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二次育肥“退烧”:2025年生猪市场的理性回归与猪价新局(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数据预警:二次育肥热度达三年最低水平

(一)补栏规模急剧收缩,托底效应显著削弱

在生猪市场的复杂格局中,二次育肥曾是影响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然而,依据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2025年,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呈逐渐减弱态势。数据表明,本年度样本企业生猪出栏流入二次育肥渠道的占比仅为12.95%,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36个百分点,处于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现象类似于一场原本热闹的接力赛,二次育肥这一棒的参与度大幅降低。

进一步对占比数据进行分析可知,2025年补栏占比超10%的时段占比为54%,较2024年减少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全年中,仅有半数时间存在阶段性的二育行为,且与以往相比,强度大幅减弱。过去,二次育肥补栏热情高涨时,大量生猪被转入二次育肥环节,市场生猪供应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猪价起到明显的托底甚至推升作用。但如今,补栏规模的急剧收缩,使得这种托底效应显著削弱。猪价在市场供需的大环境中,缺少了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变得更为脆弱,更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二)市场信心受挫:从“博弈涨价”转变为“恐慌出栏”

回顾2024年,二次育肥户信心满满,集中补栏,彼时的市场氛围热烈。他们的行为直接推动猪价上涨15%,这种“激进”操作震动整个市场。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纷纷加大投入,期望在猪价上涨浪潮中获取丰厚利润。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市场发生巨大转变。到了2025年,二次育肥群体陷入“谨慎补栏-提前出栏”的被动循环,曾经的热情转变为如今的焦虑。11月监测数据显示,50公斤以下仔猪成交量同比下降32%,这表明养殖户在补栏时格外谨慎,不敢轻易增加养殖数量。与此同时,150公斤以上大猪出栏量增加28%,反映出二育户正加速甩卖存栏,试图在市场进一步恶化前减少损失。

这种从“博弈涨价”到“恐慌出栏”的转变,背后是市场信心的受挫。养殖户曾对猪价上涨满怀期待,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二次育肥,期望通过短期养殖,在猪价高位时出售以获取高额利润。但市场的残酷现实使他们的希望破灭,猪价未如预期上涨,反而持续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态发生巨大变化,从积极博弈变为消极应对,甚至恐慌抛售。这种市场信心的受挫,不仅影响二次育肥户的决策,也对整个生猪市场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使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二、三重压力交织:二育盈利模式全面重构

(一)猪价持续下行,成本线成为“盈亏分界线”

在2025年的生猪市场中,猪价走势对二次育肥养殖户产生较大影响。全年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仅为14.04元/公斤,与2024年同期相比,跌幅达16.72%。这一价格持续低于二次育肥的成本线,使养殖户陷入困境。

以补栏120公斤生猪育肥40天至150公斤进行测算,理论出栏盈利每头为-101.33元,与2024年相比,减少了297.62元。亏损面更是扩大至78%,这意味着近八成的二次育肥户在市场博弈中遭受损失。东北的一位二次育肥养殖户表示:“现在卖猪,每头要亏200元,要是继续压栏,每天还要多赔30元的饲料钱,实在难以维持,只能认赔出局。”从这位养殖户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与困境。曾经,他们满怀期望地投入资金,期望通过二次育肥获得收益,可如今,猪价的持续下跌使他们的希望落空,只能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面临艰难抉择。继续压栏,意味着每天需承担高昂的饲料成本,且猪价可能继续下跌,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而提前出栏,虽能减少部分损失,但之前的投入无法收回,同样令人痛心。这种两难境地,使养殖户陷入深深的焦虑。

(二)政策调整精准发力,产业链上游供应受阻

政策层面的调整,给二次育肥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从二季度末开始,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头部猪企响应“节粮减损”政策,停止向二次育肥户销售商品猪,仅开具屠宰类检疫票。这一举措切断了二次育肥的“源头供应”,使二次育肥户无猪可补。

在河南、山东等地,试点“生猪调运电子溯源”,这一举措使二育猪源跨区流通成本激增40%。且检疫通过率从2024年的85%骤降至2025年的32%,无疑是雪上加霜。严格的政策限制,使二次育肥户在跨区域采购猪源时面临诸多困难,不仅成本大幅增加,成功采购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这种政策层面的精准调整,对二次育肥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曾经,二次育肥户可从头部猪企采购大量商品猪,进行二次育肥后再出售,从中获取利润。但如今,政策调整使他们失去这一重要猪源渠道,只能望“猪”兴叹。在产业链上游供应受阻的情况下,二次育肥户的经营陷入困境,市场活跃度大幅下降。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营策略,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三)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并存,市场预期彻底扭转

2025年的生猪市场,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使二次育肥户的市场预期彻底扭转。这一年的生猪出栏量,主要由2024年扩张期的能繁母猪存栏决定。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扩张阶段,加之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28头,使得生猪供给量同比增长8%。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生猪数量大幅增加,供过于求的局面愈发严峻。

在需求端,终端消费受到禽肉替代的冲击。2025年1-10月,白条肉鲜销率下降5%,表明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在减少。屠宰企业的收购价也呈现出周环比连跌12周的态势,反映出市场对猪肉的需求疲软,屠宰企业的收购积极性不高。

在这种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并存的情况下,二次育肥户“赌行情”的核心逻辑——“供不应求导致价格反弹”——彻底失效。曾经,他们相信通过二次育肥,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出售生猪,就能获得高额利润。但如今,市场现实使他们的美梦破灭。市场上生猪供应过剩,消费者对猪肉需求不足,即使进行二次育肥,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高价出售的机会。这种市场预期的彻底扭转,使二次育肥户陷入迷茫与恐慌,他们的经营策略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25 12:20 , Processed in 0.152265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