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24|回复: 24
收起左侧

育雏期雏鸡的饲养管理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发表于 2006-9-10 21: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center]雏鸡的生理特点
[/center]


[center][left]
(一)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初生雏的体温较成年鸡体温约低2~3℃,4日龄开始慢慢地均衡上升,到10日龄时才达成年鸡体温,到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
(二)生长迅速,代谢旺盛
蛋用型雏鸡两周龄的体重约为初生时体重的2倍,6周龄为10倍,8周龄为15倍。前期生长快,以后随日龄增长而逐渐减慢。雏鸡代谢旺盛,心跳每分钟可达250~350次,安静时单位体重耗氧量与排出二氧化碳的量比家畜高一倍以上,所以在饲养上要满足营养需要,管理上要注意不断供给新鲜空气。

(三)羽毛生长快
幼雏的羽毛生长特别快,在3周龄时羽毛为体重的4%,到4周龄便增加到7%,其后大体保持不变。从孵化到20周龄羽毛要脱换4次,分别在4~5,7~8,12~13和18~20周龄。羽毛蛋白质含量为80%~82%,为肉、蛋的4~5倍。因此,雏鸡对日粮中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求较高。
(四)胃的容积小,消化能力弱
幼雏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胃的容积小,进食量有限。同时消化道内又缺乏某些消化酶,肌胃研磨饲料能力低,消化能力差,在饲养上要注意饲喂含纤维量少、易消化的饲料,否则产生的热量不能维持生理需要。

(五)敏感性强
幼雏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有毒物的过量,会反应出病理状态。
(六)抗病力差
幼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弱,稍不注意,极易患病。
(七)群居性强、胆小
雏鸡喜欢群居,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如遇外界刺激或单只离群便鸣叫不止,因此育雏环境要安静,防止各种异常声响和噪音以及新奇的颜色入内,舍内还应设有防止鼠害的措施。

[/left]
[/cent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1: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育雏方式
[/center]


[center][left]
人工育雏按其占用地面和空间的不同及给温方法的不同,其管理要求与技术也不同,分为下面4种方式:
(一)笼育
在特制的笼中养育雏鸡。育雏笼由笼架、笼体、食槽、水槽和承粪盘(板)组成。一般笼架长为2米,高1.5米、宽0.5米,离地面30厘米,每层为40厘米,共分三层,每层四笼,每架12笼,在上下笼之间留有10厘米的空间,以放入承粪盘(或承粪板),承粪板(盘)可以是固定的,用刮粪板刮粪;也可以是活动的,可每日或隔日定期调换盘清粪,实际使用以活动的较好。每个笼子制成长50厘米、宽50厘米,高30厘米的规格,笼四周用铁丝、竹或木条制成栅栏,食槽和饮水器可排列在栅栏外,雏鸡隔着栅栏将头伸出吃食、饮水。笼底可用铁丝制成不超过1.2×1.2厘米大小的网眼,让鸡粪掉入承粪盘中。采用热水或暖气管加热,也可用地下烟道升温加热或室内煤炉加温,也可采用电热加温。上述加热方法中,以地下烟道加热的方法为优,主要可使上下层鸡笼的温度差缩小。笼育的优点是能经济利用鸡舍的单位面积,节省垫料和热能、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控制鸡白痢和球虫病的发生和蔓延。

目前,塑料育雏笼或机械化生产的定型育雏笼产品已到处有售,如上海金山农牧机械厂生产的塑料育雏笼为层叠拼装式,可拆开消毒,可另外配备加温系统,育雏时需要注意的是栅栏间隔较大,幼雏易跑出笼外,因此育雏前需用铅丝或其他材料加密,待2周龄左右时再拆去。北京市通县养鸡设备厂生产的育雏笼为组装式。每列笼子长×宽×高为400×60×175厘米,每组笼子长×宽×高为100×60×173厘米,每层笼高为32厘米,底层笼的底离地高度为23厘米,食槽可调高度为1.2、5、8、14厘米,笼门采食间距调节范围为1.8~4厘米,加热器功率为250W,控温范围为10~40℃,每平方米笼面可养雏鸡66只。在饲养中,要根据鸡体不断长大的情况经常作横向分群,即开始时用尽可能少的笼育雏,以后逐步分群到其他笼中。还要根据鸡龄及时调高食槽高度。另外,笼内各层均有控温仪,需将温度调至各

笼相近为止,以减少上下层笼温差过大而影响育雏效果。
中国农科院科技开发公司燕北畜牧机械厂生产的电热育雏笼由加热、保温和活动笼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可以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使用,活动笼数量可随意组装,分层控制温度,由六个独立结构的笼体组成一个单元。北京市畜牧机械厂生产的育雏笼外形尺寸是451.8×163.8×172厘米,可饲养0~2周龄雏鸡1200~1400只,2~4周龄雏鸡1000~1200只,4~6周龄雏鸡800~1000只,总功率1950W,电源电压220V。
(二)地面育雏
把雏鸡放在铺有垫料的地面上饲养的方法称为地面育雏,从加温方法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地下烟道育雏,煤炉育雏、电热伞或煤气保温伞育雏,红外线灯育雏及远红外育雏等。

1.地下烟道育雏
地下烟道是用砖或土坯砌成。地下烟道的结构形式多样,要根据育雏室的大小来设计烟道的形式,较大的育雏室烟道的条数要相对多些,采用长烟道,如果育雏室较小,可采用田字形环绕烟道。其原因都是通过烟道对地面和育雏室空间进行加温,以升高育雏温度。地下烟道育雏优点较多,首先是育雏室的实际利用面积大;其二是没有煤炉加温时的煤烟味,室内空气较为新鲜;其三是温度散发较为均匀,地面和垫料暖和,由于温度是从地面上升,小鸡腹部受热,因此雏鸡较为舒适;其四是垫料干燥,空气湿度小,可避免球虫及其他病菌繁殖,利于小鸡的健康,尤其对白痢的预防有较好的效果,一旦温度达到标准,维持温度所需

要的燃料将少于其他方法,在同样的房屋和育雏条件下,地下烟道的耗煤比煤炉育雏的耗煤量至少省三分之一。因此,烟道加温的育雏方式在中小型鸡场和较大规模的养鸡户较为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烟道时,烟道的口径进口处应大,往出烟处应逐渐变小,由进口到出口应有一定的上升坡势,烟道出烟处切不可放在北面,要按风向设计。
为了提高热效率和育雏室的利用率,可采用平顶天花板加笼育的方法。在管理上,天花板要留有通风出气孔,根据室温有害气体的浓度经常进行调节,必要时,应在出气孔处安装排风扇,以便在温度过高等紧急情况下加强排气。按育雏温度标准调节室温。

2.煤炉育雏 煤炉可用铁皮制成或用烤火炉改进而成,炉上设有铁皮制成的伞形罩或平面盖,并留有出气孔,以便接上通风管道,管道接至室外,以便排出煤气。煤炉下部有一进气孔,并用铁皮制成调节板,以便调节进气量控制炉温。煤炉育雏的优点是经济实用,耗煤量不大、保温性能稳定。在日常使用中,由于煤炭燃烧需要一段时间,升温较慢,因此要掌握煤炉的性能,要根据室温及时添加煤炭和调节通风量,确保温度不能忽高忽低。在安装过程中,炉管由炉子到室外要逐步向上倾斜,漏烟的地方用稀泥封住,以利于煤气排出,如果安装不当,煤气往往会倒流,造成室内煤气浓度大,导致小鸡煤气中毒。

在较大育雏室内使用煤炉升温育雏时,往往要考虑辅助升温设备。因为单靠煤炉升温,要达到所需的温度,要消耗较多的煤炭,在早春很难达到理想的温度。因此在具体应用中,用煤炉将室温升高到15℃以上,再考虑使用电热伞或煤气保温伞以及其他辅助加温设施,这样既节省燃料和能源成本,也能预防煤炉熄灭后温度下降而无法补偿的缺陷。
3.保姆伞育雏 保姆伞可用铁皮、铝皮、木板或纤维板制成,也可用钢筋和布料制成,热源可用电热丝或电热板,也可用石油液化气燃烧供热。伞内附有乙醚膨胀饼和微动开关或电子继电器与水银导电表组成的控温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按雏鸡日龄对温度的不同需要来调整调节器的旋钮。保姆伞的优点是可以人工控制或调节温度,升温较快而平稳,室内清洁,管理较为方便,节省劳力,育雏效果好。问题是要有相当的室温来保证,一般说来,室温应在15℃以上,这样,保姆伞才有工作和休息的间隔,如果保姆伞一直保持运转状态,将会烧坏保姆伞,缩短使用寿命;另外,如遇停电,温度会急剧下降,影响育雏效果,通常情况下,在中小规模的鸡场中,可采用煤炉维持室温,采用保姆伞供给雏鸡所需的温度,炉温高时,室温也较高,保姆伞可停止工作,炉温低时,室温相对降低,保姆伞自动开启工作。

这样在整个育雏过程中,不至因温差而影响雏鸡的健康,同时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饲料利用率。
4.电热板或电热毯育雏 原理是利用电热加温,小鸡直接在电热板或电热毯上取得温度,电热板和毯配有电子控温系统以调节温度。
5.红外线育雏 用红外线灯发的热量育雏。市售的红外线灯为250W,红外灯一般悬挂在离地面35~40厘米的高度,在使用中,红外灯的高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调节高度,雏鸡可自由选择离灯较远或较近处活动。红外育雏的优点是温度均匀,室内清洁。但一般也只作为辅助加温系统,不能单独使用,否则灯泡易损,耗电量也大,热效果不如保姆伞好,成本也较高,一个红外线灯使用24小时耗电6度,费用昂贵。停电时温度下降快,甚至使雏鸡冻死。

6.远红外育雏 是采用远红外板散发的热量来育雏。根据育雏室面积大小和育雏温度的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远红外板,安装自动控温装置进行保温育雏,使用时一般悬挂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高度。也可直立地面,但四周需用隔网隔开,以免小鸡直接接触而烫伤。每块1000W的远红外板的保暖空间可达10.9米?3,其热效率和用电成本优于红外线灯,并且有其他电热育雏设备共同的优点。
7.地下暖管升温育雏 其方法是在鸡舍建筑时,在育雏地坪下埋入循环管道,管道上铺盖导热材料。管道的循环长度和管道间隔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其热源可用暖气或工业废热水循环散热加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热量散发均匀,地面和垫料干燥,差不多所有的雏鸡都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对预防雏鸡白痢有较好的作用,可获得比较理想的育雏效果。利用工业废水循环加热,可节省能源和育雏成本,比较适用于工矿企业的鸡场。

(三)网上育雏
是把雏鸡饲养在铁丝网、特制的塑料网或竹帘上,网眼大小一般不超过1.2×1.2厘米。加温方法可采用热水、热气管、鼓热风或地下烟道等方法。网上育雏的优点是可节省大量垫料,鸡粪可落入网下,便于收集和利用,增加效益。此外,由于雏鸡不接触鸡粪和地面,环境卫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减少了鸡白痢、球虫及其他疾病传播的机会,还由于雏鸡不直接接触地面的寒、湿气,降低了发病率,育雏率较高。但要注意日粮中微量元素及矿物质饲料的配给,满足雏鸡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达到既节省成本,又提高育雏效果的目的。

(四)自温育雏
在农村中,大多数养鸡户因没有条件建造有保温和加温系统的育雏室,因此往往采用多种方法自温育雏,用具简单,各有特色。
1.稻草窝育雏 其方法是用稻草编成草窝,上口直径为50~60厘米,底面直径80~100厘米,可养100只鸡至2周,在稻草编制的窝底放上10厘米左右厚度的短稻草或稻壳,或锯木屑作为垫料,在窝的上口盖以棉被,棉毯以保温,进雏前可在垫料下放3~4个装满热水的盐水瓶,完全靠雏鸡散发的温度维持环境温度。每隔2小时,将雏鸡放出窝外喂食、饮水、运动半小时左右,再捉回窝内。要经常检查窝内的温度是否适宜雏鸡的生长发育,如果温度较高,则可掀去厚的覆盖物换上较薄的覆盖物,或掀开一些覆盖物以散发热量,或疏散鸡群密度降温;如果温度偏低,可将布毯换成棉衣、棉被等,或加大鸡群密度来提高窝内温度。值得提醒的问题是,如果温度偏低,加盖棉被时,要注意不可盖得太严实,以防闷死

雏鸡,反之如果窝内温度偏高,雏鸡羽毛潮湿,不能马上掀去布毯或被,要掀开部分,让窝内温度慢慢下降,使雏鸡羽毛逐渐干燥。
2.笆斗、纸箱和箩筐育雏 其方法和注意事项同草窝育雏。
3.土坑育雏
(1)地点选择:以选择干燥、通风、透光,保暖性能好的房子为宜。
(2)土坑设计:每100只雏鸡挖圆形土坑两个,其中一个为备用,坑的上口直径为60厘米,底径为75厘米,深50厘米,上口小下径大,坑壁稍为倾斜略呈弧形;土坑的排列应根据房子大小,是否利于操作和充分利用房子等而灵活掌握,一般靠房子的两边排列,中间留有运动场;坑底用稻草、米糠或干马粪加铺压实,坑壁可用旧报纸、麦秆、草帘以竹条固定;坑口可用草帘或布毯等物盖上,留直径25厘米大小的观察孔,观察孔平常用塑料布盖好,以便作观察和调节温度之用。

(3)管理:雏鸡下坑前1天,用火熏或药物熏蒸消毒。由于早春天气冷,温差大,刚出壳的雏鸡对土坑温度要求较严,过高易引起呼吸道病,过低易发生鸡白痢。因此在下坑后一星期要严格管理,特别注意温度的调节。如果坑温达不到要求,应给予热水瓶作加温之用。
自温育雏的方法很多,但都得利用自然物体的保温性和加盖覆盖物的保温性及调节鸡群密度来调节温度。其优点是节约能源,降低饲养成本,但管理上比较严格,避免雏鸡堆死和闷死,要做到早上看鸡的精神,晚上看鸡的食欲,休息时看鸡的睡觉,掌握好温度。自温育雏是比较原始的饲养方法,只适于小群饲养,有条件时尽可能采用如上所述各种人工给温育雏的方法,这样会获得更好的饲养效果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1: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center]


[center][left]
首先要决定饲养什么鸡种,对鸡种的基本性能和饲养管理要求有所了解,以便做好相关准备。一定要从可靠的种鸡场进鸡,时下伪劣产品较多,有些人利用人们对热门鸡种求购心切的心理,以假充真。要防止这一点,切忌从私人的鸡场购买商品代自繁的鸡,以免贪小便宜吃大亏。为此,掌握本书介绍的蛋鸡良种繁育体系的知识十分必要。
其次要选好育雏季节。鸡场规模较大,不可能一次育雏,要分批进行,做到全年均衡生产,不存在季节性的问题。作为专业户饲养,数量不多,一般选在春季育雏为好,这样秋天产蛋,冬春季正值产蛋高峰期,蛋价较高。但春季育雏,早春气温低,保温所花燃料费用多,育雏人员昼夜都得看护,消耗人力大。春季育雏的鸡病种类较多,雏鸡处于日照渐增的时期,光照不好控制。秋季育雏气温较适宜,保温所费燃料少,雏鸡处于日照渐减的时期,与雏鸡所需光照时间相一致。秋季天气渐凉,鸡病较少,但是产蛋鸡的高峰期正值夏天,难以达到较高的产蛋高峰,高峰期也较短,而且蛋价也相对较低。所以,选择育雏时间,要从实际出发。

鸡种选好了,育雏时间也定了,就要开始做好育雏的各项准备工作。

最重要的工作是对鸡舍和一切饲养用具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毒,检查通风、保温设备是否符合要求。育雏舍和用具最好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熏蒸前将各种饲养用具置于育雏室内。(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毫升和高锰酸钾14克,先将高锰酸钾放入金属容器内,然后倒入福尔马林液。操作时带上口罩和穿好防护衣服,倒入福尔马林液后迅速离开)。熏蒸前一定要把窗户密封好,堵住通风孔,熏蒸操作完毕,人出来后立即关门,封闭24~28小时,然后打开门窗将剩余的甲醛气体排除干净,鸡舍就可使用。熏蒸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甲醛气体,有极强的杀菌能力。熏蒸是最有效的消毒方法,在养鸡场中已被普遍采用。

进雏前1~2天对鸡舍进行升温预热,检查供热是否有效,地面平养雏鸡,要铺上5~10厘米厚的干洁垫料。进雏前1~2小时把鸡舍的温度升至育雏所需的要求,饮水器内预备好0.1%的高锰酸钾水或5~8%的糖水。开食所用的饲料运到育雏舍,落实好育雏人员白班和夜班交接班制度,准备好必要的育雏记录本或表格,所有这一切都准备完毕,就随时可以接雏了。再把雏鸡的药品准备好.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接运雏鸡
[/center]


[center][left]
    接雏前雏鸡必须注射马立克疫苗,但不可同时(或疫苗注射后12小时内)注射抗生素,一是防止对疫苗有影响,二是防止抗生素剂量掌握不准,导致大批死亡。
    如果本场孵化雏鸡,注射完疫苗后就可接到育雏室,不要等到全部出雏完毕才接,这样可防止因孵化车间温度低而使雏鸡着凉或失水。如果从外场接雏,要按孵化场的通知,提前到达接雏地点。因为有时候出雏时间可能提前或推迟半天。及时把雏运回,防止雏鸡开食过迟而影响成活率。长途运输超过一天的更要按时出发,防止途中出现意外。雏鸡不能及时运回将影响育雏成绩。

    要选择绒毛光亮,叫声清脆,握在手中挣扎,眼有神,反应灵敏,脐部愈合好的雏鸡。长途运输要按每80~100只装进分成四等份雏鸡盒中。夏天装80只,冬天装100只,雏盒用过一次后要烧毁,不可再用,以免传染疾病。装雏前运输工具要消毒,装雏时雏鸡盒之间要有通风的间隙,夏天更要注意。切忌用敞蓬车运雏鸡,运雏车内空气要新鲜,车内严禁吸烟。途中要经常注意观察雏鸡盒是否歪斜、翻倒。不要急刹车,道路不平要开慢些、稳些,防止颠簸。热天,每走1~2小时,最好停车把雏鸡盒上下层调换一下位置,以防过热把雏鸡闷死。如果雏鸡张嘴、叫声嘈杂,这是过热的表现,要注意通风。冬天,如果发现雏鸡打

堆,唧唧鸣叫,说明过冷,要适当加盖防寒物,但一定要注意通风,除突发事故外,都不能让风直吹到雏鸡身上。运雏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4点为好,炎热的夏季要避开中午,冬春季尽量在晴天中午接运为宜。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1: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center]雏鸡的饮水与开食
[/center]

[/center]
[center][left]

雏鸡进入育雏室,雏盒要散放,特别是夏天如果堆放在一起,容易闷死雏鸡。先将雏鸡盒散放在室内歇息10分钟左右,再清点雏鸡,放进育雏器或育雏伞下。清点雏鸡的同时将途中死亡和受伤的雏鸡挑出来。
进雏后,先让雏鸡饮温水2~3小时,最好供5~8%糖水12小时,实践证明这一措施能使第一周的雏鸡死亡率大为减低。育雏舍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60%~70%,这样能缓解雏鸡的失水。饮水的温度以15℃左右为宜。
雏鸡经过3小时充分饮水之后,开始投喂饲料较为理想,这就叫做开食。头1周把饲料撒在纸上或平盘上。每天换纸一次或洗盘一次。雏鸡要喂优质的配合饲料,饲料干喂或稍为拌湿投喂均可。开食初期,可能只有一部分雏鸡啄吃饲料,这些雏鸡一般是最早孵出的。大部分雏鸡都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卧息,睡醒后的雏鸡就会慢慢地仿效正在吃食的雏鸡学着吃料。除非是病弱的个体,从本能出发雏鸡有饥饿感时就自然寻找食物,一般一天左右全部雏鸡均能学会吃料。

头两天要24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为40~50勒克斯。较亮的灯光有利于雏鸡熟悉环境和更快地学会饮水、吃食。喂料要少给勤添,让雏鸡自由采食,这样所有的雏鸡都有机会吃到所需的饲料。要注意经常保持饮水器中有水,如果每次添水以后一小时内发现饮水器中已没有水,说明饮水器数量不足,就得增加饮水器,或者及时添水。1周以后可用食槽装料喂雏鸡。
应注意食盘、食槽的清洁,因为刚开食时雏鸡常边吃料边排粪。每次添料时要清除纸上、盘上的粪便,饮水器每次换水时清洗一下再加水。任何情况下不能让雏鸡缺水,否则每次加水时雏鸡蜂拥而上抢饮,一是把绒毛弄湿,二是互相挤压、易发生踩伤和踩死的现象。

[/left]
[/center]


[center][left]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育雏舍小气候及其控制
[/center]


[center][left]
    鸡舍中的小气候主要是指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风速等环境因素。
    初生雏鸡体温比成年鸡要低,稀短的绒毛保温能力较差,采食量小,1周以后体温才逐渐升至接近成年鸡的水平,要到3周以后体温才能稳定下来。在此之前雏鸡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温度过低,或忽冷忽热,容易受凉造成拉稀。因此,根据日龄为雏鸡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对雏鸡特别是头几天雏鸡的正常生长和成活十分重要。
    头两周育雏舍的温度起码不能低于24℃。
    头3天雏鸡周围的温度要在33~35℃之间,4~7天温度32~33℃;以后每周降低2~3℃;到第六周降到18~20℃。给温情况主要看季节、育雏方式、供热设备、鸡舍保温性能、饲养密度、雏鸡的强弱等。一般冬季和早春温度要高些,维持时间要长些;夏天和初秋温度可低些,给温时间短些。不管怎样,第一周的温度一定要高些,而且任何情况下不能使温度大起大落。在保持适宜温度的前提下,提供较高的局部温度较为理想,因为在此情况下,壮雏、弱雏均能寻找到最适宜的环境温度。

第一周平养的雏鸡,要用隔板把雏鸡圈在热源附近,以利保温。笼育的雏鸡可放在高层,因为高层的温度比下层要高2~3℃。随着开食和日龄增长,雏鸡体温上升,羽毛丰满,采食量增加,体温调节机能增强,可以把隔板撤去。上层笼的雏鸡借免疫之机向下层疏散。
测量温度,不论平养或笼养,均以与雏鸡同一水平的高度为准。
育雏温度是否适宜的客观指标,是雏鸡的行为状态。凡有经验的饲养人员都不需看温度计,而是以观察雏鸡的状态来调节温度的。通常通过仔细观察雏鸡状态,可以判断育雏舍温度是否适宜。例如:雏鸡群挤在热源附近,颤抖,发出阵阵怕冷的唧唧声,很少去吃食,就表明温度低,应尽快升温;如果雏鸡远离热源、张嘴、饮水频繁,就表明温度过高,应设法降温;如果雏鸡均匀分布静卧,睡姿伸腿伸头,呼吸也很有节奏,或者雏鸡轮番吃料而伴有欢快的鸣叫声,说明温度很适宜。

给温时要掌握的原则是:大风、降温的天气要高些;雨、雪天要高些;夜间比白天要高些;免疫、断喙后的一两天要高些;发病时要高些;日龄小的比日龄大的要高些;总之,要灵活掌握,见机行事。
人们往往只注意温度而忽视湿度。高温条件下,雏鸡呼吸强度大,失水较多,光靠饮水远远不够。高温低湿,雏鸡的绒毛容易发干,干乱的羽被必然使雏鸡的保温能力降低。随着日龄增大,雏鸡的绒毛开始脱换,活动量也加强,在干燥环境中,搞得鸡舍内尘埃、绒毛四处飞扬,容易使雏鸡得呼吸道疾病。为使雏鸡保持水灵的羽被,应通过洒水或炉子上放水盆等措施来调节相对湿度。一般来讲,舍内相对湿度不要低于40%,也不要超过70%,因为高湿情况下雏鸡散热、呼吸都困难,而使鸡舍内的器具潮湿,铁器生锈,粪便发臭,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夏天容易孳生蝇蛆。过湿的的垫料,容易引发球虫病。

人们也往往注意保温而不重视通风。这确实是一对矛盾,雏鸡长得快,代谢能力强,每天排出大量的水分、二氧化碳,粪便发酵分解出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如果不适时进行通风换气,不仅氧气不足,而且大量的有害气体对雏鸡的眼睛和呼吸道都有强烈的刺激,长时间的作用会对雏鸡的健康有影响,因此,无窗鸡舍要定期开风机通风换气。有窗鸡舍要根据密度大小、温度高低、天气的阴晴、风力大小、有害气体气味的浓重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开关门窗的次数、时间长短,以达到既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又能保持适宜的温度,这样雏

鸡才能健康生长。

育雏、育成期间的光照控制对将来利用光照刺激母鸡产蛋十分重要。因此,20周龄之前掌握光照的总原则是:绝对不能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光照强度,即光照时间宜短不宜长,强度宜弱不宜强,这就是对育成鸡光照的共识。
至于光照方案,有窗鸡舍,除头两天23~24小时光照外,从第三天起至第二周采用15小时光照,以后就采用自然光照直到20周龄。无窗鸡舍,头两天23~24小时光照,以后采取渐减光照。如何实施渐减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国外不同种鸡公司采用不同的光照方案(表5?1),都收到良好效果。

表5-1 国外育种公司育雏光照制度 (单位:小时)

周龄    星杂288     星杂579     海赛克斯褐

1-3天   23             23                23
1            9               8               23
2            9               8                 15
3            9            8               12
4           9               8                  7
5            9              8                  7
6            9              8                  7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雏鸡的饲养管理
[/center]


[center][left]
    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管理技术是温度的调控问题,其重要性及调控方法上面已经作了介绍。即使有自动控温装置,饲养人员也要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鸡群,注意温度是否适宜。特别是后半夜自然气温最低的时刻,也是值班人员最容易打瞌睡的时间,稍有疏忽,炉火熄灭,温度下降,雏鸡自然扎堆,就可能造成受凉感冒、甚至踩伤或窒息死亡。雏鸡受凉特别是头几天的雏鸡可能出现拉稀糊肛。拉稀的重要原因,许多人认为是鸡白痢,其实拉稀并不都是鸡白痢造成的。
雏鸡育雏阶段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第一周末比出壳时体重增长1倍,2周时增至3倍,3周龄时增至5倍。雏鸡增重这么快,全靠采食饲料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在育雏阶段采取自由采食的制度,也就是食槽里经常保持有一定数量的饲料(表5?2),让雏鸡随意啄食。目的是让雏鸡吃得多,长得快,为今后的正常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雏鸡采食量很少,消化能力又强,如果限制采食时间,强者抢吃,霸占地盘,弱者总吃不上食,这势必影响全群鸡的整齐度。在鸡群规模大,食槽数量又有限的情况下,不采用自由采食方法,鸡群肯定发育不均匀。所以,提供足够的食槽和水槽,让雏鸡都能同时有机会吃食和饮水,是最理想的。

    育雏期间每只雏鸡平均应有食槽位置2.5厘米,饮水位置1.5厘米。否则就会影响到雏鸡的自由采食和饮水,导致雏鸡生长发育不均匀,鸡群越大就越应保证所需的食槽和水槽。
采用自由采食制度,不等于把饲料添得满满的,而是把一天喂料的数量分多次添加,让雏鸡随时都能吃到饲料。少喂勤添,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又能促进鸡的食欲和群势整齐,降低死亡率是降低饲养成本的重要途径。


表5-2 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各周龄大致给料量 (单位:克)
周 龄                白壳蛋鸡                     褐壳蛋鸡

              每只每日给料 体重范围        每只每日给料   体重范围
1              10~11       50~70            11~12       80~100   
2               16         100~140           24          130~150  
3               19         160~200           29          180~220  
4               29         220~280           35          250~310
5               38         290~350           40          360~440  
6               41         350~430           45          470~570      

    随着日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雏鸡的个体也不断增大,要及时变换食槽的大小和高度,否则容易浪费饲料。迄今为止,育雏阶段饲料浪费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理想的解决,原因是雏鸡生长发育快,食槽的规格难以适应雏鸡的要求,因为不可能每隔几天就换一种规格的食槽,而将就使用势必要出现饲料浪费的问题。当然使用雏鸡颗粒料要好些,但饲料成本又稍高。
随着雏鸡的生长发育,要及时调整和疏群。因为密度过大,鸡群采食拥挤,活动的空间也小,不利于鸡的生长发育。笼育雏鸡每只应占面积100~150平方厘米,平养雏鸡应占面积400~450平方厘米。笼育刚进雏时,从保温角度考虑,头10天可把两层的雏集中一层,当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时再一分为二散开。平养时逐渐扩大地盘。利用疏散鸡群的机会,把强弱雏分开,较弱的雏置于温度较高的部位,以利于它们的生长发育。及时调整鸡群,能使雏鸡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吃食、饮水的位置也要增加。

    不管孵化条件多好,总会有一部分后出的弱雏,即使在接雏时把明显的弱雏剔除了,但由于遗传原因和育雏过程中管理不善,也总会出现一定数量发育落后的弱雏。有病的弱雏理所当然要淘汰掉,发育落后、体质较差的雏挑出来放在一起,加强饲养管理,使其生长发育迅速赶上来。不合理的密度、食槽水槽不足、温度不符合标准,这是人为造成弱雏的重要原因。
初生雏换羽是有一定顺序的,第一周主翼羽和尾巴先长出来,第二周肩部和胸侧的羽毛脱换,第三周是靠尾部的背上和嗉囊的部位,第四周颈部绒毛脱换,第五周为头部和腹部,第六周胸部,第一周轻型品种鸡已有完好的羽被了,而中型品种鸡则要晚1~2周才有完好的羽被。

    研究表明,凡5周龄以后头颈部绒毛尚未脱落的雏鸡,均属发育落后。这种雏鸡在鸡群中占20%左右,绒毛脱换晚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差,应加强保温。这种雏体重也较轻,主翼羽和尾羽都较短,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也差些。因此,根据雏鸡绒毛脱换程度,可以判断雏鸡的大致日龄。同时也可看到雏鸡的整齐度和饲养管理水平。
饲养人员要加强对雏鸡的观察。通过喂料的机会,察看雏鸡对给料的反应、采食的速度、争抢程度;每天查看粪便的形状与颜色;观察雏鸡的羽毛状况、雏鸡大小是否均匀、眼神和对声音的反应;有无打堆、遛边的现象;注意听鸡的呼吸有无异音,检查有无死鸡,一旦发现病情立即向兽医报告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1~20日龄是雏鸡死亡的高峰时期,约占死亡数的50%以上。死亡主要原因多为育雏温度不适宜、鸡白痢、球虫病、鼠害以及人为因素等。一年当中,早春死亡主要是低温、白痢造成的,夏天死亡率最高,主要是湿热、球虫病、饲料发霉变质中毒引起的。一般来讲,5月份雏鸡死亡率最低。
育雏期间要及时进行法氏囊疫苗、新城疫苗、鸡痘苗的免疫接种。千万不要错过免疫时机。经常进行带鸡喷雾消毒,防疫前后应停止使用消毒药物2天。
在注意保温的同时要适当通风换气,如果人在鸡舍中感到沉闷、气味难闻,一定是通风不好,要及时通风。要注意及时清粪,每天打扫卫生,保持舍内清洁。

    在预防鸡白痢、球虫病等给药时,一定按规定用药,千万不可超量,以防药物中毒,也不可用用停停,每种药的使用,要坚持达到疗程。
要及时实施断喙。为防止鸡群出现啄羽、啄趾、啄肛、啄蛋和防止勾撒饲料,蛋用鸡必须断喙。手术时间以7~10日龄为好,这时易于操作,伤口容易止血。断喙时用断喙器将上嘴1/2,下嘴1/3切掉,切口出血部位一定要烙烫到止血的程度,操作时将雏鸡握在手中,姆指按住头部,食指轻压后拉咽喉。断喙后食槽中饲料要充足并断水一小时。接种免疫后不要紧接着断喙,不然会给雏鸡造成过渡应激。断喙前后一两天可在饲料中加维生素K?3(4毫克/千克),有利于凝血,加抗应激药物,以防应激。

    育雏期间雏鸡成活率应在92%以上,雏鸡发育均匀,群势整齐。育雏期末应随机从鸡舍不同部位抽测50~100只雏鸡称重,以检查体重是否达到该鸡种的标准体重和判断鸡群是否整齐,这是育雏成绩好坏的主要标志之一。
    搞好育雏期的记录工作。每育一批雏鸡,应有必要的记录,诸如进雏日期、鸡种名称、进雏数量、温度变化、死亡淘汰数量及其原因、耗料量、投药与免疫日期、异常情况等等。这种必要的日常记载工作,有利于分析问题和对育雏工作的检查,也便于总结经验与教训。这对初学养鸡的人员来说,是积累资料和增强分析能力的好办法。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搞好防疫,适时接种疫苗
[/center]


[center][left]

    规模较大的鸡场,育雏饲养人员最好是吃、住在育雏室,不与外界鸡群或本场其他鸡舍的鸡群接触。如果外出,回来必须换鞋,换工作服,洗手消毒后才能进育雏室。农户养鸡人员不要互相串门,发现本村或附近发生鸡传染病时要加强防范、消毒。应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适时接种疫苗。
在10~14日龄用新城疫Ⅱ系苗或Ⅳ系苗滴鼻,同时用鸡法氏囊苗饮水或二种苗同时饮水。如过早接种,疫苗会被雏鸡体内的母源抗体中和,不能刺激产生足够数量的有效抗体,免疫效果不可靠。雏鸡在3~5周龄接种鸡痘苗,预防鸡痘。鸡痘鹌鹑化弱毒苗临用时稀释50倍,用消毒过的笔尖蘸取疫苗,在鸡翅下无血管处刺种1~2下(1月龄内刺一下,其后刺二下),免疫期为5个月。凡刺种的雏鸡翅下,应在刺后7~10天抽查,看刺种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结痂,如无这些变化应补种。出雏后24小时内必须接种马立克疫苗(通常在孵化单位进行),二十日邻后接种一次,效果较好。另外有条件时在4~5日龄用传支H??120?苗饮水或滴鼻,6周龄再一次用传支H120苗饮水免疫。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胚胎病和孵化不良所引起的疾病
[/center]


[center][left]

    鸡的幼雏期(0~4周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营养要求高,对疾病抵抗力弱,常常发生各类疾病甚至死亡。现将雏鸡发病及死亡原因与对策综述如下:
一、胚胎病和孵化不良所引起的疾病
禽胚的营养不良几乎全是由于对亲代(种禽)的不合理饲养所引起的。在用非全价的饲料喂养母禽时,卵黄成分即发生明显差异,不能满足卵细胞和胚胎继续发育的需要,从而造成禽胚生命力和抵抗力的降低,甚至死亡,即使出壳也影响雏禽健康,雏禽的许多疾病实际上在胚胎发育阶段就已经发生。

(一)营养性病害
常见的有维生素缺乏症,特别是维生素A、K、E、B1、B2及B12的不足;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足,主要的是钙、磷不足或不平衡,微量元素锌、锰、硒等缺乏;蛋白质及氨基酸(精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等)缺乏;某些营养在特定环境下严重缺乏。
(二)传染性胚胎病有从母体进入蛋中传给后代,常见的有白痢病、副伤寒、败血霉形体病、螺旋体病、马立克病等;有通过破损、甚至不破损的蛋壳从外源侵入蛋内的,常见的有葡萄球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副伤寒杆菌及许多霉菌等,主要在种蛋的收集、贮存、运输或产蛋箱和孵化器中侵染污物而发生。这些微生物可引起胚胎残废或出壳后发病,可见雏鸡发生脐炎、白痢病、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等。

(三)孵化不善致使雏鸡体弱多病
孵化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换气不足,致使胚胎出壳过早或过迟,孵化率在50%~60%,雏鸡体弱,造成易患各种病而大批死,这种鸡往往体小、卵黄吸收不良、脐环未愈合,精神差、站立困难,多在育雏5日内死亡。
这些先天和后天感染的疾病在胚胎期实难确诊,只能作些综合性措施:①给亲代种鸡喂全价饲料;②提高种鸡饲养管理水平;③做好种鸡的防疫卫生工作;④在集蛋、运输、贮存、入孵等过程中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避免蛋壳污染;⑤在选种中淘汰劣质种鸡,切断其劣质遗传基因;⑥加强孵化期间的管理,“看胎施温”使胚胎正常发育,按期出雏。

(四)消毒不严格造成脐部感染
孵化器、育雏室、种蛋及各种用具等消毒不严,存在各种细菌,如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可因脐孔闭合不好而侵入卵黄囊,造成感染发炎,即脐炎。可见其腹部膨大,脐部潮湿肿胀,有难闻的气味,因毒血症而死亡。死后剖检可见未吸收的卵黄及卵黄囊扩大,卵黄呈水样或棕色水样,囊体易破裂,此病有50%死于育雏头3天,92.3%死于10天以内。
对种蛋、孵化器、育雏室及各种用具作严格消毒是预防发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消毒的最好方法是福尔马林熏蒸,对刚出壳雏鸡可用1个标准浓度,种蛋用两个标准浓度,其他器具用3个标准浓度熏蒸消毒(每立方米容积用14毫升福尔马林、7克高锰酸钾混合,就可获得一个标准浓度)。其次可用碘化钾15克溶于1升水中,将蛋侵入0.5~1分钟;或者侵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呈樱红色为准),须注意溶液温度应较室温为高,否则溶液能通过蛋孔进入蛋内,亦可用红霉素浸种蛋,还能消灭蛋内的霉形体,可获得健康雏鸡。

(五)预防白痢病等细菌性疾病
雏鸡病因分析表明,在种鸡未经鸡白痢检疫和淘汰阳性鸡的情况下,感染该病的死亡率约占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死亡于白痢病的雏鸡中,有87.9%死于第1周。若孵化期间各环节消毒不严,在种蛋或鸡胚阶段即感染此病。
    预防雏鸡白痢的方法,除定期对种鸡进行白痢检疫,严格淘汰阳性鸡,种蛋进行熏蒸消毒外,同时必须在3周龄前的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还有禽副伤寒、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均可用青霉素、痢特灵、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药品防治。
购买雏鸡前要先了解一下种鸡场和孵化厂的情况,一定要订购那些防疫卫生消毒严格并做过白痢检疫的种鸡场孵出来的雏鸡,这样才能保证鸡群从一开始就有个良好的健康基础。如果雏鸡是来源于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种鸡场和孵化厂那就会给雏鸡的健康带来无穷的后患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饲料单纯、营养缺乏症
[/center]


[center][left]

    农家育雏,通常认为只要吃饱就行,因而多以自己生产的玉米、小麦、大麦、稻谷及粮食加工的副产品,或剩饭加些野菜等青绿饲料为主。饲料品种单一、缺乏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饲料,用后易患各种营养缺乏症和其他传染病,死亡率增高。
农户养鸡常见缺乏症有以下几种:
(1)蛋白质或氨基酸缺乏 表现为生长缓慢,采食量减少,体质衰弱。如稻米、玉米为主的饲料中缺乏蛋氨酸,其他谷类和棉子饼、花生饼等为主的日粮中缺蛋氨酸和赖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严重缺乏时可见色素沉着减少,羽毛蓬乱,逐渐消瘦而死。

(2)维生素缺乏 最常见的是维生素A、D、E、B1和B2的缺乏,通常在2~3周龄出现症状。缺维生素A逐渐发育迟滞、衰弱、毛乱、翅垂,并发生眼炎和鼻炎等;维生素D3缺乏则发育不良,喙、骨软弱并易弯曲,腿脚软弱无力和变形等;硒、维生素E缺乏可引发脑软化症、渗出性素质症和白肌病,表现出运动失调,腿、翅不全麻痹,饮食行动困难,皮下组织水肿;维生素B1缺乏,多突然发病,症状为厌食、步态不稳,继而肌肉麻痹,鸡特征性地坐在其屈曲的腿上,头缩向背后呈“望星”姿势;B2缺乏,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继而腹泻,翅膀下垂,皮肤干而粗糙,其特征性症状是无论走路或休息,脚趾都向内卷曲。

(3)矿物质缺乏 钙、磷缺乏与饲料中含量不平衡及维生素D3缺乏密切相关,其症状与维生素D3缺乏相似,常患佝偻病。锰、锌缺乏可见病鸡胫关节粗大,扭转或弯曲,严重时腓肠肌腱从其踝部滑脱下来,称脱腱症。硒缺乏,羽毛生长不良,影响脂肪消化,胰腺萎缩,患白肌病。硒与维生素E对渗出性素质病和白肌病的预防有互为补充的作用。我国很多地区土壤中缺硒,必须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硒的化合物(亚硒酸钠)。
营养缺乏的特点是先为少数鸡出现症状,逐渐增多,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较高,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则大批死亡,损失很大(3~4周龄死亡最多)。

    营养缺乏原因是:配方不合理或不按规定配方生产饲料造成日粮中某种养分含量低,缺乏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类;使用某些腐败变质的饲料,使某些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而不能吸收,还阻碍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还有的是由于缺乏财力,主观想节省,没有营养学知识或缺乏饲料和营养的全价观点,不知道在饲料中添加这些物质。大批死亡时还误认为是某种传染病;也有偶然疏忽、忘记加入添加剂,或饲料长期贮存使维生素类丧失活性;某些特定环境的改变,如从平养改为笼养、品种改变;各类应激,如高温、搬迁、发病等,加上日粮,环境和遗传及其他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机体代谢失调,家禽就可能出现某些养分缺乏症,

    致使雏鸡发育缓慢甚至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雏鸡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力弱,对毒性敏感。因此,要求饲料体积小而营养丰富,常以精料为主进行配制,不能用混有异物或霉变的饲料。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迅速,各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饲料厂。饲养雏鸡一定要购买雏鸡全价饲料,以保证雏鸡有丰富的营养,也可以购买预混料或复合维生素添加剂,按推荐的配方自己配料。如果是自己配料,6周龄以前的雏鸡饲料中粗蛋白质水平不应低于18%,代谢能2850千卡/千克。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的是
雏鸡发病及死亡原因的分析与对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育雏温、湿度不平稳
[/center]


[center][left]

  农家饲养雏鸡,多数没有条件建育雏室,而用硬纸箱、塑料盆、稻草或柳条编制的草窝、箩筐等作育雏时的保温设备,温度难以掌握。一般都偏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低温时间稍长就可能冻死、或引发感冒和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有的强调保温,空气不流通则极易闷死;还有用灯泡(60W以上)供温,因温度过高而热死。还有的育雏时温度过高,湿度不够,常引起雏鸡脱水,脚爪干瘪,偶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时又易发生感冒而患呼吸道病,生长发育迟滞,死亡率增高。除上述原因外,农家饲养死亡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纸箱和草窝等与吃食的场地内外温差太大。可见,雏鸡既怕热,又怕冷,对温度要求严格。通常第一周龄温度:蛋用种32~31℃,肉用种鸡33~32℃,肉用仔鸡35~33℃,其后每周逐渐下降2~3℃,直至6周龄的23~20℃为宜。特别在最初2周,要求舍内或育雏器内温度高低适合、平稳均衡,切忌忽高忽低地剧烈变化。
    总之,不论春、夏、秋、冬,育雏期间要根据雏鸡行为反应,看雏施温。到3周龄后可把育雏室温度作24、20、18、12、15、20(℃)以上的温度变化,让雏鸡在变温条件下进行锻炼;4周龄后,在气温与室温相近的情况下,常把雏鸡放到运动场自由活动。并在运动场上吊些青菜类,使雏鸡作跳跃啄食。这样除有调节室内空气的作用外,雏鸡在变温条件下也增强抗异能力,同时又适应了小鸡活泼好动的习性,还可以沭浴充足的阳光,这对生长发育大有好处。但须注意,第一次应选风和日暖的天气,时间要短(15~30分钟),此后逐渐延长。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适时饮水,以防脱水
[/center]


[center][left]

    雏鸡脱水表现为体重减轻,脚爪干瘪,脚爪抽搐,羽毛无光泽,眼睛下陷,最后衰竭死亡。一般大群饲养死于脱水达9.93%,其中一些因注射疫苗、运输以及一些准备工作不够细致,使雏鸡开食的时间过晚,鸡体过分失水。有些是加喂水时雏鸡不会饮水,或因拥挤使饮水不及时,体弱者就瘫软倒毙。因脱水死亡的有64.9%死于第1周。为此,要尽早先喂水后开食。使雏鸡尽早熟悉饮水槽位置。如果是采用乳头饮水器饮水时,要人工触摸乳头教会雏鸡饮水。有人认为一周龄内的小鸡不能饮水,怕小鸡拉稀,这没有科学道理。水要保持新鲜、不断。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有病早治,减少死亡
[/center]


[center][left]

     地面平养时雏鸡到15日龄后就要预防球虫病,这是对鸡危害最大的主要寄生虫病。急性暴发时大批死亡。如果当雏鸡养到15~45日龄时,正逢雨水较多季节或温暖潮湿的环境,就有利于球虫卵囊的发育则最容易诱发球虫病流行。而饲养密度大,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和B族,饲养管理又差,都是发生球虫病的诱因,必须用药物预防,发生球虫病后要尽快治疗。
(1)氯苯胍(罗本尼丁)在饲料中混合30~60毫克/千克饲料;
(2)球痢灵(硝苯酰胺)在病鸡料中按0.0125%~0.025%;
(3)球虫宁(增效嘧啶)在鸡料中拌入万分之一;

(4)中药可用常山、柴胡合剂,以常山0.5千克,柴胡0.2千克的比例,加水5千克煎汁,1月龄雏鸡每只喂5~10毫升,连用3天。
(50“马杜霉素铵”是我国近年新开发的高效球虫杀灭剂,商品名“抗球王”,对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效果显著,用量可根据厂家产品说明,均匀地添加在饲料内。
用抗球虫药时应注意:称量准确,拌混均匀,才能避免中毒;应常更换用药或调换新药,防止产生抗药性。随着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应用免疫技术防治球虫病。
这里再向养鸡专业户介绍一种用药简便,易购、不会发生药物中毒的预防方法。饲喂方法有两种:

(1)雏鸡1月龄内用大蒜切细按5%拌料,1~2月龄用青霉素按每只3000单位兑水,然后一半水拌料,一半水饮用,饮用水在2小时内用完。若已发病,第一次可按2000~3000单位/只肌肉注射,其后仍按此拌料与饮水。
(2)用痢特灵0.025%的比例拌料,至2月龄(1月龄仍喂些大蒜)。即可预防白痢病和球虫病及其他细菌性疾病。同时大蒜还可促进食欲,含有一些营养物质促使雏鸡健康生长发育。
防止白痢和球虫病更主要的是在高温高湿季节要保持鸡舍清洁干燥,经常消毒,保持通风换气。
禽出败亦是鸡常见急性传染病,有时鸡群中偶见死鸡,或见鸡精神萎顿,独立一隅,闭眼打瞌睡,毛松翅垂,常把头插入翅膀内;鸡冠青紫色,排灰黄或绿色稀粪,1~3天即死,有些人误认为是鸡瘟,要尽快治疗,控制病情:

(1)每天3次,一次每只1~2万单位青霉素肌注;
(2)以0.4%土霉素拌料,连喂3~5天;
(3)磺胺类药物0.5%~1%拌料内服,连用2~3天。
当然,3种方法不要同时使用,每种结束后再用另一种是允许的。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2: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严防中毒死亡
[/center]


[center][left]
    用各种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有时因计算用药量的错误,剂量过大,造成中毒;大群治疗时药物与饲料必须拌和均匀,应先以少量粉料拌匀,再按1∶10或规定比例逐步扩大要求的含量;放入饮水中的药片必须充分磨细,以免药物沉淀在饮水器的底部,造成摄入过量;不溶于水的药不能用饮水给药。在服药期间要注意观察鸡的反应,发现有中毒迹象,应立即停药。急性中毒发病很快,病雏精神萎糜,有的呈现兴奋不安,鸣叫、口渴、不食,随后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扭颈、翅膀僵硬、旋转、无目的的振翅飞行,以及角弓反张等;最后倒地不起、震颤痉挛性抽搐死亡。严重者仅10分钟,发病时间较长者也不过10多小时死去。也有雏鸡因误食了施用过有机磷农药的菜、谷物、或污染农药的沟水等而发生有机磷中毒,造成死亡的;不能在刚施用过农药的田里采集青料或放牧。多数农药中毒为急性,来不及治疗即死亡。所以,养鸡农家要认真做好农药的保管、贮存和使用;平时治病不知药名和用量不清时绝不能乱用;咸鱼粉要根据含盐量决定补给量;不能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这些如有疏忽均可发生雏鸡中毒事故。

[/left]
[/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6-27 13:17 , Processed in 0.10276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