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量增价跌困局:9月生猪养殖数据透视行业冷暖(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行业整体:销量逆势增长,收入承压下行

(一)销量同比涨16.8%,环比小幅回落

2025年9月,生猪养殖行业在市场动态变化中呈现出独特发展态势。据统计,16家主要上市生猪养殖企业合计生猪销量达1404.91万头,同比上升16.8%,这一增长幅度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较为显著。在过往阶段,尽管行业面临诸多挑战,生猪养殖企业通过自身战略调整与运营优化,实现了销量稳步增长,延续上半年扩张趋势。

从企业市场份额分布来看,头部效应显著。牧原股份以557.3万头的销量位居首位,彰显其在行业内的强大实力与领先地位。温氏股份紧随其后,销量为332.53万头;新希望表现良好,销量达到139.42万头。这三家头部企业合计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成为行业发展关键力量。其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完善产业链布局及强大市场拓展能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然而,环比数据反映出不同情况。受季节性出栏节奏调整影响,9月生猪销量环比下降7.55%。养殖企业依据市场需求与生猪生长周期,合理调整出栏计划,虽销量环比有所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维持较高水平,表明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在市场价格方面,根据国家生猪市场数据,9月生猪成交均价最低触及12.54元/公斤,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成为制约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生猪价格波动受市场供需关系、养殖成本、政策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突出,致使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面对此困境,企业需持续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生产效率,以降低价格波动对经营的影响。

(二)收入同比下滑超两成,亏损面扩大

在销量增长同时,行业销售收入呈现“量增价跌”显著特征。2025年9月,15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傲农生物未披露收入)合计销售收入达203.7亿元,同比下降21.08%,环比降幅达13.4%。该数据表明,尽管企业生猪销量增加,但因价格大幅下跌,销售收入未随之增长,反而明显下滑。

在统计企业中,仅3家实现收入正增长,其余均面临不同程度下滑。金新农、京基智农、天康生物等企业降幅居前,其中金新农收入同比暴跌31.11%,成为降幅最大企业之一。金新农收入大幅下降主要因生猪销售均价同比下滑超30%,尽管其销量有17.15%增长,但仍无法抵消价格颓势对收入的负面影响。这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价格因素对企业收入影响更为关键,企业仅依靠增加销量提升收入愈发困难。

行业整体毛利率持续承压,温氏股份财务数据为典型例证。2025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净利润同比暴跌65%,现金流净额骤降34.79%。这一系列数据凸显全行业面临的盈利困境。温氏股份作为行业重要企业,其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行业整体水平。净利润大幅下降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现金流净额骤降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与发展,如限制企业投资扩张能力、降低抗风险能力等。面对此困境,企业需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与盈利增长点,加强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二、头部企业:规模分化加剧,战略路径差异

(一)牧原股份:以量补价难掩压力,仔猪业务成新增长点

作为生猪养殖行业龙头,牧原股份2025年9月表现备受关注。数据显示,其销量同比增长11.05%,达到557.3万头,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再次彰显强大规模优势。然而,市场价格波动成为影响企业业绩关键变量。因生猪销售均价同比下跌30.94%,降至16.27元/公斤,尽管销量有所增长,牧原股份销售收入仍受较大冲击,降至90.66亿元,同比下滑22.46%。

在肉猪价格持续低迷困境下,牧原股份积极寻求业务转型与突破,聚焦仔猪业务。2025年1-9月,公司累计销售仔猪1157.1万头,占生猪总销量的20.2%。该数据体现仔猪业务在公司销售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公司市场策略灵活调整。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牧原股份将2025年仔猪出栏量预期上调至1200万-1450万头,较年初规划上限提升20.8%。这一调整基于其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随着下游养殖户补栏需求逐渐增加,仔猪市场呈现良好发展前景。牧原股份通过扩大仔猪产能,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缓解肉猪业务亏损压力。

从市场反馈看,牧原股份策略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仔猪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旺盛,为公司带来新收入增长点。然而,仔猪业务扩张也面临挑战,如保证仔猪质量和健康、应对市场竞争等。对此,牧原股份加大育种、养殖技术等方面投入,不断提升仔猪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优化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温氏股份:“公司+农户”模式稳增长,现金流风险凸显

温氏股份作为行业重要企业,长期采用“公司+农户”轻资产模式,该模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25年9月,凭借此独特模式,温氏股份生猪销量同比大增32.46%,达到332.53万头。“公司+农户”模式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农户养殖资源,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同时降低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通过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温氏股份实现养殖环节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

然而,市场价格波动对温氏股份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因生猪销售均价同比下跌30.81%,降至13.18元/公斤,公司销售收入虽达到49.75亿元,但同比下滑15.16%。这表明在价格因素面前,即使销量大幅增长,也难以完全抵消价格下跌负面影响。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温氏股份现金流状况明显恶化。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从年初的47.66亿元骤降至21.48亿元,降幅高达54.92%。急剧下降的货币资金储备使公司资金流动性面临巨大压力。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34.79%,主要因销售价格下降幅度超过成本控制成效,导致产品毛利率持续收窄。在此情况下,公司盈利能力削弱,资金回笼速度放缓,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紧张局面。

面对现金流风险,温氏股份强调通过稳定与农户合作关系保障产能。然而,在猪价长期低迷市场环境下,这种轻资产模式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价格低迷可能导致农户养殖积极性下降,影响公司产能稳定性;另一方面,公司需投入更多资金维持与农户合作关系,加重公司资金负担。为应对这些挑战,温氏股份需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加强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三)新希望:销量增速稳健,成本管控成突围关键

2025年9月,新希望在生猪市场展现出销量增速稳健特点。其生猪销量同比增长16.92%,达到139.42万头,增长速度在行业内较为领先。销量增长得益于新希望在养殖规模扩张、养殖技术提升及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公司不断加大养殖设施投入,提高养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生猪养殖效率和质量。

然而,与其他企业相同,新希望也面临价格下跌带来的收入下滑压力。9月公司生猪销售收入为17.46亿元,同比下降23.82%,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2.89元/公斤,同比降幅达31.47%,价跌幅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新希望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受冲击较为明显,销售价格对公司收入影响较大。

针对此情况,新希望明确表示销售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显著,将成本管控作为企业突围关键策略。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从多方面入手优化养殖流程。在饲料配方结构上,新希望不断优化调整,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科学合理调配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公司致力于提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等核心生产指标,通过加强种猪选育、优化养殖环境等措施,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增加仔猪产量,降低单位养殖成本。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成本管控能力直接决定新希望穿越周期的韧性。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希望还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拓展业务领域,降低对单一生猪养殖业务依赖,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分化案例:逆境中的“黑马”与“掉队者”

(一)正邦科技:债务重组后强势复苏,销量增速超100%

在生猪养殖行业激烈竞争中,正邦科技曾因债务危机陷入困境,备受市场关注。然而,经历艰难债务重组后,正邦科技展现出强大复苏态势。

2025年9月,正邦科技生猪销量达到79.07万头,同比激增107.64%,增长速度在行业内遥遥领先。销售收入随之增长,达到6.83亿元,同比增长33.35%,成为行业内唯一实现收入、销量双高增长的企业,成绩来之不易。

回顾1-9月,正邦科技累计销量达到573.21万头,同比增幅高达131.43%,收入为61.41亿元,同比激增98.52%。公司表示,销量大幅增长得益于业务逐步恢复。债务重组后,正邦科技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优化内部管理,加大养殖环节投入,使前期积压产能得以集中释放。公司采取积极市场份额抢占策略,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赢得更多客户信赖,进一步推动销量增长。

正邦科技复苏并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债务重组使公司财务状况显著改善,减轻沉重债务负担,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公司在生产管理和成本管控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在育种研发领域,正邦科技与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持续深化育种工作,构建从核心群到商品群的完整育种链条,为能繁种群更新扩繁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提升生猪品质和产量。

正邦科技复苏表现印证头部企业在行业洗牌中加速整合趋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中小散户因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劣势逐渐退出市场,留下市场空间被像正邦科技这样的优势企业填补。正邦科技凭借自身实力和努力在行业中重新站稳脚跟,未来有望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更大发展。

(二)天康生物、金新农:价量双杀,抗风险能力待考

与正邦科技强势复苏形成鲜明对比,天康生物和金新农在2025年9月市场环境中遭遇严峻挑战,陷入“价量双杀”困境,抗风险能力受到极大考验。

天康生物9月销量同比下降5.25%,降至26.96万头,销售收入为3.84亿元,同比暴跌27.95%。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是新疆等主产区生猪均价低于全国水平,使天康生物在销售价格上处于劣势,饲料成本高企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当前市场环境下,饲料价格波动对养殖企业成本影响巨大。天康生物因无法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为应对这一困境,天康生物需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优化养殖结构,降低对高价饲料依赖。公司还需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争取更有利采购价格,降低成本压力。

金新农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虽然其销量同比增长17.15%,但因生猪销售均价同比下滑超30%,导致收入同比下滑31.11%,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尴尬境地。这充分反映出金新农在价格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对市场价格波动应对能力较弱。市场价格下行趋势下,金新农未能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导致销售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摆脱困境,金新农需加强对市场价格监测和分析,建立科学价格预测模型,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公司还需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作为区域性企业,天康生物和金新农受限于规模效应不足、产业链较短等因素,在价格下行周期中抗风险能力明显弱于头部厂商。与头部企业相比,它们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成本,也无法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盈利能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区域性企业面临更大整合压力。若不能及时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加强核心竞争力,很可能在行业洗牌中被淘汰。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31 15:14 , Processed in 0.347539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