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5|回复: 0
收起左侧

传染性法氏囊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初中生

Rank: 3Rank: 3

社区居民

来自
山东省 泰安市
发表于 2008-7-15 09: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滨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典型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衰弱;特征性病变表现为法氏囊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本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导致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
病原学  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
IBDV有两种血清型,即血清I型和血清II型。针对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对他们进行区分,两型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小于10%.其中血清I型为鸡原毒株,只对鸡致病,研究表明他还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型,其相关性为10%-70%;血清II型为火鸡源性,一般对鸡和火鸡无致病性。IBDV无血细胞凝集特性。
IBDV在外界环境下极为稳定,在鸡舍内可存活2-4个月。IBDV特别耐热,56℃经5h或60℃经30min仍有活力。-58℃保存18个月的IBDV乳剂毒的毒价不降低。IBDV耐冻融,反复冻融5次毒价不下降。超声波裂解不能灭活IBDV。IBDV在PH2的环境中60min仍可存活,PH12经60min或70℃经30min可灭活病毒。IBDV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该病毒对胰酶、乙醚、氯仿有耐受性,酚制剂、甲醛、强碱、过氧化氢、氯胺、复合碘类消毒剂药可杀灭IBDV。
流行病学  本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鸡和火鸡,其他禽类未见感染。所有品系的鸡均可发病,3-6周龄的鸡对对本病易感,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但也偶有接近性成熟和开始产蛋的鸡群发生本病的报道。小于3周龄的鸡感染后会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成年鸡法氏囊已经退化,多呈阴性感染,火鸡也呈阴性感染。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IBDV,可持续的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本病可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各种媒介物如饲料、饮水、尘土、器具、垫料、人员、衣物、昆虫、车辆、等间接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
IBD的流行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感染率和发病率高,有明显的死亡高峰。近几年IBD的流行出现了新特点:在IBD污染区,单纯用弱毒苗难以控制IBD的发生,流行上表现散发或鸡场内轻度暴发;IBDV超强毒株感染,鸡群的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IBD常常与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IBDV早期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亚临床感染)。
1.典型感染  多见于新疫区和高度易感鸡群,长呈急性暴发。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2d内可波及全群。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很快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发病后1-2d内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d达到死亡高峰,其后迅速下降和恢复,呈尖峰式的死亡曲线和迅速平息的特点。病程约一周。如果鸡群死亡数量再次增多,往往预示着出现继发感染,病程可达半月之久。
2.非典型感染  主要见于老疫区和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常常是由于感染低毒力的IBDV变异毒株而引起的。该病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一下。但病程和鸡群的整个流行期都较长,并可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该病型主要引起免疫抑制,感染鸡群对其他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甚微或根本无效,鸡群对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支原体病以及大肠杆菌病等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病理变化
1.眼观病变  病死鸡尸体脱水现象明显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特征性病变为法氏囊肿大、出血和水肿,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是正常的2-3倍,囊壁增厚3-4倍,质地变硬,外观变圆,外观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渗出夜呈淡粉红色。IBDV超强毒株可引起法氏囊严重出血,呈‘紫葡萄样’外观,而变异毒株感染可引起法氏囊的迅速萎缩,无法氏囊的炎性肿胀和出血病变,但可见到脾脏肿大。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横向出血斑点或溃疡。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可见尿酸盐沉积。
2.组织学病变  主要为法氏囊髓质区的大量淋巴细胞坏死和变性,正常的虑泡细胞结构发生改变;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淋巴滤泡的皮质部变薄,被异染细胞、细胞残痟的团块和增生的网状内皮细胞所代替;滤泡的髓质区形成囊状空腔,出现异嗜粒细胞和浆细胞的坏死和吞噬现象;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种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的腺体状结构。脾脏的淋巴小结和小动脉周围的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胸腺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盲肠扁桃体的淋巴细胞大量减少。肾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脏的血管周围有轻度的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
防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780813550|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4-27 17:51 , Processed in 0.085738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