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牛肉市场大变局:进口潮涌下的供需重构与国产突围战(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来自
河北衡水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进口牛肉量价齐升态势:2025年市场格局剖析

(一)历史峰值背后的涨价预期驱动

2025年9月,中国牛肉进口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单月进口量攀升至31.82万吨,创历史新高。与前一月相比,环比增长率达22.47%;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率高达43.84%,此增速在近年牛肉进口数据中表现突出。从1-9月累计数据来看,牛肉进口量达215.17万吨,虽同比仅微增0.82%,但9月单月的显著增长对整体趋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场对国产牛肉涨价的预期是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因素。某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国内鲜牛肉月均交易价格为61.88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27.33%。国产牛肉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国内肉牛产能去化,能繁母牛存栏量恢复缓慢是产能去化的重要体现。2025年上半年,全国牛存栏量降至9992万头,同比减少2.1%,导致国产牛肉供应偏紧,进而推动价格持续上涨。

反观进口牛肉,以八件套为例,同期价格为49.63元/公斤,不仅环比下降2.24%,且整体价格水平显著低于国产牛肉。国产鲜牛肉与进口冻牛肉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截至9月底,价差已扩大至12.26元/公斤,环比上涨14.13%,同比增幅达72.61%,处于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巨大价差使进口牛肉在价格上具备极大竞争优势。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牛肉主产国凭借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其生产的冷冻牛肉价格比国产牛肉低约20%。在市场逐利性的驱动下,这些高性价比的冷冻牛肉大量涌入中国市场。2025年9月单月,来自南美三国的进口量占比达65%,有效填补了国内因产能不足产生的供给缺口。

(二)区域市场分化:上海逆势增长,东北价格承压

在全国牛肉市场受进口牛肉冲击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其进口牛肉市场呈现独特发展态势。2025年1-7月,当全国进口牛肉量同比减少6.1%时,上海实现逆势增长,进口量同比显著增长,占全国比重提升至18%。

上海进口牛肉量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消费能力以及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拥有庞大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对牛肉品质和种类需求较高。澳洲谷饲牛肉、巴西牛腩等中高端产品在上海市场销量增长40%,这些产品凭借优质口感和丰富营养,满足了上海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

而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肉牛主产区,在进口牛肉冲击下,面临价格承压困境。辽宁、吉林等地育肥牛均价在13.5-15元/斤,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跌5%。价格下跌压缩了养殖户利润空间,部分养殖户为减少损失被迫提前出栏。据统计,9月东北肉牛出栏量环比增长30%,养殖户试图通过增加出栏量弥补价格下跌损失,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二、供需双增格局:国产出栏与进口潮的正面交锋

(一)国内出栏“突击补量”,短期供应显著改善

在国内肉牛市场,面对供应缺口压力,养殖户积极行动,开启“短期育肥冲刺”模式。某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样本企业肉牛出栏量达0.60万头,与上月环比增加56.2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68.54%。

以河北、山东等地为例,当地养殖户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通过外购牛犊进行快速育肥。采用科学养殖方法,合理调配饲料,优化养殖环境,将原本较长的出栏周期成功压缩至4-5个月。这种高效养殖模式成效显著,1200斤以上肉牛在出栏量中的占比提升至35%,为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肉牛资源。

然而,这种“突击式”的供应增长虽在短期内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但存在隐忧。从能繁母牛存栏量来看,当前仍处于低位。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量仅1000万头左右,与2023年相比,下降3%。能繁母牛作为肉牛产业的基础,其存栏量直接关系到未来肉牛的供应。按照肉牛繁殖周期,这意味着2026年上半年,肉牛供应可能出现断层,市场供应压力将再次凸显。

(二)进口商“囤货赌市”,三重因素催生增量

进口端的疯狂备货成为当前牛肉市场的另一焦点。2025年1-9月,海关累计数据显示,牛肉进口量达215.17万吨,同比微增0.82%。这看似微小的增长背后,实则受三重因素驱动。

首先,是国内市场对进口牛肉的刚性依赖。2025年1-9月,国产牛肉产量为342万吨,同比仅增长4.5%,而国内牛肉消费量高达1100万吨左右,国产牛肉产量远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215万吨的进口牛肉成为填补国内需求缺口的重要力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近20%,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

其次,价差套利驱动是进口量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口冻品与国产鲜牛肉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截至9月底,价差已扩大至12元/公斤以上。在巨大价差面前,贸易商看到商机,纷纷采用“低价囤货-分割加工-高价分销”的模式经营。通过从国外采购低价冷冻牛肉,在国内进行分割加工,然后以较高价格分销到市场上,贸易商获得可观利润,毛利率可达15%-20%。在高利润驱动下,进口商加大进口量,进一步推动了进口牛肉市场的发展。

最后,市场对后市价格的看涨预期也是进口商提前备货的重要原因。当前,饲料成本高企给国产牛肉养殖带来巨大压力。玉米价格同比上涨10%,使得国产牛肉养殖成本攀升至55元/公斤以上。在成本推动下,进口商普遍预期冬季牛肉价格将突破65元/公斤。为抓住这一市场机遇,进口商提前3个月进行备货,备货量达到正常水平的1.5倍。他们希望通过提前布局,在未来市场价格上涨中获取更大利润。

三、旺季不旺困局:进口替代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

(一)消费端“用脚投票”:冻品替代率突破40%

10月传统消费旺季来临,牛肉市场却出现“旺季不旺”的异常现象。某平台样本数据显示,10月样本企业肉牛屠宰量预估为3.81万头,与上月环比下滑6.39%,直观反映出国产牛肉市场的冷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冻牛肉消费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同比增长达25%,在餐饮与加工领域的替代率更是突破40%。

在餐饮行业,成本控制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某连锁火锅品牌透露,为降低成本,其在食材采购上进行了精心考量。目前,其门店中70%的牛肉卷、50%的牛腩食材已替换为进口冻品。这一举措带来显著成本下降,单均成本下降12%,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价格优势。这种替代效应在下沉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在河南、四川等地,预制菜企业为追求更高性价比,进口冻品使用比例超过80%。“价格差就是生命线”,这句在行业内广泛流传的话语,深刻体现了进口冻品在价格上的巨大优势,也反映出市场在价格驱动下的选择倾向。

(二)终端需求“量价背离”:高价抑制消费热情

国产鲜牛肉的高价,对消费者购买热情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在北京的商超市场,牛腱子零售均价已高达68元/公斤,与2024年相比,上涨22%。如此价格涨幅,使许多家庭在购买牛肉时不得不谨慎考虑。数据显示,家庭购买牛肉的频次下降15%,部分消费者甚至转向鸡胸肉、猪肉等价格更为亲民的替代品。

而进口冻品凭借相对较低的价格,在市场上获得更多青睐。进口冻品均价在50元/公斤左右,比国产鲜牛肉低近30%。在电商平台上,进口冻品销量增长30%,山姆、盒马等会员店的冷冻牛肉礼盒销量占比也提升至2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价格因素影响下,消费者购买选择正在发生变化。

在供需错配情况下,10月国产牛肉价格出现环比下跌2.3%的情况,这种在旺季中罕见的“被动降价”现象,进一步反映出国产牛肉市场面临的困境。高价使消费者望而却步,进口冻品的低价竞争又不断挤压国产牛肉的市场份额,国产牛肉处于两难境地,如何在价格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国产牛肉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肉类食品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27 14:00 , Processed in 0.163480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