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逆境EQ
收起左侧

种鸡的饲养管理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丹顶鹤的人工育雏技术
[/center]
[center][center]陈浩 吕士成 王会 高志东 陈国远
[/center]
[center]李拥军
[/center]
 丹顶鹤(Grusjaponensis)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野生种群数量2600多只,繁殖于中国的东北、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地,越冬于长江、黄河下游地区,尤以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为最多,达1000余只。为了扩大种群,近20年来,国内外许多保护区、动物园等科研单位开展了人工驯养、繁殖丹顶鹤的研究工作。至1998年,国内至少有57个动物园和保护区饲养丹顶鹤,许多动物园开展了丹顶鹤的人工育雏工作,并取得可喜的进展。盐城自然保护区从1986年开始人工育雏丹顶鹤,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现总结如下:

1.育雏前的准备

1.1 育雏舍的选址

育雏舍的选址除应遵循家禽舍的选址原则外,还应注意远离其它家禽舍,同其它鸟舍(包括鹤笼舍)之间,至少应相距100m,距离大些更好。同时育雏舍应采取隔离措施。在育雏舍四周至少30.5m处应设置围栏。出入围栏门应上锁。应拒绝参观者入内。

1.2 育雏方式和设备采取

育雏箱+地面的育雏方式是合理的。育雏箱是自制的,大小为100×80×100cm,四周及顶用双层三合板中间加保温材料做成,一侧留有门和观察窗口,底为1×1cm家禽用的育雏网,网高离箱底边10cm;箱内采用多只60-100W白炽灯供热,并设自动控温系统。室内有400×500cm(视幼鹤数量而定)大小,设保温伞;无保温伞采用红外线灯泡加自动控温系统。地面采用水泥拉毛的较粗糙的地面。垫料采用粗黄砂。室外设运动场,大小视幼鹤数量而定。饮水器采用不同大小的盆(视幼鹤不同生长阶段而定)。

1.3 育雏舍和设备的清洁、消毒

所有散落的废物及不用物必须由舍内清出,地面应刮清,后用高压水冲洗;墙壁冲洗后用石灰水粉刷,所用设备应擦洗干净,小件可浸泡于消毒液中;清除舍外所有废物杂物和杂草,后用消毒药水消毒。对舍内和设备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48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在清洁消毒以后,围栏门和育雏舍门都必须上锁。

1.4 试温

在小鹤要出壳48小时前,对育雏箱、保温伞的温度进行调试,以保证温控设备运行正常。

2.育雏期的管理

2.1 温度

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也很难提出一种适用于任何情况的育雏温度;然而,对于刚出壳的丹顶鹤来说,采用与其背高相同高度的温度36.5℃是合适的,以后视情况每日降0.1-0.8℃。除此以外,还应观察雏鹤活动情况来了解温度是否合适。湿度过高,雏鹤远离热源,张开翅膀,频频张口呼吸;温度过低,雏鹤紧靠热源,缩颈收翅,吱吱叫个不停。温度适宜时,雏鹤活泼好动,精神饱满,采食正常。随着气温渐高,室内温度与箱内或伞下温度相同时就可以脱温。但脱温是一个渐进过程,须根据外界环境温度而定,白天脱温晚上仍需加温;当遇天气突然变冷时,则需复温。

2.2 湿度

尽管丹顶鹤为水禽,但在育雏期,舍内保持干燥是必须的。相对湿度应在60%左右,这样有利于改善环境,控制疾病。

2.3 饮水

雏鹤出壳24小时后需给饮水。开始可能需要调教。用滴管将水滴在其喙的前端,它就能自己咽进。后将水盅内水发出响声,吸引它,这样多做几次就学会。开始用18℃冷开水,一周后改用经消毒过的自来水。每天应将饮水盆刷洗干净。在刷洗水中必须加入消毒剂,以利于杀死微生物。

2.4 饲料和饲喂方法

饲料是育雏的关键。但目前对丹顶鹤还没有统一饲养标准。雏鹤的饲料有小鱼、虾仁、面包虫、牛肉屑、熟鸡蛋以及用玉米、小麦麸、豆饼、蛋白酵母粉、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等制成的颗粒料。雏鹤饮水2-3小时后开食,饲料以小鱼、虾仁、面包虫为主。这时雏鹤视力较弱,啄食不准确,需要饲养员引诱,经过2-3天后小鹤就会自行啄食了。7-10日龄后,可以喂少量颗粒饲料,饲喂次数原则上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渐减少。1-10日龄每天喂8次,从6:00时至20:00时,每隔两小时喂一次;11-30日龄每天喂6次,每隔3小时喂一次,时间从5:30至20:30时;30-90日龄每天喂4次,上午两次下午两次。

2.5 运动和驯化

1-20日龄小鹤夜间应放在育雏箱内。10日龄后小鹤,白天如晴天无风,中午温度在25℃以上,可将小鹤移到室外活动。开始时间宜短,约1小时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在饲喂和运动过程中给予固定口哨对其驯化,做到每次喂鹤、放鹤必叫,使其形成条件反射,产生跟从反应,天长日久就会达到驯化目的。

3.育雏期的疾病防治

3.1 维生素D和钙缺乏症

雏鹤出雏2周后出现以骨软为特征的佝偻病。临床表现为生长阻滞,趾爪和喙变得柔软易弯;上下喙不能紧闭,啄食硬质食物较困难;关节粗大,骨干较细,行走明显吃力,常以跗关节着地;羽毛生长不良。治疗:用鱼肝油每只喂2-3滴(约4000国际单位),每日3次;盖天力每只每日25mg,分三次喂;连用7天,6天后跛、腿软等症状逐渐消除。预防:雏鹤3日龄开始用盖天力,每日12.5mg分2次口服;每日喂鱼肝油2滴。

3.2 维生素B2缺乏症

雏鹤出雏8-12日龄发病,临床表现为脚趾向内侧弯曲,行走困难,呈现内八字或跛状;严重时跗跖关节着地或不能站立,只是伸腿卧地,呈“劈叉”状,腿部肌肉萎缩并松弛,皮肤干燥;食欲仍好,但生长缓慢,逐渐变弱与消瘦;时有腹泻;死后剖检,特征性病变是坐骨神经肿胀。治疗:每只每天5mg维生素B2分二次投喂,一般6-8天后脚趾伸展正常,并能站立。预防:3日龄开始每天每只1mg维生素B2分二次投喂,或用复合维生素B每日10mg分2次投喂。可预防本病发生。

3.3 维生素B1缺乏症

雏鹤出壳后7-10日发病,临床表现为:先是肌肉振颤,无目的摇头,不停鸣叫,后为痉挛;跗关节着地,头向颈后弯曲,呈“观星”状。治疗:用维生素B1每日每只4mg分2次投喂,连用7天,即可治愈。预防:从3日龄用复合维生素B片10mg分2次投喂,即可预防该恙发生。

3.4 肠炎

雏鹤在7-90日龄易发生,表现为拉黄绿色稀粪,肛门周围被粪便粘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治疗:用氨基苄青霉素每日每公斤50-100mg,分2次肌注,严重者静脉滴注。

3.5 住白细胞虫病

雏鹤在40-120日龄易发生住白细胞虫病表现为然发病,食欲减退,甚至不吃,呕吐,拉深灰色或深绿色稀粪,精神萎顿,常低头缩颈,鸣叫不停,离群,喜卧;羽毛松乱;可视粘膜苍白;死后剖检:眼球深陷,可视粘膜苍白;肌肉苍白、有出血点;肝、肠浆膜、肠系膜、心包、肌胃、肾、脾表面都有1-2mm大小不等白色结节;脾、肾肿大;肝、脾、肾实质内散在小结节;腺胃乳头肿大,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十二指肠有出血点。挑取肝、肾表面小结节,置于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高倍镜下观察,可见纺锤形半透明的裂殖体。治疗:用复方磺安-5-甲氧嘧啶钠,每次每公斤体重15mg,肌肉注射;病情严重的静脉滴注。连用5天,停3天,再用5天,停14天,再用3天;输助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50ml,维生素C2mg,ATP2mg,辅酶A50IU,一次静脉滴注;症状较轻的用10%葡萄糖50ml,复合维生素B液10ml一次性灌服。同时喂给新鲜小鱼、虾仁。用药5天后即可治愈。

4.育雏期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4.1 防“争斗”

雏鹤喜争斗,同批次1日龄时就应隔离分栏饲养,喂食时应分别饲喂。以后要驯化逐步合群。在驯化过程中,饲养员要加强对雏鹤的看守护理,直至适宜为止。

4.2 防“贪食”

1日龄左右时雏鹤有贪食现象,此时应增加颗粒饲料量,减少高蛋白质类饲料,同时要适度控制进食量,以免体重增加过快造成两腿不能负重行走现象。

4.3 防高温

在越冬地夏季高温高湿,笼舍内应增加防暑降温设施,运动场要搭凉棚,要有水盆或水池。小鹤出现张口呼吸时,应向凉棚喷洒凉水或直接向小鹤身上喷洒清洁凉水。

4.4 防鼠鼬

鼠和鼬不仅偷食和破坏饲料,传播疾病。而且骚扰雏鹤,直至咬食幼鹤,给育雏造成重大损失。育雏室门窗应用1cm×1cm铁丝网封罩,运动场的四周及顶也应用1.5cm×1.5cm铁丝网做围网。就是这样,饲养员要加倍小心,以防不测。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丹顶鹤的驯化及其行为
[/center]
[center][center]吕士成
[/center]
 摘要:丹顶鹤的驯化宜从雏鹤出壳前一天开始,用固定的声音信号即模拟亲鸟的鸣声对其进行刺激,并形成仪式化信号贯穿于以后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各个细微环节,直到性成熟。驯化丹顶鹤印记上驯养人员的信息特征刺激后,对驯养员有一定的依恋性,甚至影响到它们以后的一生。但驯化程度不同的个体,其行为反应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在成年后仍有学习的倾向,以至在生活中发生变化。

关键词:丹顶鹤 驯化行为 印记学习

前 言

丹顶鹤(GrusJaponensis)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物种,也是著名的文化鸟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积极开展对丹顶鹤的饲养驯化及其行为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还是对文化教育、发展旅游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关于丹顶鹤的饲养与驯化等,国内有过一些报道(徐铁林,1983;吴长申,1985;宋胜利等,1987),对丹顶鹤的♂♀行为差异也有过描述(苏立英等,1987),国外对笼养条件下和野外丹顶鹤的行为也有描述研究(大卫·艾力斯,1990)。而对丹顶鹤的驯化及其行为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江苏盐城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世界野生丹顶鹤最大的集群越冬地,最大集群达515只,越冬总数多时达1020只(1996)。位于保护区内原生滩涂上的鹤类驯养场于1986年起开展对丹顶鹤、白枕鹤的驯化及其行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1.研究地点与方法

研究地点在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类驯养场,该场位于射阳县新洋港南岸,保护区核心区北端,是丹顶鹤越冬栖息的原生滩涂。

对丹顶鹤的驯化及其行为的研究,笔者主要采用观察法研究方法,对1986年以来保护区鹤类驯养场人工孵化、育雏、饲养驯化的所有丹顶鹤个体进行登记编号,对各年份各个体主要的驯化要点及其行为进行描述与分析。驯化过程中用仪式化的声音信号(即人工模拟亲鸟的鸣声)对丹顶鹤进行听觉刺激;视觉上则在仪式化信号的基础上进行动作驯化,并固定人员、服装等。即定向管理它们的行为,用印记学习进行育雏,用条件反射原理训练它们接受人为信号。

1986-1997年间,我们最初的驯化工作在丹顶鹤卵人工孵化后期,从雏鹤出壳前一天即开始,对其驯化行为的观察亦同步进行。之后连续不停的驯化,直到性成熟后配对繁殖。

2.结果

2.1 出雏及其驯化行为

丹顶鹤在人工孵化条件下,一般在32-33天后出雏,在出雏前一天左右的时间内有胎鸣行为。驯养员从听到第一次胎鸣时,须人工模拟亲鸟野外鸣声回应(即仪式化信号),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重复上述鸣声,诱发雏鹤在卵壳内跟从鸣叫,这样能促进雏鹤以其阵发性鸣叫的方式,同时让喙部坚硬的破卵器撞击卵壳,直到雏鹤破孔出壳。在破孔后至出壳前这一段时间内,仪式化信号对雏鹤有规律性的发出,会继续引发其跟从鸣叫,促进雏鹤对卵黄的吸收进程,达到正常出雏的目的。

2.2 雏鹤的驯化及其行为

雏鹤出壳后经过2-3小时的休息,仍须以声音信号刺激的方式,对其进行早期驯化。

出雏后从初次饮水到取食,声音信号的刺激始终影响着雏鹤的系列驯化行为。初次饮水,驯养员在用信号引发雏鹤鸣叫时,用医用滴管将水滴在其喙尖,雏鹤即能得到感觉后自己将水咽进。以后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饮水时,一边发出信号,一边将滴管的点水端展现在雏鹤眼前,它会自己用喙咬啄滴管,使水沿着喙部内侧进入食管,完成饮水过程。形成这一固定模式后,每次饮水时重复上述程序,会很快完成饮水动作。初次取食时同样如此,将事先准备好的适宜食物展示在雏鹤的喙前端,并适当作左右摆动状,以引起注意,同时伴随着声音信号,雏鹤用喙啄取食物后吞食。以后每次进食继续重复上述过程,雏鹤会很熟练的完成进食动作。形成这一固定型式后,雏鹤在饥饿时,亦会主动向驯养员发出需要进食的信号,即鸣叫频次加快,是平时的3倍,且在温箱内不停的走动,以此达到和驯养员完成其行为含义的交换过程。雏鹤在听觉上从胎鸣起,到初次饮水、取食已多次接受人为施加的声音信号刺激,加上周围环境中的人工痕迹,这些足以让它们印记上人为的信号特征刺激,从而产生跟从反应。从此它们对人产生了较强的依恋性,这就是早期的驯化,也就是它们最初的迅速的学习过程,并影响到以后的一生。

2.3 生长发育期的驯化及行为

小鹤出生后数日到性成熟前为生长发育期,这一时期仍然是它们学习和巩固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要学习各种新的行为方式,还要巩固已经学得的行为模式,否则将发生变化。

为达到驯化之目的,在小鹤生长发育期始终保持最初确定并使用的固定的仪式化驯化方式。小鹤出生一周左右时,可以先在育雏室内,在驯养人员的声音信号刺激下,并以固定的行为方式带领其行走、奔跑。当室外气候条件适宜时,即晴天或少云、3级以下风力、环境温度达到28℃以上时,再带领小鹤到室外作适量的散放驯化活动。散放时,驯养员仍坚持身着白色工作服,走在小鹤的前面一边发生声音信号,一边领其行走。因为最初的印记结果,小鹤从第一次室外活动起,就自觉的跟从驯养员,一刻也不愿意离开,并发出节律性的鸣声,以保持和驯养员的联系。当它一时不见驯养员,就会惊恐鸣叫,并不停奔跑寻找,即使是在育雏箱内也是如此。因此,在散放驯化时驯养员必须始终出现在小鹤的眼前,这样小鹤会形影不离的跟随驯养员并表现各种行为。

小鹤从出壳到一月龄内,相互之间打斗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上述现象,相互之间有打伤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出雏时将其分隔驯养,在散放驯化前须对它们进行专项训练规范行为。首先是分批逐步驯化,即将2-3只小鹤放入同一驯养场地,让它们自由活动一段时间,发现打斗立即用两手将其分隔,此时要立即用一只手将其轻轻按倒在地,另一只手轻轻抚摸小鹤头部和背部,同时发出声音信号,并让对方或三方都在较近的范围内同时做这一驯化过程。这样经过多次驯化后就能消除咬啄现象并和睦相处。

散放活动是对丹顶鹤进行驯化的重要手段,丹顶鹤在这一时期对驯养员的依恋性尤为突出。适量的散放驯化,无论是对小鹤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还是培养人鹤之间的感情,建立信息联系,产生跟从反应,建立行为方式,从而达到驯化之目的,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除大风、雨雾、高温等不利的天气条件外,正常情况下每天都要坚持2次固定时间内的散放驯化,其时间和量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一定的变化。而且,科学合理的散放运动是保证小鹤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2个月以后为小鹤生长发育的缓慢阶段,3个月左右时进入练翅飞翔阶段。这一时期内在散放驯化时,驯养员经常带领小鹤迎风奔跑,让它们在奔跑时展翅扇动,慢慢的能飞离地面。从最初的几米逐步加长飞行距离,直至真正的飞向天空,小鹤最初进入天空飞翔时,落地很不稳定,驯养员必须选择较开阔的地方引导小鹤着落。从起飞到着落地,还应不间断的发出高亢的声音信号,以此和小鹤保持信息联系,从而使小鹤在驯养员指定地点着落。而且飞翔技能只在鹤一生中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学习训练形成。

经过人工深度驯化的小鹤,当冬季野生丹顶鹤飞来本区越冬时,有意将小鹤引入野生种群之中,尽管野生鹤群规模较大,但人工驯化后的丹顶鹤进入野生种群时,它们仍将驯化鹤赶出群体之外,互相之间没有理解其行为、鸣声等信息所表达的含义,因此不能合群。但对9301号的驯化试验过程中,只对其进行一般的驯化,平时较小的使用仪式化信号,散放时让其充分的自由运动,并减少与人工驯化程度较深的成年鹤接触。一年后,首次把它引入越冬的野生鹤群时,即没有受到野生鹤群的强烈攻击,以后逐渐的和它们合群生活了。经历一个越冬期后,它也随着野鹤群一起飞离了本区。

2.4 成年阶段的驯化及行为

丹顶鹤一般3周岁时进入性成熟阶段,即成年阶段。这一时期开始有进行求偶配对等繁殖行为。

在配对阶段到产卵前,驯养员经常以仪式化信号引导它们共鸣,一方面能进一步培养它们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能通过神经行为刺激性腺发育。在发现它们自发的对鸣后,即可开始分批投放巢材,让它们在产卵前常有机会整理巢型,以满足它们的做巢要求。

配对鹤繁殖期具有强烈的攻击行为,在交配产卵前即对人包括平时它们十分亲热的驯养员产生攻击行为,即便是喂料时也是如此。它们往往因笼网的阻隔而无法攻击人时会双双引颈高鸣,以示警告,驯养员进入笼网内喂食时,一般双鹤中的一只(或母或公)会向人直奔而来,对人攻击,产卵孵化期则为双鹤同时向人进攻,平时在投放常用食物时,双鹤都会待驯养员离开时才去取食。

由于早期的印记经历,对丹顶鹤的成年生活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如求偶配对。8602号鹤为单独深入驯化的雌性个体,对人体形成了印记,成年后不愿与同类结伴,对人却产生了极深的依恋性。直到1997年春才真正的配对并参加了繁殖。

特殊信息的储存是我们驯化过程中发现的又一特别例子,8903号丹顶鹤除了和其它的雌性一样对红、黄或鲜艳的花服装及女性有排斥行为外,并进行尾随攻击。不但如此,只要是被它啄咬过的人员,以后隔一段时间再次来鹤场,即使是在一群人中,它也会准确的找到。间隔最长的可达一年之久。这一现象反应出8903号丹顶鹤具有极强的记忆能力。

3.讨论

3.1 对丹顶鹤的人工驯化工作宜从雏鹤出壳前一天开始,用模拟亲鸟的鸣声形成固定口哨(即信号),对其进行刺激,出雏后各生长发育阶段至成年阶段,仍需始终如一地让上述口哨贯穿于饮水、喂食、散放驯化等各个细微环节,使其形成仪式化信号,印记上驯养人员的信息特征刺激,从而达到驯化之目的。

3.2 驯化程度越深的个体,对人的依恋性越深,以至性成熟后不善和同类个体配对,却表现出一定的亲人性或恋人性。驯化后的丹顶鹤一旦配对繁殖,即表现出强烈的护卫行为,对驯养员也可产生攻击行为。这可能是它们不受外部条件刺激的一种本能行为。

3.3 被深度(完全)驯化的个体,对接受野外鹤群的信号能力及其行为所表示含义的理解能力较弱,甚至无这一能力。但一般的驯养个体进行再野化训练后,仍能基本习惯野外鹤群的语言信息和行为含义,这应是天生能力加上学习模仿共同发生作用而获得的结果。

3.4 8903号丹顶鹤对某些人员发生攻击行为后,对攻击对象进行记忆,这可能是因为某些人员外部特征引起它特殊的感官刺激后而作出的行为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对这一刺激后所形成的信息进行储存。

3.5 积极开展丹顶鹤的人工驯养繁殖工作,对国家关于“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不仅可以在驯化过程中对丹顶鹤进行野化训练后,让其回归大自然,直接增加野外种群数量;而且当野外种群数量达到能够维持种群的生存发展状态时,可以通过一代接一代的反复驯化,变野生为家养并普及,达到最终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的目的。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不同蛋鸡种高温饲养环境下经济性状变化的研究
[/center]
[center][center]高玉鹏 薛雅蓉 王杏利
[/center]
 摘要:选罗曼、海兰、尼克、宝万斯、伊莉莎、海赛克斯等六个褐壳蛋鸡种进行30℃7d,35℃14d的热应激试验及22℃28d恢复期的观测试验,分析不同品种在高温环境下经济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产蛋率降幅依次排列为海兰<罗曼<伊莉莎<尼克<宝万斯<海赛克斯。蛋重下降依次排列为:海兰<尼克<罗曼<伊莉莎<宝万斯<海赛克斯。体重下降依次排列为:海兰<伊莉莎<罗曼<尼克<宝万斯<海赛克斯。综合评价结果为:海兰、罗曼抗热应激能力较强,海赛克斯相对较弱。

主题词:蛋鸡种 热应激 经济性状 变化

蛋鸡作为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不同蛋鸡种遗传特征的差异,其抗病力,抗应激及生产水平优劣不一,制约着蛋鸡业更上新的台阶。本文以不同品种抗应激能力存在明显差异(Endens,1975;Gross等1993)为依据,研究我国近年来几个主要蛋鸡品种在高温饲养环境下经济性状的变化,为优选饲养良种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选择

分别先用38周龄罗曼(褐)、海兰(褐)、海赛克斯(褐)、宝万斯(褐)、尼克红、伊莉莎(褐)符合体重标准(标准体重±10%)的商品代鸡各84只,每鸡种按随机法等分为两组。每组每鸡种均设二重复。每重复按饲养空间均匀分布原则选10只戴脚号供称体重用。

1.2 试验条件

两组动物选择后,分置于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自行设计的自控式人工气候室内,并按温室预饲结果将各品种均匀地放置于不同温差空间区。温室预试环境测定指标为:供试鸡位置最大温差±0.4℃,其它环境参数符合常规标准。饲养设备为双层阶梯式笼养。自由采食和饮水。光照16L∶8D,相对温度65%~70%。饲料代谢能为11.52MJ/kg,粗蛋白16.9%,Ca:3.6%,P:0.74%,有效磷0.49%,蛋氨酸0.41%,赖氨酸0.81%。

1.3 试验步骤

试验组饲养环境温度设计四个梯度,即:22℃、30℃、35℃、22℃。持续期分别为7d、7d、14d、28d;对照组持续22℃。试期内每隔7d称重一次。称重时间均设定在早7:00~8:00鸡空腹期进行。试期内进行日耗料量,产蛋量(包括合格蛋、破损蛋)记录并称重。

2.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环境下不同蛋鸡种产蛋率、蛋重的变化

六个蛋鸡种饲养环境由22℃升至30℃维持一周,产蛋率、蛋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产蛋率平均下降4.0%,降幅无明显差异的品种为尼克红、罗曼蛋鸡;蛋重平均下降4.9克,降幅无明显差异的品种为海兰、伊莉莎。舍温由30℃升至35℃持续二周,产蛋率、蛋重下降幅度极明显(P<0.01),其中产蛋率平均下降16.8%,降幅依次排列为:海兰<罗曼<伊莉莎<尼克红<宝万斯<海赛克斯;蛋重平均下降9.6克,降幅依次排列为:海兰<尼克红<罗曼<伊莉莎<宝万斯<海赛克斯。

2.2 高温环境下不同蛋鸡品种日耗料、料蛋比的变化

?六个鸡种蛋鸡饲养环境由22℃升至30℃持续一周,日耗料量显著下降(P<0.01),料蛋比下降不明显(P>0.05)。日耗料降幅依次排列为海兰<罗曼<尼克红<伊莉莎<宝万斯<海赛克斯。环境温度由30℃升至35℃持续二周,日耗料、料蛋比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日耗料下降排列次序与30℃试验结果相同。料蛋比下降依次排列为:宝万斯<海兰<罗曼<尼克红<海赛克斯<伊莉莎。

2.3 高温环境下不同蛋鸡品种体重的变化

?当环境温度由22℃升至30℃一周,各品种体重均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35℃舍温试期二周后,体重极显著下降(P<0.01),降幅依次排列为:海兰<伊莉莎<罗曼<尼克红<宝万斯<海赛克斯。

3.讨论

3.1 高温环境下不同品种产蛋性能变化的特点

Smith(1972)等研究认为:高温降低鸡的采食量,是引起产蛋率、蛋重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蛋壳厚度和强度的下降则主要是由于高温造成的直接后果。从本实验结果看:其一,总体分析各品种经济性状指标变化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在30℃试温段,耗料量从第一天开始即显下降,而产蛋量、蛋重在第4天才有明显下降低(P<0.05),蛋壳厚度则是从第三天开始统计结果有下降差异;在35℃试温段,蛋鸡的日耗料量,破蛋率、产蛋率和蛋重与本试温段期初比较,明显下降分别在试期第1、2、3天。亦说明高温引起蛋鸡产蛋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食量降低所致,破蛋率增加则是由于高温引起代谢絮乱所引起。其二,分析不同品种其产蛋性能下降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一是采食量下降幅度愈大的品种产蛋性能降幅愈大,反之亦然。海兰蛋鸡采食量下降了31.6%,产蛋率、蛋重分别下降15.4%和10.8%;海赛克斯蛋鸡采食量下降50%,则产蛋率、蛋重分别下降达26.1%和19.7%。二是破蛋率增加较明显的品种产蛋性能下降愈明显,且这种趋势随着高温试期的延长而同步变化。例如在为期二周的35℃高温试验中,罗曼蛋鸡产蛋率第二周较宝万斯第一周下降幅度大,二者降幅分别为16.7%和17.9%;破蛋率亦逐渐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8.7%和9.8%。

3.2 高温环境下不同品种产蛋与体消耗、饲料消耗的关系

Kampen(1984)等研究认为:在30℃以下,随环境温度升高,饲料利用率升高,最大的饲料效率的温区为27℃~29℃。本试验温度由22℃升至30℃持续一周,各品种的耗料量下降,鸡体重变化不明显,饲料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可能是由于家禽在这一温区内消化道蠕动减弱,延长了食物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微生物和消化酶的作用及已消化养分的吸收(刘振湘等,中国家禽.1998,20.6),再加之在这一温区鸡体本身维持需要能量减少,产蛋需要的能量效益提高,其结果表现为饲料利用率提高。从这一角度讲,比较经济。但从饲养者的总体收益水平讲又不经济,因为这种较高饲料利用效益是用降低产蛋量、蛋重,甚至增加破蛋率来换取的。当试验温度由30℃升至35℃持续二周,各品种在耗料量及料蛋比显著下降的同时,体重也显著下降。这时鸡体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因此维持相应增加。而产蛋需要仅靠摄取的少量营养已不能满足,必然动用体贮,最终导致鸡体衰竭而死亡,对生产者讲十分不经济。若再从品种角度分析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其一,采食量下降幅度愈大的品种,料蛋比下降幅度愈大。罗曼蛋鸡采食量下降了36%,料蛋比下降了9.2%,而海赛克斯采食量下降了50%,料蛋比下降了14.7%。其二,体重下降幅度愈小的品种,产蛋性能下降愈小。海兰蛋鸡体重下降了14.2%,产蛋率下降了13.9%,而伊莉莎体重下降了18.2%,则产蛋率下降14.9%。

3.3 高温试期后不同品种经济性状的恢复特点

本试验在高温期后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恢复期(舍温22℃)观察测定。以总体分析有如下特点:一是恢复期各鸡种采食量、体重恢复速率为“先快后慢”。这可能是由于长期高温使蛋鸡以低采食量、高代谢率,高产热和高散热量及高维持需要为主要特征而导致机体动用较多体贮的“负平衡”代谢机制停止后,首先满足生存的第一需要,即快速增加正常体贮,然后才满足生产性能的恢复。试验各品种在恢复期第1~4周采食量增幅分别为39.7%、8.5%、2.8%、3.3%,体重增幅分别为11.7%、3.5%、1.9%、1.0%。二是恢复期各品种产蛋率、蛋重“先降后升”,产蛋率优先增加。恢复期第一周各品种平均产蛋率、蛋重与高温期比较分别下降1.1%和0.7%,第二周分别升高9.5%和8.8%。三是四周恢复期各品种产蛋率、蛋重、日耗料及体重均没有完全达到对照组的标准,这可能是由于高温试期过长,对鸡产生应激过大的缘故。从不同品种分析:其一,产蛋率在高温期下降幅度较大的品种恢复速度较慢。例如高温期产蛋率降幅较小的海兰蛋鸡第二恢复周与高温期比较即增加7.3%,而高温期产蛋率降幅较大的海赛克斯鸡同期可比指标则增加5.1%。其二,日采食量增幅较快的品种体重增幅较快。例如尼克红蛋鸡第一恢复周日采食量、体重分别增加32.6%和11.9%,而海赛克斯蛋鸡同类可比指标则分别增加73.2%和16.1%,这可能反映了不同品种抗热应激的遗传差异。

4.小结

4.1 六个蛋鸡种30℃饲养环境持续7天,产蛋率平均下降4.0%,其中尼克红下降不明显;蛋重平均下降4.9克,其中海兰鸡下降不明显;日采食量显著下降,体重未见明显变化。35℃饲养环境持续14天,各品种产蛋率、蛋重、日耗料量、料量比、体重均极显著下降。高温试期后第一恢复周,日耗料、体重增幅最快,但产蛋率、蛋重继续下降。从第二恢复周起,各经济性指标均有增加,但到第四恢复周来,与对照组比较还有不同程度差异。

4.2 从高温及恢复期六个蛋鸡种经济性状的变化综合分析看:海兰、罗曼蛋鸡抗热应激能力较强,海赛克斯抗热应激能力相对较弱,故在夏季较热的地区不宜大面积扩大饲养。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不同饲喂水平对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母本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的研究
[/center]


[center][center]丁余荣 章双杰
[/center]
 摘要:试验采用饲养到9周龄的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母本母鸡90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50只。组间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10—22周龄饲喂同一种育成期日粮,分为五个饲喂水平,第1组用苏禽96父母代饲养管理手册推荐的饲喂量和营养标准。2、3、4、5、6组以每天每只鸡比第1组饲喂的代谢能(焦耳)、粗蛋白质(克)依次提高21,0.32;42,0.64;42,0.64;63,0.96;84,1.28。3组,4组为重复组。22周龄末称重,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从23—48周龄,饲喂同一种鸡日粮,除第3组每天每只鸡比其它组少5克,其它各组鸡饲喂量均相同。观察育成期不同饲喂水平对产蛋量、蛋重、成活率等的影响,结果是不同饲喂水平对蛋重、成活率几乎无影响。入舍母鸡产蛋量以第5组为最好114.16,第6组次之为110.54;第1组和第2组为最低,分别为100.69和101.07枚。育成期饲喂水平相同,产蛋期饲喂水平不同的3组和4组产蛋量分为102.53和104.85,几乎没有多大差异。所以试验结果表明,父母代种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对产蛋量有很大影响,同时说明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种鸡在育成期的限喂不宜严格。

关键词:优质黄鸡;种鸡;日粮;饲喂水平;生长;产蛋

苏禽96优质黄羽肉鸡是我所近年来研究配套的新鸡种。优质型父母代母本的特点是体型小,耗料少,性成熟早,产蛋多,羽毛紧凑,颜色美观,肉质细嫩,风味鲜美,深受广大饲养者和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为了给父母代饲养场提供可靠的种鸡喂料量,以最合理的饲喂水平,发挥种鸡最佳生产性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也为进一步修定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种的饲养标准提供依据;我们特进行不同饲喂水平对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母本育成期生长性能和产蛋期生产性能的观察研究。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母本母鸡(白耳鸡♂×隐性白♀)。

1.2 试验时间

?1997年4月—12月。

1.3 试验方法

1.3.1 选种与分组从9周龄的5500只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母本中抽取900只小母鸡,随机分成六组,每组150只,用1克感量的电子称逐只称重后,转移到另一幢鸡舍平养,饲养密度为6.6只/m?2。

1.3.2 饲喂水平10—22周龄饲喂同一种育成日粮,其主要营养含量为代谢能11.5兆焦/千克,粗蛋白15.5%。六个组分为五个饲喂水平,3组、4组饲喂水平相同。第1组鸡以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种鸡管理手册推荐的饲喂量为饲喂标准,2、3、4、5、6组每天每只鸡比第1组的代谢能(焦耳)、粗蛋白质(克)依次提高21,0.32;42,0.64;42,0.64;63,0.96;84,1.28。23周龄试验结束(48周龄)饲喂产蛋期日粮,其主要营养含量为代谢能11.5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6.3%。第3组鸡比其它组鸡每天每只鸡少喂5克日粮(少摄取代谢能57.5焦耳,粗蛋白质0.815克),其它各组饲喂水平相同,产蛋高峰期饲喂量为120克。18周,每组放入15只公鸡,公鸡饲喂量与各组母鸡相同。

1.3.3 饲料称量与饲喂根据实际存活鸡数,每天下午将各组饲料量称好,第二天早晨一次性投放在料桶内。每只料桶供13只鸡采食。

1.3.4 限饲方式10—16周采用喂2天,停喂1天;17—20周采用喂5天,停喂2天的限饲方式;21周开始改为每日饲喂。

1.3.5 称重10—21周龄,每组每周一次抽取20%的母鸡称重,22周龄末,各组鸡全部称重,23—32周龄每2周称重一次,32周龄后每4周称重一次,称重鸡数为鸡群的10%。

1.3.6 其它管理如免疫、饮水、光照等完全相同。

1.3.7 逐日记录每组的饲料消耗、死亡鸡数、鸡群健康等情况。

1.3.8 统计各组育成期和产蛋期饲料消耗、体重及各组的产蛋量等。

2.试验结果

2.1 不同饲喂水平对成活率的影响

?10—22周龄的饲养试验显示,优质苏禽96父母代母本表现出特别强的生活力,育成期各组无一只死亡,成活率均为100%。23—48周成活率列于表1,各组鸡成活率都相当高,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各组试验鸡成活率 单位:只、%

组别 入舍鸡数 育成期(10-22周龄) 产蛋期(23-48周龄)

1 150 100 96.7

2 150 100 98.7

3 150 100 98.7

4 150 100 98.7

5 150 100 98.7

6 150 100 97.3

2.2 不同饲喂水平对体重的影响

9周龄末各组鸡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育成期饲养,虽然各组鸡的饲喂水平不同,但22周龄末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蛋期间各组鸡的体重也没有多大差异。详见表2。

表2 各组鸡体重 单位:克

组别 9 22 24 32 44

1 683±73 1584±178 1678±159 1773±165 1964±249

2 678±71 1601±166 1680±178 1688±171 1917±256

3 680±61 1654±158 1723±182 1714±179 1958±265

4 681±65 1620±149 1742±171 1776±182 1936±255

5 676±68 1627±158 1738±176 1796±169 1978±248

6 677±63 1678±153 1750±164 1773±166 1940±239

2.3 不同饲喂水平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各组产蛋情况详见表3。从表3可见,各组鸡产第一枚蛋的日龄较为接近,开产最早的为第6组138天见蛋。开产最迟的第3组144天见蛋;50%产蛋日龄最早的第6组为164天,最迟的第1组与第3组为170天。入舍母鸡产蛋量以第5组最高,为114.16枚,其次是第6组为110.54枚,最低是的第1组为100.69枚。

表3 各组鸡产蛋性能 单位:天、枚

组别 产第一枚蛋日龄 50%产蛋率日龄 入舍母鸡产蛋量 存栏母鸡累计产蛋量

1 142 170 100.69 102.06

2 140 169 101.07 101.57

3 144 170 102.53 103.97

4 142 169 104.85 105.09

5 139 167 114.16 115.83

6 138 164 110.54 112.03

2.4 不同饲喂水平对蛋重的影响

?抽测32周龄和44周龄蛋重,测定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育成期不同饲喂水平对产蛋期蛋重无影响,产蛋期每日少喂5克的第3组的蛋重在32周龄时较其它组有轻微影响,而44周龄蛋重与其它组几乎没有差异。

表4 各组蛋重测定结果 单位:克

周龄 1 2 3 4 5 6

32 49.2±3.1 49.3±3.9 48.5±3.8 49.5±2.8 49.3±3.6 49.9±3.6

44 54.9±4.1 55.1±4.4 55.3±4.1 55.1±3.8 55.4±3.7 55.5±4.2

2.5 各组鸡的饲料消耗

各组鸡的饲料消耗见表5。

表5 各组鸡饲料消耗 单位:千克

阶段 1 2 3 4 5 6

育成期(10-12周龄) 6.252 6.408 6.577 6.577 6.742 6.907

产蛋期(23-48周龄) 20.65 20.65 19.74 20.65 20.65 20.65

10-48周龄合计耗料 26.92 27.06 26.32 27.23 27.39 27.56

3.讨论与小结

3.1 在本次试验中,10—22周龄采用了五种饲喂水平饲养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母鸡。整个育成期第6组比第1组多消耗饲料0.655千克,但体重增长只相差0.1千克,其它各组鸡体重增长也相似,22周龄各组鸡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的母本采用了我国小型优质地方鸡种做为父系。这个配套类型决定了后裔的体型结构和体重增长速度。从饲料消耗分析,似乎育成期采用第1组饲喂水平最经济,但从产蛋期的产蛋性能方面来看,以第5组为最佳,从产蛋开始,到48周试验结束,入舍母鸡产蛋量为114.16个,其次是第6组为110.54个,产蛋量最少的是第1组为100.69枚,比第5组和第6组分别低13.47和9.85枚。我们认为产蛋量的差异,是育成期不同饲喂水平所造成的,因为产蛋期除第3组鸡外,其它各组鸡饲喂水平相同。因此,要发挥种鸡最大产蛋潜力,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搞好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育成期饲喂水平相同的3、4两组,22周龄末体重相近。从23周开始,到试验结束,第3组比第4组每天每只鸡少喂5克饲料,全期少消耗饲料0.91千克,少产种蛋2.32枚,少消耗的饲料费用与少得到的种蛋收入基本平衡,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种鸡在育成期的限喂水平不宜过严,否则,影响产蛋期的总产蛋数和种蛋数。

3.2 本试验结果同时表明,优质型苏禽96父母代种鸡的生活力特别强,好饲养。育成期无一只死亡,900只试验鸡成活率达100%,产蛋期抗病性、生活力也特别好,到试验结束,各组鸡成活率均在96%以上,推广应用的结果同样证明这一结论。

3.3 本次试验鸡六月下旬开产,七月份进入产蛋高峰期,由于天气炎热,温度高,加之没有通风设备,影响了试验鸡生产性能的发挥,产蛋量最佳的第5组最高产蛋率也没有达到80%。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祖代蛋种鸡的强制换羽试验
[/center]
[center][center]黄炎坤 王文静
[/center]
 摘要:将4538只健康的63周龄罗曼褐祖代D系蛋用种鸡依其在舍内原来所处位置分为四组(D1、D2、D3和D4)进行强制换羽,D3和D4两组于断料后的前3天每只每天补饲石粉15克,D1和D2组不补加;恢复正常喂料后D2和D4两组使用预产鸡料11天,转为产蛋期料,D1和D3两组在恢复喂料第20天直接由育成鸡料转换为产蛋鸡料。结果在断料后产蛋降低幅度方面的大小顺序为D1、D2、D4、D3;断料期间各组体重降低速度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恢复后D4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3组;恢复喂料后第3~6周内平均产蛋率由高到低依次为D2、D4、D3和D1;平均蛋重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停料期间及恢复喂料早期的死淘率D3明显低于其它3组,D4次之,D2最高。综合来看以断料之初补饲3天石粉,恢复喂料期间使用预产鸡料的处理效果最好。

关键词:蛋种鸡 强制换羽 补石粉 饲料类型 换羽效果

强制换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停料时间、体重降低幅度,换羽处理前鸡群生产状况,停料期间的管理等。尽管生产上已较多地在商品蛋鸡中应用强制换羽技术,但是效果变异较大,而且对怎样保证良好的强制换羽效果也缺少统一的认识。本试验结合生产实际需要,探讨在断料后最初3天补喂石粉和恢复喂料期间喂饲的饲料类型对蛋用种鸡强制换羽效果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鸡群

使用63周龄的罗曼褐祖代D系种用母鸡,经淘汰弱病鸡后共4358只,在两列三走道密闭式鸡舍内饲养,换羽处理前一周产蛋率为78.56%,并进行新城疫灭活苗的接种。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鸡群的分组

根据鸡群在鸡舍的原来所处位置将两列鸡笼各自两则分为4组,由南向北依次为D1、D2、D3和D4,淘汰病弱个体后4组鸡群的鸡数分别为1066只、946只、1029只和1230只。

1.2.2 试验方法

采用饥饿法强制换羽处理措施:1~3天停水停料并将每日光照时间延长至18小时,4~15天每日上、下午各供水1小时,断料,光照递减至每日10小时;第16天恢复喂料,每只每日35克,以后日递增13~15克,第23天后按每只120克供料,充足供水,第16天开始增加光照,第58天达16小时。

?D3、D4组在断料后最初3天每日补喂15克石粉,第5天清扫料槽。

?恢复喂料时均采用育成前期料,D1和D3组在第35天(恢复喂料第20天)转换为产蛋期料,D2和D4组于第24~34天使用预产蛋期饲料。

1.3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1998年11月4日开始到1999年元月12日止共70天,于新郑市丰羽禽业公司祖代种鸡场进行。

2.结果分析

2.1 断料后产蛋率变化断料后记录1周内产蛋率的下降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补喂石粉对断料后产蛋率的影响

断料后天数 1 2 3 4 5 6 7

D1 76.9 48.8 9.5 4.0 2.4 0.5 0.1

D2 76.4 43.1 11.2 5.1 3.0 0.9 0.2

D3 77.3 69.2 54.0 25.8 10.2 4.1 1.8

D4 79.5 69.7 46.5 25.3 9.2 2.5 0.1

从表1看出强制换羽处理在停料后少量补喂石粉可以明显减缓产蛋率的下降速度。1周内四个组平均每只鸡的产蛋数依次为1.422个、1.399个、2.424个和2.328个;平均产蛋率相应为20.31%、19.99%、34.63%和33.26%。D3、D4两组平均产蛋率显著高于D1和D2两组(P<0.01)。

2.2 体重变化断料开始当天上午随机抽取80只鸡(每组20只)进行标记(戴脚号)后逐只称重,断料及恢复喂料期间定期对这些鸡称重,结果见表2。其中第15天以前体重的降低幅度基本相似,第15天时体重比初始体重减轻幅度4个组依次为29.67%、27.97%、29.06%和27.71%。第16天恢复喂料,经3周时间即第36天各组的体重分别比第15天时增加11.50%、13.61%、12.61%和16.59%,即使用11天预产蛋饲料的D2和D4两组在恢复喂料后体重增加幅度高于使用育成前期料的两组。

表2 强制换羽期各组体重变化 克

断料后天数 当天 10 15 28 36 44

D1 1928 1478 1356 1435 1512 1585

D2 1938 1484 1396 1506 1586 1654

D3 1934 1469 1372 1448 1545 1602

D4 1884 1440 1363 1508 1588 1672

2.3 恢复喂料后产蛋率变化恢复喂料后10天开始见蛋,以后产蛋数逐渐增加,自恢复喂料后第三周始各组的周平均产蛋率见表3。

表3 强制换羽处理后各组前几周的平均产蛋率

恢复喂料后周数 3 4 5 6 平均

D1 2.35 8.67 22.21 46.00 19.81

D2 2.80 11.37 27.65 53.92 23.94

D3 3.20 10.26 24.28 46.14 20.97

D4 4.10 13.52 27.65 49.90 23.79

以换羽后最初几周的平均产蛋率变化情况看D2和D4组明显高于D1和D3两组(P<0.05),而D2和D4之间以及D1和D3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处理方法看,恢复产蛋前使用预产鸡料D2和D4的效果优于使用育成鸡料(D1和D3组)者,而断料后补钙(D3、D4)与否(D1、D2)对以后产蛋率的恢复则无明显影响。

2.4 平均蛋重变化以恢复喂料后第18~35天的18天时间内,四个组的平均蛋重依次为59.49克、60.70克、60.24克和60.89克,经统计分析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断料后前3天是否补喂石粉及喂料后喂饲的饲料类型对恢复产蛋后前期的平均蛋重无明显影响。

2.5 鸡群死淘率变化在第一阶段(断料期间及其后两周)的29天内,四组的死淘率依次为2.20%、3.48%、0.87%和?1.99%?,D1和D2之间以及D1和D4之间鸡群死淘率无显著差异(P>0.05),D1和D3之间、D2和D4之间以及D3和D4之间死淘率有显著差异(P<0.05),在D1和D3之间死淘率的差异极显著(P<0.01)。若以断料后是否补加钙来考虑,加钙组(D3和D4)的平均死淘率为1.484%,未加钙组(D1和D2)的平均死淘率为2.806%,两组死淘率的差异显著(P<0.01)。说明断料后补钙3天可有效减少强制换羽期间的死淘率。

3.讨论

3.1 断料后补钙的效果断料后连续3天补饲石粉(每天每只15克)使鸡体内的钙消耗减少,平均每只鸡摄入钙约15克。这不仅增加了每只鸡断料后所产可食蛋数,也明显减少了断料期间及恢复喂料后至开始产蛋前一段时间内鸡群的死淘率。其原因是血钙含量达到某一水平是卵泡发育或排卵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采用低钙饲料也是强制换羽的方法之一(S.V.Rama等,1998)。同时,血钙含量也影响着机体的其它生理机能。

3.2 恢复喂料期饲料类型的影响在恢复喂料至恢复产蛋期间使用预产鸡料(钙2.3%,蛋白质16.5%)对其后产蛋率的恢复效果优于使用育成前期料(钙1.1%,蛋白质16%)的鸡群。这可能与此期间母鸡髓骨钙的沉积有较大关系,因为体内钙含量对于母鸡体内促性腺激素(FSH和OIH)的合成和分泌有直接影响。由于条件所限,血钙含量变化与血液中生殖激素水平和产蛋率变化的关系未做探讨。

 摘要:试验用健康的罗曼褐祖代种鸡D系(5271只)和B系(388只)母鸡进行强制换羽处理。结果:停料后全群停止产蛋的时间B系比D系早2天(分别为7天和9天);体重减轻速度B系大于D系,停料第13天的平均体重减轻幅度B系为28.43%、D系为26.63%;恢复喂料后D系母鸡的产蛋率回升比B系快,第30天D系母鸡产蛋率为21.74%、B系为3.42%,第40天D系为56.36%、B系为13.79%,第60天D系为71.28%、B系为43.28%;恢复喂料后的两个月内鸡群的死淘率B系为4.12%、D系为1.29%。结果表明不同品系鸡群由于遗传基础差异对同一强制换羽方法的反应也有明显不同。

关键词:不同品系 母鸡 强制换羽效果

前 言

强制换羽技术目前在养鸡生产中已被较多地应用,在各种方法中以畜牧学法(饥饿法)应用最多。但是,不同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系的对比试验更少,本试验旨在探讨在相同条件下以相同的强制换羽处理方法观察不同品系鸡群的处理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鸡群使用63周龄的罗曼褐祖代种鸡D系母鸡和B系母鸡,于试验开始前淘汰其中的病弱个体。试验开始前一周鸡群的产蛋率D系为78.56%、B系为77.97%。

1.2 试验处理方法

将整顿后的鸡群抽样标记(脚号)称重。1~3天停水、断料,光照时间为20小时,第四天恢复供水(每天上、下午各供水1小时),停料15天,其间光照由20小时/日逐日缩短至8小时/日。第16天恢复喂料,每只每天30克,一次投给,以后每天每只增加12克,第23天自由采食(控制量为120克/日·次),恢复喂料后开始充足供水,并逐渐延长光照时间,经5周达到16小时/日。1.3鸡舍为无窗鸡舍,自动清粪,风机依舍内情况开闭。采用三层全阶梯笼饲养,两列三走道,B系母鸡在南列前端的6组笼内,D系在北列及南列中部和后部。

1.4 试验地点和时间

试验在河南新郑市丰羽禽业公司祖代种鸡场进行。试验从1998年11月4日开始,到1999年元月17日止共75天。

2.结果分析

2.1 断料后的产蛋率变化断料后统计每天D系和B系母鸡的产蛋率,结果见表1。

表1断料后两系母鸡产蛋率变化 %

断料后天数 1 2 3 4 5 6 7

D 77.58 57.78 30.09 14.89 6.17 2.0 0.55

B 77.61 61.3 40.5 7.6 4.7 1.8 0

由表1可见B系母鸡全群停产时间略早于D系。

2.2 体重变化在断料当天、第9天后逐日抽样称重,恢复喂料后抽样称重3次。每次称重均以标记者为对象,结果见表2。第16天为恢复喂料日,此前为体重相对于初始体重的减轻幅度,第28天及以后体重变化为第16天时体重基础上的增加幅度。

?从表2看出断料后B系母鸡体重下降速度较D系快,而恢复喂料后B系体重的增长速度也明显慢于D系。2.3产蛋率变化恢复喂料后第9天D系鸡群开始见蛋,第14天B系鸡群开始见蛋,以后产蛋率逐步上升。不同天数的产蛋率情况见表3。恢复喂料后各周的平均产蛋率见表4。

表2 试验期间鸡群体重变化

断料处理后天数 当天 9 13 16 28 36 44

B系平均体重(克) 1827.8 1404.48 1308.23 1303.4 1402.5 1407 1476.6

B系体重变化(%) - -23.16 +23.16 -28.69 +7.60 +7.95 +13.28

D系平均体重(克) 1918.67 1503.92 1503.92 1364 1487.33 1573.13 1623.4

D系体重变化(%) - -21.62 -21.62 -28.91 +9.04 +15.33 +19.02

表3 恢复喂料后不同天数的产蛋率 %

恢复喂料后天数 20 30 40 50 60

D 5.86 21.74 56.36 64.72 71.28

B 1.30 3.42 13.79 26.27 43.28

表4 恢复喂料后各周平均产蛋率 %

恢复喂料后天数 20 30 40 50 60

D 5.86 21.74 56.36 64.72 71.28

B 1.30 3.42 13.79 26.27 43.28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恢复喂料后D系母鸡的产蛋率回升速度比B系母鸡要快得多。恢复喂料后的第4~8周共35天内平均产蛋率D系为44.14%、B系为14.90%,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2.4 鸡群死淘率自恢复喂料后开始的60天内B系的死淘率为4.12%、D系为1.29%,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3.讨论

3.1 遗传基础的差异造成鸡群对外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不同。罗曼褐祖代鸡B系由洛岛红鸡为基础选育而成,D系则由洛岛白鸡育成,不仅体型外貌存在差异,在产蛋量、抗病力和适应性方面也有差异。这是造成两个品系母鸡群在强制换羽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多种指标存在差异的基础。

3.2 不同遗传基础的鸡不宜采用相同的强制换羽处理过程。饥饿法强制换羽其恢复喂料的时间通常以体重降低的幅度为主要参考依据。从表2中看出,断料后体重的降低速度B系大于D系,B系停料第13天体重减轻28.43%、D系在停料16天后体重才减轻28.91%。第13~16天期间B系体重基本上停止减轻。相对而言,第16天开始恢复喂料对于B系母鸡而言就偏晚了一些,这对以后产蛋的回升和健康的保持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3 从D系的换羽效果看,祖代蛋种鸡在经过一个产蛋期后完全可以进行强制换羽处理。但是,不同品系应根据体重变化分别考虑恢复喂料时间。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引进罗曼褐壳蛋鸡性能比较
[/center]
[center][center]张江 黄优强
[/center]
 摘要:本文比较两批引进罗曼褐曾祖代蛋鸡生产性能,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6年引进的罗曼褐在产蛋、蛋品质和耗料上均优于89年引进的罗曼褐。同时在89年引进基础上进行的选育也大大提高了其生产性能。?

关键词:罗曼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育种

上海市华申曾祖代蛋鸡场在1989年从德国罗曼公司引进了配套罗曼(褐)曾祖代蛋鸡(六个品系,利用四个品系),共选育供种六个世代。罗曼(褐)蛋鸡的优良遗传潜力在精心的饲养和不懈的测定选育工作中得到较好的发挥。在1996年,由于市场情况和选育鸡群遗传变异日渐狭窄的原因,又从德国罗曼公司引进一批罗曼(褐)配套系(共四个品系)。本文根据华申鸡场生产及个体测定数据分析比较这两批罗曼褐的生产性能,并对结果进行了探讨。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自上海市华申曾祖代蛋鸡场89年、96年引进罗曼(褐)蛋鸡饲养测定记录。考虑到记录的完整情况及便于比较,生产性能选自89年引进的零世代(G8900)、四世代(G8904),96年引进的零世代(G9600)的四个品系A、B、C、D(根据DNA指纹分析及德国公司提供的资料,前后两次引进的品系同源),生产记录包括20~66周龄的平均耗料量FC,入舍母鸡产蛋数HH,平均蛋重EW,平均体重BW及入舍母鸡产蛋率大于90%的周数WKS。育种测定记录选取89年引进的五世代(G8905)和96年引进的一世代(G9601),分析的测定性状包括开产日龄(APE)、22周龄体重(BW22),开产至44周龄的产蛋数(EN1_6),36周与40周二次测定的平均蛋色(SC),平均蛋重(EW)。另外还比较了蛋品质性状。

2.结果与分析

2.1 引进罗曼亲代成绩,见表1。

表1 引进罗曼亲代成绩(由德国罗曼公司提供)

引进时间 品系性状 BW %P EW FC MORT

89 A 178.6 80.0 60.9 119.8 4.9

B 179.6 80.1 61.8 119.8 4.9

C 180.0 80.1 60.3 110.2 5.0

D 180.0 80.2 60.9 119.9 5.0

96 A 202.0 91.6 60.4 113.0 4.9

B 197.0 91.0 57.7 110.0 4.9

C 193.0 93.9 57.5 104.0 4.9

D 188.0 94.9 58.4 105.0 5.0

注:BW:体重;%P:合格种蛋率;EW:蛋重;FC:日耗料;MORT:家系死亡率。

?由于两批引进的鸡种亲代处于不同的周龄中,其可比性不太强,但可看出罗曼蛋鸡的发展趋向。96年引进的罗曼蛋鸡周龄较为靠前,故产蛋率较高,但体重却有所上升,蛋重稍有下降,耗料量下降较为明显,死亡率无明显变化。

2.2 引进罗曼褐生产成绩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新引进的罗曼(褐)蛋鸡的生产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89年引进时零世代相比,96年引进的罗曼零世代其入舍母鸡产蛋数大约提高了20多枚,其产蛋高峰维持时间较长(约12周),显著高于G8900世代(仅8周)。G8904世代是89年引进罗曼褐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后的成绩,可以看出与G9600世代相比,除产蛋数略低外(低6枚,除遗传进展外,与开产提前也有关),平均耗料、平均蛋重、平均体重、高峰维持时间均无大的差异。这表明,罗曼(褐)在我国的选育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89年引进的基础上的选育在上述性状方面是较好的。

2.3 个体部分测定性状资料分析,见表3、表4。

?由测定性状均数中可以看出,96年引进的罗曼(褐)的开产日龄提前约4天,22周龄体重下降约45克,同时前期产蛋数提高了4枚左右,蛋色更好,但蛋重有所下降,比G8905世代低约5克。结合生产成绩记录,我们可以认为,96引进罗曼不仅通过选育使开产日龄不断提前,也使其后期产蛋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由于G8905世代测定蛋重显著高于G9601世代,而生产记录的全期平均蛋重相差不大,可以认为G8905世代的蛋重均匀度较好,这是几个世代针对选育的结果。

表2 引进罗曼褐生产成绩比较(22~66周)

世代 品系性状 FC HH EW BW WKS

G8900 A - 247.3 - - 11

B - 241.0 - - 10

C - 223.3 - - 3

D - 237.5 - - 7

平均 - 237.3 - - 7.8

G8904 A 120.6 251.7 62.1 1970 11

B 120.6 251.1 61.1 1918 11

C 121.1 259.9 60.5 2039 14

D 120.3 262.6 61.6 2011 13

平均 120.7 256.3 61.3 1985 12.3

G9600 A 121.3 255.1 62.5 2009 13

B 118.4 271.6 60.6 1943 22

C 120.0 260.3 60.1 1940 13

D 118.3 262.0 61.7 1911 11

平均 119.5 262.3 61.2 1951 12.3

表3 部分测定性状均数与标准差

世代 品系性状 AFE BW22 EN1-6 SC EW

G8904 A 147.5±5.60 1818±146.0 150.4±10.66 3.4±0.53 65.8±4.30

B 148.8±5.65 1845±158.4 148.7±10.46 3.3±0.54 64.3±4.51

C 147.1±6.91 1951±173.9 149.2±12.11 3.3±0.54 63.2±4.01

D 150.3±5.14 1874±152.3 146.6±10.92 3.3±0.54 65.2±4.20

平均 148.4±5.84 1872±157.0 148.7±11.0 3.3±0.54 64.6±4.30

G9600 A 144.1±0.21 1839±138.9 151.8±11.70 3.0±0.67 61.5±4.50

B 142.4±10.63 1799±137.8 152.7±12.03 3.2±0.68 58.2±4.09

C 143.0±6.52 1887±170.3 153.1±12.28 2.8±0.73 58.9±3.70

D 145.0±7.92 1782±140.9 151.9±12.32 2.7±0.76 59.3±4.07

平均 143.6±8.82 1827±147.2 152.4±12.08 2.9±0.71 59.5±4.09

表4 部分测定性状的遗传力

世代 品系性状 BW22 AFE EN1-6 EW SC

G8905 A 0.585 0.369 0.152 0.396 0.367

B 0.791 0.407 0.208 0.559 0.494

C 0.563 0.471 0.208 0.529 0.448

D 0.574 0.316 0.135 0.542 0.409

平均 0.628 0.391 0.176 0.507 0.430

G9600 A 0.555 0.457 0.288 0.534 0.322

B 0.524 0.451 0.260 0.542 0.390

C 0.531 0.428 0.221 0.547 0.380

D 0.626 0.438 0.138 0.632 0.426

平均 0.559 0.444 0.226 0.564 0.380

注:由HARVEY程序计算,采用MODEL4,取全同胞计算结果?根据表4,96年引进的罗曼(褐)其可利用的遗传变异资源较大,尤其在产蛋数方面,比G8905世代的遗传力明显为高(0.266)。它将使我们能够在未来几年中通过选育进一步改善罗曼的性能。

2.4 蛋品质性状比较,见表5。

?除了蛋重降低以外,G9600世代蛋壳厚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蛋白高度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哈夫单位亦显著高于G8904世代。结合蛋色测定成绩,可以认为,96年引进的罗曼其蛋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表5 蛋品质比较

世代 品系性状 EW ES ST DH HU

G8904 A 60.7 0.777 0.341 7.16 83.4

B 60.1 0.783 0.339 7.40 85.6

C 58.5 0.768 0.355 7.60 87.3

D 61.1 0.782 0.339 8.11 89.2

平均 60.6 0.779 0.342 7.71 87.1

G9600 A 60.8 0.766* 0.348 7.50* 86.1*

B 58.9* 0.770* 0.340 6.61* 81.2

C 56.6* 0.768 0.344* 7.08* 84.7*

D 59.1* 0.775 0.347* 9.14* 95.3*

平均 58.9** 0.771 0.345** 7.88 88.4**

注:EW:蛋重;ES:长短径比;ST:蛋壳厚度;DH:蛋白高度;HU:哈夫单位(36周测定)

3.讨论

3.1 上述资料分析表明,新引进罗曼蛋鸡较之于89年引进罗曼曾祖代,在生产性能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产蛋更多,高峰维持时间更长,开产日龄提前,饲料消耗下降较多,同时蛋品质性状也大大提高。

3.2 相对于罗曼公司的育种而言,89年引进的罗曼(褐)蛋鸡在我国的选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产蛋数有了较大的提高,蛋重也上升较快,且其均匀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育种目标的缺陷,在某些性状上呈现停滞或退化的趋势。比如:耗料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性状,由于测定费用过大,缺乏直接选择的效果。在蛋品质方面,由于测定技术的落后和选择方法的缺陷,导致蛋品质性状有下降的趋势,而罗曼公司的选育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3.3 现代育种目标中考虑的性状已不再是单纯的产蛋数、蛋重,现代育种目标至少应考虑到:产蛋数、耗料量、蛋品质、死亡率及繁殖性能。在考虑产蛋时,应考虑到开产日龄、产蛋高峰维持时间以及可利用蛋的比率,应该将蛋品质的性状考虑到选育指标中,不仅应考虑最佳的平均蛋重、蛋壳强度、蛋色,还应考虑血肉斑率和良好的蛋品质。这在未来的育种中尤为重要,人们需要更健康、风味更好的产品。

3.4 针对我国生产需求,对引进种鸡进行针对性的选育是我们育种工作的方向。例如,96年引进的罗曼褐壳蛋鸡其蛋重较低,我们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强选育,并保持蛋重均匀度,使前期蛋重有所上升而后期蛋重不致过大。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季饮用温水对乌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center]
[center][center]董国栋(河南省新乡县星河畜禽良种场453000)
[/center]
[center]黄炎坤 李利国(郑州牧专450008)
[/center]
 摘要:为缓解冬季低温饮水对鸡消化道的不良刺激,改善生产种鸡的性能,用501只35周龄的种用白丝羽乌骨鸡母鸡,分为两组,试验组298只、对照组203只,进行了冬季给乌骨鸡饮温水的试验,试验期24天。结果:试验组平均产蛋率56.21%,对照组48.82%,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蛋重试验组为40.7412克、对照组39.9341克,两组差异显著(P<0.05),种蛋合格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冬季饮用温水可明显提高种乌鸡的产蛋性能。

关键词:冬季 温水 种乌鸡 产蛋性能

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鸡群产生明显的冷应激,造成成年鸡产蛋量的明显降低。较低的鸡舍温度会增加鸡体的代谢产热量和非蒸发散热量,冷空气对鸡的上呼吸道也会产生不良的刺激。低温条件下让鸡群饮用低温的饮水也会增大体热的散失,同时对上消化道也会带来不良的冷刺激。冬季在供给普通饮水的情况下鸡只的饮水量会明显下降,这也是鸡只为减轻低温应激而采取的自我调节措施,饮水的减少有可能对蛋的形成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供给鸡只饮用温水以减轻冬季的冷应激,提高年鸡群产蛋性能的可行性。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鸡群

在种鸡舍内取相邻20组笼(群体本交笼)内501只健康的35周龄种用白丝羽乌骨鸡,分为两组:试验组12笼共298只,对照组8笼共203只母鸡。在分组后的两周内观察产蛋性能,试验组和对照组产蛋率分别为49.36%和48.17%,无显著差异。

1.2 饲养管理

每天照明时间为16小时,采用全价配合饲料,自由采食。同一饲养员喂养。除饮水温度外其它各项饲养管理条件相同。

1.3 饮水管理

在正试期内,对照组鸡群采取自来水以长流水的方式向水槽内供水;试验鸡群每天供温水5次,时间分别为早上6点喂料之后,上午9点,中午12点喂料后,下午3点半和傍晚7点喂料后。供水前用热水加入适量自来水使水温调至35℃左右,加入水槽,添加量约为槽深的四分之三,15分钟后测定水温为20~25℃。

1.4 试验时间与地点

本试验自1998年12月25日开始到1999年1月31日止,共计38天,其中前14天为预试期。试验在河南省新乡县星河畜禽良种场进行。

1.5 就巢鸡处理

各笼出现的就巢鸡进行标记后喂服2片醒抱灵,醒抱后放回原笼。

2.结果与分析

?试验期间记录每天产蛋数、产蛋重、合格种蛋数、鸡只死亡数。舍温记录为每天早上开灯后和下午2点时两次,舍温变化范围在-2~16℃之间。

2.1 对产蛋率的影响记录每天试验组和对照组鸡的产蛋率,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见表1。

表1 饮用温水对乌鸡产蛋率的影响

  统计天数 平均产蛋率(%) 平均蛋重(克) 种蛋合格率(%)

试验组 24 56.21% 41.69 93.61%

对照组 24 48.82% 39.93 94.20%

从平均产蛋率看,试验组鸡群产蛋率比对照组高7.39%(是对照组产蛋率的115.14%),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

2.2 对平均蛋重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试验期内试验组平均蛋重比对照组高出1.76克(高出4.41%),经统计分析试验组平均蛋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 对种蛋合格率的影响试验全程内试验鸡群总产蛋4020个、合格种蛋3663个,合格率为91.12%;对照组鸡群产蛋2378个,合格种蛋2140个,合格率为89.99%。经统计分析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2.4 对鸡群成活率的影响试验期间对照组鸡群无死亡,试验组鸡群病死1只。

3.讨论

3.1 冬季舍温较低的情况下饮用温水可以明显减轻胃肠所受的冷刺激,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同时也会增加饮水量,尽管没有能在本次试验中做出详细的耗水量测定,但是从鸡的饮水频率上有增加的趋势。这两方面可能是冬季饮用温水可以提高种乌鸡产蛋性能重要原因。

3.2 冬季饮用温水是否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对这一问题在初始时没有加以考虑而未有详细统计结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3.3 在农户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冬季饮用温水也较容易做到,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提高雏鹅品质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措施
[/center]
[center][center]彭祥伟
[/center]
[center]黄勇富
[/center]
    摘要:本文总结了机械孵化(第1~21天)+摊床出雏方式下,影响种鹅蛋孵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变温、高湿、增氧、微震、重复消毒),提出了一些提高鹅蛋孵化率及雏鹅质量的技术、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提高 鹅蛋 孵化效果 措施

   节粮型养鹅业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鹅产品的接受(偏爱),客观上提供了鹅业发展的市场基础。然而由于种鹅产蛋量少,导致雏鹅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搞好种鹅蛋的孵化工作十分重要。现将提高雏鹅质量的综合措施简介如下。

1.优良种蛋与处理

1.1 种蛋应来自品质优良、健康的鹅群选择遗传性能稳定、产蛋多、公鹅2~4岁、母鹅1~3岁的优良个体组群,于母鹅开产前1~1.5月注射小鹅瘟疫苗、禽巴氏杆菌A苗等,以提高母体及后代抵抗力。

1.2 加强种鹅饲养,供给营养全面、平衡的补饲料对开产前1个月的种鹅群,逐渐由放牧为主的限制饲养方式过渡到产蛋期饲养水平。根据种鹅群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公母比例,供给优质足量的牧草,保证清洁饮水和洗嬉用水,施以合理的光照刺激等。为保证种公鹅旺盛的配种能力,公鹅补饲可早于母鹅0.5~1个月,同时对处于产蛋高峰期的配种公鹅单独增加补料1次。

1.3 正确收集种蛋,严格挑选种蛋

1.3.1 敞棚式鹅舍,冬季浓雾导致舍内潮湿,每天应更换或翻晒产蛋箱内垫料,以保持干燥。

1.3.2 鹅产蛋后立即拣蛋,将窝(箱)内蛋与窝外蛋严格分开放置。冬季在蛋箱或蛋桶上,盖一张清洁布料(软物)防蛋受冻。

1.3.3 尽快将蛋送消毒室(柜)熏蒸消毒,并由专职验蛋员挑选、分级,挑出不能种用的软壳蛋、裂纹蛋、沙皮蛋、钢壳蛋、过长、过圆的蛋(含双黄蛋)、螺纹蛋(水花蛋)等。将合格种蛋送入蛋库存放。每月定期抽取部分种蛋,用盐水法测比重,以鉴别蛋壳品质,便于调整饲养措施。

2.精心孵化与管理

2.1 夏季从蛋库取出种蛋,应防止“冒汗”对存放超过7天(最长不超过10天)的种蛋,应每天翻蛋1~2次,上孵化盘入孵时,再次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在孵化第10天、第20天用低浓度(0.1%)百毒杀液各喷雾消毒1次。

2.2 根据鹅胚发育特点“看胎施温”温度是禽蛋孵化的首要条件,由于鹅胚对适温范围以外的温度刺激很敏感,故变温孵化效果优于恒温孵化。孵化第1天温度为39~39.5℃,第2天38.5~39℃,第3天38~38.5℃,第4~21天37.8℃,第22~31天(在摊床上孵化)36.5~37℃。判断温度合适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出雏后鹅蛋壳内容物:如蛋壳内容物少、带油黑色、蛋壳中上部有轻微血丝痕迹,表明温度合适,应予维持;否则温度不合适,应予调整。

2.3 孵化种鹅蛋应维持高湿状态即入孵1~10天相对湿度为80%~85%,11~20天70%~80%,21~31天出雏厅(室)内90%~95%,摊床覆盖物下胚蛋湿度为70%。为保持高湿状态,在孵化的第6天、第12天、第1天、第18天、第21天、第25天、第28天分7次给胚蛋喷雾洒水(蛋表面全湿)。其中第6天、第12天,所喷水中含乳白鱼肝油和丁维葡萄糖(即在1000克水中,加入100克乳白鱼肝油、30克丁维葡萄糖,混匀,水温35℃);后5次喷的水为30~35℃的温开水。在水中加入鱼肝油和葡萄糖被认为,具有部分补充鹅胚营养、增加润滑度和油乳膜能适当隔离壳膜通气孔等作用。黄昌贵等认为,孵化肉鸭种蛋必须加大湿度至80%。出雏时湿度大,蛋壳与空气中CO2作用,使CaCO3变成Ca(HCO3)2,蛋壳变脆(称“酥壳”),有利于出维。适宜的湿度,还为胚蛋构筑了一道天然防菌屏障。

2.4 定时翻蛋与晾蛋翻蛋可使胚蛋受热均匀、防止胚胎等与壳膜粘连、保持正常胎位、促进胚胎运动、改善羊膜血液循环,有利于出雏。翻蛋的另一层意义,那就是通过翻蛋振动,对鸡胚进行先天性应激“演练”,使其对后天环境更具适应性(王增礼,1997)。据观察,在整个孵化期中,对鹅胚蛋施以轻微的、间断性的振动,有助于提高孵化率和雏鹅品质。

?在孵化第1~21天,每天翻蛋6~8次(6~10天可增加数次),上摊床后每天翻3~4次,翻蛋时要和调盘(调摊位)结合进行,务必使摊床上翻过的蛋靠拢。机械翻蛋使盘和蛋同时转动180度,对平放在孵化盘中的蛋,晾蛋时应手工使胚蛋大小头再转180度。

?鹅胚在入孵第14天尿囊合拢全身开始长绒时,必须晾蛋。每天2次,冬季每次15~20分钟,夏季每次30~40分钟。夏季晾蛋可与喷水结合进行。据认为,充分晾蛋有利于胚胎的绒毛生长。

2.5 合理通风,保证氧气供应据测定,孵化器内氧浓度为21%时,孵化率最高,每下降1%,则孵化率下降5%。雷玉平在孵化第19~20天,通过充满氧气的气球,用注射针头,从孵化箱进风口向里面缓慢供氧(自然流动),显著提高了孵化率和出雏整齐度。据报道,雏鸡第一次啄壳时,CO2在气室中的含量达10%时,有助于诱导鸡雏破壳而出,笔者据此推断,只有健雏旺盛的代谢才能产生较多的CO2,要完成这一生理活动,从侧面证明了氧气(新鲜空气)的重要性。还有学者认为,出雏期间正值心血管发育之际,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影响心血管发育,易造成腹水症(杨洪洁,1998);同时,孵化过程吸氧不足的雏禽,即使活下来,易引起脱水、对疫苗的严重反应和自然免疫力较低(吉布·泰勒,1998)。鹅胚蛋在摊床期间,应保证出雏厅有充足的新鲜空气,夏季以蚊帐纱布覆盖,冬季底面用电热毯供温,上层覆盖物可用竹片在多处拱起来,以利换气。

2.6 照蛋查胚,做好胚胎发育的监控、调节工作在入孵第7天、14天、21天全面照检,剔出无精蛋、裂纹蛋等。对孵化后期发育迟缓的胚蛋,选出另箱施温孵化,应结合翻蛋、调盘、晾蛋、喷水等工作,随时抽检、监测胚胎发育状况。通过改善孵化条件,使常年受精蛋孵化率保持在91%~94%,健雏率达98%~99%。

2.7 搞好种鹅场、孵化厂卫生消毒工作,是提高禽苗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2.7.l 对种鹅实施系统科学的免疫程序和防病措施,提高种群健康水平;防止种蛋污染;杜绝蛋传疾病蔓延,搞好灭蝇灭鼠工作。

2.7.2 加强孵化厂的卫生管理。科学设计工艺流程,配置设备;各工作部位认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和重复污染;对重点部位(含设备、用具等),实施严格封闭和高浓度消毒措施;处理好孵化废弃物;定期通报防疫状况和卫生监测结果。3雏鹅过渡与护理?当雏鹅绒毛干燥下摊床后,应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清新的环境里,在周转箱内静养10余小时,在此期间,应防止温度过高(失水多、脚蹼发干)、过低(受寒、打堆、卵黄变硬),防止推压“出汗”感冒。对外运的雏鹅,在静养期间,要采用逐步“微小”降温的方式适应,做好运途的保温和通风工作。夏季长途运输雏鹅时,可在途中“开水”,调制10%的葡萄糖和Vc水溶液喂雏鹅;冬季可在水中加入抗感冒等药物预防。

4.结束语

发展养鹅业,必须重视以人工孵化为主的雏鹅生产环节,而优良雏鹅的获得,则是质量、技术、管理、经验等综合因素的艺术结晶。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应激与养鸡生产
[/center]
[center][center]苏鹏程李同树
[/center]
[center]吴云峰
[/center]
 摘要:本文对应激的概念、应激的种类及应激对鸡体的作用和防止过度应激的措施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鸡的饲养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去消除应激,而是把应激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平”的观点。

随着养鸡饲养方式的变化和养鸡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应激对养鸡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应激的文章虽然很多,但对应激的认识还有许多含糊不清和争议之处,故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应激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应激有不同的理解,艾文森(1993)认为:应激是家禽对造成其生理紧张状态的环境压力或心理压力的反应。李玉兰(1994)写道: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因素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刺激因素包括过冷、过热、疾病、噪声等。韦伯斯特大学词典把应激定义为:能引起机体或精神紧张的物理、化学或精神因素,并可引发疾病。而研究应激问题的创始人Selye(1976)认为:应激并不一定造成非特定性损伤。

2.养鸡生产中的应激

生产中鸡群每天都经历或轻或重的应激,艾文森(1993)根据应激源不同把生产中的应激分为环境性应激、社会性应激和管理性应激三种。常见的环境性应激有:鸡舍温度过高、过低或大幅度升降,通风不良、鸡舍郁闷、氨气持续偏高,贼风,光线过强,突然声响,光照制度的突然变化等引起的应激。社会性应激有:群过大,密度过大,并群,性比例不当(公鸡过多)等引起的应激。管理性应激有:缺食、断水、定时饲喂推迟,断喙及其他手术,接种,换圈,饲养人员与作业程序的变换等引起的应激。?Sely(1976)把应激分为过度应激、不足应激、好应激和坏应激四类。

3.应激对鸡体的作用

?应激对鸡体有有害作用。艾文森(1994)认为:应激使鸡只表现高度神经质,心跳加快,采食下降,性活动减少,心血管系统发生变化,易发生溃疡炎,血浆中糖元下降,生长延缓。差不多任何原因引起的应激,都会使法氏囊、胸腺与脾脏萎缩,同时使淋巴系统作用衰退,抗体产生减少,抵抗力削弱,易患病毒性疾病。David(1983)试验证明:环境温度从21℃开始,每上升1℃蛋鸡产蛋率下降1.5%。Pegari(1991)试验证明环境温度从16.1℃上升到31.1℃,蛋重从58.41g下降为50.23g。Charles等(1981)发现:肉仔鸡49日龄前,在19℃~26℃的环境温度内,温度升高,肉仔鸡的增重下降,饲料消耗减少。每上升1℃,每只鸡增重下降16.2g,饲料消耗下降52.9g。

但有些学者认为应激对鸡体也有有益作用。Belyaev和Borodin(1982)认为:激使家禽的基因突变增加,有利于家禽的进化。Gross和Siegel(1981)试验证明:适当的应激有利于鸡体保持健康,对大肠杆菌病的抵抗力增强。Gross(1982)指出:有群体应激的鸡更爱活动,声音辨别水平也较高。Iulrifi等人(1994)报道:早期限饲的鸡,对呼吸道感染有抵抗力,且增重快,比自由采食或后来限饲的鸡更能忍受较高的环境温度。Iulrifi和Siegel(1995)认为:鸡对适度限饲过程容易习惯,限饲在肉用型种鸡的健康和生活力方面的优越性已得到证明。早期限饲应激经历可导致对环境的逐步适应,增加对大肠杆菌和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感染及肿瘤疾病的毒害作用的抵抗力。

4.防止过度应激的措施

?轻度应激或单一应激鸡只比较容易耐受,但过度应激或多重应激会对养鸡生产造成危害。目前养鸡生产中常采用的防治方法有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添加抗应激药物两种。

4.1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生产中减轻应激对养鸡生产的危害可通过如下措施:保持各种环境因素尽可能的适宜、稳定或渐变;注意天气预报,对热浪与寒流要及早预防;按常规进行饲养管理;鸡群的大小与密度要适当;接近鸡群给以信号;尽量避免连续进行引起鸡群骚乱不定的技术措施;谢绝参观者进入鸡舍。

4.2 添加抗应激药物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某些维生素、矿物质、镇静药及中草药等,对防治鸡群应激有一定作用。许子琰(1996)报道,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5~2.0gVc,1000ml饮水中添加3.5gNaHCO3、2.5gNaCl、1.5gKCl和20g葡萄糖能显著减轻高温对产蛋鸡的影响。全炳昭(1997)试验证明,每千克体重注射5mg氯丙嗪或8mg安定,能减轻商品肉仔鸡运输中的热应激。邵庆均(1998)报道,饲料中添加0.1%的刺五加浸膏可显著提高热应激状态下种鸡产蛋性能,减少软破蛋,提高饲料利用率。山东农业大学动物保健品厂生产的“应激灵”对治疗各种应激有显著效果。

5.结束语

过度应激对养鸡生产和鸡体健康确实有害,应采取有效方法加以防治。但适当的应激对鸡体保持健康、抵抗某些疾病有有益作用。因此对养鸡生产来说,饲养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去消除应激,而是把应激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平。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柳州麻花鸡的饲养报告
[/center]
[center][center]何欣云张加良
[/center]
 摘要: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柳州麻花鸡的饲养过程,并与同期饲养的艾维茵肉用仔鸡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认为:①麻花鸡的肉质细嫩,味道比白肉鸡好;②鸡的个体较小,羽毛接近当地土种鸡,易被人们接受,且价格也近于土鸡;③生长速度快,50日龄体重可达到1400~1500g,料肉比为2.1∶1;④饲养麻花鸡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柳州麻花鸡 饲养 经济效益

由于近几年来,蛋价下跌严重,蛋农骤减,加之近两年来生猪价格也下跌严重,造成养殖户积极性降低,数量减少,而本地土鸡的价格仍居高不下,高达13元每公斤,但生长速度慢。为了证明广西柳州麻花土杂肉鸡在湘潭农村是否有广阔的养殖前景,我们进行了本次饲养试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验鸡种由柳州市禽工商实业公司驻湘分部提供的麻花鸡404羽,由岳阳正大提供的艾维茵肉鸡202羽。

1.2 试用饲料是由河南东方正大饲料有限公司提供的510、511、512、513等鸡料,其中每200只鸡喂510料3袋,511料6袋,512料5袋,513料2袋(艾维茵鸡多一袋513料)。

1.3 试验分组

分A、B、C三组,A、B两组麻花鸡,C组为艾维茵肉鸡,各组分别是200羽。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①分别在15日龄、30日龄、50日龄检测鸡的成活率。②分别在30日龄、50日龄,每组抽样10只来测定体重平均值,③分组计算其利润。

2.鸡舍及用具的准备

2.1 进雏前准备三间鸡舍作为育雏室,分别进行冲洗,然后采用1∶200农乐喷雾消毒。隔1天之后再用同浓度的农乐喷雾一次。

2.2 搭建鸡舍,鸡舍用竹子扎架,四周及顶棚用编织袋和草垫封盖,这些材料均用农乐喷雾消毒后方能使用。在鸡舍内壁,从地面往上,大约半米高,用纸壳(如纸箱剪开)围着,这样既能防止鸡啄编织袋又能保温。整个鸡舍长宽各2米,高1.5米。三个鸡舍均相同,直到25日龄之后,再将鸡舍扩大一倍,保证适宜温度,以利鸡活动。

2.3 舍内、舍外均用1∶200农乐喷雾消毒(A、B、C三组均是),1天后用甲醛蒸汽消毒,3天后通风(2天)再用过氧乙酸消毒。

2.4 用具准备①壁炉将其置于鸡舍中央,通风管从顶部伸出舍外。②垫料因采用地面平养,垫料可选用谷壳,垫料应在10厘米左右,然后在上面铺一层报纸,壁炉下应垫几块砖,不能与报纸直接接触,防止着火。③料桶及饮水器每间鸡舍配备3个饮水器和3个料桶,25日龄之前将料桶置于地面,25日龄之后将料桶和饮水器用绳子悬于空中,以鸡能吃到为宜。④温度计和灯泡温度计可悬挂于鸡舍内一角,距离地面约50厘米。灯泡可悬于与温度计相对的一角,大约为25瓦,距地面约1.2米。

3.饲养过程

3.1 升温雏鸡购回前鸡舍内应进行预温,使鸡舍内保持33~35℃的温度,雏鸡购回后,应将雏鸡立即放入鸡舍。

3.2 饮水雏鸡进回后第一天给予0.01%的高锰酸钾饮水,2-3天给予5%的葡萄糖饮水,3-6天用鸡宝-20饮水,之后如无特殊情况则采用温开水饮水。

3.3 开食在进雏2-3小时后开始给食,之前只给饮水,以促进卵黄的吸收。饲料中不添加任何药物,先喂给510料(3袋),喂完之后再喂511料等。

3.4 光照由于鸡舍用纺织袋,草垫等封盖,里面光线较暗,因此必须延长光照时间,遇到停电等特殊情况,可采用应急灯照明,或蜡烛照明。

3.5 日常管理一个优良品种的肉鸡的生长速度的快慢,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饲养设施、鸡舍类型、气候、季节、环境、卫生、应激性等等,因此饲养管理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科学管理方法,以达到良好的饲养效果,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本次试验三组鸡全采用自由采食,因此每隔一定时间要加饲料和水,并且每隔一定时间换煤。饮水器每隔3天清洗一次,在加饲料、换水及换煤的同时注意一下鸡的分布情况,如雏鸡散离热源,并张翅张口呼吸,则说明温度过高;如果小鸡偏向舍内一侧,说明有风侵袭;雏鸡均匀的卧在地面或热源下伸腿休息,没有叫声,则温度适宜。可用控制壁炉火门的大小来调节温度。25日龄之后,料桶及饮水器都悬挂起来,这样一来可防止鸡将粪便、垫料扒入其中,另外也可防止鸡将其打翻,悬吊的高度以鸡吃得到为佳。另外,每隔10天左右换一次垫料,除第一次外,以后都不再铺报纸。

3.6 防疫

①制造一套合理的每日饲养管理程序,不要在舍内或周围高声喧哗,以免鸡产生应激反应综合症。②注意观察鸡群:病鸡一般精神不振,两眼紧闭,羽毛蓬松,不食或食欲不振,对出现的病状分析原因,及时治疗。③预防:对于健康鸡群应选用药物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饲料中,8日龄加入万分之一的土霉素,连用7天停药,3天后再连用7天,如此循环,饮水中3-6天用鸡宝-20饮水,15日龄时饮水中加入克球灵(磺胺喹恶啉)水溶性粉剂。当出现球虫病时(典型症状为便中带血),可用万分之四的痢特灵混饲进行治疗。此外,在7日龄时,用鸡瘟Ⅱ系苗滴鼻,14日龄时喂法氏囊苗。并且每隔3天用农乐对鸡舍周围进行消毒。绝对禁止其他外人参观。

4.结果及分析

?3组鸡从进舍到育成共50天,各项检测结果如下:

4.1 雏鸡成活率见表1

表1 雏鸡成活率

日期 A组 B组 C组

15日龄 100% 100% 96%

30日龄 100% 98% 94%

50日龄 100% 98% 93%

4.2 50日龄鸡增重情况见表2

表2 (单位:克)

日期 A组 B组 C组

15日龄 350 300 450

30日龄 1075 1000 1450

50日龄 1505 1465 2100

注:以上体重值均是任取10只鸡来检测后得出的平均值。

4.3 经济效益计算

A组:育成200羽,总重306.2千克,售价10元/千克,总值3062元。苗价2.8元/只×200只=560元。料价:16袋,总值1470元,人工升温材料费149元,药价、电费50元。合计利润:3026-2789=273元。

?B组:育成196只,总重298.1千克,售价10元/千克,总值2981元。苗价2.8元/只×200元=560元。料价:16袋,总值1470元。人工升温材料费149元,药价、电费100元。合计利润:2991-2839=223元。

?C组:育成186羽,总重390.6千克,售价6.8元/千克,总值2656.08元。苗价:3.2元/只×200只=640元,料价:17袋,总值1556元,人工升温材料费149元,药价、电费150元。合计利润:2656.08-2496=160.08元。

4.4 综合分析

经过饲养,取得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饲养麻花鸡比艾维茵鸡要好,它有白羽肉鸡不可代替的优点。

5.通过饲养得出麻花鸡确实具有以下优点

5.1 肉质细嫩,味道比白肉鸡要好。

5.2 个体较小,羽色接近土鸡,易被人们接受,且价格也近于土鸡。

5.3 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在三组试验过程中C组所投入的精力还高于A、B两组)。

5.4 生长速度快,料肉比2.1∶1,50日龄均可达1400~1500克。

6.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1 柳州麻花鸡的饲养主要抓住育雏阶段(1-7天),要注意保温、防冻。

6.2 此鸡宜在45日龄左右出售,否则随着饲养时间的加长,料肉比会逐渐降低。

6.3 应切实注意搞好防疫工作。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7-20 13:01 , Processed in 0.125240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