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46|回复: 3
收起左侧

兽医传染病学 30%(二)

[复制链接]

荣誉版主

QQ:6366843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吉林省 长春市
发表于 2010-4-25 21: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吉林四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4、猪圆环病毒病(pcv)
主要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贫血、黄疸、生长发育不良、腹泻、呼吸困难、母猪繁殖障碍;肾、脾脏及全身淋巴结的高度肿大、出血和坏死。本病还可导致猪群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导致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
病原 PCV-2对猪的危害极大,可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的临诊病症,其中包括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母猪繁殖障碍等,此外,还可能与增生性肠炎、坏死性间质性肺炎(PNP)、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仔猪先天性震颤、增生性坏死性肠炎等有关。
流行病学 怀孕母猪感染PCV 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并导致繁殖障碍。经消化道、呼吸道引起传播。
PCV-2主要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单核细胞和巨嗜细胞是PCV-2的靶细胞,可以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 )
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此病通常发生于8~18 周龄的猪。

增生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 此病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
繁殖障碍 PCV-1和PCV-2感染均可造成繁殖障碍。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继发感染: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如支原净、阿莫西林等,对预防本病或降低发病率有一定作用。
5、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临诊症状。
病原  病毒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及鸡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  猪是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本病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
诊断 
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是一种可靠和敏感的诊断方法。
血清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协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都可用于检测抗体。其中最常用的是血凝抑制试验。
防制  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引进猪时应加强检疫,控制带毒猪传入猪场。
2)免疫接种目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对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进行两次疫苗接种,每次间隔2~3周,可取得良好预防效果。
6、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为特征。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感染后的死亡率较低,成年猪感染后几乎没有死亡,但严重影响猪的增重和降低饲料报酬。
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为严重。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
临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病理变化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
    诊断 
     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 
防制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免疫1次。
附:猪流行性腹泻(PED)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猪均易感。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我国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病理变化  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
防制  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天肌肉或后海穴注射,仔猪通过采食初乳而被动免疫获得保护。
7、猪气喘病
是由猪肺炎霉形体(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解剖变化以形成支气管周围炎(呈双侧对称性实变)为特征。
流行病学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猪经呼吸道传染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最易感,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成年猪及母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其他动物都不感染。
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较多见。
症状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
病变  主要病变在肺、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病变一般由肺的心叶开始,逐渐扩展到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下部。两侧病变大致对称。呈样“肉变”,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
诊断
.X线诊断 对早期病猪、隐性病猪均可确定诊断。
治疗 
盐酸土霉素、泰妙菌素、林肯霉素、金霉素。
8副猪嗜血杆菌病
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为革拉斯病。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跛行等;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9、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急性病例高度呼吸困难、急性死亡,慢性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低。
病原  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排出后,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播。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3月龄猪最为易感。
病变  主要病变为肺炎和胸膜炎。胸膜表面有广泛性纤维素沉积,胸腔液呈血色,肺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和肝变。
治疗
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类、四环素、庆大霉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QQ:6366843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吉林省 长春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1: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四平
10、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慢性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特别是下卷曲)萎缩。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I相菌感染生后不久的仔猪,在鼻腔里繁殖,能连续定居5个月以上,有时可达一年之久。
传播的方式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猪或带菌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把病传给幼猪。
症状
患病仔猪首先出现喷嚏和鼾声,以后病情逐渐增重,持续3周以上开始发生鼻甲骨萎缩。
面部形成泪斑。
若一侧鼻腔病损严重时,则鼻孔大小不一,鼻歪向病损严重的一侧。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检查的结果,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1.临床诊断
2.病理解剖学诊断 沿两侧第一、二臼齿间的联线锯成横断面,然后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
3.X线摄片诊断 应用放射摄影诊断技术,将被检猪鼻背腹位保定,以X线机照相。
4.微生物学诊断
治疗  磺胺二甲嘧啶、金霉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
波氏杆菌苗:初产母猪,分娩前4周及2周各接种1次。经产母猪,分娩前2~4周,注射1次;
四、牛、羊、马病
1、梭菌性疾病
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腐败梭菌、魏氏梭菌、诺氏梭菌引起的多种传染病的总称。包括羊快疫及羊猝狙、羊肠毒血症、黑疫、羔羊痢疾等病。

羊快疫及羊猝狙
羊快疫系由腐败梭菌引起,以真胃出血性炎症为特征,
羊猝狙系由C型魏氏梭菌的毒素所引起,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
病原  腐败梭菌是革兰氏阳性粗大厌氧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本菌为一种严格厌氧菌。
流行病学
羊快疫最易感染绵羊,一般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如经伤口感染则引起各种家畜的恶性水肿),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
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后,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里繁殖,产生毒素,毒素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流,立即引起毒血症的症状。
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病羊死后肾组织易于软化,因此又常称此病为“软肾病”。本病在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类快疫”。
防制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苗,或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羊黑疫
羊黑疫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病的特征是肝实质的坏死病灶,故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
病原  B型诺维氏梭菌是一种严格厌氧、能形成芽孢、革兰氏阳性粗大厌氧杆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QQ:6366843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吉林省 长春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1: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四平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其特征。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
2、小反刍兽疫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为A类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牛瘟类似,故也称为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
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
3、羊支原体性肺炎
羊支原体性肺炎,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多种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取急性或慢性经过,病死率很高。
本病见于许多国家,我国也有发生,特别是饲养山羊的地区较为多见。
防制
    用新胂凡纳明(914)静脉注射,证明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本病。病初使用足够剂量的土霉素、或四环素或氯霉素等有治疗效果。
4、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僵硬,跛行,一般呈良性经过,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3~5岁牛多发
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5、牛病毒性腹泻或牛黏膜病。
其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病原  又名黏膜病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6、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汁等症状,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脑炎、流产、乳房炎等多种病型。
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属疱疹病毒科、单纯疱疹病毒属成员,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牛,尤以肉用牛多见,其次是奶牛。肉用牛群的发病率高达75%,病死率也较高。
7、马传染性贫血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发热、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并反复发作,发热期(有热期)临诊症状明显,间歇期(无热期)则临诊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和免疫病理反应。
病原  马传贫病毒属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本病毒能凝集鸡、蛙、豚鼠和人O型红细胞。
    流行病学  只有马属动物对马传贫病毒有易感性,且无品种、年龄、性别差异,其中马的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发热期的病马。主要是通过吸血昆虫(虻、蚊、蠓等)的叮咬而机械性传染,也可经消化道、交配、污染的器械等传染。此外,也可通过胎···盘传染。
    本病有明显季节性,在吸血昆虫滋生活跃的季节(7~9月)发生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新疫区多呈暴发,急性型多,老疫区则断断续续发生,多为慢性型。
临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人工感染平均为10~30d,短的为5d,长的可达90d以上。临诊上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发热主要表现为稽留热和间歇热,也有不规则热型。出现温差倒转现象(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特别是慢性型病马更为明显。
    贫血、黄疸及出血;心脏机能紊乱;浮肿。
血液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血沉速度加快。
    白细胞数和白细胞像发生变化:在发热初期,白细胞数常稍微增多,出现嗜中性白细胞一时性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发热的中、后期,白细胞数趋向减少,常低致4000~5000个/mm3。淋巴细胞比例增多,成年马、驴可达50%以上。1~2岁幼驹可达70%以上。单核细胞也增加。嗜中性白细胞相对减少,可到20%左右。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
诊断  琼扩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补反,临诊综合诊断法检出率最低,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呈现阳性,都可判定为传贫病马。   
临诊综合诊断   ①体温在39℃以上(1岁幼驹39.5℃以上)呈稽留热或间歇热,并有明显的临诊和血液学变化者;③体温在38.6℃以上呈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临诊及血液学变化不够明显,但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②病史中体温记载不全,但经系统检查,具有明显的临诊及血液学变化,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④可疑传贫病马死亡后,根据生前诊断资料,结合尸体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病理变化符合传贫变化者。
    防制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和虻;新购入的马骡,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经过检疫,健康者方可合群;定期检疫;免疫接种:健康马接种马传贫驴白细胞活疫苗。
五、禽的传染病
1、新城疫(ND)
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
本病1926年首次发现于印尼,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根据发现地名而命名为新城疫。
病原  新城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有囊膜。
禽副黏病毒有9个血清型,即APMV-1至APMV-9。NDV是APMV-1,根据不同毒力毒株感染鸡表现的不同,可将NDV分为几种致病型:①速发型或强毒型毒株,在各种年龄易感鸡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②中发型或中毒型毒株,仅在易感的幼龄鸡造成致死性感染;③缓发型即低毒型或无毒型毒株,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感染或无临诊症状肠道感染。
NDV的能吸附于鸡、火鸡、鸭、鹅及某些哺乳动物(人、豚鼠)的红细胞表面,并引起红细胞凝集(HA),这种特性与病毒囊膜上纤突所含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有关。其血凝现象能被抗NDV的抗体所抑制(HI),因此可用HA和HI试验来鉴定病毒、进行免疫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  鸡、火鸡、珠鸡及野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易感。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对鹅也有致病力的NDV。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近年来,常引起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大多呈现非典型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
临诊症状
急性型:1)咳嗽,并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尖锐的叫声。嗉囊内充满液体,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内流出。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后期排出蛋清样的排泄物。有的病鸡还出现神经临诊症状,病程约2~5d。
亚急性或慢性:初期临诊症状与急性相似,不久后渐见减轻,但同时出现神经临诊症状,一般经10~20d死亡。个别患鸡可以康复,部分不死的病鸡遗留有特殊的神经临诊症状。
免疫鸡群中发生新城疫,仅表现呼吸道和神经临诊症状,有时在产蛋鸡群仅表现产蛋下降。有人把这种ND叫做“非典型ND”。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黏膜和浆膜出血,淋巴组织肿胀、出血和坏死,出血尤其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明显。
1)腺胃黏膜水肿,其乳头或乳头间有鲜明的出血点,或有溃疡和坏死,此为特征病理变化。肌胃角质层下也常见有出血点。
2)从小肠到盲肠和直肠黏膜均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肠黏膜上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病理变化,有的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即成溃疡。
3)盲肠扁桃体常见肿大、出血和坏死。
4)泄殖腔弥漫性出血。
5)喉头黏膜出血。气管出血或坏死。
6)产蛋母鸡的卵泡和输卵管显著充血,卵泡膜极易破裂以致卵黄流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时,仅见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腺胃乳头出血少见,但剖检数量较多时,可见有腺胃乳头出血病例,直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多见出血。
诊断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D的确诊。病毒分离和鉴定是诊断ND最可靠的方法,常用的是鸡胚接种、HA和HI试验、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试验。
防制
一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NDV强毒进入禽群;二是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
ND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目前国内使用的活疫苗有5种:Ⅰ系苗(Mukteswar 株)、Ⅱ系苗(B1株)、Ⅲ系苗(F株)、Ⅳ系苗(LaSota株)和V4弱毒苗。其中Ⅰ系苗是中毒疫苗,Ⅱ、Ⅲ、Ⅳ系苗都是弱毒疫苗,大小鸡均可使用,多采用滴鼻、点眼、饮水方法,V4弱毒苗具有耐热和嗜肠道的特点,适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散养鸡群。
② 母源抗体对ND免疫应答有很大的影响,母鸡经过鸡新城疫疫苗接种后,可将其抗体通过卵黄传递给雏鸡, 7日龄时作第一次疫苗接种,在30~35日龄时作第二次接种。对鸡群抽样采血作HI试验,如果HI效价高于25时,进行首免几乎不产生免疫应答,可以选在23时接种。
2、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本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临诊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并可死亡。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又称为冈博罗病。
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无红细胞凝集特性。
目前已知IBDV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I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Ⅱ型(火鸡源性毒株)。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病理变化  死于IBD的鸡表现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严重者呈紫葡萄状。5d后法氏囊开始萎缩,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由于尿酸盐沉积而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外观。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
诊断
病毒分离鉴定
琼脂扩散试验  本方法常用于IBD诊断。
防制
严格的兽医卫生措施 ;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经2次接种IBD油佐剂灭活苗;雏鸡的免疫接种  在10~16日龄间首免。
一是弱毒, A30等属于这类型疫苗;二是中等毒力,接种后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这种反应在10天后消失,对血清I型的强毒的保护率高,B87等属于这类疫苗,在污染场使用这类疫苗效果较好。
3、传染性支气管炎(IB)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罗音。在雏鸡还可出现流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肾病理变化型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病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
本病毒能使鸡胚发育受阻、胚体萎缩成小丸形。感染鸡胚尿囊液不凝集鸡红细胞,但经1%胰酶或磷脂酶C处理后,则具有血凝性。
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鸡,但小雉可感染发病,其它家禽均不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主要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染。此外,也可通过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染。
临诊症状
4周龄以下鸡常表现张口呼吸、罗音,个别鸡鼻窦肿胀,康复鸡发育不良。
成年鸡出现轻微的呼吸道临诊症状,产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蛋白稀薄呈水样,蛋黄和蛋白分离以及蛋白黏着于壳膜表面等。
肾型毒株感染多发生于2~4周龄的鸡,呼吸道临诊症状轻微或不出现,病鸡极度沉郁、持续排白色或水样下痢、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
病理变化  主要是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窦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渗出物。在死亡鸡的后段气管或支气管中可能有干酪性的栓子。产蛋母鸡的腹腔内可以发现液状的卵黄物质,卵泡充血、出血、变形。18日龄以内的幼雏感染可导致输卵管发育异常,致使成熟期不能正常产蛋。
肾型,肾肿大出血,多数表面红白相间呈斑驳状的“花斑肾”,
诊断
干扰试验:IBV在鸡胚内可干扰NDV-B1株(即Ⅱ系苗)血凝素的产生
防制  常用M41型的弱毒苗如H120、H52及其灭活油剂苗。H120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鸡;油苗各种日龄均可使用。一般免疫程序为5~7日龄首免,用H120;25~30日龄二免用H 52;以后每2~3个月用H 52加强免疫一次。种鸡还应于120~140日龄用油苗加强免疫一次。使用弱毒苗应与NDV弱毒苗同时或间隔10d,以免发生干扰作用。
对肾型IB,弱毒苗有Ma-5,1日龄及15日龄各免疫一次。
4、马立克病(MD)
马立克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和包括虹膜、皮肤在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性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为特征。
病原  马立克病毒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为γ-疱疹病毒, MDV分三个血清型:1型为致瘤的MDV;2型为不致瘤的MDV;3型为HVT。
MDV和HVT以细胞结合和游离于细胞外两种状态存在。细胞结合病毒的传染性随细胞的死亡而丧失,因此需按保存细胞的方法保存毒种。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  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感染。
临诊症状  本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潜伏期较长。多数以8-9周龄发病严重。种鸡和产蛋鸡常在16~20周龄出现临诊症状。
临床分为内脏型、神经型、眼型和皮肤型。
病理变化  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呈水煮样肿大变粗。
内脏器官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和肠道。形成肿瘤;皮肤病理变化羽囊呈清晰的白色结节。
防制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
用于制造疫苗的病毒有三种:人工致弱的1型MDV(如CVI988)、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SB1,Z4)和3型MDV (HVT)(如FC126)。HVT疫苗使用最早最广泛,因为制苗经济,而且可制成冻干制剂,保存和使用较方便。多价疫苗主要由2型和3型或1型和3型病毒组成。1型毒和2型毒只能制成细胞结合疫苗,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出壳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
5、传染性喉气管炎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传播快,死亡率较高。
病原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科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鸡,不同年龄的鸡均易感,但以成年鸡的临诊症状最为特征。野鸡、孔雀、幼火鸡也可感染,而其它禽类和实验动物有抵抗力。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
病理变化  典型的病理变化为喉和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喉部黏膜肿胀,并覆盖黏液性分泌物,有时呈干酪样假膜,可将气管完全堵塞。
6、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其他如血管瘤、骨石症等出现频率很低。一是通常在鸡群造成1%~2%的死亡率;二是引起产蛋和蛋质下降;三是造成感染鸡群的免疫抑制。
流行病学  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LLV有两种传播方式: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在流行病学上十分重要,因为它使感染从一代传到下一代。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淋巴白血病(LL)的潜伏期长,自然病例可见于14周龄后的任何时间,但通常以性成熟时发病率最高。
可见鸡冠苍白、皱缩。腹部增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法氏囊和/或肾。实质器官形成肿瘤。
防制  由于本病可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仅占次要地位,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所以疫苗免疫对防制的意义不大,目前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
7、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病毒性关节炎)
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免疫抑制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征。
病原  禽呼肠孤病毒呼肠孤病毒科
流行病学  肉鸡易感,5-7周龄鸡常见,日龄越低越易感,1日龄最易感。
临诊症状  可见跛行,病鸡的踝关节不能活动,屠宰时可见趾屈肌腱区域肿大。
8、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
本病是由禽腺病毒Ⅲ群中的病毒引起,以产蛋下降为特征。其主要表现为鸡群产蛋骤然下降,软壳蛋和畸形蛋增加,褐色蛋蛋壳颜色变淡。
病原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于禽腺病毒Ⅲ群。
EDS76病毒能凝集鸡、鸭、火鸡、鹅、鸽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  本病除鸡易感外,自然宿主为鸭、鹅和野鸭。产褐色蛋母鸡最易感。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鸡,35周龄以上较少发病。本病传播方式主要是垂直传播。
防制
杜绝EDS76病毒传入。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加强鸡场和孵化室消毒工作。
免疫接种。油佐剂灭活苗鸡在110~130日龄进行免疫接种
9.鸭病毒性肝炎(DVH)
鸭病毒性肝炎是幼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本病常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1、2、3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为血清1型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鸭。本病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经呼吸道亦可感染,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达95%,成年不发病。
防制:
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可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给临产蛋种母鸭皮下免疫,共两次,每次1mL,间隔两周。但在一些卫生条件差,常发肝炎的疫场,则雏鸭在10~14日龄时仍需进行一次主动免疫。未经免疫的种鸭群,其后代1日龄时经皮下或腿肌注射0.5~1.0mL弱毒疫苗,即可受到保护。
10.鸭瘟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病禽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道黏膜有小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肝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地威胁养鸭业的发展。
病原  鸭瘟病毒在分类上属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本病毒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
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成年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一个月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还可以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临诊症状
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流泪和眼睑水肿;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为“大头瘟”;呼吸困难,叫声嘶哑;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
防制  鸭瘟鸭胚化弱毒苗和鸡胚化弱毒苗。采用皮下或肌肉内注射,雏鸭20日龄首免,4~5月后加强免疫1次即可。3月龄以上鸭免疫1次,免疫期可达一年。
11.小鹅瘟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原是一种细小病毒。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传染快而病死率高。在自然条件下成年鹅的感染是无临诊症状的,但可经卵将病传至下一代。
病原  小鹅瘟病毒是细小病毒科,GPV与鸡和哺乳动物细小病毒都没有抗原关系。
流行病学  本病的自然临诊疾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的幼雏。白鹅、灰鹅和狮头鹅幼雏的易感性相似。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临诊症状  拉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鼻端流出浆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1~2d。
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性变化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的假膜,堵塞肠腔。剖检时可见靠近回盲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5cm,状如香肠,肠管被一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
诊断  检查血清中特异抗体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ELISA试验等。
防制
高度重视雏鹅易感阶段的防控工作;预防接种:在留种前一个月作第一次接种,每只种鹅肌注弱毒苗0.5-1mL,15d后作第二次接种;如种鹅未进行免疫,而雏鹅又受到威胁时,也可用雏鹅弱毒苗对刚出壳的雏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弱毒疫苗0.1mL。
12、传染性鼻炎
本病是由鸡副嗜血杆菌所引起鸡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鼻腔和窦的炎症,表现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
此病分布于全世界,由于感染的产蛋鸡产蛋减少10%~40%,生长鸡增重停滞及淘汰鸡数增加,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病原  鸡副嗜血杆菌。需要V因子即烟酰胺腺嘌啉二核苷酸(NAD)。
葡萄球菌等在生长过程中可排出V因子,因此,在交叉划线培养时,在葡萄球菌菌落附近可长出鸡副嗜血杆菌菌落。
流行病学  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传染源,而慢性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鸡群中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其传播途径可由飞沫及尘埃经呼吸道传染,但多数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麻雀也能成为传播媒介。
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老鸡感染较为严重。
病变  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黏膜充血肿胀,窦内有渗出物凝块,后成为干酶样坏死物。
防制  本菌对多种抗生素及磺胺药物有一定敏感性。可选用高敏药物,常用红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
改善鸡舍通风,避免过密饲养,带鸡消毒等措施可减轻发病。
免疫接种用多价灭活油剂菌苗,可于3~5周龄首免、50~60d二免和开产前分三次接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QQ:6366843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吉林省 长春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四平
~~~~~~~~~~~~~~~~~~~~~~~~~~~

兽医传染病学 30%(二).doc

31 KB, 下载次数: 2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780813550|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4-24 11:13 , Processed in 0.114752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