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猪肉价格创年内新低:供应过剩下的市场博弈与周期拐点何时到来?(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昨天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中期震荡、长期静待产能去化

展望猪肉市场未来走势,虽存在不确定性,但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仍能把握一些市场变化脉络。这不仅关系到养殖户收益、消费者“菜篮子”,也对整个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短期(10月):供强需弱延续,价格或再探新低

在接下来的10月,猪肉市场供强需弱格局仍将延续,价格走势不容乐观,存在再探新低风险。从供应端来看,能繁母猪的高存栏量以及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的增加,使得生猪供给充裕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这些新生仔猪经过一段时间育肥,将在10月集中进入市场,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压力。据统计,按照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生长周期推算,10月生猪出栏量预计将环比增长3-5%,无疑会给本就疲软的市场带来更大冲击。

而需求端,随着国庆、中秋双节结束,下游消费迅速回归平淡。双节期间,市场对猪肉需求虽有所增加,但这种增长更多是短期、季节性的。节后,家庭消费回归常态,餐饮行业采购量大幅减少,市场对猪肉需求明显减弱。屠宰企业开工率也会随之下降,预计将从双节期间的35%回落至30%以下。开工率下降意味着屠宰企业对生猪采购量减少,将进一步压低猪价。在这种供强需弱形势下,猪价仍将呈下行趋势,行业继续处于艰难的“摸底阶段”,生猪价格不排除会阶段性跌破13元/公斤,养殖端亏损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中期(11月-冬至):季节性回暖带动触底反弹,空间有限

进入11月,随着气温逐渐转凉,市场将迎来季节性消费回暖,这或许能为低迷猪价带来转机,推动猪价触底反弹,但反弹空间预计有限。从11月开始,南方地区将逐步进入腌腊季,这是猪肉消费传统旺季。腌腊季期间,家庭和食品加工企业对猪肉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尤其是对大猪的需求。大猪出肉率高,肉质更适合制作腊肉、香肠等腌腊制品,所以在腌腊季,大猪市场需求会阶段性紧俏。这将促使部分二次育肥户进场,他们会购买小猪进行育肥,待价格上涨后再出售,以获取利润。二次育肥户的进场会增加市场对仔猪和生猪的需求,从而推动猪价回升。

但在供应过剩大背景下,这种反弹幅度会受到限制。尽管有季节性消费支撑,但市场上生猪供应量依然充足,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水平,前期积压的库存也需要时间消化。这些因素都会制约猪价上涨空间。预计在这一阶段,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14-15元/公斤,白条猪肉均价或达18-19元/公斤。不过,猪价波动幅度会受到养殖企业出栏节奏显著影响。如果养殖企业为追求利润,在这一时期集中出栏,那么猪价反弹幅度将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养殖企业适当控制出栏量,猪价反弹则可能更为明显。

(三)长期(2026年及以后):产能调控政策见效,行业迎结构性拐点

从长期来看,随着产能调控政策逐步落实,猪肉市场供需格局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行业将迎来结构性拐点。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2026年能繁母猪目标存栏量为3900万头,这一目标设定旨在通过控制能繁母猪数量,调节未来生猪供应量。若这一目标能够严格执行,按照生猪生长周期,2026年下半年商品猪出栏量将逐步下滑。因为能繁母猪数量减少,意味着未来出生的仔猪数量也会相应减少,经过一段时间育肥,进入市场的生猪数量自然会下降。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淘汰低产母猪,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中小散户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在面对持续亏损时,也会逐渐退出市场。这些因素都将促使产能逐步去化。产能去化传导至价格端需要一定时间,大约10个月左右。预计2026年三季度后,猪价有望进入修复周期,行业将从当前的“量增价跌”困境转向“量稳价升”的良性发展轨道。这不仅有利于养殖企业恢复盈利,也能使市场价格更加稳定,保障消费者利益。

四、行业启示:穿越周期迷雾,转型正当时

面对当前猪肉市场复杂多变形势,无论是养殖户、企业还是政策制定者,都需积极探寻应对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需从自身角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共同推动猪肉市场走出困境,迎来新发展机遇。

(一)养殖户:控体重、稳出栏,避免恐慌性抛售

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在当前猪价低迷困境下,理性决策、科学养殖是应对危机的关键。猪价已跌破多数养殖户成本线,每养殖一头猪面临超过150元的亏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育肥猪出栏体重尤为重要。建议将育肥猪出栏体重控制在110-120公斤,因为随着体重增加,猪的料肉比会逐渐升高,养殖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当猪体重超过120公斤后,每增加1公斤体重,饲料成本可能会增加3-5元,这对于本就亏损的养殖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压栏还会增加疫病风险,一旦猪群感染疾病,损失将更加惨重。

养殖户应积极对接屠宰企业和加工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通过签订远期订单,养殖户可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和数量,有效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一些养殖户与屠宰企业签订了为期半年的订单,约定每月以固定价格供应一定数量的生猪,这使得他们在市场价格下跌时,依然能够按照合同价格销售生猪,避免了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在市场行情不稳定情况下,养殖户要保持冷静,避免恐慌性抛售。盲目跟风抛售只会进一步压低猪价,导致自身损失扩大。应根据自身养殖成本和市场预期,合理安排出栏计划,争取在价格相对合理时出栏,以减少亏损。

(二)企业端:降本增效,拓展高附加值渠道

对于企业来说,降本增效和拓展高附加值渠道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头部企业应加速智能化转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通过AI监测生猪健康状况,可及时发现疾病隐患,提前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生猪死亡率。据统计,采用AI监测技术后,生猪死亡率可降低8%-10%。精准投喂系统则能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确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一些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成本降低了12%以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企业还应积极布局电商、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渠道,拓宽销售路径。随着互联网发展,消费者购物习惯逐渐发生变化,线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企业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直播带货、线上预售等活动,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效率。一些企业在电商平台上推出“定制化猪肉套餐”,消费者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不同部位、不同品质的猪肉,这种个性化服务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以上。开发低温鲜肉、预制菜等产品,也能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低温鲜肉由于新鲜度高、口感好,价格往往比普通猪肉高出20%-30%;预制菜则满足了消费者快节奏生活需求,市场前景广阔。企业通过拓展这些高附加值渠道,能够在市场低迷情况下,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政策面:强化产能监测,完善市场托底机制

从政策层面来看,强化产能监测和完善市场托底机制是稳定猪肉市场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快冻猪肉收储节奏,在猪粮比低于6:1时,果断启动梯度收储,并且将单次收储量提升至10万吨以上。冻猪肉收储能够直接减少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缓解供应过剩压力,从而稳定猪价。当市场上猪肉供应过多、价格持续下跌时,政府通过收储冻猪肉,将部分猪肉储存起来,减少市场流通量,使市场供需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建立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体重等10项核心指标周度通报制度也至关重要。通过及时、准确地向市场公布这些关键指标,能够引导养殖户和企业理性决策,避免盲目扩产或减产。当养殖户了解到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时,就会适当减少补栏,避免未来生猪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从而稳定市场预期。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府应加强与养殖户、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猪价低迷时,给予养殖户一定补贴,帮助他们缓解资金压力;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只有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才能使猪肉市场逐步走出困境,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结语

2025年9月猪肉价格暴跌,是产能过剩周期的必然释放,也是行业加速出清的信号。短期来看,“旺季不旺”的低迷态势仍将持续;中期需等待腌腊季消费提振与产能去化的协同作用;长期则依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影响。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理性控制产能、积极降低成本、主动拓展市场,才能在这场周期困境中生存;而对于消费者,低价猪肉虽带来短期实惠,却也反映出产业深层调整的阵痛。猪肉市场的真正拐点,或许并非眼前的反弹,而是产能与需求重新匹配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16 07:47 , Processed in 0.202068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