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11月生猪市场为何陷入“供给压制型”震荡?(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行情速览:消费旺季遇冷,猪价承压下行

(一)传统旺季“哑火”,价格逆势走低

进入11月,按照生猪市场的传统规律,理应迎来消费旺季,但实际情况却与预期相悖。全国生猪均价自月初的12.3元/公斤起,呈现震荡下行态势,月末已降至11.65元/公斤,环比跌幅达5.3%,同比跌幅更是高达28.79%。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均价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在此次价格下行过程中,仅有山东、四川等14个省份出现0.01-0.10元/公斤的微幅上涨,而超半数产区处于下跌区间,呈现出“北弱南稳”的区域分化格局。

依据中国养猪网数据,11月生猪价格置信区间持续收窄,市场陷入“强供应、弱需求”的胶着博弈状态。养殖户面对不断下跌的猪价,焦虑情绪加剧,每一头待出栏的生猪都成为沉重负担,市场对于价格回升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

(二)供需失衡加剧,打破“冬季看涨”预期

过往年份的11月,随着北方灌肠、南方腌腊活动的开展,生猪市场通常会迎来季节性反弹,猪价也会相应上涨,这已成为市场的普遍认知。然而,2025年这一市场共识被打破。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11月全国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35.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7个百分点,白条猪走货速度同比放缓8.3%。

在终端市场,消费者的猪肉购买热情并未因冬季的到来而显著提升,猪肉消费能力未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供应端方面,规模养殖企业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出栏节奏稳定且存在前置计划,同时二次育肥猪源集中上市,导致市场猪源供应充足。这种供应增速远超需求增速的状况,彻底打破了“冬季看涨”的市场预期,使整个生猪市场陷入低迷。

二、供应端:三重压力叠加,成价格下行主因

在11月的生猪市场中,供应端因素成为推动猪价下行的主要力量。规模企业逆周期出栏、二次育肥集中挤兑以及进口与冻肉的双重补充,三重压力层层累加,使得市场供需天平明显向供应端倾斜。

(一)规模企业“逆周期出栏”,年度目标驱动放量

在行业持续亏损的背景下,规模养殖企业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开启“逆周期出栏”模式。尽管自年初以来行业亏损天数已超300天,但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仍未放缓出栏节奏。11月,这些企业的出栏量环比增长3.2%,全力朝着既定目标冲刺。

某平台数据清晰呈现这一市场动态,前20大猪企11月生猪出栏计划完成率高达92%,部分企业为规避12月集中出栏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前10-15天释放产能。这一决策致使市场生猪日供应量较10月增加12万头,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供应节奏,市场短期内难以消化如此庞大的供应量,猪价承受巨大下行压力。

(二)二次育肥集中“挤兑”,大体重猪源集中上市

10月,生猪市场行情使得养殖户普遍看好年末行情,大量补栏二次育肥。但这一行为在11月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体重在120-140公斤的大猪集中出栏,全国生猪交易均重攀升至126.3公斤,较正常标猪(110-120公斤)超重5%-10%。

某平台调研数据显示,在河南、山东等地,二次育肥出栏占比达35%,导致市场大体重猪源大幅增加,估算额外增加约40万吨猪肉供应。这一情况严重稀释标猪市场需求,标肥价差从10月的0.8元/公斤迅速收窄至0.3元/公斤。养殖户期望通过二次育肥获取利润的计划落空,在供应过剩压力下,猪价持续下跌,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三)进口与冻肉“双轮”补充,市场库存高企

在国内生猪供应已充足的情况下,进口猪肉和冻肉的持续流入进一步加剧市场低迷。1-10月,猪肉进口量同比大增41%,11月到港冻肉达12万吨,加上屠宰企业9月囤储的80万吨冻肉尚未消化,全国猪肉库存总量突破150万吨,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

冷库数据表明市场库存压力巨大,在华北、华东地区,冻品周转率降至45天/次,较正常水平延长15天。企业为缓解库存压力,采取降价销售策略,进一步推动生猪现货价格下行。在进口与冻肉的双重补充下,市场猪肉供应严重饱和,猪价反弹难度极大。

三、需求端:利好兑现乏力,消费引擎熄火

在11月生猪市场供需博弈中,需求端未能发挥拉动猪价上涨的关键作用。季节性需求未形成有效拉动,宏观消费疲软导致市场活力不足,终端零售陷入“量价齐跌”困境,消费端对猪价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

(一)季节性需求“杯水车薪”,腌腊启动延迟且分散

通常情况下,冬季南方地区的腌腊活动会为生猪市场带来强劲需求。但今年南方主产区气温较常年偏高2-3℃,导致腌腊活动启动困难。广东、福建等地腌腊时间推迟10-15天,家庭腌腊规模较去年萎缩20%,且越来越多家庭转向工厂化集中加工,腌腊需求更加分散,难以对市场形成有力拉动。11月南方腌腊用肉量仅52万吨,不足往年同期60%,对大肥猪拉动效应有限,标肥价差仅维持在0.5元/公斤,与2024年同期1.2元/公斤相比差距显著。

(二)宏观消费疲软,替代效应分流需求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发生明显变化。11月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同比仅增长1.2%,猪肉消费占比降至48%,而2019年这一比例为55%。与此同时,白羽肉鸡均价10.5元/公斤、牛羊肉38元/公斤,相对较低的价格使消费者在食材选择上倾向于替代品,餐饮端猪肉用量同比下降15%,团膳、食堂采购量减少20%。这种替代效应不断分流生猪市场需求,阻碍猪价上涨。

(三)终端零售“量价齐跌”,白条走货承压

11月白条猪零售均价18元/公斤,较10月下跌1.5元/公斤,但销量仅增长3%,呈现“价跌量不增”态势。超市冷鲜肉销量同比下降5%,虽增加促销频率,但库存积压问题仍未解决。这种“量价齐跌”局面表明居民家庭猪肉消费进入“总量见顶、结构升级”瓶颈期,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安全等要求提高,市场短期内难以满足,导致终端零售市场困境,白条走货压力增大。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28 18:46 , Processed in 0.096944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