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0-19 2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鸡球虫病以预防为主,发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由于球虫病发生和鸡舍湿度,密度饲养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预防并不是100%有效..
药物应用 长时间、低浓度、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抗球虫药,球虫很容易对该药产生耐药性,甚至对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理相同的同类药物及其它药物也会产生交叉耐药性,致使药物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因此,要通过适当的用药方法延缓耐药性产生,增加药物的使用寿命。
连续用药:从雏鸡10~15日龄起,饲料中连续不断添加一定量的某种抗球虫药,可以完全抑制球虫卵囊形成,此方法用药多,成本较高,适于育成前在地面饲养或跑山鸡及林下养鸡。
渐减用药:5~6周龄前用全量添加抗球虫药,以后每阶段逐渐减少25%的药量,到12~14周龄完全停药,使摄入的孢子化卵囊难以完成其生活史,让鸡反复轻度感染从而产生免疫力。但是减药时要仔细观察鸡群状况,以确定减药是否正确。减药期的长短要视药效而定,药效越长则减药期越长,但此法容易导致耐药虫株产生,适用于后备种鸡。
轮换用药:季节性地或定期(如每隔一段时间)改换另一化学结构不同或作用峰期不同的抗球虫药,以避免耐药虫株的产生,及时将药效已下降的抗球虫药替换下来。
穿梭用药:在同一批鸡的不同饲养期,换用两种或三种不同性质的抗球虫药以避免产生耐药性。应注意的是,此方法若应用不当,非但不能阻止耐药虫株的产生,反而会导致多重耐药虫株的产生。
联合用药:在同一饲养期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球虫药以增强药效,延缓抗药虫株的产生。
因为球虫无性繁殖分为第一代裂殖生殖和第二代裂殖生殖两期,第一代是球虫感染后的第1~2天,第二代是球虫感染后的第3~4天。抗球虫药发生作用的主要阶段是该抗球虫药物作用的峰期,作用于第一代裂殖生殖的抗球虫药,其作用峰期较早,对球虫起预防作用,但因为是作用于球虫发育生活史的早期阶段,所以不利于动物抗球虫免疫力的形成,这类药物有氨丙啉、莫能霉素、拉沙洛霉素;作用于第二代裂殖生殖的抗球虫药,其作用峰期较晚,是球虫病的发生阶段,用于治疗球虫病效果较好,如磺胺类药物、三字球虫粉等,因此,实践中采用作用于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药物连用,可增强抗球虫药物的效果。
耐药性监测:进行实验室药效检测,检测药物作用效果,预测药物的使用寿命,必要时进行现场球虫敏感性检测,可及时准确地发现球虫的耐药性,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球虫药,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