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8|回复: 0
收起左侧

第五章 脏腑辩证(1)

[复制链接]

论坛顾问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勤劳奉献奖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山西
发表于 2017-2-7 09: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西临汾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21-8-19 10:11 编辑

                                            第五章   脏腑辩证(1)

    脏腑辩证是把“八证辩证”、“病因辩证”和脏腑学说结合起来,以研究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脏腑功能失调及其所表现的症候为依据、而进行辩证的一种方法。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其它脏腑所出现的功能紊乱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性,从而确立治疗原则选方用药,以达到治愈目的。

                   一、 心与小肠证治

(一)心气虚及心阳虚
1、主证共同症候是心悸(ji心跳),怔忡(怔zheng、发呆、发愣;忡chong、忧心忡忡),动则尤甚,气喘自汗,腹胸下浮肿,耳鼻不温。不同症候是:心气虚兼见口舌淡白,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兼见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严重者神识昏迷,汗出如桨,四肢厥冷,口唇青紫,脉数而散乱或脉微欲绝。
2、证候分析:久病体虚,损伤心气,心阳、心力不足,功能减退为主要病机。心气虚及心阳虚,心神不能自主,故心悸怔忡(chong);动则耗气、故心悸怔忡尤甚;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失温养,不能纳气,故气短而喘;心阳不敛(lian)心液,故易自汗;心鼓动无力,血淤不通,液溢肤腠(cou),故胸腑下浮肿;心鼓动无力,气血不能充盈于脉,故口色淡白,脉细弱,气来不匀,则脉现结代。
   心阳虚,阳气不能外达故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甚者肢体厥冷,口唇青紫;心阳虚极,阳气外脱,心液随阳外溢,则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神识昏迷,脉数而散乱或脉微欲绝。
3、治则:益心气、温心阳、安心神。
4、方药
(1)心气虚宜用养心汤(党参、黄芪、炙(zhi烤)甘草、茯苓、伏神、川穹、当归、柏子仁、枣仁、半夏、远志、五味子、肉桂)。
(2)脉结代宜用炙甘草汤(炙甘草50克、大枣10个,阿胶50克、生姜35克、党参100克、生地200克、桂枝40克、麦冬50克、麻仁100克,加酒100毫升、冲化阿胶服)
(3)心阳虚宜用四逆汤(附子、干姜50--100克,炙甘草50克、水煎服)

(二)心血虚及心阴虚
1、主证:共同证候为心悸、躁动易惊,脉细弱。不同证候:心血虚者兼见口舌苍白,脉细弱,而心阴虚者见午后发热或低热不退,盗汗、口红,舌干尖赤,口舌生疮,脉细数。
2、证候分析:劳逸过度易伤心血,心阴或饮喂失调,脾胃虚弱,血的生化来源不足,或由于其它出血疾病导致心血不足,血虚不能养心,则心不藏神;阴虚不能抑阳,则心火偏亢,虚热扰乱心神为其主要病机。心藏神,心血不足或心阴虚则神不安宁,故心悸、躁动易惊;心主血脉,心血虚不能充盈于脉,故口舌苍白,脉细弱;阴血不能益心,而见心火亢盛之象,故舌干尖赤或口舌生疮;阴虚生内热,故午后发热或低热不退;汗为心液,阴虚火劫,迫液外泄,故盗汗;阴虚有火,故脉象见细数之象。
3、治则:补心血,养心阴,安心神。
4、方药
(1)心血虚宜用归脾汤...。
(2)心阴虚宜用补心丹(党参、生地、元参、丹参、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伏神、桔梗、远志、枣仁、柏籽仁、朱砂)。

(三)心火内盛
1、主证:发汗、大汗、气促喘粗,神昏或狂躁,粪干尿少,口渴贪饮,口舌赤红,脉洪数。
2、证候分析:心火内盛,上焦积热,故高热;热迫心液,故大汗;热扰心神,神无所主,故神昏或狂躁;心肺同居于上焦,心热波及于肺,故气促喘粗;内热过盛,热伤精液,故口渴贪饮,粪干尿少;色脉均为热象。
3、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4、方药:宜用洗心散:花粉35克  黄芩40克  黄连25克  连翘 30克  伏神 25克  黄柏 25克  桔梗 25克  栀子 35克  牛蒡子 30克  木通 20克  白芷 20克;蛋清4个灌服。

(四)心火上炎及心移热于小肠
1、主证: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躁动不安,口渴喜饮。若热移于小肠,则兼见小便赤涩淋痛或尿血。均表现有苔黄、脉数。
2、证候分析: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故舌尖红,舌体肿胀,糜烂或溃疡;心火内积,扰乱心神,则躁动不安;心与小肠表里,心移热于小肠致小肠分别清浊功能紊乱,故尿黄淋涩灼(zhuo )伤脉络、则尿血;色脉均为内热之象。
3、治则:清心降火。
4、方药
(1)心火上炎宜用泻心散(大黄、黄连、黄芩)
(2)心热移于小肠宜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硝、淡竹叶)

(五)痰火扰心
1、主证:眼急惊狂,躁动奔走,急吃骤停,空嚼喷鼻,甚至啃胸咬膝,咬物伤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候分析:气郁化火,煎炼津液为痰,痰火扰心,神识错乱为其病机。火为阳,阳主动,故出现上述一系列兴奋状态。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火之征。
3、治则:清化痰火,定惊开窍。
4、方药:宜用镇心散(朱砂15克/另研  伏神40克  党参 50克  防风 40克  甘草 25克  远志40克  栀子 40克  郁金 40克  黄芩 40克  黄连 35克  黄麻25克;候温加蛋清4个、蜂蜜200克)。

(六)痰阻心窍
1、主证:神识不清,甚者昏迷,喉有痰声或口垂痰涎。若舌红,苔黄腻,滑脉数者属热痰;苔白腻,脉缓滑者属寒痰。
2、证候分析:心藏神,心窍为痰所阻,故神识不清甚者昏迷。痰涎壅(yong)盛,故喉有痰声、或口垂痰涎。舌苔腻、脉滑,是痰涎内藴之征。
3、治则:除痰开窍。
4、方药:热痰宜用温胆汤(半夏  桔红  茯苓  炙zhi甘草  竹茹  积实  大枣  生姜  加菖蒲  郁金)。
寒痰用导痰汤(半夏  桔红  茯苓  炙甘草  南星  积实  生姜 加菖蒲  远志)。

(七)小肠虚寒
1、主证:腹痛起卧,肠鸣泄泻,尿频而涩,口舌青白,脉象沉迟。
2、证候分析:小肠虚寒,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起卧;小肠分泌清浊的功能紊乱,故泄泻、尿频而涩;脉色均为虚寒之征。
3、治则:温中散寒,和血理气。
4、方药:宜用俱皮散(青皮 40克  陈皮 50克  厚朴pu30克  桂心25克  细辛 10克  茴香 25克  当归 40克  白芷zhi 25克  槟榔 20克;候温加葱白3根、炒盐15克、醋200克)。

心病的辨证施治要点
1、心血虚和心气虚都有心悸的症状,但心血虚者伴有躁动不安的症状;而心气虚者伴有自汗,精神倦怠的症状。心阴虚和心阳虚均为虚症,但阴虚则热,出现午后发热或低热不退,夜间多汗,口红舌燥等症状;阳虚则外寒,有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等症状。
2、心虚者宜补心气,心阳虚者宜温心阳,心血虚者宜补心血,心阴虚者宜养心阴。因四者均能影响心神,所以均需应用安神药物,但心阴虚及心血虚者宜用养心安神药,心阳虚及心气虚者宜用重镇安神药。
3、心阴、心阳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其中某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即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如临床遇有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应两者兼治,如炙zhi甘草汤之阴阳并调,十全大补汤之气血双补。
4、心火上炎则以舌体病变为主,而心火内盛则以高热狂躁为主,二者易于鉴别。
5、痰火扰心在临床上出现兴奋症状,而痰阻心窍则出现昏迷症状,为二者鉴别之要点。


                  二 肝与胆证治

(一)肝经实火(包括肝火上炎)
1、主证:发热,躁动易惊,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瘙痒不安,眼胞翻肿,眵(chi)盛难睁,睛生翳(yi)障(黑眼珠上长白膜),视力障碍,粪便干燥,尿浓赤黄,或有鼻衄(nv 鼻孔出血),口色鲜红,脉象弦数。
2、证候分析:肝郁(yu)化火为其主要病机。肝开窍于目,肝经有火时,火性上炎,故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眼生翳障,肝火上扰心神则躁动易惊;肝火上逆,灼zhuo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鼻衄;粪便干燥,口色鲜红,脉象弦数均为肝经实火之症。
3、治则清肝泻火
4、方药:宜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50克  黄芩40克  栀子 40克  泽泻40克  木通 40克 车前子 25克  当归 30克  柴胡 50克  甘草 25克  生地 50克。水煎服。

(二)肝风内动
A、热极生风,由高热引起的昏厥,角弓反张,抽搐等症;
B、、血虚生风
1、主证:眩晕,心悸,易惊不安,筋脉拘挛,抽搐,肢体麻木,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2、证候分析: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阳上扰,故见眩晕;血不养心,则见心悸而易惊不安;血不容筋,则筋脉拘挛,抽搐;肝血虚,肾阴不足,不能润泽经脉,故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为血虚之症。
3、治则:滋阴养血。
4、方药:宜用四物汤:熟地黄100克  白芍 75克  当归 100克  川穹 35克;加:党参、黄芪。

(三)肝胆湿热
1、主证:食欲不振,结膜发黄,色泽鲜明,口温增高,口渴喜饮或渴而不饮,粪便干燥或泄利不爽,尿色浓黄,口色红黄,舌苔黄厚而腻,脉象弦(xian)数。
2、证候分析:由于湿热之邪侵犯脾胃,或由于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yu)化热,湿热传于肝,结于肝胆,使胆液外泻故发黄疸;湿热阻于中焦,故食欲不振。如热重于湿者,因热伤津故口渴喜饮而粪干尿浓;如湿重于热者,因湿滞肠胃,故泻而不爽;湿热上蒸,故口温高,舌苔黄腻;色脉均为肝胆有湿热之象。
3、治则:清热利湿。
4、方药:宜用茵陈蒿(hao)汤:茵陈 150克  栀子 100克  大黄 75克 ;水煎服。

(四)寒滞肝脉
1、主证:形寒怕冷,耳鼻发冷,外肾(睾丸)硬肿如石如冰,后肢步行困难,口色青、舌苔白滑,脉沉炫。
2、证候分析:肝脉绕阴器循腹痛,当寒湿之邪于厥(jue)阴,寒凝气滞,气滞血涩,结于内,故外肾硬肿如石如冰;口舌青,舌苔白滑属寒,脉沉主里,沉弦为阴寒内胜之象。
3、治则:温肝暖经,行气破滞。
4、方药:宜用茴香散:茴香 50克  肉桂 35克  槟榔 15克  白术(zhu)40克  木通20克  巴戟(ji)35克  当归 30克  牵牛子 20克  藁(gao)本30克  白附子 25克  川楝(lian)子 35克  肉豆蔻(ko)25克  荜(bi)澄(cheng茄(qie) 30克  / 候温加炒盐50克、醋100克灌服。

(五)肝血虚
1、主证:眼干、夜盲、内障,视力减退或蹄甲干枯,四肢麻木、拘挛,口色淡红,脉沉细。
2、证候分析: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耗,则血不上濡(沾湿、沾濡),故见眼干、夜盲。视力减退等;肝主筋爪,肝血不足,不能滋养筋爪,故蹄甲干枯(ku),四肢麻木,拘挛。口色淡红,脉沉细、则由于肝血不足之致。
3、治则:滋肝补血。
4、方药:宜用杞菊地黄汤:熟地120克  山萸(yu)肉110克  山药 110克  牡丹皮 45克  茯苓 45克  泽(ze)泻 45克 / + 枸(gou)杞子、菊花  ,即:枸菊地黄汤。

肝病辩证施治要点
1、肝病多阳亢证。治法宜养肝阴,平肝阳。
2、肝经实火,肝阳上亢,血虚生风既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肝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可致肝经实火,肝经热盛伤阴可导致血虚生风。两者关系极为密切,临床应掌握主次,随证施治。
3、肝经实火及肝胆湿热均为实证,血虚生风均为本虚标实之证,肝病虚证多与肾阴不足有关,精不化血,以致肝阴不足,阳亢上扰,故临床上多采用肝肾并治之法。
4、胆通过经络联系与肝构成表里关系,在临床肝与胆在症状,辩证、用药等方面,两者有一致的地方。肝胆湿热以黄疸为主,故治疗宜清热利湿为主。

                  三  脾与胃证治
(一)脾胃气虚
1、主证:共同证候为食欲减退,体瘦毛焦,多卧无力,口色淡,苔白润或腻,脉细弱。
   不同证候:脾气虚兼有肚胀,粪便稀薄或四肢浮肿。而胃气虚兼见暖气酸臭,口流清涎。
2、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即脾气虚、胃气虚同时出现,但也有单独出现者。饮喂失调,劳役过度,损伤脾胃之气,脾不健运胃气失调为主要病机。胃主受纳,胃虚则纳食减少,故食欲减退;胃主降、胃虚则气不降而上逆,故暖气酸臭,口流清涎;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功能减退,草料水谷停滞于胃肠,故出现胃胀,粪便稀薄;脾主四肢,脾虚则运化迟滞,水湿泛滥故四肢浮肿;脾胃纳化障碍,草料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充养肌肉,血脉,故体瘦毛焦,多卧乏力,口色淡、脉细弱。
3、治则:补脾健胃。
4、方药:宜用四味汤加减,主方:党参 75克  白术 75克  茯苓 75克 炙(zhi)甘草 50克。a、食欲不振加六曲、麦芽;b、肚胀加厚朴pu、陈皮; c、暖气酸臭加半夏、生姜; d、 粪便稀薄加猪苓、泽泻。

(二)脾胃阳虚
1、主证共同证候为形寒怕冷,鼻寒耳冷,四肢不温,食欲不振,身体瘦弱,四肢无力,口舌青白,舌质胖嫩,苔薄白、脉沉迟或濡ru弱。
  不同证候是脾阳虚可兼见粪便稀薄,肌肉消瘦或浮肿;胃虚寒更兼有暖气,呕吐或口流涎清。
2:证候分析: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饮冷水,损伤中焦,中焦阳虚,运化无力,失于温养为主要病机。脾阳不振,草料水谷不运则食少粪便稀薄;阳虚生寒,故鼻寒耳冷,四肢不温;脾虚不能输布草料水谷精微,气血化源不足,肌肉失养,则消瘦;脾阳衰不能运化,水湿泛滥,则出现水肿;胃阳不足,则胃寒气逆,故暖气、呕吐、或口流清涎,色脉均为虚寒之证。
3、治则:温中散寒,补脾健胃。
4、方药:宜用理中汤加减,主方:党参 100克  炮干姜 100克  炙甘草 100克  白术zhu 100克。/ 寒重加附子;湿重加猪苓、苍术zhu。

(三)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1、主证:体弱消瘦,倦怠无力,久泻不止,脱肛、子宫或阴道脱垂,口色淡白,苔白或无苔,脉迟无力。
2、证候分析: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不能升提,故出现上述现象。
3、治则:补齐升提。
4、方药:宜用补中益气汤:黄芩 100克  党参 100克  当归 50克  陈皮 40克  白术zhu 50克升麻 35克 柴胡 35克  炙甘草25克 。

(四)脾不统血
1、主证:倦怠无力,体瘦毛焦或便血、或血尿,或见各种慢性出血,口色淡白,脉细弱。
2、证候分析:脾气虚弱,气不摄血为其主要病机。脾虚不能统血,血不归经而外溢,故见上述出血诸症;倦怠无力,体瘦毛焦,口色淡白,脉细弱,均为脾气不足之象。
3、治则: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4、方药:宜用归脾汤...。

(五)寒湿困脾
1、主证:耳搭头低,倦怠喜卧,食欲减少,粪便稀薄,小便不利,或见浮肿,口粘nian 不渴,舌苔白腻ni,脉象濡ru缓。
2、证候分析:外感寒湿邪气,或内伤阴冷伤脾,水湿痰浊内停,困阻脾阳不得宣达为其病机。水湿痰浊蒙蔽清阳,则耳搭头低;湿侵肌表,则倦怠喜卧;若湿困于中焦,脾胃运化呆滞,则疴出现食欲减少,口粘、舌苔白腻;若湿浊留滞于肠,大肠传导及小肠泌别清浊失职,则出现大便稀薄,小便量少;若水湿停滞流溢于肌肤,则形成水肿。
3、治则:健脾除湿。
4、方药:宜用胃苓散:厚补 苍术zhu  陈皮  桂枝  白术  猪苓  泽泻  茯苓  甘草 。

(六)湿热困脾
1、主证:精神倦怠,食欲废绝,肚腹虚胀膨大,呼吸急促,时而排出少量稀软粪便,口色淡红而黄,甚者黄如橘皮或见皮肤疮疡yang,湿疹流黄水,苔黄厚腻,脉濡数。
2、证候分析:脾虚失运,水湿停聚,久而化热为其主要病机。湿壅yong中焦,脾胃气机不畅,则食欲废绝,粪便稀软,肚腹虚大膨胀;湿热熏蒸与肺,故呼吸急促;湿热之邪藴结于脾胃,壅阻中焦,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皮肤,故口舌红黄;若湿热藴结成毒,侵其皮肤,则成疮疡yang、湿疹、痛痒流黄水;湿热蒸腾于上则舌苔黄厚腻;脾虚湿热内藴,故脉濡数。
3、治则:健脾和胃,清利湿热。
4、方药:宜用茵陈无苓散去桂枝:茵陈  白术  猪苓 泽泻  茯苓。

(七)脾胃热
1、主证:草料迟细,粪球干小而尿少,口干舌燥,口渴喜饮,口腔腐臭,齿根肿痛或唇肿生疮,口流粘液,口舌鲜红,舌有黄苔,脉数。
2、证候分析:脾胃内积热,热邪犯胃,胃气失降,受纳失职,故草料迟细;热盛伤津,故粪球干小,尿少,口干舌燥,口渴喜饮;胃气上逆,故口腔腐臭;胃之经脉上络齿根,脾开窍于唇,若脾胃火热炽chi盛则齿根肿痛,唇肿生疮,口流粘液,口舌鲜红;舌黄苔,脉数均为脾胃有热之征。
3、治则:清脾胃热,滋阴生津。
4、方药:宜用清胃解热散:知母  石膏  元参  黄芪 大黄  枳zhi壳  陈皮  六曲  连翘  地骨皮  甘草。
(八)胃阴虚
1、主证:食欲减退,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浓量少,口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偏数。
2、证候分析:多由于热伤津,或脾胃虚弱,津液化源不足,胃失濡养,或胃火枳盛伤津所致。津液耗伤,胃失濡养,故有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浓量少等症;胃津不足,胃失和降,纳谷和腐熟功能障碍,故食欲减退;口舌红,脉细偏数均为胃阴不足之征。
3、治则:滋阴养胃。
4、方药:宜用养胃汤:沙参  玉竹  麦冬  生扁豆  桑叶  甘草。

(九)胃食滞
1、主证:胃中积食,肚腹胀满,前肢创地,起卧滚转,气促喘粗,暖气酸臭,二便不利,口舌红燥,舌苔厚腻,脉滑实。
2、证候分析:过食停滞胃烷wan为其主要病机。胃中积食,中焦阻塞se,气不通畅,不通则痛,则肚腹胀满,腹痛起卧;胃气不能下降,浊气上逆,故暖气酸臭,苔厚腻,气促喘粗,二便不利;积食化热,故口舌红燥,脉象滑实。
3、治则:消食导滞。
4、方药:宜用调胃攻坚散...。

脾胃病辩证施治要点
1、脾与胃相表里,临床上寒症多属于脾热证、实证多属于胃,阳虚属脾,阴属虚胃:“实则阳阴,虚则太阴”。
2、脾病多湿,不论脾的寒热虚实,皆常与湿结合而为病。即可因湿盛而困脾,又可因脾虚而致湿困。治疗时因根据脾病虚实易于转化和常有虚实夹杂的特点,区分实多虚少或实少虚多,灵活运用健脾与化湿两法。
3、脾胃为后天之本,从脏腑整体观念分析,不但脾与胃肠有关,其病理演变也与其它脏腑相关,如脾病日久不愈,常影响其它脏腑;同样它脏有病也常传及于脾。所以治脾能使其它脏疾病转归良好,治疗其它脏腑也助于脾病的恢复。

(接下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22 14:56 , Processed in 0.132235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