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蛋鸡新玉米使用指南:科学应对风险,稳保产蛋性能

[复制链接]

荣誉版主

奉献是美德。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优秀会员奖添砖加瓦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养殖场中,那些看似金灿灿的新玉米,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拉稀、降蛋、损健康的风险。11月正值新玉米上市季节,不少养殖户为降低饲料成本纷纷采购新玉米。然而,新玉米的使用犹如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极易引发蛋鸡体重下降、产蛋率下滑、腹泻等问题,不仅影响养殖效益,更会威胁鸡群健康。

那么,在这个特殊季节,养殖场该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新玉米呢?

qw1.jpg

一、新玉米的三重风险

每到新玉米上市,很多养殖户为降低成本会换用新玉米。然而,这一看似经济实惠的选择,却可能带来一系列生产问题。

首先,水分超标是新玉米的首要风险。新玉米水分通常高达20%-30%,远超国家标准(14%)。水分每增加1%,饲料实际能量就降低约37大卡/公斤,这不仅直接导致蛋鸡营养摄入不足,更为霉菌滋生提供了条件。

其次,新玉米存在长达4-8周的"后熟期"。在此期间,抗性淀粉含量较高,鸡群采食后难以消化,未消化的淀粉进入后肠道发酵,易引发腹泻和饲料便。

此外,霉菌毒素污染是秋季新玉米的隐形威胁。今年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期连续阴雨,进一步加大了霉菌毒素污染风险。需注意的是,外观良好的玉米也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有害物质,其危害远超肉眼可见的霉变。

qw2.jpg

二、水分管控:把好第一道关

控制水分是使用新玉米的首要任务。养殖场在采购新玉米时,应坚决拒收水分高于14%的玉米。入库前必须做到每车检测水分,不可仅凭经验判断。

在降低水分方面,机械烘干相比自然晾晒更为可靠。秋季多雨,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大,遇雨则前功尽弃。烘干时温度应控制在不烫手的程度,以免破坏营养成分。

仓储管理同样关键。仓库应保持通风干燥,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玉米不能直接堆放于地面,需用架子垫高30厘米以上,防止地面潮气侵入。同时建议采用"先进先出"原则,缩短储存时间。

qw3.jpg

三、科学过渡:新陈玉米混合法

直接换用新玉米是养殖大忌。养殖场必须实行"新陈玉米混合过渡法",过渡期至少为2周。

第一个10天,在配方中使用20%的新玉米,新玉米的能量设置比陈玉米低100大卡。

第二个10天,将新玉米使用量提高至40%,能量设置仍比陈玉米低100大卡。

第三个10天可全部换成新玉米,但能量设置要比陈玉米低80大卡。

新玉米使用60天后,能值设置可与陈玉米相同。这种渐进式过渡有助于蛋鸡肠道缓慢适应,有效避免消化系统应激。

四、新玉米酶的应用:破解抗性淀粉难题

针对新玉米中抗性淀粉含量高、难以消化的问题,添加新玉米专用酶制剂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新玉米酶主要包含高效淀粉酶和糖化酶,能够特异性分解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将其转化为可消化吸收的糖类。这不仅能提高新玉米的能量利用率,还能从根本上预防因未消化淀粉进入后肠道发酵引起的腹泻问题。

建议在新玉米使用期间,按照每吨饲料添加100-150克新玉米酶制剂的比例进行添加。特别是在新玉米使用初期和后熟期阶段,持续使用新玉米酶可显著改善饲料转化率,维护肠道健康。

qw4.jpg

五、防霉措施:多管齐下

秋季潮湿多雨,防霉工作刻不容缓。养殖场应建立从采购、储存到饲喂的全流程防霉体系。

采购时应仔细挑选,选择颗粒饱满、无破损、无霉点的玉米。储存环节,除控制仓库湿度外,可考虑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需注意,防霉剂不能替代环境管理,必须与水分控制、改善通风等措施协同使用。

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是必要的补充手段。对蛋鸡而言,黄曲霉毒素主要损伤肝脏;呕吐毒素易导致产蛋率下降;玉米赤霉烯酮则会危害生殖道,损伤输卵管。

六、配方调整:弥补营养缺口

新玉米的营养价值通常低于陈玉米,必须对饲料配方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蛋鸡获得充足营养。

配方师需根据新玉米的实测水分和品质,重新计算配方中的能量与蛋白水平。以新玉米水分含量14%为基准,每增加一个水分,大配方中应加入0.03%的大豆油以弥补能值。

新玉米的粗蛋白含量通常比陈玉米低1-2个百分点,需适当增加豆粕、鱼粉等蛋白原料的比例,确保蛋鸡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在酶制剂使用基础上,可同时补充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进一步帮助调理肠道,建立健康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七、总结

安全使用新玉米的关键在于严格的品质控制与科学的过渡方法。从水分检测到防霉措施,从逐步换料到配方调整,再结合新玉米酶的有效应用,每一步都不可忽视。

来源:智慧蛋鸡,作者:陈朝江。如有转载,请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和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28 18:46 , Processed in 0.103860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