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生猪产能调控:在阵痛中寻找产业新平衡(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调控背景:供需失衡与宏观经济的双重压力

(一)CPI承压下的“稳价”刚需

2025年,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CPI走势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该年度,CPI持续低位运行,2-5月同比呈现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6月,CPI虽实现转正,但8月又回落至-0.4%。这种持续的低位波动,使得稳定物价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任务,对经济稳定与民生保障意义重大。

猪肉价格作为CPI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波动对民生和政策走向影响显著。2025年6-8月,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跌8.5%、9.5%、16.1%,累计拉低CPI约0.49个百分点。这表明猪肉价格的下行直接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下降,给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挑战。在“促物价合理回升”的政策导向下,稳定生猪价格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居民生活成本,也影响着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链的稳定性。

(二)产能过剩:能繁母猪存栏逼近调控上限

当前,生猪产业处于“后非瘟”时代的新平衡阶段,供给端呈现“量增效率升”的特征。截至2025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38万头,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上限,预示着生猪产能过剩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020年的17.54头提升至2024年的24.03头,实际生猪产能已超出市场需求。2025年上半年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11.5%,预示未来6个月生猪出栏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供过于求的矛盾亟待解决。在此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面临养殖利润压缩和亏损风险增加的困境。

(三)效率提升倒逼产能结构调整

我国生猪养殖效率快速向国际水平靠拢,PSY从2016年的17.56头增至2024年的24.03头,这是行业发展的显著进步。然而,与丹麦(34.8头)、荷兰(32.1头)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效率提升意味着同等仔猪产量所需的能繁母猪数量减少,若维持现有存栏,未来产能过剩将呈扩大趋势。

参考美国经验,其能繁母猪存栏从1979年的964万头降至2024年的610万头,同期猪肉产量却增长了40%。这是生产效率提升推动产能主动调减的典型路径,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我国需加快产能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

二、调控政策:从“量的控制”到“质的升级”

(一)核心手段:“三箭齐发”破解供给过剩

面对生猪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调控措施,旨在从源头遏制产能无序扩张,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能繁母猪“精准去化”成为调控关键举措。农业农村部明确2025年调控目标,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043万头调减至3943万头,这一目标有效遏制了产能的无序增长。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牧原股份制定详细产能调减计划,预计年底前调减能繁母猪32万头,相当于减少800万头肥猪的供给,从源头缓解市场供给压力。

出栏体重“紧急刹车”也是重要调控手段。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生猪宰后均重从5月的92公斤降至8月的88.43公斤,降幅达3.52%。这看似微小的变化,直接减少了4%的猪肉供应量,短期内有效减轻了市场供应压力。

为防止市场投机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政府严格限制二次育肥。禁止规模企业向二育户销售仔猪,切断了市场投机链条,避免人为制造供应紧张局面。2025年二育规模较2024年同期下降了27%,市场投机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二)配套措施:政策组合拳形成合力

除上述核心手段外,一系列配套政策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环保政策“洗牌落后产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的出台,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2025年上半年,1.2万家不合规中小猪场在政策压力下关停,推动产能向规模化、规范化集中,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金融工具“精准滴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主动调减产能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对未调减产能的企业收紧授信,引导资源流向高效产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储备调节“托底预期”,稳定市场信心。2025年已开展3批次冻肉收储,累计3.5万吨,储备肉在市场价格波动时发挥重要调节作用,避免价格非理性下跌,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三)国际经验:从“美国模式”看我国调控逻辑

回顾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产能过剩危机,其应对策略为我国提供了宝贵借鉴。当时,美国通过“技术升级+市场出清”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变革。在技术升级方面,加大对生猪养殖技术的研发投入,使PSY提升了40%,大幅提高养殖效率;在市场出清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大量落后产能,用10年时间将能繁母猪存栏压减30%,实现产业集中度从20%到70%的飞跃,成功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当前的政策路径与美国模式有相似之处。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短期内“去产能”,迅速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长期“提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两手抓”的策略,既能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又能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确保生猪产业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24 22:42 , Processed in 0.224731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