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霉变玉米如何“偷走”家禽的营养与健康?(附防控措施)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今年北方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正值玉米收获关键期,大量玉米在田间和仓储环节面临严峻的霉变风险。潮湿天气为霉菌滋生创造了绝佳条件,若处理不当,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将更为复杂。

作为家禽饲料中主要的能量来源,玉米的品质安全至关重要。值得警惕的是,即使在外观正常的玉米中,霉菌毒素污染也普遍存在。

qw1.jpg


一项发表于《家禽科学》的研究对328份饲料玉米样本的分析证实了这一现象:所有样品均检出至少一种霉菌毒素,高达81.71%的样品存在两种及以上霉菌毒素共同污染。这些数据揭示,霉菌毒素污染,特别是多种毒素的协同作用,已成为威胁饲料安全和动物健康的常态

1 霉菌毒素:常态化的“复合污染”
研究重点检测了四种主要霉菌毒素,结果触目惊心:
  • 黄曲霉毒素(AFB1):检出率17.07%
  • 呕吐毒素(DON):检出率69.82%
  • 伏马毒素(FUM):检出率高达100%

  • 玉米赤霉烯酮(ZEA):检出率43.60%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单一污染是例外,共同污染才是普遍现象。超过八成的样本被两种及以上霉菌毒素同时污染,最常见的“污染组合”是伏马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三者并存。
这意味着,家禽摄入的饲料,很可能正同时面临多种霉菌毒素的复合攻击。

qw2.jpg
图1. 玉米单个样品中检出霉菌毒素数量的分布(内环),以及构成共污染的具体霉菌毒素组合(黄曲霉毒素[AFB?]、呕吐毒素[DON]、伏马毒素[FUM]和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分布(外环)。


2  营养“小偷”:霉菌毒素如何改变饲料成分?

除了产生霉菌毒素,真菌在玉米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会消耗特定营养物质,并导致玉米营养成分的改变。这项研究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毒素的“偷窃”偏好:
  • 黄曲霉毒素B1:脂肪的“消耗者”。 它的存在会显著降低玉米的脂肪含量,并使其颜色变暗,这为肉眼初步判断污染提供了线索。
  • 呕吐毒素:偏好“吞噬”蛋白质。 它直接导致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并使淀粉比例相对升高,造成营养失衡。
  • 伏马毒素:与更高的蛋白质和水分,以及更低的淀粉含量有关。

  • 玉米赤霉烯酮:同样会降低淀粉含量。

这些改变意味着,即使配方不变,饲料的实际营养价值也已“失真”,直接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无形中增加养殖成本。

qw3.jpg
(霉变玉米,来自网络)

3 协同作恶:1+1>2的健康威胁

更严重的是,当多种霉菌毒素共同存在时,往往产生 “1+1>2”的协同毒性效应。即使每种毒素的含量都低于单项安全标准,它们的联合作用也足以对家禽的肠道健康、免疫系统和生长性能造成叠加打击。

因此,仅关注单项毒素是否“超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对“复合污染”的全面警惕。

4 看不见的危害:从营养流失到健康失衡

当家禽长期摄入被霉菌毒素污染且营养失衡的饲料后,危害是渐进且全面的:
  • 直接中毒:不同毒素靶向不同器官,可能导致肝损伤、肾脏毒性及繁殖障碍。
  • 肠道健康受损:霉菌毒素会破坏肠道屏障完整性,引发炎症,增加坏死性肠炎等疾病风险。
  • 免疫抑制:家禽免疫系统被削弱,疫苗接种效果下降,疾病易感性增高。。
  • 生产性能下降:最终表现为生长迟缓、产蛋率与蛋品质量下降。

    qw4.jpg
(霉菌毒素对家禽的负面影响,来自网络)

5 构筑饲料安全防线

面对严峻的挑战,养殖端必须构筑多道防线:
  • 严把原料关:加强入场检测,不应只检黄曲霉毒素,更要覆盖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常见毒素,有条件的应进行多毒素联合筛查。
  • 改善仓储条件:严格控制仓库的温度与湿度(玉米入库水分建议控制在13%以下),防止霉菌继续滋生与毒素累积。研究证实,储存超过6个月可使黄曲霉毒素水平激增3倍。
  • 合理使用脱霉剂:选择具有广谱吸附能力的优质脱霉剂,并考虑其对营养流失的补充作用。
  • 关注饲料外观:色泽异常暗淡、结块的原料保持警惕。


总之,霉菌毒素污染的核心已不是“是否发生”,而是“污染程度如何”。它们不仅是直接的毒物,更是窃取营养的“小偷”,从根基上侵蚀养殖效益。

科学认知是有效防控的第一步。只有正视霉菌毒素复合污染的普遍性及其对营养价值的深层影响,才能从源头构建更坚固的饲料安全体系,为家禽健康和养殖效益保驾护航。

qw5.jpg
(图片来自农民日报)

文章基于科研文献整理

来源:蛋鸡营养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28 18:46 , Processed in 0.103410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