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88|回复: 41
收起左侧

常见禽病的诊断与防治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发表于 2006-9-22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细菌性疾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白痢
[/center]


[center][left]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各种年龄鸡只都可发生的一种传染病,雏鸡发病表现急性败血症经过,以发热、拉灰白色粥样或粘性液状粪便为特征;成年鸡发病以损害生殖系统为主的慢性或隐性感染为特征。
    (一)病原
    本菌为两端稍圆的细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是兼性厌氧菌。本病的病原体是鸡白痢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员,革兰氏染色阴性。病鸡的内脏中都有病菌,以肝、肺、卵黄囊、睾丸和心血中最多。在自然条件下,病菌的抵抗力较强,干布上的病菌,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7年又8个月之久,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4个月,鸡舍内的病菌可以生存到第二年,在栖木上可以存活10~105天,在木饲槽上温度为-3℃~8℃、湿度为65%~75%时可以存活62天。此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污染的鸡蛋,煮沸5分钟可杀死本菌,70℃经过20分钟也可以使之死亡,一般消毒药都能迅速杀死。

    (二)流行病学
    鸡常发本病是该病的自然宿主,火鸡也被证明是又一个重要宿主。火鸡和病鸡接触而被传染,以后就在火鸡群中传播下去。此菌对鸡的适应性很高,对火鸡的适应性较低。除了鸡和火鸡以外,鸭、珠鸡、雉鸡、鹌鹑、金丝雀、雏鹅、鹭鸶等有时也可被感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野鸟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有些哺乳动物也感染本病,人也偶有感染本病的报告。
    鸡虽然对本病的易感性最强,但不同品种之间有显著的区别,轻型鸡尤其是来航鸡的易感性较重型鸡低。
    病鸡的排泄物是传播本病的媒介物,可以传染给同群未感染的鸡,可以从一个养鸡单位传给另一个养鸡单位。带菌鸡的卵巢和肠道含有大量病菌,病菌随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被污染后,同群鸡食入这种排泄物,是本病传播的一个主要因素。饲喂患鸡白痢鸡的蛋壳,往往引起发病。由于感染鸡长期带菌,产出被感染的受精蛋,不但可以把此病传给后代,而且这些被感染的蛋内含有多量的病菌,对有啄蛋或吃蛋癖的鸡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感染了的蛋可以污染孵化器和孵坊。感染母鸡产的蛋,在孵化过程中通过蛋壳、羽毛等扩大传染。在孵化器或孵坊中即使只有少数感染雏鸡,也可以很快地把病菌传给多数幼雏。此病能通过血液传染,因此啄肉癖也是传播方式。
   
    苍蝇污染了本菌以后,如果接触了饲料,再用这种饲料喂雏,或者苍蝇被雏鸡吃掉,都能引起发病。
该病还可以通过交配、断喙、性别鉴别传播,被污染了的免疫器材也能广泛地传播本病。
饲养管理条件差,如雏群拥挤,环境不卫生,育雏室温度太高或者过低,通风不良,饲料缺乏或质量不良,较差的运输条件或者同时有其它疫病存在,都是诱发本病和增加死亡率的因素。
    (三)临床症状
    鸡白痢由于感染对象不同,临床上表现不同的症状。
(1)胚胎感染感染种蛋孵化一般在孵化后期或出雏器中可见到已死亡的胚胎和即将垂死的弱雏。胚胎感染出壳后的雏鸡,一般在出壳后表现衰弱、嗜睡、腹部膨大、食欲丧失,绝大部分经1~2天死亡。

(2)雏鸡白痢雏鸡在5~7日龄时开始发病,病鸡精神沉郁,低头缩颈,闭眼昏睡,羽毛松乱,食欲下降或不食,怕冷喜欢扎堆,嗉囊膨大充满液体。突出的表现是下痢,排出一种白色似石灰浆状的稀粪,并粘附于肛门周围的羽毛上。排便次数多,使肛门常被粘糊封闭,影响排便,病雏排粪时感到疼痛而发生尖叫声。有的病雏呼吸困难,伸颈张口。有的可见关节肿大,行走不便,跛行,有的出现眼盲。雏鸡白痢因环境因素及污染严重程度不同,其引起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从很低到80%~90%不等,2~3周龄时是其高峰,3或4周龄以后,虽有发病,但很少死亡,表现为拉白色粪便,生长发育迟缓。康复鸡能成为终身带菌者。

(3)青年鸡白痢青年鸡白痢多见于40~80日龄的鸡,本病突然发生,整个鸡群食欲精神尚可,总见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鸡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见高峰,若鸡群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突变,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下等均可加强本病的发生和死亡。该病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天,死亡率达10%~20%。
(4)成年鸡白痢成年鸡白痢多是由雏鸡白痢的带菌者转化而来的,呈慢性或隐性感染,一般不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鸡群感染比例较大时,明显影响产蛋量,产蛋高峰不高,维持时间短,种蛋的孵化率和出雏率均下降。有的鸡见鸡冠萎缩,有的鸡开产时鸡冠发育尚好,以后则表现出鸡冠逐渐变小、发绀。病鸡时有下痢。

(四)病理变化
(1)胚胎感染胚胎感染主要病理变化是肝脏的肿胀和充血,有时正常黄色的肝脏夹杂着条纹状出血。胆囊扩张,充满胆汁。卵黄吸收不良,内容物有轻微的变化。
(2)雏鸡白痢病死鸡呈败血症经过,鸡只瘦小,羽毛污秽,肛门周围污染粪便、脱水、眼睛下陷、脚趾干枯。卵黄吸收不全,卵黄囊的内容物质变成淡黄色并呈奶油样或干酪样粘稠物;心包增厚,心脏上常可见灰白色坏死小点或小结节;肝脏肿大,并可见点状出血或灰白色针尖状的灶性坏死点;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脾脏肿大,质地脆弱;肺可见坏死或灰白色结节;肾充血或贫血,输尿管显著膨大,有时在肾小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肠道呈卡他性炎症,特别是盲肠常可出现干酪样栓子。

(3)青年鸡白痢青年鸡白痢突出的病理变化是肝脏肿至正常的数倍,整个腹腔常被肝脏复盖,肝的质度极脆,一触即破,被膜上可见散在或较密集的小红色或小白点,腹腔充盈血水或血块,脾脏肿大,心包扩张,心包膜呈黄色不透明。心肌可见数量不一的黄色坏死灶,严重的心脏变形、变圆。整个心脏几乎被坏死组织代替。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肌胃常见坏死。
(4)成年鸡白痢成年鸡白痢主要病理变化在生殖系统,表现卵巢与卵泡变形、变色及变性,卵巢未发育或发育不全,输卵管细小,卵子变形如呈梨形、三角形、不规则等形状,卵子变色如呈灰色、黄灰色、黄绿色、灰黑色等不正常色泽,卵泡或卵黄囊内的内容物变性,有的稀薄如水,有的呈米汤样,有的较粘稠成油脂样或干酪状。有病理变化的卵泡或卵黄囊常可从卵巢上脱落下来,成为干硬的结块阻塞输卵管,有的卵子破裂造成卵黄性腹膜炎,肠道呈卡他性症状。

(五)诊断
根据不同年龄鸡只感染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六)治疗
1.抗菌素类药物
磺胺类以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为首选药,在饲料中添加不超过0.5%,饮水中可用0.1%~0.2%,连续使用5天后,停药3天,再继续使用2~3次。呋喃类药物首选药为呋喃唑酮,在饲料中添加0.01%~0.04%,连喂1周,或饮水0.02%~0.03%1周,停药3~5天再继续使用。对鸡白痢均有较好的效果。
其它抗菌药物如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等均较敏感,常用0.1%氯霉素拌料、氟哌酸0.01%~0.02%拌料投服5~6天,或庆大霉素针剂饮水,雏鸡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用量1000~1500单位,连饮4天,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污染严重的种鸡群可使用氯霉素拌料投服两个疗程,间隔1周,可明显降低阳性鸡带菌的比例。

用药不可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也不可以加大药物剂量达到防治的目的。应考虑到有效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交替、轮换使用,药物剂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疗程。
2.微生物制剂
近年来微生物制剂在防治畜禽下痢方面有较好效果,这些制剂安全、无毒、不产生副作用,细菌不产生抗药性,价廉等,常用的有促菌生、调痢生、乳酸菌等,在用这些药物的同时及其前后4~5天应该禁用抗菌药物。如促菌生,每只鸡每次服0.5亿个菌,每日1次,连服3日,效果甚好。剂型有片剂,每片0.5克,含2亿个菌,胶囊每粒0.25克,含1亿个菌。这些微生物制剂的效果多数情况下相当或优于药物预防的水平。

3.使用中草药方剂
①白头翁、白术、茯苓各等份共研细末,每只幼雏每日0.1~0.3克,中雏每日0.3~0.5克,拌入饲料,连喂10天,治疗雏鸡白痢,疗效很好,病鸡在3~5天内病情得到控制而痊愈。
②黄连、黄芩、苦参、金银花、白头翁、陈皮各等份共研细末,拌匀,按每只雏鸡每日0.3克拌料,防治雏鸡白痢的效果优于抗生素。
③蒲公英、甘草粉碎后,以10:3的比例混匀,按2%添加于雏鸡日粮中,出雏后连喂3周,防治雏鸡白痢的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产生耐药性的鸡群。
④白头翁、蒲公英、葛根、乌梅各40克,黄芩、金银花、黄柏、甘草各30克,各药粉碎混匀,按1.5%添加于雏鸡日粮中,防治雏鸡白痢效果好。

⑤将白头翁、苦参、龙胆草等药物粉碎混匀,按饲料量的3%或5%添加,出雏第2天开始投药,防治鸡白痢的效果与痢特灵相当。
(七)防制
(1)加强育雏管理,育雏室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温度要维持恒定,垫草勤晒勤换,雏鸡群不能过分拥挤,饲料要配合适当,防止雏鸡发生啄癖,饲槽和饮水器防止被鸡粪污染。
(2)注意常规消毒,鸡舍及一切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搞好鸡场的环境卫生。孵化器在应用前,要用甲醛气雾消毒,育雏室和一切育雏用具,要经常消毒,孵化种蛋在孵化前用甲醛气熏消毒。
(3)执行定期检疫措施,定期对种鸡群检疫是消灭带菌者,净化鸡群鸡白痢的最有效措施。应用全血玻片凝集试验方法,一般种鸡群的检疫每年需进行2~3次,第一次可在40~70日龄之间,应连续检疫1~2次,每次间隔10~15天;第二次应于全面开产后进行,坚持淘汰阳性鸡,以达到净化鸡场的目的。

(4)对新购进的鸡,应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有助于控制发病。
(5)发病后要立即隔离、封锁和治疗,尽快扑灭传染源。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禽霍乱
[/center]


[center][left]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常呈现败血症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也见慢性经过。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药、阳光和干燥而杀死。
    (二)流行病学
    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和多种野鸟(如麻雀、啄木鸟等)都可感染本病,一般是中禽和成禽多发。在鸡多见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鸡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鸡易发。

    病鸡、康复鸡或健康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慢性病鸡留在鸡群中,往往是本病复发或新鸡群爆发本病的传染来源。
    病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能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一般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皮肤、粘膜等而感染。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禽群的饲养管理不良,阴雨潮湿以及禽舍通风不良等因素,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发地区该病流行缓慢。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9天,根据发病程度,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常发生于本病的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产蛋鸡最易发生。病鸡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
(2)急性型在流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病鸡体温升高达43~44℃,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打瞌睡,缩颈闭眼,翅膀下垂,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常有剧烈腹泻,粪便初灰黄而软,后变为污绿色或红色液体,鸡冠和肉髯发绀呈黑紫色,肉髯常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最后发生昏迷、衰竭而死亡,病程1~3天。
(3)慢性型多见于流行的后期或常发地区,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多见,有的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显著肿大,有的病鸡由于病菌侵入关节,引起足部关节和翼关节肿大和化脓而发生跛行和翼翅下垂,有的病鸡见结膜炎或鼻窦肿胀,鼻流粘液,喉部蓄积分泌物。病程1个月以上,病死率达50%~80%。鸭巴氏杆菌病,一般表现精神沉郁,尾翅下垂,打瞌睡,食欲废绝,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口张开,病鸭常常摇头,常想将蓄积在喉部的粘液甩出来,称为“摇头瘟”。病鸭发生剧烈腹泻,排出绿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有恶臭。50日龄以内雏鸭呈多发性关节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热和肿胀,两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病鸭常在1~3天内死亡。

鹅巴氏杆菌病中成鹅的症状与病鸭相似,仔鹅以急性型为主,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下痢,喉头有粘稠的分泌物,眼结膜有出血点,病程1~2天。
(四)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最急性型死亡快,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
(2)急性型急性病例以败血症为主要变化,十二指肠的出血最为严重,发生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中含有血液。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针尖大小的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点。脾脏稍肿大,质柔软。心外膜下或浆膜下常见点状或片状出血。心包积液,偶而混有纤维素性凝块。肺充血,表面有出血点,有时有肺炎。产蛋母鸡的卵巢常呈成熟卵泡疏松外观,表面血管模糊不清。

(3)慢性型因病菌入侵的器官而异,有的表现鼻腔和上呼吸道内积液,有的在关节和腱鞘内蓄积一种混浊或干酪样的渗出物。母鸡的卵巢常发生明显变化,卵子形状不整齐,质地柔软,有时可见到一种淡绿色的卵子,卵巢周围有一种坚实、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有时粘在内脏器官的表面。
育成鸭以败血症为主,肝脏稍肿,呈土黄色,质地脆弱,表面密布针尖大针头大的灰黄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绿色油状液体,眼角膜下有出血小点和浅表溃疡,心外膜有出血点,心包积液明显,呈淡黄色、透明,内混有纤维素。雏鸭呈多发性关节炎,常见关节面粗糙,关节囊壁增厚,关节腔内含有暗红色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或含有干酪样物质,肝脏一般有脂肪变性,或有坏死灶。

(五)诊断和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病理特征可以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尚需进行细菌学检查。
急性禽霍乱在临床上还应与鸡新城疫进行区别,后者只感染鸡,病程较长,嗉囊积液,常发生“咯咯”的怪叫声,肠粘膜有枣核形纤维素性出血性坏死灶,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带,肝脏无坏死小点;抗生素治疗无效等,可以区别。急性鸭霍乱应注意与鸭瘟的区别,后者只感染鸭,眼流泪,头颈肿大;剖检可见头颈皮下胶样液体浸润,口、咽、食管、泄殖腔有黄色假膜,肝脏坏死灶不规则,肠道有1~4处环形出血带,磺胺药和抗生素治疗无效等,可以区别。

(六)治疗
(1)药物疗法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喹乙醇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病禽按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水剂1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0.2%红霉素液饮水,0.1%壮观霉素液饮水,喹乙醇0.2~0.3克/千克拌料,连用1周;氯霉素用20毫克肌注,2~3次/天,连用数天。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5%~1%比例配入饲料内,连喂3~4天。
(2)免疫疗法用牛或马等异种动物制备的禽霍乱抗血清也可用于本病的紧急预防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3)使用中草药方剂
①穿心莲、板蓝根各6份,蒲公英、旱莲草各5份,苍术3份,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适量淀粉,压制成片,每片含生药为0.45克,鸡每次3~4片,一日3次,连给3天,对禽霍乱的治愈率达85.1%。

②雄黄、白矾、甘草各30克,双花、连翘各15克,茵陈50克,粉碎成末拌入饲料投喂,鸡鸭均为每次0.5克,每日2次,连用5~7天,治疗禽霍乱有效率达95%以上。
③茵陈、半枝莲、大青叶各100克,白花蛇舌草200克,藿香、当归、车前子、赤芍、甘草各50克,生地150克,水煎取汁,为100羽鸡只3天用量,分3~6次饮服或拌入饲料,病重不食者灌少量药汁,适用于治疗急性禽霍乱。
④茵陈、大黄、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各6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80克,生地、生姜、半夏、桂枝、白芥子各50克,水煎取汁供100羽鸡只1天用量,饮服或拌入饲料,连用3天,适用于治疗慢性禽霍乱。

(七)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由外地引进种禽时,应从无本病的禽场选购,并隔离观察1个月,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搞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
(2)在禽霍乱流行的地区应考虑用菌苗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菌苗有弱毒菌苗和灭活菌苗两种。弱毒菌苗有禽霍乱731弱毒菌苗、禽霍乱G190E40弱毒菌苗等,免疫期为3~3.5个月。灭活菌苗有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菌苗、禽霍乱乳胶灭活菌苗等,免疫期为3~6个月。弱毒苗一般在6~8周龄进行首免,10~12周龄进行再次免疫。灭活苗一般在10~12周龄首免,16~18周龄蛋鸡上笼时再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方法有气雾、皮下、肌肉注射等。

(3)一旦发生本病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尸体全部烧毁或深埋,病禽进行隔离治疗,禽舍、场地、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大群通过饲料或饮水给磺胺药或抗生素,一般在2~3天内即可控制疫病的发展,全场进行免疫接种。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禽大肠杆菌病

--------------------------------------------------------------------------------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病的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眼炎、卵黄性腹膜炎等疾病,对养禽业危害严重。
    (一)病原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有的菌株可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不透明、光滑、有光泽,有的菌落带有粘稠性。有的菌株在血液琼脂上表现有溶血性。
与禽类有关的大肠埃希氏菌属最常见的致病性血清型以O群为主,如O1、O2、O35、O78等约50种左右,在母鹅卵黄性腹膜炎中经常可以分离到O141∶K85,O7∶K1等多种血清型,这些血清型对其它动物致病性不大。

    (二)流行病学
    在各种禽类中,以鸡、鸭、鹅和火鸡等较为易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差异。大肠杆菌在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其中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在蛋中分离率较高。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大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若混有其它病原体或应激因素的影响使其感染更为严重。在青年鸡与成年鸡,大肠杆菌病经常与其它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输卵管炎或眼球炎)并发。

    本病主要通过种蛋、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禽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但与禽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是否并发其它疾病有很大关系,临床上常见下列类型。
    (1)胚胎与幼雏早期死亡用感染的种蛋进行孵化,使鸡胚在孵化后期出壳之前引起死亡,若感染鸡胚不死,则多数出壳后表现大肚与脐炎,俗称“大肚脐”,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多在1周内死亡或淘汰。有的表现下痢,排出泥土样粪便,1~2天内死亡。

    发生脐炎的病理变化可见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有时可见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2)气囊炎气囊炎常为大肠杆菌与鸡败血霉形体等呼吸道病合并感染而致,一般表现有明显的呼吸嗓音,咳嗽、呼吸困难并发异常音,食欲明显减少,病鸡逐渐消瘦,死亡率可达20%~30%。有些病鸡若心包炎严重,则常可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可见胸、腹等气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类。
    (3)急性败血症急性败血症在鸡、鸭中最常见,鸡多在3~7周龄的肉鸡中发生,死亡率通常为1%~7%,并发感染时可高达20%。3周龄以下雏鸡多为急性经过,病鸡离群呆立或挤堆,羽毛松乱,肛门附有粪污,排黄白色稀粪,病程1~3天。4周龄以上病鸡,一般病程较长,少数呈最急性经过。病鸡常有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增多,呼吸时发生“咕咕”的声音或张口呼吸,结膜发炎,鸡冠暗紫,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食欲下降或废绝。鸭大肠杆菌败血症主要发生于2~6周龄雏鸭,病鸭精神萎顿,食欲减少,偶立一旁,缩颈嗜眠,两眼和鼻孔处常附粘性分泌物,有的病鸭排出灰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体质衰竭,脱水死亡。

    纤维素性心包炎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心包膜肥厚、混浊,纤维素和干酪状渗出物混合在一起附着在心包膜表面,有时和心肌粘连;常伴有肝包膜炎,肝肿大,包膜肥厚、混浊、纤维素沉着,有时可见肝脏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脾脏充血肿胀,可见到小坏死点,小雏则有肺炎的变化。
    (4)母鹅卵黄性腹膜炎母鹅卵黄性腹膜炎又称鹅的“蛋子瘟”,一般在初春产卵旺季极易发生,病死率为7.3%~47%不等,病鹅一般表现精神萎顿,停食,产卵停止,如蛋黄破于腹腔,常见肛门周围羽毛粘有蛋白或蛋黄样物,排泄物中含有蛋白状粘性物和白色或黄色的凝块。

鸡卵黄性腹膜炎,在腹腔中见有蛋黄液广泛地布于肠道表面,稍慢死亡的鸡腹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样物粘在肠道和肠系膜上,腹膜粗糙发炎,有的可见肠粘连。
(5)肉芽肿肉芽肿常见于火鸡,多发于产蛋期将结束的母禽,一般以慢性过程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消瘦衰弱,剖检时主要病理变化在肝、盲肠、十二指肠、肠系膜或肺上产生特殊的花椰菜状的结节。肝脏则表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
(6)心包炎心包炎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常见突发性倒地,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病理变化可见明显的心包囊混浊并充满淡黄色纤维蛋白渗出液,心外膜水肿并被覆有淡黄色的渗出物。

(7)输卵管炎输卵管炎多发生于产蛋期家禽,病禽输卵管膨大,管壁变薄,管内有条索状干酪样物,常于感染后数月内死亡,幸存者大多不再产蛋。
(8)滑膜炎滑膜炎通常引起局部关节的肿胀,呈波动性,易发病的关节多为胫跖和趾部关节,病禽表现跛行,逐渐消瘦。
(9)肠炎肠炎是禽大肠杆菌病的常见病型,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并含有粘液血性物,有的脚麻痹,有的病鸡后期眼睛失明。
(10)全眼球炎全眼球炎临床表现眼前房积脓,失明,大部分鸡以死亡或淘汰而告终,临床上不常见。
(四)诊断
单凭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是很难确诊的,本病的诊断除病理剖检外,必须进行细菌学检查。

(五)防治
大肠杆菌病是由条件性致病菌引起的一种疾病,防治的原则是,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降低鸡舍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鸡舍温湿度和通风,减少空气中细菌污染,禽舍和用具经常清洗消毒,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搞好常见多发病的预防工作,减少各种应激因素,避免诱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与流行。
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等,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敏感,但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在感染早期,最好能将新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药物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药物预防对雏禽常有一定意义,一般可在雏禽出壳后开食时,在饮水中投0.02%~0.03%氯霉素或0.03%~0.04%庆大霉素。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痊愈,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出现。但在大肠杆菌病发病后期,若出现了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时,使用抗生素疗效往往不显著甚至没有效果。

常用的中草药方剂有:
(1)黄连、黄芩、栀子、当归、赤芍、丹皮、木通、知母、肉桂、甘草、地榆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粉碎成粗粉,成鸡每次1~2克,每次2次,拌料饲喂,连喂3天;症状严重者,每天2次,每次2~3克,作成药丸填喂,连喂3天。对鸡大肠杆菌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黄柏、黄连各100克,大黄50克,共加水1500毫升,微火煎至1000毫升,取药液;剩下药渣再加水1500毫升,再煎至1000毫升。合并两次药液,10倍稀释后供1000羽鸡只自由饮服。每天1剂,连用3剂,可使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国内已研制成大肠杆菌灭活疫苗,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制苗菌株最好是针对性强或自场分离株制成效果较好,种鸡在开产前接种疫苗后,在整个产蛋周期内大肠杆菌病明显减少,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有所提高,减少了雏鸡阶段的发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葡萄球菌病
[/center]


[center][left]
    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常表现多种类型,如关节炎、腱鞘炎、脚垫肿、脐炎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等,给养禽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一)病原
    典型的葡萄球菌为圆形或卵圆形,常单个、成对或葡萄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胞,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健康禽类的皮肤、羽毛、眼睑、粘膜、肠道等都有葡萄球菌存在,同时该菌还是家禽孵化、饲养、加工环境中的常在微生物。
    (二)流行病学
    多种禽类对葡萄球菌都敏感,鸡、鸭、鹅和火鸡均可感染发病。各种年龄的鸡只均可发生,但以40~80日龄为鸡群的高发阶段,且轻型白羽产白壳蛋的鸡如京白鸡、巴布考克、904等品种比褐羽产褐壳蛋的中型鸡品种要易发多发,肉用仔鸡较易感,地面与网上平养的鸡也较易发生。鸡群发病死亡率2%~50%不等,火鸡的死亡率为1%~15%左右,不同鸡场其发病率有差异。

    本病的发生多与创伤有关,凡能造成皮肤粘膜损伤的因素如带翅号、断喙、刺种疫苗、网刺、刮伤和扭伤、啄伤等都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雏鸡脐带感染也较为常见,此外当鸡痘发生时可致本病爆发。通过呼吸道感染亦属可能。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雨季、潮湿时节发生较多,饲养管理不善等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具有多种疾病类型。
    葡萄球菌败血症,病鸡死前没有特征性临床症状,一般可见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低头缩颈呆立,病后1~2天死亡。身体外表皮肤多见湿润、水肿,相应部位羽毛潮湿易掉,颜色呈青紫色或深紫红色,皮下多蓄积渗出液,触之有波动感。有时仅见翅膀内侧,翅尖或尾部皮肤形成大小不等出血、糜烂和炎性坏死,局部干燥呈红色或暗紫红色,无毛。切开水肿皮肤可见皮下有数量不等的紫红色液体,胸腹肌出血、溶血形同红布。有的病死鸡皮肤无明显变化,但胸、腹或大腿内侧等皮下具有灰黄色胶冻样水肿液。肝变脆,有出血点及白色坏死点。该型最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

    初生雏鸡感染葡萄球菌可发生脐炎,常在1~2日内死亡。病理变化可见腹部增大,脐孔周围皮肤浮肿,发红,皮下有较多红黄色渗出液多呈胶冻样。
    成年鸡和肉种鸡的育成阶段多发生葡萄球菌型关节炎,多见于跗关节,病鸡跛行,不能站立,喜卧,关节部肿胀,局部有热痛感。剖检可见关节肿胀处皮下水肿,关节液增多。
    临床上还可见其它类型的疾病,如浮肿性皮炎、胸囊肿、脚垫肿、脊椎炎和化脓性骨髓炎等也时有发  生。
    (四)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细菌学检查进行本病的诊断。
(五)防治
采取药物治疗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痢特灵、氟哌酸、新霉素等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鸡群发病时,选用氯霉素按0.1%拌料,或氟哌酸按0.04%拌料,或痢特灵按0.04%拌料,进行全群投药,连喂5~7天,同时还可配合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以减少发病鸡死亡提高疗效。

使用中草药方剂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1) 黄芩、黄连叶、焦大黄、黄柏、板蓝根、茜草、大蓟、车前子、神曲、甘草各等份加水煎汤,取汁拌料,按每只每天2克生药计算,每天一剂,连用3天,对急性鸡葡萄球菌病有治疗效果。
(2) 蒲公英1.5份,野菊花、黄芩、紫花地丁、板蓝根、当归各1份,粉碎混匀,按1.5%比例混合饲料中喂服,从22日龄开始,分3次给药,每疗程连续7天,隔7天再服,可以预防鸡葡萄球菌病。

⑶ 鱼腥草、麦芽各90克,连翘、白及、地榆、茜草各45克,大黄、当归各40克,黄柏50克,知母30克,菊花80克,粉碎混匀,按每只鸡每天3.5克拌料,4天为一疗程,对鸡葡萄球菌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禽舍通风,保持清洁,避免拥挤,光照适当,饲料中要有适当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笼具要经常检修以防造成外伤,同时做好鸡群的鸡痘免疫接种也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用0.1%~0.3%过氧乙酸定期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对防治本病有较好效果。在常发地区或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甚至无效的地区,可考虑使用疫苗接种防制本病。国内研制的鸡葡萄球菌多价氢氧化铝灭活苗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传染性鼻炎
[/center]


[center][left]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鼻腔和窦发炎,喷嚏和脸部肿胀为主要特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可在育成鸡和产蛋鸡群中发生,由于淘汰鸡数的增多和产蛋的明显减少而引起巨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
    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没有运动性、容易形成丝状的小杆菌。分离培养需用鲜血琼脂培养基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该菌相当脆弱,在宿主体外会很快死亡,排泄物中的病原菌在自来水中仅能存活4小时,生理盐水中22℃仅24小时内有感染性,本菌培养物在45~55℃的环境下2~10分钟内死亡,该菌一般分为3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差。

    (二)流行病学
    鸡是副鸡嗜血杆菌的主要宿主,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4周龄以上的鸡易感性增强。育成鸡、产蛋鸡最易感,本病多发生在成年鸡。
    慢性病鸡和康复后的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本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而感染。鸡舍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鸡舍密度过大,营养水平不良以及气候的突然变化等均可增加本病的严重程度。与其它禽病如霉形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混合感染可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不同日龄的鸡群混养也常导致本病的爆发。
    本病在寒冷季节多发,一般秋末和冬季可发生流行,具有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特点。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通常为1~3天。
    病鸡较明显的症状是颜面肿胀,鼻腔和鼻窦内有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结膜炎,一侧眼眶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造成失明,肉髯明显水肿,上呼吸道炎症蔓延到气管和肺部时,呈现呼吸困难和杂音。成年鸡病初厌食,闭目似睡,不愿走动,流浆性鼻液,而后眼睑和面部出现一侧性或两侧性水种,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育成鸡主要表现开产延迟,幼龄鸡生长发育受阻。产蛋鸡群在发病后约5~6天,产蛋量明显下降,处在产蛋高峰期的鸡群产蛋量下降更加明显,可由70%降至20%~30%,一般平均下降25%左右。在本病的发生早期鸡只很少死亡,但当全群精神状态好转,产蛋量开始回升时,鸡群死淘率增加。病程一般为4~18天,死亡率约为20%,并发其它病时,死亡率增加。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是鼻腔和窦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粘液及炎性渗出物凝块。严重时气管粘膜也有同样的炎症,偶尔发生肺炎和气囊炎。眼结膜充血发炎。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组织水肿。病程较长的病鸡,可见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蓄积干酪样物质,蓄积过多时常使病鸡的眼显著肿胀和向外突出,严重的引起巩膜穿孔和眼球萎缩破损,眼睛失明。
    (五)诊断
    根据病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作实验室检验。
    (六)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磺胺类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一般用复方新诺明或磺胺增效剂与其它磺胺类药物合用,或用2~3种磺胺类药物组成的联磺制剂。但投药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天。且考虑鸡群的采食情况,当食欲变化不明显时,可选用口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采食明显减少时,口服给药治疗效果差可考虑注射给药。链霉素(成鸡每只15~20万单位)、庆大霉素(每只鸡2000~3000单位)等,连用3天,可明显减轻症状。

发病初期使用药物防治的同时,尽早地接种油乳剂灭活苗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流行。经治愈的康复鸡仍能排菌,因此有条件的鸡场应该对患过本病的康复鸡进行淘汰,严禁在鸡群中挑选尚能下蛋的鸡并入其它鸡群。
2.中草药方剂治疗
白芷、防风、益母草、乌梅、猪苓、诃子、泽泻各100克,辛荑、桔梗、黄芩、半夏、生姜、葶苈子、甘草各80克,粉碎过筛,混匀,为100只鸡3天的药量,即平均每鸡每天4.2克,拌料喂食,连用9天。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有较好的效果。
(七)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舍通风条件,降低环境中氨气含量,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空舍后彻底消毒并间隔一段时间才可进新鸡群,搞好鸡舍内外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这些措施在防治本病上有重要意义。

(2)接种疫苗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A型油乳剂灭活苗和A?C型二价油乳剂灭活苗,25~40日龄进行首免,每只鸡注射0.3毫升,二免在110~120日龄进行,每只注射0.5毫升,可以保护整个产蛋周期。疫区鸡群在注射免疫时使用抗生素5~7天,以防带菌鸡发病。也可用国外的单价或双价氢氧化铝灭活苗和新城疫?鼻炎二联苗。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禽伤寒
[/center]


[center][left]
    禽伤寒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青年鸡的一种急性败血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苍白皱缩、白细胞大量增加与红细胞大量减少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本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无荚膜,不能运动,在四磺酸肉汤等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抵抗力不强,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阳光照射下仅能生存数分钟,但在阴暗处的水中则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药,如0.1%石炭酸、2%福尔马林和1%高锰酸钾在数分钟内即可将本菌杀死。
    (二)流行病学
    鸡、火鸡和珍珠鸡等均对本病易感,其它如鸭、鹅、鸽、鹌鹑、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龄的青年鸡表现高度敏感性,而2~4月龄最易发生,雏鸡与成年鸡时有发生。

    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被污染的种蛋也能传染。带菌禽不断从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过眼结膜等途径感染。野禽、动物和苍蝇及饲养人员也可机械地传播本病。
    (三)临床症状
    经过4~5天的潜伏期开始发病,青年鸡或成年鸡感染发病,随着病菌毒力强弱和禽体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
病初表现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一旁,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口渴,发热,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肛门周围羽毛。急性型病程约2~7天,一般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数周之久,死亡率较低,发病禽可以康复成为带菌者。

    雏鸡发病表现精神沉郁,生长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粪便,肺部受到侵害时则有呼吸困难与喘气症状,病程较短,死亡率可达10%~50%。
    (四)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典型病理变化,肝、脾显著肿大,充血潮红,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亚急性或慢性病例,肿大的肝脏变成淡绿棕色或古铜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卵巢、卵泡、卵黄常见充血、出血、变形、变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黄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肠道一般可见轻重不等的卡他性肠炎,内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胆汁。通常小肠的病变较为严重。

    雏鸡病理变化与雏鸡白痢基本相似,特别在肺与心肌中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状的小病灶。
    (五)诊断及鉴别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试验以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临床上注意与禽霍乱、鸡新城疫的区别,禽伤寒的肝脏和脾脏极度肿大,肝且经常出现古铜色的色泽变化及肝表面常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而禽霍乱和鸡新城疫主要表现病禽的显著的全身性出血现象。
(六)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鸡伤寒的常用药物与鸡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类、呋喃类及抗菌素类药物。
2.中草药方剂治疗
白头翁50克,黄柏、秦皮、大青叶、白芍各20克,乌梅15克,黄连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连续用药7天,前3天按每只鸡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治疗禽伤寒有较好的效果。

(七)防制
防治与鸡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对种鸡进行检疫,防止传染原引入种鸡场,加强种蛋消毒与孵化管理。
鸡伤寒用来免疫接种鸡伤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两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鸭传染性浆膜炎

--------------------------------------------------------------------------------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本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墨汁负染见有荚膜。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该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分为8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四)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六)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氯霉素、土霉素、多粘菌素B及磺胺类药物等对本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本病或降低本病的死亡率;或分别将氯霉素、土霉素按0.04%混入饲料连喂3~5天,能有效的控制发病和死亡。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本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慢性呼吸道病
[/center]


[center][left]
    鸡慢性呼吸道病又称鸡败血霉形体(支原体)感染,是由霉形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病程长,病理变化发展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呜音、咳嗽、鼻漏及气囊炎等。该病是养鸡业中常见的多发病。
    (一)病原
    霉形体形态大小差异很大,或为球杆状,或为丝状,用姬姆萨染色效果好,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对一般的消毒剂均敏感,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5℃环境中能存活3周,?30℃可存活2~3年。
    (二)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是该病的主要宿主,其它禽类如野鸡、珍珠鸡、鹌鹑、孔雀、鸭和鹅等也可感染。鸡以4~8周龄时最易感,火鸡发病多见于5~16周龄,成年鸡常为隐性感染。

    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病鸡呼吸道排泄物等直接接触传播,带菌种蛋的垂直卵传播也是重要的途径。
    单纯感染本病,在鸡群中流行缓慢,发病不严重,但若同时伴有不良的环境因素、鸡舍潮湿拥挤、饲料营养不足、气候突变等,以及新城疫疫苗气雾免疫的刺激甚至大肠杆菌病等的混合感染均可加重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候多变和寒冷季节时发生较多。
    (三)临床症状
    鸡感染败血霉形体时,病鸡表现食量减少,生长发育迟缓,增重减慢,时有咳嗽、喷嚏和呼吸嗓音、眼睛流泪,眼睑肿胀,严重的双眼紧闭,病鸡精神沉郁,低头缩颈站立。病程长的眼内见有大小不一的干酪样物,严重时压迫眼球可致使颜面肿胀,有时可见窦内渗出物呈干酪样,鼻孔常见浆性粘性分泌物。一般死亡率不高,若混合其它病原而感染则病程加重。

    成年鸡常呈隐性感染,产蛋率下降,产软壳蛋的比例增大,种蛋孵化率明显降低,孵出的弱雏率增加。
火鸡感染主要表现窦炎引起的眶下窦肿胀和呼吸困难。
    (四)病理变化
    病死鸡消瘦,发育不良。鼻道、气管、支气管表现卡他性炎症,粘膜肿胀,粘膜表面常见灰白色粘液。气囊壁增厚,出现一种珠状小点,内含干酪样物质。严重病例可见纤维素性或纤维素脓性的肝周炎和心包炎。有时还观察到肺炎和输卵管炎。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仍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六)防治
1.加强鸡场的管理

改善鸡舍通风条件,经常维修设备,做好病毒病的防制工作,减少应激因素等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2.治疗
(1)治疗慢性呼吸道病的药物有泰乐菌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福乐星等,该病经常混合其它病菌感染,最好选择抗菌谱广的药物。
(2)中草药方剂的使用
①麻黄、杏仁、石膏、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根、牛蒡子、穿心莲、甘草,共研细末,混匀。治疗按每只鸡每次0.5~1.0克,拌料饲喂,连续5天。预防按上述剂量每间隔5天投药1次,共投药5~8次,拌料饲喂。对鸡慢性呼吸道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②石决明、草决明、苍术、桔梗各50克,大黄、黄芩、陈皮、苦参、甘草各40克,栀子、郁金各35克,鱼腥草100克,苏叶60克,紫菀80克,黄药子、白药子各45克,三仙各30克,胆草30克,将诸药粉碎,过筛备用。用全日饲料量的1/3与药粉充分拌匀,并均匀撒在食槽内,待吃尽后,再添加未加药粉的饲料。剂量按每只鸡每天2.5~3.5克,连用3天。治疗蛋鸡慢性呼吸道病效果明显。
3.鸡群的净化
对来自无病原种鸡群的新培养的青年种鸡,4月龄检查一次(数量为总鸡数的10%),间隔90天内再检查一次,使用血清平板法,随时淘汰阳性鸡,以建立净化鸡群。

对种蛋可考虑用浸蛋法和种蛋孵化前的热处理杀死蛋内的霉形体,但可影响孵化率。
4.使用疫苗进行防制
目前已有灭活苗和弱毒苗用于养鸡生产,防制鸡慢性呼吸道病有一定的效果。种鸡注射灭活苗可减少经蛋传递,降低第2代鸡的感染率。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禽曲霉菌病
[/center]


[center][left]
    禽曲霉菌病主要是由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等曲霉菌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幼禽多发且呈急性群发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成禽则为散发,其主要特征是在呼吸器官组织中发生炎症并形成肉芽肿结节。
    本病是世界性分布,常在孵化室呈爆发性流行,使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
    (一)病原
    曲霉菌为需氧菌,在沙堡氏、马铃薯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特征性菌落。曲霉菌在自然界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冷热干湿的条件下均不能破坏其孢子的生活能力,煮沸5分钟才能杀死。一般的消毒药须经1~3小时才能灭活。
    (二)流行病学

    可在各种禽类中发生,常见于鸡、火鸡及水禽,野鸟、动物园中的鸟以及笼养鸟也偶有发生。胚胎及6周龄以下的雏鸡与雏火鸡比成年鸡易感,4~12日龄最为易感,幼雏常呈急性爆发,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在10%~50%之间,成年禽仅为散发,多为慢性。
    本病可通过过多种途径感染,曲霉菌可穿透蛋壳进入蛋内,引起胚胎死亡或雏鸡感染,此外通过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静脉、眼睛接种、气雾、阉割伤口等感染本病。曲霉菌经常存在于垫料和饲料中,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形成曲霉菌孢子,若严重污染环境与种蛋,可造成曲霉菌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幼禽发病多呈急性经过,病鸡表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喘气,有浆液性鼻漏。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萎顿,嗜睡。羽毛松乱,缩颈垂翅。后期病禽迅速消瘦,发生下痢。若病原侵害眼睛,可能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发生灰白混浊,也可能引起一侧眼肿胀,结膜囊有干酪样物。若食道沾膜受损时,则吞咽困难。
少数禽由于病原侵害脑组织,引起共济失调,角弓反张,麻痹等神经症状。一般发病后2~7天死亡,慢性者可达2周以上,死亡率一般为5%~50%。若曲霉菌污染种蛋及孵化后,常造成孵化率下降,胚胎大批死亡。

    成年禽多呈慢性经过,引起产蛋下降,病程有拖延数周,死亡率不定。
    (四)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在肺和气囊上,肺脏可见散在的粟粒,大至绿豆大小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结节,质地较硬,有时气囊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结节或斑块。随着病程的发展,气囊壁明显增厚,干酪样斑块增多,增大,有的融合在一起。后期病例可见在干酪样斑块上以及气囊壁上形成灰绿色霉菌斑。严重病例的腹腔、浆膜、肝或其它部位表面有结节或圆形灰绿色斑块。
    (五)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饲料、垫草的严重污染发霉,幼禽多发且呈急性经过)、临床特征(呼吸困难)、剖检病理变化(在肺、气囊等部位可见灰白色结节或霉菌斑块)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

(六)防治
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应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使用清洁、干燥的垫料和无霉菌污染的饲料,避免禽类接触发霉堆放物,改善禽舍通风和控制湿度,减少空气中霉菌孢子的含量。为了防止种蛋被污染,应及时收蛋,保持蛋库与蛋箱卫生。
2.发生禽曲霉菌病的处理
(1)清扫消毒应尽早移走污染霉菌的饲料与垫料,清扫禽舍,喷酒1: 2000的硫酸铜溶液,换上不发霉的垫料。严重病例扑杀淘汰,轻症者可用1: 2000或1: 3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4天,可以减少新病例的发生,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继续蔓延。
(2)使用中草药方剂

①金银花、连翘、莱菔子(炒)各30克,丹皮、黄芩各15克,柴胡18克,桑白皮、枇杷叶、甘草各12克,水煎取汁1000毫升,为500只鸡的一日量,每日分4次拌料喂服,每天1剂,连用4剂,治疗鸡曲霉菌病效果显著。
②桔梗250克,蒲公英、鱼腥草、苏叶各500克,水煎取汁,为1000只鸡的用量,用药液拌料喂服,每天2次,连用1周。另在饮水中加0.1%高锰酸钾。对曲霉菌病鸡用药3天后,病鸡群停止死亡,用药1周后痊愈。
对于珍贵禽类,可考虑用制霉菌素、两性霉素及其它抗霉菌制剂进行治疗。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毒性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马立克氏病
[/center]


[center][left]
    马立克氏病是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其特征为外周神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增大,引起肢(翅)麻痹,以及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肿瘤病灶。
    本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是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病原
    本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京?1等);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该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典型的痘斑,卵黄囊接种较好。能在鸡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产生痘斑。
    完整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和垫料中的病毒,室温下可存活4~6个月之久。细胞结合毒在4℃可存活2周,在37℃存活18小时,在50℃存活30分钟,60℃只能存活1分钟。
    (二)流行病学
    鸡易感,火鸡、山鸡和鹌鹑等较少感染,哺乳动物不感染。病鸡和带毒鸡是传染来源,尤其是这类鸡的羽毛囊上皮内存在大量完整的病毒,随皮肤代谢脱落后污染环境,成为在自然条件下最主要的传染来源。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污染的饲料、饮水和人员也可带毒传播。孵房污染能使刚出壳雏鸡的感染性明显增加。

    1日龄雏鸡最易感染,2~18周龄鸡均可发病。母鸡比公鸡易感性高。来航鸡抵抗力较强,肉鸡抵抗力 低。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常为3~4周,一般在50日龄以后出现症状,70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日龄以后达到高峰,很少晚至30周龄才出现症状,偶见3~4周龄的幼龄鸡和60周龄的老龄鸡发病。
    本病的发病率变化很大,一般肉鸡为20%~30%,个别达60%,产蛋鸡为10%~15%,严重达50%,死亡率与之相当。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等四种类型。
1.神经型
常侵害周围神经,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侵害。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为典型症状。当臂神经受损时,翅膀下垂;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时病鸡低头或斜颈;迷走神经受损鸡嗉囊麻痹或膨大,食物不能下行。一般病鸡精神尚好,并有食欲,但往往由于饮不到水而脱水,吃不到饲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鸡只践踏,最后均以死亡而告终,多数情况下病鸡被淘汰。

2.内脏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鸡冠苍白、皱缩,有的鸡冠呈黑紫色,黄白色或黄绿色下痢,迅速消瘦,胸骨似刀锋,触诊腹部能摸到硬块。病鸡脱水、昏迷,最后死亡。
3.眼型
在病鸡群中很少见到,一旦出现则病鸡表现瞳孔缩小,严重时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的桔红色变为弥漫性的灰白色,呈“鱼眼状”。轻者表现对光线强度的反应迟钝,重者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最终失明。
4.皮肤型
较少见,往往在禽类加工厂屠宰鸡只时褪毛后才发现,主要表现为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

临床上以神经型和内脏型多见,有的鸡群发病以神经型为主,内脏型较少,一般死亡率在5%以下,且当鸡群开产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有的鸡群发病以内脏型为主,兼有神经型,危害大损失严重,常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四)病理变化
神经病理变化多见于神经型,以受损害神经(常见于腰荐神经、坐骨神经)的横纹消失,变成灰色或黄色,或增粗、水肿,比正常的大2~3倍,有时更大,多侵害一侧神经,有时双侧神经均受侵害。
内脏型主要表现内脏多种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常侵害的脏器有肝脏、脾脏、性腺、肾脏、心脏、肺脏、腺胃、肌胃等。有的病例肝脏上不具有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5~6倍,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粗糙或颗粒性外观。性腺肿瘤比较常见,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呈花菜样肿大,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粘膜出血、坏死。一般情况下法氏囊不见肉眼可见变化或见萎缩。

(五)诊断与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典型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对于临床上较难判断的可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组织学检查及核酸探针等方法进行确诊。
琼脂扩散试验方法简单易行,适宜现场及基层单位采用,是用马立克氏病抗血清确定病鸡羽毛囊中有无该病毒存在借以确诊。具体方法是,用含8%氯化钠溶液配成1%琼脂倒板,打孔,中央孔及周围6个孔,在中央孔内滴加定量的抗血清,在周围孔置少量生理盐水,然后从病鸡腋下拔下羽毛,从根部尖端剪下2厘米长的一段,每个周围孔内只放一根羽毛的材料,在保持湿润的平皿中于室温孵育2~3天后,观察,若放羽毛和血清的中央孔之间出现一条白不透明的沉淀线即为阳性反应。但它只能确定是否感染,不能确定是否发生肿瘤。

内脏型马立克氏病应与鸡淋巴性白血病进行鉴别,二者眼观变化很相似,其主要区别是马立克氏病常侵害外周神经、皮肤、肌肉和眼睛的虹膜,法氏囊被侵害时可能萎缩,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不是这样,且法氏囊被侵害时常见结节性肿瘤。
(六)防制
1.综合防制措施
①加强养鸡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卫生与育雏鸡舍的消毒,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出壳后即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难防止发病。
②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群的生活条件,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或某些传染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③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因购入鸡苗的同时将病毒带入鸡舍。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
④防止应激因素和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的感染。
⑤对发生本病的处理。一旦发生本病,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
2.疫苗接种
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多种,主要是进口疫苗和国内生产的疫苗,这些疫苗均不能抗感染,但可防止发病。
(1)疫苗种类血清1型疫苗,主要是减弱弱毒力株CV1-988和齐鲁制药厂兽药分厂所生产的814疫苗,其中CV1-988应用较广;血清2型疫苗,主要有SB-1,301B/301A/1以及我国的Z4株,SB-1应用较广,通常与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即血清3型疫苗HVT)合用,可以预防超强毒株的感染发病,保护率可达85%以上;血清3型疫苗,即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疫苗,HVT在鸡体内对马立克氏病病毒起干扰作用,常1日龄免疫,但不能保护鸡免受病毒的感染;多价苗,80年代以来,HVT免疫失败的越来越多,部分原因是由于超强毒株的存在,市场上已有SB-1+FC126、301B/1+FC126等二价或三价苗,免疫后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抵抗强毒的攻击。

(2)免疫程序的制订单价疫苗及其代次、多价疫苗常影响免疫程序的制订,单价苗如HVT、CV1-988等可在1日龄接种,也有的地区采用1日龄和3~4周龄进行两次免疫。通常父母代用血清1或2型疫苗,商品代则用血清3型疫苗,以免血清1或2型母源抗体的影响,父母代和子代均可使用SB-1或301B/1+HVT等二价疫苗。
3.免疫失败原因及防止方法
(1)接种剂量不当常用的商品疫苗要求每个剂量含1500~2000以上个蚀斑形成单位,接种该剂量7天后产生免疫力。若疫苗贮藏过久或稀释不当、接种程序不合理或稀释好的冻干苗未在1小时内用完,均会导致雏鸡接受的疫苗剂量不足而引起免疫失败。

(2)早期感染疫苗免疫后至少要经1周才使雏鸡产生免疫力,而在接种后3天,雏鸡易感染马立克氏病并引起死亡,而且HVT疫苗不能阻止马立克氏病强毒株的感染。为此须改善卫生措施,以避免早期感染,但难以预防多种日龄混群的鸡群感染。
(3)母源抗体的干扰血清1、2、3型疫苗病毒易受同源的母源抗体干扰,细胞游离苗比细胞结合苗更易受影响,而对异源疫苗的干扰作用不明显。为此,免疫接种时可进行下列调整:①增加HVT免疫剂量或使用其它疫苗病毒,被动抗体消失时于3周龄再次免疫接种;②对鸡不同代次选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如父母代鸡用减弱血清1型疫苗,子代可用血清3型(HVT)疫苗;③多使用细胞结合HVT苗。

(4)超强毒株的存在传统的疫苗不能有效地抵抗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的攻击从而引起免疫失败,对可能存在超强毒株的高发鸡群使用814+SB-1二价苗或814+SB-1+FC126三价苗,具有满意的防治效果。
(5)品种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品种鸡对马立克氏病具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难以进行有效免疫,甚至免疫接种后仍然易感,为此须选育有遗传抵抗力的种鸡。
(6)免疫抑制和应激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等均可导致鸡对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护力下降,以及环境应激导致免疫抑制可能是引起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失败的原因。

总之,采用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极重要的措施,但是它们的保护率均不能达到100%,因此鸡群中仍有少量病例发生,故不能完全依赖疫苗接种,加强综合防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新城疫
[/center]


[center][left]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和高度毁灭性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症状、粘膜和浆膜出血,常呈败血症。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副粘病毒,能在鸡胚内迅速繁殖,也可在细胞上培养,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使感染细胞形成空斑。病毒具有血凝素,可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
分离的毒株,毒力大小各异,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低毒力型、中毒力型和强毒力型。毒株对不同组织表现出亲嗜性,常见嗜内脏型和嗜肺脑型。大多数高强度毒株常常是嗜内脏型。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在血清学上虽然有些不同,但在交互免疫保护试验上,未能证明有不同的毒型。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日光及腐败杀死。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可以生存很久。在掩埋的尸体和土壤中,能生存1个月。在室温或高温条件下,存活期较短。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1%臭药水和1%来苏儿等消毒药液,3分钟内都能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生。鸡最易感,其次火鸡、鹌鹑,鸽等亦可感染发病。鸭、鹅等水禽及麻雀、乌鸦等飞禽也可散布病毒。
病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在其出现症状前24小时,即可由口、鼻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在症状消失后5~7天停止排毒。轻症病鸡和临床健康的带毒鸡,也是危险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传播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和尘埃都可传染本病,也有的通过眼结膜、创伤和交配而传染,但最大的潜在散播者是人和器具。当鸡抵抗力低时可使鸡群80%以上的鸡只感染发病,90%以上的病鸡死亡和淘汰。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生,但30~50日龄的鸡群多发,是本病的高发年龄段。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7天,强毒力株在3天内引起症状,弱毒力株的潜伏期可能延长至2周以上。
最急性病例病情发展很快,往往头天晚上不见异常,次晨已经死亡。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4℃,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眼半闭或全闭似昏睡,冠和肉髯暗红色,或黑紫色,嗉囊内充满液体及气体,口腔和鼻内分泌物增多,常有大量粘液由口流出,为了排除粘液而时时摇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喉部常发出咯咯声。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时混有血液,味恶臭。发病2~3天后可见有较多鸡只死亡,死亡呈直线上升,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大约10天左右鸡只死亡呈缓慢下降,没有很快死亡的鸡常发生神经症状,包括翅、腿麻痹,站立不稳,将头歪向一侧而嘴向上等。病程为2~6天,死亡率达90%以上。

发生亚急性或慢性病例,病情较缓,病鸡咳嗽、喘息和减食,严重影响产蛋,常停产1~3周,大多没有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鸡常出现歪颈仰视等神经症状,也有的在受惊或抢食时突然倒地,抽搐,数分钟后恢复正常。死亡率为5%~50%。
在免疫鸡群中,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群体免疫力不均衡而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育雏和育成阶段发生时,首先表现的是呼吸症状,夜间可见鸡群有明显的呼吸声音,有的鸡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喘气,病鸡伴以神经症状出现时,食欲减退或拒食的鸡只增多,病鸡下痢,发病后2~3天,鸡只死亡增加并与日剧增,大约在1周后死亡鸡数量开始下降。成年产蛋鸡发病,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和少数鸡只的神经症状,产蛋量明显下降,鸽蛋、软壳蛋增多,并有少量鸡只死亡。

各种年龄的火鸡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较轻且死亡率不高。鹌鹑感染新城疫病毒后,可能因生殖系统,特别是卵巢受到侵害而导致明显的产蛋率下降,也有少数病鹌鹑呈现肢腿麻痹乃至瘫痪等神经症状,但死亡率一般不高。
(四)病理变化
典型性新城疫的病理变化包括腺胃内面乳头突起尖端或粘膜上有小出血点,有的形成溃疡,腺胃与肌胃或食道与腺胃交界处最为明显。全身粘膜和浆膜都可能出血;嗉囊内充满酸臭的液体和气体;肌胃角质膜下常有出血点;肠道表面可见多处有呈枣核状的紫红色变化,若将此处肠道剪开,可在肠粘膜表面见到呈枣核状、略突出于肠粘膜表面的紫色的出血、坏死,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溃疡;直肠和泄殖腔粘膜出血且较明显。成年鸡除上述变化外,可见卵巢充血、出血。

非典型性新城疫致死鸡的病理剖检变化不典型而且轻微,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多不见变化,腺胃乳头出血也很少见到,肠道与盲肠扁桃体的变化也不及典型性新城疫明显和特征,直肠和泄殖腔粘膜的出血经常可见。成年鸡非典型性新城疫,其病理变化更不明显。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对典型性新城疫作出诊断,但对非典型性新城疫的诊断及该病的确诊需借助于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直接病毒抗原检测等实验室手段。
(六)防制
1.严格贯彻执行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鸡场兽医卫生综防措施,是保障鸡只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疫病传播机会的重要工作,也是防止各种疫病发生的基础工作,必须重视。

2.疫苗接种
(1)疫苗种类我国目前生产和使用的鸡新城疫疫苗有两大类,即弱毒力株活苗和灭活苗。弱毒力株活苗有中等毒力的Ⅰ系苗及弱毒力的Ⅱ系苗(B1株)、Ⅲ系苗(F株)、Ⅳ系苗(LaSota株)及克隆-30等。Ⅰ系苗多采用注射的方法,该苗具有产生免疫力快,免疫力坚强和免疫期长的特点,适用于广大农村养鸡场,或该病严重流行区和受威胁区的鸡只使用,一般用于2月龄以上的鸡只,也可用于鸡群发病时紧急预防接种。Ⅱ系苗免疫后7~9天产生免疫力,适用于肌注、点眼、滴鼻、气雾等多种免疫方法,该苗对呼吸道免疫效果最佳,在气管、肺、呼吸道等部位有形成局部免疫的性能,能产生中和抗体,可用喷雾接种法供紧急预防。Ⅲ系苗可用于雏鸡免疫,饮水免疫效果很好,滴鼻或肌肉注射有时引起轻微的呼吸症状,翅膀刺种的免疫效果有时很理想。Ⅳ系苗多用于B1株或F株初免后的加强免疫。灭活苗安全性好,母源抗体对其影响小,产生的免疫力和免疫期超过任何种类的新城疫活苗,采用注射。

(2)免疫程序的制订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包括疫苗种类、鸡龄、母源抗体水平(常采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监测)、机体的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因素来制订合适的免疫程序,以期达到预期的防制效果。常有以下几种程序供鸡场参考。
①鸡只7~10日龄时进行首免,可选用弱毒力苗如Ⅱ、Ⅲ、Ⅳ系疫苗、克隆-30苗滴鼻、点眼。二免在首免后15天,即当鸡龄22~25日龄时进行,方法及疫苗同前。如首免用克隆?30苗,二免用Ⅳ系苗。二免后20~25天即鸡只在42~50日龄时进行三免,使用Ⅳ系苗,在本病安全地区采用饮水方法,不安全区或高发季节用滴鼻和点眼,还可用气雾免疫。60日龄以上的鸡根据监测的抗体水平进行气雾免疫。

在农村鸡场,鸡只60日龄以后用I系苗注射1次,鸡群开产前再注射Ⅰ系苗1次,当鸡群产蛋高峰过后仍用Ⅰ系苗注射免疫,可直至鸡群淘汰。
②鸡只7~10日龄时进行首免,可选用弱毒活疫苗进行滴鼻、点眼,同时每只鸡注射油佐剂灭活苗0.5毫升。二免在鸡只开产前即120日龄左右进行,每只鸡注射油佐剂苗0.5毫升。整个饲养周期(500天)内只免疫三次。
或首免用弱毒苗滴鼻、点眼,首免后15天进二免,用Ⅳ系苗每只鸡注射1羽份,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油佐剂灭活苗0.25毫升,三免在鸡只120日龄左右,每只鸡注射油佐剂灭活苗0.5毫升。整个饲养周期内只免疫三次。

③对于母源抗体过低的鸡群,可考虑用Ⅳ系、Ⅱ系苗等弱毒苗于1日龄进行滴鼻、点眼、气雾免疫,30~40日龄时再用同一种疫苗作饮水免疫可在整个饲养期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或1日龄用Ⅳ系、Ⅱ系苗等作滴鼻、点眼、饮水或气雾免疫,同时应用油佐剂灭活苗0.5毫升皮下注射,免疫力持续70天以上。70~80日龄用Ⅳ系苗饮水或气雾方法进行二免,120日龄后,或产蛋前(140~150日龄)再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油佐剂灭活苗,可保持整个产蛋期免受新城疫的感染。
对于母原抗体不平衡、参差不齐的鸡群,应进行多次弱毒苗免疫,或应用弱毒苗和油佐剂灭活苗联合使用,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同时要随时监测免疫鸡群的抗体水平,在鸡群抗体水平偏低或参差不齐时,特别是在鸡只80日龄和产蛋高峰过后应立即进行气雾免疫以保持鸡群有高度一致的抗体水平。

成年产蛋鸡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后,一般不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也能耐过,但雏鸡或育成鸡发生时就采用紧急预防注射的方法,常可收到终止疫情的作用。
在发病早期,使用抗血清、卵黄抗体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减轻症状和降低死亡。
抗鸡新城疫血清或卵黄抗体在发病早期应用,对病鸡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按鸡的每千克体重,肌肉或皮下注射2~3毫升。
3.发生新城疫后的扑灭措施
鸡群发生新城疫后,要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扩大传染。主要措施有:将死鸡火烧或深埋于地下1米处,病鸡与健康鸡群隔开,健康鸡接种Ⅰ系苗等进行紧急预防,封锁发病鸡场,进行彻底严格消毒,在疫病流行过后观察1个月再无新病例出现,且进行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后才解除封锁。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center]


[center][left]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
    该病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一)病原
    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能在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及幼素领猴肾细胞等各种细胞上生长良好,并产生病理变化。病毒抵抗力强,能耐受乙醚、氯仿、高温及胰酶的处理,对紫外线有抵抗力,56℃5小时、60℃30分钟均不能使其失活,耐酸(pH2)但不耐碱(pH12)。1%石炭酸、甲醇、福尔马林或70%酒精处理1小时可杀死病毒,3%石炭酸、甲酚或0.1%汞溶液处理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0.5%氯化铵作用10分钟能杀死病毒。

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病。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亚型,两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极差,但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
(二)流行病学
3~6周龄的鸡对本病易感,3周龄以下的雏鸡受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火鸡和鸭也能自然感染。
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之后的54~122天,对其它鸡仍有感染性。病鸡舍的小粉甲虫、蚊子、鼠等均有感染性。
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可感染本病,经常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而传播。各种品种的鸡均可感染,来航鸡尤为易感,在易感鸡群中,感染率高达几乎100%,发病率为7%~10%,有时达30%以上,死亡率不定,但在来航鸡可能高达50%。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顿,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天,长的可达21天。

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但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在鸡群中长期存在。
(四)病理变化
死于感染的鸡呈现脱水、胸肌发暗,股部和胸肌常有出血斑、点,肠道内粘液增加,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
法氏囊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感染后4~6天法氏囊出现肿大,有时出血带有淡黄色的胶胨样渗出液,感染后7~10天发生法氏囊萎缩。变异毒株引进的法氏囊的最初肿大和胶胨样黄色渗出液不明显,只引起法氏囊萎缩。超强毒株引起法氏囊严重的出血、瘀血,呈“紫葡萄样”外观。受感染的法氏囊常有坏死灶,有时在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淤血性出血,偶尔见弥漫性出血。

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散性灰白的小点坏死灶。偶尔在前胃和肌胃的结合部粘膜有出血点。
(五)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迅速发病、高发病率、有明显的尖峰死亡曲线和迅速康复)和肉眼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仍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六)防制
1.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鸡法氏囊病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必须做好彻底地消毒,保证鸡场各环节的卫生。消毒卫生工作,必须贯穿种蛋、孵化全过程和育雏等阶段中。所用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种鸡群的免疫,将其母源抗体传给子代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
(1)疫苗种类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一般用于活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具有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无免疫抑制危险,能大幅度提高基础免疫的效果等优点,常用的为鸡胚成纤维细胞毒或鸡胚毒油佐剂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较好。
活苗常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温和型或低毒型的活苗如D78、PBG98、LKT、LZD228等,这类活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但接种雏鸡后抗体产生较迟,抗体效价也较低,免疫保护效果不高;一类是中毒力型活苗如德国的鸡胚毒Cu1m、BJ836、Lukert细胞毒、IBD-B2苗等,此类疫苗接种雏鸡后,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雏鸡首免后5天产生中和抗体,7天达到较高水平,经二次免疫后,对Ⅰ型强毒的攻击接种鸡的保护率在85%~95%;另一类是高毒力型的活疫苗如初代次的2512毒株、J-1株等,此类疫苗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力和免疫抑制力,通常不使用。

近年来,又出现了多种联苗(灭活苗或活苗),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二联弱毒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活苗或灭活苗、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减蛋下降综合症四联灭活苗等,联苗相互干扰小,安全有效,一次接种就能预防多种疾病。
法氏囊病疫苗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气雾以及胚胎接种等多种方法,常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具体选择。
(2)免疫程序的制订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根据当地本病的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的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来决定,以便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现仅提供几种免疫程序,供参考。
①对于母源抗体水平正常的种鸡群,一般多采用2周龄弱毒苗免疫1次,5周龄弱毒苗加强免疫1次,产蛋前(20周龄时)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刘灭活苗1次,一般可维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肉用雏鸡或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10~14天和21~24天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②在低或无母源抗体时,用弱毒力苗(如D?78)或1/2~1/3剂量的中毒力苗尽早免疫,在1~3日龄时第一次免疫,10~14日龄第二次免疫;在有高母源抗体时,在18日龄左右第一免,28~35日龄第二免;如母源抗体参差不齐时,在1~3日龄首免,16~22日龄第二免;若用中毒力疫苗时,则于14~18日龄作一次免疫。

③苏威公司的免疫方案,对肉用仔鸡,用囊病2号苗于5~7日龄,10~14日龄、15~20日龄进行三次免疫,或于5日龄用灭活苗免疫接着10日龄和15日龄用囊病2号苗免疫,在整个生长周期中能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对产蛋鸡或种鸡,7、14、21、28日龄用囊病2号苗免疫4次,种鸡再在8~10周龄用囊病2号苗18周龄用灭活疫苗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能产生较高的母源抗体提供给子代。
(3)免疫失败的原因
①变异毒株(血清亚型)或超强毒株的存在使目前的商品疫苗对变异株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其保护率仅达10%~70%。超强毒株的毒力是标准病毒株的两倍以上,使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年龄较大的鸡甚至18周龄以上的后备母鸡也能致病。抗原变异毒力增强可能是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母源抗体水平不一致所孵出的雏鸡对疫苗接种的反应也就不同,特别是当种鸡在幼龄时患过法氏囊病,开产前接种灭活苗后所产生的抗体滴度就低。若接种时机不当(过早或过迟),母源抗体水平高或现场法氏囊病病毒的侵袭均影响免疫的效果。
③商品疫苗株的选择不当、免疫操作的失误以及免疫程序不合适等也可造成免疫失败。
④在其它应激因素如鸡新城疫Ⅰ系苗和喉气管炎疫苗的接种、天气变冷、迁栏、饲养密度过大等,或者在免疫抑制因素如马立克氏病病毒、鸡贫血因子、黄曲霉毒素等的影响下,常使法氏囊疫苗接种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3.防治
在发病早期,使用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中草药方剂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减轻病症,控制疫情。
(1)抗血清的治疗利用病愈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024~1:4096之间)或人工高免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6000~32000),给刚发生法氏囊病的鸡注射0.1~0.2毫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高免卵黄抗体为了减少法氏囊病造成的大量鸡只死亡或保护雏鸡渡过生理性免疫缺陷期,可用高免疫蛋黄匀浆制剂给鸡注射,病鸡每只0.5~1.0毫升,效果比较可靠,多用于该病高发日龄前后或发病早期。
采用高免蛋黄进行法氏囊病的紧急治疗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备卵黄抗体的母鸡多来自商品鸡,难免通过蛋黄液发生垂直传播、扩散疫病,尤其是禽白血病、减蛋综合症、鸡贫血病毒病、支原体、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造成严重后果;蛋黄中含有大量卵黄磷蛋白及脂肪等物质,注射后造成局部出血坏死,以及应激反应和过敏反应,注射蛋黄液后常造成新的死亡;维持周期一般10天左右,1~2次注射仍难保证渡过囊病易感期;蛋黄液中常含有囊病抗体以外的多种抗体,严重干扰预定的免疫程序,导致免疫失败;操作简陋,常混入杂菌,使蛋黄液变质。为此在制备过程中,卵黄液须进行彻底的灭活,无菌操作,不宜加过量的抗生素和防腐剂以免引起注射后大批鸡只死亡,运输和保存以4~8℃为宜,温度过高易变质等,希望制作者和使用者引起注意。

(3)中草药方剂
①党参、黄芪、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蒲公英40克,甘草(去皮)10克,蟾蜍1只(100克以上)。先将蟾蜍置于沙罐中,加水1.5千克,煎沸后,入其它7味药,文火煎沸,放冷取汁,供100只中雏1日3次用,药液可饮用或拌料,若制成粉末拌料,用量可酌减至1/2或1/3。治疗法氏囊病病鸡效果满意。
②板蓝根、紫草、茜草、甘草各50克,绿豆500克,水煎,取煎汁拌料喂服;或一煎拌饲料,二煎作饮服用;对重症鸡灌服,连用3天。
③金银花100克,连翘、茵陈、党参各50克,地丁、黄柏、黄芩、甘草各30克,艾叶40克,雄黄、黄连、黄药子、白药子、茯苓各20克,共为细末,混匀,按6%~8%拌入鸡饲料中,任其自由采食,少数病重不能采食者,可水煎取汁灌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一般用药后2~3天病鸡采食饮水恢复,停止死亡,渐而痊愈。

④穿心莲、甘草、吴茱萸、苦参、白芷、板蓝根、大黄共粉成细末,混匀。按0.75%混料,连喂3~5天,或将药物制成片剂,每千克体重2片(0.6克),维生素B?110毫克,每次2次,连用3~5天。
⑤黄芪、党参、金银花、冰片等,各药适量配制成散剂。治疗按每千克体重每天2克,拌料。病鸡不能采食者,用开水冲调成10%的浓度,再加5%葡萄糖,每次喂服4~6毫升。每日2~3次,治疗3~4天。预防在3~6周龄易感期每隔7~10天,或在转群、断喙等诱因存在时,按1~2%的比例拌料,服用2~3天。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效果显著。
发生法氏囊病后,除了用抗血清、卵黄抗体、中草药方剂的及时治疗以及应用疫苗的紧急接种外,改善饲养管理提高鸡舍温度,饮水中加5%的糖或0.1%的盐充足供应饮水。或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有利于减少对肾脏损害,促进病鸡体质恢复,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到15%左右),同时提高维生素含量,在并发细菌感染时,投服对症的抗生素或磺胺药物防止疾病传播蔓延。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产蛋下降综合症
[/center]


[center][left]
    产蛋下降综合症是青年母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产蛋鸡群不能如期达到产蛋高峰,或产蛋量大幅度下降,并伴有蛋壳的变化。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Ⅲ群腺病毒,能凝集禽类红细胞,能在鸭源细胞、鹅细胞、鸡胚肝细胞上生长良好,经鸭胚或鹅胚尿囊腔接种可获得含量特别高的病毒。对氯仿和pH3~10的处理表现稳定,60℃30分钟灭活,但56℃3小时仍可存活。经0.5%甲醛或0.5%戊二醛处理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24~36周龄的鸡群,此外鸭、鹅、火鸡、珍珠鸡等也存在该病毒抗体。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主要传播方式是经受精卵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幼龄鸡不表现临床症状。不同品系的鸡对本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产褐壳蛋的母鸡最易感,产白壳蛋的母鸡发病率较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临床症状
感染鸡群以突然发生群体性产蛋下降为特征。开始发病时有或没有一般性的下痢、食欲下降和精神萎顿,随后蛋壳褪色,接着出现软壳蛋、薄壳蛋。薄壳蛋的外表粗糙,一端常呈细颗粒状如砂纸样。产蛋下降通常发生于24~36周龄,产蛋率降低20%~30%,甚至50%,产无色蛋、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等异常蛋,褐壳蛋蛋壳表面粗糙,褪色如白灰、灰黄粉样,蛋白呈水样,蛋黄色淡,有时蛋白中混有血液、异物等,种蛋孵化率降低,出壳后弱雏增多,产蛋下降持续4~10周后一般可恢复正常。

(四)病理变化
本病无特征性病理变化,一般不引起死亡。自然病例仅见有些病鸡卵巢和输卵管萎缩,人工感染的病鸡常见子宫粘膜水肿性肿胀,有些则见卵巢萎缩。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产蛋率突然下降,异常蛋增多,尤其是褐壳蛋品种鸡在产蛋下降前一、二天出现蛋壳褪色、变薄、变脆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尚需进一步作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才能确诊。
(六)防制
1.加强管理措施
由于本病主要是经蛋垂直传播的,所以应严禁购进该病毒污染的种蛋,做到鸡、鸭分开饲养,不使用该病毒污染的疫苗等。

2.免疫接种
产蛋下降综合症油佐剂苗在国内已广泛应用,效果很好。该苗适用于蛋鸡后备鸡、种鸡后备母鸡群,于开产前2~4周(即140日龄左右)注射,整个产蛋周期内可得到较好的保护。疫苗在5~10℃条件下可保存一年,勿冷冻,使用时充分摇匀,使苗温升到室温后皮下或肌肉注射0.5毫升/只。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5 13:55 , Processed in 0.154010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