迅速,短期内全群感染。病鸡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每次呼吸时突然向上向前伸头张口并伴有鸣音和喘气声,喘气和咳嗽严重,咳嗽多呈痉挛性,并咳出带血的粘液或血凝块。病重者头颈卷缩,嘴喙下垂,眼全闭。检查喉部,可见粘膜上附有黄色或带血的浓稠粘液或豆渣样物质。产蛋鸡的产蛋量下降约12%。病程一般为10~14天,康复后有的鸡可能成为带毒者。
(2)温和型(眼结膜型)主要为30~40日龄的鸡发生,症状较轻。病初眼角积聚泡沫性分泌物,流泪,眼结膜炎,不断用爪抓眼,眼睛轻度充血,眼睑肿胀和粘连,严重的失明。病的后期角膜混浊、溃疡,鼻腔有持续性的浆液性分泌物,眶下窦肿胀。病鸡偶见呼吸困难,表现生长迟缓,死亡率常为5%。

(四)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喉头和气管,在喙的周围常附有带血的粘液。喉头和气管粘膜肿胀、充血、出血、甚至坏死,气管腔内常充满血凝块、粘液、淡黄色干酪样渗出物或气管塞。有些病例,渗出液出现于气管下部,并使炎症扩散到支气管、肺和气囊。温和型病例一般只出现眼结膜和眶下窦上皮水肿和充血,有时角膜混浊,眶下窦肿胀有干酪样物质。
(五)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不难作出诊断,若鸡日龄较小或症状病理变化不明,尚需进一步进行分离病毒和血清学试验以确诊。
(六)防制
(1)预防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舍通风,注意环境卫生,不引进病鸡,并严格执行消毒卫生措施。

(2)治疗发生本病后,用杀菌剂每日进行1~2次消毒,以杀死鸡舍中的病毒,并辅之以泰乐加、链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等药物治疗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在临床上使用某些中草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可减轻病鸡的呼吸困难。
①矮地茶、野菊花、枇杷叶、冬桑叶、扁柏叶、青木香、山荆芥、皂角刺、陈皮、甘草各20克,混合煎水,取药水拌料或作饮水喂鸡50只,混合药量为成鸡平均5克,鲜药加倍,小鸡减半,有一定的效果。
②麻黄、杏仁、厚朴、陈皮、甘草各1份,苏子、半夏、前胡、桑皮、木香各2份,混合煎水,取药水拌饲料或饮水喂鸡,每只鸡平均喂混合干药粉5克,雏鸡减半,效果确实。

(3)防制本病的重要方法是免疫接种,弱毒疫苗首免在28日龄左右,二免在首免后6周,即鸡只70日龄左右进行,免疫方法有眶下窦与鼻内滴注、点眼及饮水免疫等。
鸡群接种后可产生一定的疫苗反应,轻者出现结膜炎和鼻炎,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因此所使用的疫苗必须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并结合当地情况,同时做好兽医卫生管理工作。
此外,使用传染性喉气管炎与鸡痘二联苗效果也不错。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鸭病毒性肝炎
[/center]


[center][left]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脏发生炎性肿大,并有出血斑点。目前在我国众多养鸭省市均有本病流行,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一)病原
    本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属,有3个血清型,即1、2、3型鸭肝炎病毒,3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均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和肾细胞上生长繁殖,对各种动物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
    病毒对自然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鸭舍内可存活10周以上,在潮湿的粪便污物中能存活1个月。56℃时仍可存活,2%漂白粉、1%甲醛、2%苛性钠,需2~3小时才能灭活。

    (二)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鸭,主要侵害6周龄内的雏鸭,3周龄以下更易感。成年鸭感染但不发病,成为传染源向外排毒,感染雏鸭。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被污染的场地、饲料、水源、饲养用具、人员、车辆、鼠类和鱼及野生禽类等均可传播病毒。
本病传播和发生非常迅速,群体发病后第二天就达死亡高峰。在流行开始时,雏鸭发病日龄往往较大,鸡在10~14日龄之间,以后逐渐提前到7日龄内发病,最早可在3日龄发病。
本病一年四委都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为多。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4天,突然发病,病程进展迅速。雏鸡发病时表现精神萎糜、缩头,不爱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卧,共济失调,发病半日到一日就发生全身性抽搐,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两脚痉挛地反复踢蹬,约十几分钟死亡。喙端和爪尖郁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色或绿色稀粪。
(四)病理变化
本病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稍黄,表面有出血性斑点,个别还有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呈茶褐色或淡绿色。脾脏有时肿大,表现呈斑驳状花纹样。肾脏常见肿胀和树枝状充血。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鉴定。
(六)防制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疫区或疫场购进带毒的雏鸭,平时加强卫生消毒,定期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消毒场舍、用具。
对发病早期或受威胁的雏鸭,可采用高免血清、康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液进行治疗,每只皮下注射0.5~1毫升,可制止病情的扩散和减少死亡。
疫苗接种,可用鸡胚化鸭肝炎病毒疫苗接种母鸭两次,每次1毫升且间隔2周,其产生的母源抗体可使子代渡过易感期。若为感染区则在雏鸭10~14日龄时仍需进行鸭肝炎疫苗免疫。母鸭未经免疫的鸭场,其后代雏鸭1日龄时注射疫苗0.5~1毫升即可获得保护。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传染性贫血病
[/center]


[center][left]
    鸡传染性贫血病又名出血性综合症或贫血性皮炎综合症,是由鸡贫血病毒引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骨髓萎缩变色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疫病。
    (一)病原
    鸡贫血病毒可在鸡胚中繁殖,也可在MDCC-MSB1细胞系上生长繁殖。病毒能耐受50%氯仿处理15分钟、50%乙醚处理18小时、pH3.0处理3小时,对热有较强的抵抗力,用5%酚处理5分钟病毒即失去其感染性。
    (二)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只有鸡对本病易感,不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本病。随着年龄增加,本病对鸡的易感性明显减少。主要发生在2~3周龄内的雏鸡,1~7日龄雏鸡最易感,其中以肉鸡尤其是公鸡更易感染。

    本病主要通过蛋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一般不引起发病,但有抗体产生。病愈鸡可产生中和抗体。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一般不感染发病,但抗体水平低或母源抗体水平正常而混合其它病原体感染或继发感染均可能发病。与马立克氏病毒混合感染,会造成鸡的早期死亡,与法氏囊病毒混合感染会大大提高鸡的死亡率。该病也可能是造成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1日龄无母源抗体无特定病原的雏鸡经口接种病毒,一般10~16日龄开始发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为50%。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贫血,一般在感染后10~12天症状表现最明显,病鸡表现精神沉郁、消瘦、苍白、翅膀皮炎或蓝翅,体重减轻,全身或头颈部皮下出血、水肿,2~3天后开始死亡,死亡率不一致,通常为10%~50%。本病导致鸡体骨髓造血细胞形成紊乱而产生贫血症状。感染鸡血稀如水,血凝时间延长,血细胞容积可降低到20%以下,红、白细胞数量减少,可分别降到100万/毫升和5000万/毫升以下。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肌肉、内脏器官及全身苍白贫血,肝脏肿大,脾、肾肿大,腺胃粘膜、肌肉、皮下都可见有出血斑,胸腺和法氏囊明显萎缩。最特征的病理变化是骨髓的萎缩性病理变化,小鸡股骨的骨髓从正常的深红色变为脂肪色、淡黄色或浅红色。
(五)诊断
血细胞的比容值显著降低和骨髓变成黄白色是该病的突出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仍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六)防制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做好鸡群的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接种可降低鸡体对鸡贫血病病毒的易感性。

国外已有鸡传染性贫血病疫苗投入市场。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病毒性关节炎
[/center]


[center][left]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节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可致腱断裂。在急性发病群中,由于病鸡死亡、淘汰、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低等均可造成严重损失。
    (一)病原
    病毒能在发育鸡胚的卵黄囊内、绒毛尿囊膜增殖,也能在原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病毒对热稳定,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24小时或60℃8~10小时,能抵抗乙醚、氯仿和pH3的酸性环境。
    (二)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鸡,主要感染4~16周龄的肉鸡,尤以4~6周龄肉鸡多发。1日龄雏鸡易感性最强,日龄较大易感性减轻。病鸡可带毒289天以上,鸡与鸡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发生水平传播,感染后的种鸡可经蛋垂直传递。本病在肉鸡群中传播迅速,但在笼养蛋鸡中传播较慢。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在鸡群中传播蔓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等,人工足垫内接种可能第二天就发病,肌肉接种需5~9天,鼻窦内或气管内接种需9~11天,接触感染需时更长。
病初可能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食欲减退不愿走动,蹲伏、贫血和消瘦,随后出现跛行,胫关节、趾关节及连接的肌腱发炎肿胀。病程延长且严重时,可见一侧或两侧腓肠肌腱断裂,跖骨歪扭,趾后屈。在多数情况下,感染率可达100%,发病率仅5%~10%,死亡率不超过6%。
种鸡群或蛋鸡群受感染后,关节病理变化不显著,仅表现产蛋量下降10%~15%。

(四)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跗关节、趾关节、趾屈肌腱及趾伸肌腱。急性病例,关节囊及腱鞘水肿、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少量淡黄色或带白色的渗出物,偶见脓性渗出物。慢性病例,关节腔内的渗出物较少,关节硬固变形,表面皮肤呈褐色,甚至溃疡。切开关节囊可见关节软骨糜烂及滑膜出血,腱鞘显著水肿,严重病例可见肌腱断裂,出血和坏死等。有时还可见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细小的坏死灶。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待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六)防治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如对鸡舍及环境进行彻底地清扫、冲洗后,用碱性消毒液或0.5%有机碘消毒,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疾病传入。
1~20日龄是本病的易感期,1日龄接种弱毒疫苗可有效地预防感染,但将影响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提倡用灭活苗免疫种鸡,其传给子代的母源抗体可保护初生雏鸡避免感染,且降低了经蛋传播的可能性。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禽流感
[/center]


[center][left]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本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A型流感病毒能在鸡胚、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生长,大多不致死鸡胚,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病毒对紫外线敏感,加热55℃1小时、60℃10分钟可被灭活,对大多数防腐消毒药敏感。病毒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2周,在4℃可保存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之久。
    (二)流行病学
    A型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家禽和野禽,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易感,其次是雉鸡和孔雀,鸭、鹅和鸽则较少感染。一般认为本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禽流感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而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带毒的种蛋可垂直传播。野鸟特别是迁栖的水鸟,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人工接种可通过气溶胶通过鼻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内等途径使易感禽感染。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一般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在高致病力毒株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高度致病性禽流感往往突然爆发,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死亡。病程稍长的可见精神萎顿、不食、衰弱、羽毛松乱,头、翅下垂,鸡冠和肉髯呈暗紫色,头部水肿,结膜肿胀发炎,鼻腔内有粘性分泌物,病鸡常摇头,呼吸困难。有些病例出现下痢和神经症状,抽搐,运动失调,瘫痪和半瘫痪,失明。病程一般1~2天,死亡率可达50%~100%。

呼吸型禽流感,一般症状为精神食欲较差,产蛋减少,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咳嗽、鸣音、喷嚏和鼻窦肿胀,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四)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因感染病毒株和禽的种类不同而异。死于禽流感的鸡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坏死等变化,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肝、脾、肾和肺常见灰黄色坏死灶,气囊、腹膜和输卵管表面有灰黄色渗出物,并常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产蛋鸡多见卵黄性腹膜炎。幼禽感染后,很少迅速死亡,但肉眼病理变化明显。
(五)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很大,确诊必须依靠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六)防治
本病目前尚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金刚烷胺对鸡和火鸡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效果,应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减轻支原体和细菌性并发感染。
对本病的控制主要是加强预防措施,应尽量减少和避免野禽与家禽、饲料和水源的接触,防止野禽进入禽场、禽舍和饲料贮存间内,注意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辅之以适当的疫苗免疫接种,目前常用的有弱毒疫苗和佐剂灭活苗,但效果并不很好。
发生本病时要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焚烧发病鸡群和尸体等综合防治措施。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鸭瘟
[/center]


[center][left]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麻痹,腹泻,粪便呈绿色,流泪和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病理特征主要是呈败血症经过,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一)病原
    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能在9~12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和继代,也能在发育的鸭胚、鹅胚和鸡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引起细胞病理变化。病毒56℃10分钟即死亡,对常用消毒药抵抗力不大,0.1%汞10~20分钟,75%酒精5~30分钟,0.5%漂白粉30分钟失去活性,pH3和pH11时病毒也迅速死亡。

    (二)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高,北京鸭次之。感染鸭和易感鸭的直接接触可导致本病的传播。其它禽类中,鹅也能感染,但较少发生流行。鸡对鸭瘟病毒有抵抗力。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交配、眼结膜或呼吸道传播。口服、滴鼻、点眼、静脉、肌肉、皮下注射、泄殖腔接种等人工感染途径均可使易感鸭致病。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发和流行。在低洼潮湿的多水地区,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达43~44℃。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头颈缩起,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脚发软,走动困难,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拍地而走,走几步就倒地不起,此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则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
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眼睑肿胀,有的流出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不能张开,有的眼睑外翻,结膜充血、出血或形成小溃疡。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无力。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有黄绿色的假膜且不易剥离。

病后期,体温下降,体质衰竭,不久即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天,亚急性约6~10天,病死率达90%以上,个别不死的病例转为慢性,呈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产蛋鸭群的产蛋量减少,一般减产30%左右,随着死亡率的增高,可减产60%以上,甚至停产。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性出血和水肿,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皮下组织弥漫性炎性水肿。实质器官严重变性,消化道出血、炎症和坏死,尤其咽、食道和泄殖腔具有特征性的假膜,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有时出血。肠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肝脏的早期病理变化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黄色坏死灶,在坏死灶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见小出血点。脾脏呈黑紫色,体积缩小,或有坏死点。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雏鸭感染鸭瘟时法氏囊红肿、表面有坏死小点,腔内充满白色凝固性渗出物。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在该病的初发地区,要求采取肝、脾等组织进行进一步实验室检验以诊断。
(六)防治
(1)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鸭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进种鸭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2周证明健康后方能合群。建立健全消毒防疫措施,不在疫区水域或野禽出没的水域放养。定期注射鸭瘟弱毒疫苗,种鸭每年接种两次,用1000倍生理盐水稀释疫苗。20~30日龄雏鸭,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2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60日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一旦爆发鸭瘟,应严格封锁现场,立即用鸭瘟鸡胚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同时被污染的饲料要经高温消毒,饮用水可用碘化类消毒药消毒,对病鸭进行扑杀加工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2)治疗在发病初期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或鸭瘟康复鸭的血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有一定疗效。或用聚肌胞进行早期治疗,成年鸭每次肌肉注射1毫克,3天1次连用2~3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或采用下述中草药配方进行治疗:
①川芎15克、滑石20克、银花10克、千里光10克、连翘10克、艾叶10克、郁金12克、花椒8克、肉桂20克、党参15克、蜈蚣3条、干姜30克、生姜15克、神曲12克、桂枝15克,此一剂药水煎半小时后,倒至10千克大米再与药混煎5~10分钟,去除药渣,取白酒250克拌入混匀,此量喂鸭100只,分两次内服,一般服药1~2剂(治疗2~4次)即愈。

②紫花地丁、大蒜、大血藤、香附子、萱草根各30克,陈皮、枇杷叶各15克,车前草10克。煎成100毫升药水,每只每次1毫升,每天3次。
③升华硫磺30克,加水2千克,煮至1千克,供100只鸭喂服。这些药方均有一定的效果。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小鹅瘟
[/center]


[center][left]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性感染,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严重下痢,死亡率高。病理特征是严重的肠道发炎,肠粘膜坏死脱落,可形成栓塞堵塞肠道。本病在雏鹅中传播快、病死率高,对养鹅业造成严重的威胁。
    (一)病原
    小鹅瘟病毒能在12~14日龄鹅胚生长并致死鹅胚,对鸭、鸡、鹅、羊、兔等动物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37℃的孵化器内经1个月后病毒仍存活,56℃达3小时,20℃以下至少能存活2年,对乙醚及有机溶剂不敏感。
    (二)流行病学
    本病对各种品种的鹅和番鸭的幼雏有极高的易感性,主要发生于5~30日龄的雏鹅,尤以出壳后5~15日龄的雏鹅更易发,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可达90%以上。3周龄以上,发病率逐渐降低,1月龄以上和成年鹅感染后很少发病。

病雏鹅和带毒鹅是本病的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种蛋和环境是本病的传播途径,并通过消化道感染。
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周期性。流行后幸存下来的雏鹅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成年母鹅呈隐性感染经过,也获得了较强的免疫力,通过蛋传递给子鹅,子鹅获得了母源抗体。因此经过一次流行后,该地区可维持1~2年不发生疫情。老鹅淘汰后,引进雏鹅群,又可能会形成一次新的疫情流行。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雏鹅一般为3~5天,2~3周龄的小鹅可能为5~10天。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常见于5~10日龄的雏鸡,往往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仅在死亡前不久出现挣扎症状。传播迅速,几天内可波及全群,死亡率高达90%~100%。

急性型常见于15日龄左右的小鹅,病初精神萎靡,食欲减少或废绝,嗉囊松软,内有多量液体和气体,喙和蹼表色泽发绀。严重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混有气泡。鼻孔周围沾有污物,并有分泌液流出。后期两腿麻痹或抽搐,仰卧倒地,或双脚划地,1~2天后死亡。
亚急性型多见于15日龄以上的小鹅,临床症状较轻,以食欲不振和持续性下痢为主要症状。病鹅消瘦衰弱,生长严重受阻,但死亡率显著下降,病程长达1周。耐过的病鹅生长发育迟缓。
(四)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特征在消化道。
最急性型病理变化不明显,小肠粘膜肿胀充血,表面附有淡黄色粘液,有的出血,胆囊膨胀充满稀薄胆汁,心尖周围的心肌呈苍白样坏死。

急性型可见心肌炎,肝脏、脾脏和胰脏肿大并充血,胆囊充盈,肠道严重受损,小肠粘膜大量坏死脱落,被渗出物凝集成栓塞,在盲肠及肠道其它部位形成黄灰色的栓子,使肠道完全阻塞,造成栓塞性肠炎,栓子中心是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形如香肠,横切面为一层层同心圆结构。
亚急性病鹅的肠道病理变化更典型,栓塞物干涸变硬。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六)防治
污染的种蛋在本病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孵房的卫生消毒很重要,对于孵房的一切用具先用3%~4%威力碘水溶液洗刷干净,然后关闭门窗,用甲醛熏蒸消毒1~2小时,并且种蛋消毒15~20分钟才能孵化。

对处于危险期的雏鹅或发病初期的病雏鹅可用鹅高免血清、山羊抗小鹅瘟血清、小鹅瘟卵黄抗体进行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紧急预防注射剂量为0.3~0.5毫升,治疗剂量为2~3毫升,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用中草药方剂进行治疗,如将板蓝根、甘草各50克,胆草、白头翁、穿心莲各40克,黄芩、黄柏、车前草、茯苓各35克,陈皮、山楂、麦芽、神曲各30克,共煎水两次,煎液用于拌米泡饭作100羽10日龄雏鹅服用或饮水用,连用3天,病鹅基本可痊愈。此时须加强饲养管理。
目前疫苗接种有强毒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
强毒疫苗在本病流行区,可采用强毒疫苗给开产前15~45天的种母鹅肌肉注射0.1~0.5毫升,在整个产蛋季节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均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弱毒苗可用于种鹅(番鸭)和雏鹅(番鸭)的免疫接种。种鹅在开产前15~45天注射疫苗0.1~0.5毫升,在整个产蛋季节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均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如种鹅未免疫,其刚出壳的雏鹅需立即进行免疫接种。弱毒苗注射采用皮下、肌肉注射或足蹼刺种。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寄生虫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球虫病
[/center]


[center][left]
    鸡球虫病对雏鸡和育成鸡的危害十分严重,15~50日龄的雏鸡发生率高,死亡率可达80%以上。耐过的雏鸡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成鸡多为带虫者,增重量和产蛋受到一定影响。
    (一)病原
    病原为艾美耳球虫,我国已报道的有7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和早熟艾美耳球虫。前两种的致病力较强,其余的几种依次减弱。
    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在盲肠粘膜内,称盲肠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寄生在小肠中段粘膜内,称小肠球虫。球虫卵的形态呈卵圆形、圆形或椭圆形。

    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3个阶段: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阶段是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进行的,孢子生殖阶段是在体外形成孢子囊和孢子,而成为感染性球虫卵。
鸡球虫的感染过程是:从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1~2天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无性生殖)、配子、合子(有性生殖)。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被排出体外。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使上皮细胞遭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二)流行特点
球虫的宿主有特异性,即侵袭鸡的球虫不会侵袭火鸡等其它家禽,而感染其他家禽的球虫不会感染鸡。各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一日龄雏鸡对本病也敏感,但有母源抗体保护,所以10日龄以内很少发病。15~50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成年鸡对球虫也是敏感的。

球虫的卵囊抵抗力非常强,在土壤中可以保持生活期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运动场上,可达15~18个月。当气温在22~30℃时一般只需要18~36小时,就可能成为感染性卵囊。卵囊对高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人及其衣服、用具等可以成为机械性传播者。苍蝇、甲虫、蟑螂、鼠类和野鸟都可成为机械传播媒介。
当存有带虫鸡(传染源)并有传染性卵囊时,就会爆发球虫病。发病时间与气温、雨量有密切关系,通常在温暖的月份流行。室内温度高达30~32℃,湿度80%~90%时,最易发病。

外界环境和饲养管理,对球虫病的发生有重大关系。天气潮湿多雨,雏鸡过于拥挤,运动场积水,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K以及日粮配备不当等,都是本病流行的诱因。
(三)症状
(1)急性型急性型病程为2~3周,多见于雏鸡。发病初期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不爱活动;食欲废绝,鸡冠及可视粘膜苍白,逐渐消瘦;排水样稀便,并带有少量血液。若是盲肠球虫,则粪便呈棕红色,以后变成血便。雏鸡死亡率高达100%。
(2)慢性型慢性型多见于2~4个月龄的雏鸡或成鸡,症状类似急性型,但不大明显。病程也较长,拖至数周或数月。病鸡逐渐消瘦,产蛋减少,间歇性下痢,但较少死亡。

(四)病理变化
死鸡消瘦,粘膜和鸡冠苍白或发青,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往往带有血液。内脏的主要变化在肠道,肠道病理变化的部位和程度与病原种类有关。柔嫩爱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急性型时两根盲肠显著肿大3~5倍,肠内充满凝固的或暗红色血液,肠上皮变厚并有糜烂,直肠粘膜可见有出血斑。毒害爱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这部分肠管扩张、肥厚、变粗,严重坏死。肠管中有凝固血块,使小肠在外观上呈现淡红色或黄色。巨型爱美耳球虫主要侵害小肠中段,肠管扩张,肠壁肥厚,内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有时混有很少的血。堆型爱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而且同期发育阶段的虫体常聚集在一起。因此被损害的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出现大量淡灰色斑点,排列成横行,外观呈阶梯样。哈氏爱美耳球虫主要损害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特征性变化是肠壁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圆形出血点。

(五)诊断
本病多发生在温暖季节,以3周龄及1.5个月龄的雏禽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病雏衰弱和消瘦,鸡冠和粘膜苍白,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所粘连;运动失调,翅膀下垂,排出血便;剖检时可见盲肠和小肠有病理变化,根据这些特点即可怀疑为球虫病。
最后确诊,要检查出球虫卵。检查方法是:取少量病鸡肠病理变化粘液,放在清洁的玻璃片上,滴上生理盐水混匀,盖上盖片,镜检。
(六)防治
1.预防
①鸡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粪便及潮湿的垫料。
②饲槽、饮水器、用具和栖架要经常洗刷和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③饲料中应保持有足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K,以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2.治疗
治疗球虫病的药物很多,普遍使用的主要有:
①氨丙啉氨丙啉毒性小,预防量为每千克饲料添加40~250毫克,连用7日,随后将浓度减半,再用14日。
②磺胺二甲氧密啶磺胺二甲氧密啶毒性小,预防量为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05%连用六天;治疗量为预防量的倍量混饲或饮水连续3~7天。
③氯苯胍氯苯胍反应小,每吨饲料拌入35克混匀,连喂1~2个月。
④磺胺喹恶啉磺胺喹恶啉以间断投药治疗为佳,0.1%混饲2~3天,停3天再用0.05%混饲2天。

⑤速丹(常山酮)速丹用量为每千克3毫克浓度混饲。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center]


[center][left]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血孢子虫亚目的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血孢子虫病。本病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生,特别是南方地区较普遍,常呈地方性流行,对雏鸡危害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一)病原
    鸡住白细胞原虫分为卡氏白细胞原虫、沙氏白细胞原虫和休氏白细胞原虫3种,我国已发现了前2种。卡氏白细胞原虫是毒力最强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卡氏白细胞原虫的发育需要库蠓参加,发育可分为裂殖发育、配子发育和抱子发育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的大部分是在鸡体内完成的;第二阶段的一部分及第三阶段是在库蠓体内进行的。当库蠓叮咬鸡时,将含有成熟孢子的的卵囊输入鸡体内。子孢子从卵囊中逃逸出后,首先寄生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发育为裂殖体,每个子孢子至少形成十几个裂殖体。内皮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的裂殖体随血流转移到肾、肝、肺及其它器官中殖子。这些裂殖子可以再进入肝实质细胞形成肝裂殖体,或被巨噬细胞吞食,从而发育为巨型裂殖体;或进入红细胞、白细胞,开始配子发育。肝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可重复2~3代,形成的裂殖子再进入配子发育。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白细胞发育,最后形成大、小配子体。这一发育阶段是在鸡体的末梢血液或组织中完成的。在末梢血液中的大、小配子体被库蠓带入胃中,迅速在胃壁发育形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逐渐长大成为卵合子,继而形成卵囊。成熟的卵囊内含有许多子孢子,聚集在库蠓的唾液腺内,库蠓吸鸡血时,便可传染给鸡。

    (二)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北京地区一般在7~9月份发生流行。3~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到10%~30%。大鸡的死亡率是5%~10%。前一年曾感染过的大鸡有一定的免疫力,一般无症状,也不会死亡。但未感染过此病的鸡会发病,出现贫血,产蛋率明显下降,甚至停产。
    (三)临床症状
    病雏伏地不动,食欲消失,鸡冠苍白。拉稀,粪便青绿色。脚软或轻瘫。大雏生长发育受阻,成年鸡产蛋减少或停止,时间可拖至一个多月。
(四)病理变化
病死鸡剖检的显著特征是:口流鲜血,冠白,全身性出血,肌肉及某些内脏器官有白色小结节,骨髓变黄。

全身性出血包括皮下出血,胸肌和腿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各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特别多见于肺和肾,严重的可见两侧肺充满血液,肾包膜下有大片血。心、脾、胰及胸腺等也见有点状出血,腭裂常被血样粘液充塞。有时气管、胸腔、嗉囊、腺胃、肌胃及肠道也见有出血斑点。胸肌、腿肌和心肌等浅部及深部肌肉,常见到白色小结节,肝脾也可见。结节有针尖大的,也有像粟粒一样大的,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
(五)诊断
依据发生季节、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切诊断需作实验室检查。
①用病鸡的血液和脏器(肝脏等)制成涂片,经瑞氏或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见到一些血细胞内含有住白细胞原虫的配子体,这些细胞往往显著增大,形态改变。

②肝、脑组织的病理切片常可发现巨型裂殖体或小的裂殖体。
(六)防治
(1)防治媒介昆虫在本病流行季节,可用6%~7.7%的马拉硫磷溶液喷酒在鸡舍的纱窗以防止库蠓进入鸡舍。用此方法处理的纱窗,能连续3周以上有效。
(2)药物防治:
①磺胺-6-甲氧密啶:0.1%连喂4~5天。
②磺胺二甲氧密啶:预防量:混饲、混饮浓度为25毫克/升,治疗量:0.05%的水溶液饮用2天,然后改用0.03%的浓度再饮用2天。
③痢特灵:预防量混饲浓度为100毫克/千克;治疗量混饲浓度为150毫克/千克,连用4~5天。
④广虫灵:预防量混饲浓度为125毫克/千克,连用5~7天。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组织滴虫病(黑头病)
[/center]


[center][left]
    组织滴虫病是鸡和火鸡的一种原虫病,也发生于野雉、孔雀和鹌鹑等鸟类。本病以肝的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也称传染性肝炎或黑头病。
    (一)病原
    组织滴虫病的病原是组织滴虫,它是一种很小的原虫。该原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型原虫,寄生在细胞里,虫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没有鞭毛,大小约为6~20微米;另一种是肠腔型原虫,寄生在盲肠腔的内容物中,虫体呈阿米巴状,直径为5~30微米,具有一根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鞭毛的运动。
随病鸡粪排出的虫体,在外界环境中能生存很久,鸡食入这些虫体便可感染。但主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寄生在盲肠内的异刺线虫的卵而传播的。当异刺线虫在病鸡体内寄生时,其虫卵内可带上组织滴虫。异刺线虫卵中约有0.5%带有这种组织滴虫。这些虫在线虫卵壳的保护下,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能生存2~3年。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这样的虫卵后,卵壳被消化,线虫的幼虫和组织滴虫一起被施放出来,共同移行至盲肠部位繁殖,进入血液。线虫幼虫对盲肠粘膜的机械性刺激,促进盲肠肝炎的发生。组织滴虫钻入肠壁繁殖进入血液,寄生于肝脏。

(二)流行特点
组织滴虫病最易发生于两周至三、四个月龄以内的雏鸡和育成鸡,特别是雏火鸡易感性最强,病情严重,死亡率最高。本病也见于肉用仔鸡和许多被捕获的野鸟。成年火鸡也可感染,但呈隐性感染,成为带虫者,有的慢性散发,对同场饲养的火鸡危害很大。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5~20天。病火鸡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缩头,羽毛松乱。头皮常呈紫兰色或黑色,所以叫黑头病。病情发展下去,患病火鸡精神沉郁,单个呆立在角落处,站立时双翼下垂,眼闭,头缩进躯体卷入翅膀下,行走如踩高跷步态。病程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最急性病例,常见粪便带血或完全血便。另一种是慢性病例,患病火鸡排硫磺色粪便,这种情况鸡很少见,但曾见到带血的盲肠排泄物。较大的火鸡慢性病例一般表现消瘦,大约感染后第十二天,火鸡体重开始减轻,鸡很少呈现临床症状。

感染组织滴虫后,第一天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第十天达高峰,每立方毫米7万个。主要是异嗜细胞增多,但在恢复期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红细胞总数不变,感染后21天血细胞计数恢复到正常值。
(四)病理变化
组织滴虫病的损害常限于盲肠和肝脏。盲肠的一侧或两侧发炎、坏死,肠壁增厚或形成溃疡,有时盲肠穿孔引起全身性腹膜炎。盲肠表面覆盖有黄色或黄灰绿色渗出物,并有特殊恶臭。有时这种黄灰绿色干硬的干酪样物充塞盲肠腔,呈多层的拴子样。外观呈明显的肿胀和混杂有红灰黄等颜色。有的慢性病例,这些盲肠拴子可能已被排出体外。肝出现颜色各异,不整圆形稍有凹陷的溃疡病灶。通常呈黄灰色,或是淡绿色。溃疡灶的大小不等,但一般为1~2厘米的环形病灶,也可能相互融合成大片的溃疡区。

经过治疗或发病早期的雏火鸡,可能不表现典型病理变化。大多数感染群通常只有剖检足够数量的病死禽只,才能发现典型病理变化。
(五)诊断
本病根据以下特征诊断:一是病鸡常排硫磺色的粪便。取病鸡粪便作显微镜检查,在粪便中发现虫体。二是通过几只重病鸡的剖检,发现有典型病理变化。为了更准确一些,可剖检部分死鸡,发现典型病理变化,则可确诊。三是从剖检的禽只取病理变化边缘刮落物作涂片,往往能够检出其中的病原体。在染色处理较好的肝病理变化组织切片中,通常可以发现组织滴虫。
(六)防治
(1)预防

由于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盲肠体内的异刺线虫虫卵为媒介,所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排除蠕虫卵或减少虫卵的数量,以降低这种疾病的传播感染。因此在进鸡前,必须清除禽舍杂物并用水冲洗干净,严格消毒。严格做好禽群的卫生管理,饲养用具不得乱用,饲养人员不能串舍,免得互相传播疾病。及时检修供水器,定期移动饲料槽和饮水器的位置,以减少这些地区湿度过高和粪便堆积。用驱虫净定期驱除异刺线虫,每千克体重用药40~50毫克。
(2)治疗∶常用以下几种药物进行治疗:
①卡巴砷:预防剂量是150~200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毫克/千克饲料。7天一个疗程。

②4-硝基苯砷酸:预防浓度含量为187.5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毫克/千克。
③1,2-二甲基-5-硝基咪唑预防时饲料中含量150~200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毫克/千克饲料。5~7天为一个疗程。
④氯苯砷:氯苯砷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1.5毫克,用灭菌蒸溜水配成1%的溶液静脉注射。必要时3日重复注射一次。
⑤呋喃唑酮:饲料中含量为400毫克/千克饲料,连喂7天为一疗程。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异刺线虫病
[/center]


[center][left]
    鸡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虫病,是由异刺属的鸡异刺线虫寄生于鸡盲肠中引起的。火鸡、鸭、鹅也可感染,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一)病原
    鸡异刺线虫,细线状,白色,雄虫长7~13毫米,尾端尖细;雌虫长10~15毫米,尾部细长。虫卵呈长椭圆形,灰褐色,两层卵壳,壳厚、光滑,内含单个胚细胞,大小为50~70×30×39微米。虫卵随粪排出,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经7~12天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后者随饲料或饮水被鸡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移行到盲肠,经24~30天,发育为线虫。或鸡吃了吞食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的蚯蚓而感染异刺线虫。

    虫卵抵抗力强。在阴湿的土壤中能存活9个月之久,但在干燥和有阳光充分照射的地方,虫卵很快就被杀死。
(二)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逐渐衰弱而死亡。成年母鸡产蛋量下降或停止。
(三)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间或有溃疡,在盲肠尖部可发现虫体。
(四)诊断
可用水洗沉淀法或漂浮集卵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尸体剖检时可见盲肠发炎,粘膜肥厚,有的有溃疡灶,盲肠尖部发现大量虫体时,即可确诊。
(五)防治
可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①噻苯唑500毫克/千克饲料,混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②丙硫苯咪唑4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③甲苯唑3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④康苯咪唑5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⑤左旋咪唑35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⑥硫化二苯胺(酚噻嗪)中雏0.3~0.5克/只,成年鸡0.5~1.0克/只拌入饲料中口服。
预防应着重抓好计划性驱虫和粪便的无害处理。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4-5-22 21:59 , Processed in 0.15109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