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显然是杨文俊考虑的重点。24日的乳业年会还未结束,他就带着蒙牛集团负责奶源的高管来到了会场附近的展馆。在形形色色制奶设备中,杨文俊留意最多的是酸奶包装机械。
很多参展的奶企都没有准备,这是午后冷冷清清的一段时光,没有展商觉得就在旁边参加奶业大会的老总们会在此时来到展厅。不过,杨文俊显然等不及了。
与液态奶领域中林林总总的企业竞争情况不同的是,酸奶领域长期被巨头所把持,更高的技术含量,更大的投入,对冷链更严格的要求,让该领域的竞争集中在蒙牛、光明、伊利、三元等少数几家企业中。
“在2006年10月20日IDF大会之前,我们也不一定有很多的信心说我们比与国外的竞争强多少。现在我们发现,洋人并不可怕。在研究中外乳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后,我们发现,国内市场要远远比国外市场激烈得多。”
快速、有力借“资本走出去”国际市场战略,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上,蒙牛很快复制了在国内市场的成功。不过,在9月6日大连新领军者论坛上,杨文俊对本报记者坦言,蒙牛也曾遭遇风险——因为海外部分市场的文化复杂,乳制品标准存在差异,蒙牛一度也遇见“尴尬”。
最终靠着蒙牛国际化人才,以及对“信誉”的透彻理解并持续坚持,蒙牛在国际化险途中,尽管不乏“豪言壮语”,但在市场开拓上,始终脚踏实地,一点点地走。
相比直接投资设厂,杨文俊向记者透露,蒙牛更多还是考虑在国外市场多做“参股或者并购动作”。
2007年7月22日,蒙牛投资2亿元的科技大楼落成。在24日的乳业年会上,杨文俊欢迎乳业同仁前往内蒙古做课题。
先是“洋人不可怕”,再是国内奶企团结起来,杨文俊在讲台上,言语之间透露出“合纵连横”的气势。
内耗还是外拓?
关于本土品牌的生存之道,杨文俊一直在思考。他以彩电行业为例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思路。
“我们可以回忆中国的彩电行业,在起步阶段,遭遇的是日本彩电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局面。后来我们中国异军突起,打出了很多自己的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彩电领域,中国的民族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杨文俊觉得,此后的整个彩电行业在内部竞争中消耗了太多精力,而忽视了科技创新。“从CRT电视进入到平板电视的时候,中国彩电行业落在了后面,我们看到不管是三星、Sony还是松下,人家拿他们最先进的电视机,占据了我们以后发展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业的状态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视机行业,国产品牌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不过,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激烈,而各大洋品牌已经不断在中国市场上攻城略地。
“如果不居安思危,我不认为十年之后,我们目前占据的中国乳业市场份额还可以稳固地保持。”
乳品行业内普遍认为,2006年是外资第二次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年,当年包括达能增资光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与三鹿集团的合作,以及英国的Richkeen收购完达山股份,以及2005年蒙牛与丹麦阿拉·福兹的合作,上述合作均集中在奶粉领域。
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帕玛拉特与卡夫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以后,国内乳品生产厂家普遍认为外资在国内没有再次崛起的可能。
“现在,有人不担心老外来竞争,认为他们要重新找奶源,重新建牛圈,这么麻烦。实际上,老外控制不了实际性的企业,他可以控制你的资本嘛。”杨文俊对记者表示。
在8月24日的大会上,杨文俊号召国内企业“走出去”。他以新加坡为例,目前蒙牛已经占据当地常温牛奶市场50%以上的份额。在蒙牛去新加坡市场前,当地市场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品牌所把持,这是一次市场洗牌的过程。
杨文俊在演讲的第二部分开始号召与会的奶业企业走到国外去。“很多人觉得我们把价格战搬到国外去了,实际不是这样,我们在国外卖的都是高端产品。当我们刚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发现那里奶制品品种很少,竞争和国内相比非常平淡。”
这些观点无疑是具有煽动性的。“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去,去了之后可以把当地的市场做大,并不存在我抢你,你抢我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牛奶,占据了外国的市场。”
杨文俊时代的蒙牛2.0
熟悉杨文俊的人告诉记者,杨文俊的管理风格较为细腻,更加关注企业制度建设。
杨文俊接手蒙牛后,其市场表现一如既往“强劲”,而在内部,杨文俊也实施资源整合,把蒙牛几大产品的白糖采购、媒介合作、商场甚至品牌形象都统一到一个平台;调整组织架构,先后把部门调整成18个、14个,最终将分管9个部门,采购中心、品牌管理中心等由总裁助理管理;做5年战略规划,与负责人签订责任状等。
杨文俊说:“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制度化管理基础上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没有人性化的一面,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给职工在婚礼当天开车的习惯。
同时,杨文俊在公开场合的标志性造型,始终是打着绿色蒙牛领带,捧着特仑苏,咬着吸管。让蒙牛在东南亚市场纵横捭阖的是“特仑苏”。通过将乳蛋白含量提高 0.4%,“特仑苏”已经成为高端液体奶的代名词。而杨文俊解释说,这是从饲料、饲养方式、加工方式等一整套系统的改变,为此,生产成本增加了40% ~50%。而这可以让蒙牛摆脱长期以来价格战的困扰。
事实上,在本次年会上,与会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就是价格。
“中国乳业正在经历三个阵痛,第一个阵痛是奶农的阵痛,有很多关于奶农杀牛、倒奶的报道;第二个阵痛是企业的阵痛,市场不开放,企业与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第三个阵痛是政府的阵痛,有很多政策,但是不管哪个政策,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才是最好的政策。”而上述三者围绕的核心就是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