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生猪价格深蹲4个月:产能过剩下的行业“渡劫”与政策破局(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猪价大幅下跌:亏损程度剖析

近几个月,生猪市场价格呈现急剧下滑态势,养殖户面临巨大压力,普遍表现出焦虑与无奈。

(一)价格急剧下挫,养殖端亏损严重

自九月中旬起,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外三元生猪均价从月初的 13.53 元 / 公斤,短期内迅速降至 12.71 元 / 公斤,累计跌幅接近 6%。与 2024 年价格峰值相比,跌幅更是超过 30% ,价格下跌幅度巨大。这一价格走势给养殖户带来沉重打击。

价格大幅下跌致使养殖户陷入亏损困境。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养殖一头猪亏损 24.44 元,仔猪育肥的亏损情况更为严峻,达到 73.92 元。此前长达 16 个月的盈利期就此结束,养猪行业再次进入低迷阶段。

不仅生猪价格表现不佳,仔猪和母猪价格同样受到影响。7 公斤的仔猪价格已降至 259 元 / 头,二元母猪价格也降至 1590 元 / 头,均创下 2025 年新低。这些低价不仅削弱了养殖户对未来的信心,也预示着短期内产能去化压力将持续增大,养猪行业后续发展面临挑战。

(二)产能过剩问题:供应端的连锁反应

猪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2024 年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4080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4.6%。尽管超出比例看似不大,但按照生猪养殖周期,这些母猪所产仔猪在今年 9 月前后集中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

从规模猪企数据可看出供应压力。今年 9 月,规模猪企出栏计划量达到 1332 万头,环比增长 1.3%,同比增长高达 17%。大规模出栏已对市场造成较大压力。此外,前期二次育肥的养殖户目前也处于集中出栏阶段,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同时,猪场面临 “小非” 风险,生猪跨区流通受阻。南方中大猪无法顺利调运,只能就地销售,这使得供应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猪价下跌趋势难以逆转。

二、供需失衡困境:旺季消费动力不足

猪价持续低迷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需求端动力不足,加上成本端的变化,使猪市陷入更深困境。

(一)需求端动力不足:高温与预期影响消费

按照以往经验,“金九银十” 是猪肉消费旺季,但今年消费市场表现冷清,缺乏旺季应有的热度。开学季屠宰场开工率虽短暂回升,但很快停滞在 31.8% ,无法为猪价提供持续支撑。

南方地区持续高温,抑制了消费者对鲜肉的需求。菜市场白条肉摊位前顾客稀少,白条肉走货量较上月下降 15%。消费者因高温食欲下降,对猪肉需求持续减少。

终端市场呈现 “量价双跌” 态势。猪肉价格下跌,销量也随之下滑,屠宰企业亏损加剧,每屠宰一头猪亏损扩大到 50 - 80 元。为减少损失,屠宰企业压价收购意愿强烈,与养殖户之间价格博弈激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 “金九银十” 消费旺季,实际表现远低于预期,需求端对猪价的支撑作用消失,猪价上涨面临较大困难。

(二)成本端下降:规模企业的成本优势

在猪价低迷时期,规模养殖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自繁自养成本已降至 1640.47 元 / 头,相比散户低 15% - 20%。这一低成本优势为规模企业构建了稳固的价格防线,即便猪价低迷,仍能保持微利。

然而,这对于整个行业产能去化而言并非有利因素。规模企业因尚有利润,去产能意愿不强,导致去化节奏放缓。市场陷入 “亏损 - 惜售 - 压栏 - 更过剩” 的负向循环,猪价缺乏支撑,持续在低位徘徊,磨底周期不断延长。这对养殖户来说,是漫长而艰难的等待过程,他们期盼市场早日回暖,猪价回归正常水平。

三、政策调控措施:史上最严产能调控实施

面对猪价危机,政策层面迅速采取行动,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力度空前,为低迷的猪市带来希望。

(一)顶层设计规划:明确 200 万头母猪去化目标

9 月 16 日,一场对生猪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牧原、温氏等 25 家龙头生猪养殖企业,共同商讨产能调控方案。会议明确提出到 2026 年 1 月底,这 25 家企业合计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同时各省同步调减 100 万头 。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如此具体的母猪去化目标,旨在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为确保目标实现,配套措施严格。从资金源头入手,严格控制产能扩张的信贷投放,削减刺激产能增长的各类补贴。这对盲目扩产的企业起到了约束作用,遏制了其扩产冲动。这些政策措施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产能去化奠定了基础,彰显了政府稳定猪价的决心。

(二)龙头企业响应:产能调控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政策发布后,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迅速响应,推动产能调控从计划走向实际操作。牧原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公布母猪存栏量调整计划,计划年底前将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较峰值减少 32 万头。这一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榜样,体现了龙头企业在产能调控中的责任担当。

温氏也积极行动,将出栏均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下,并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供猪。这一做法从源头上抑制了投机性需求,避免市场因二次育肥进一步失衡。其他企业纷纷跟进,调整生产计划,配合政策实施 。

此次政策调控首次将财政金融手段相结合,标志着产能调控从以往的软性引导转变为 “强制 + 市场” 双驱动的新模式。这种转变超出市场预期,让人们对产能去化的效果充满期待。随着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产能调控效果可能比预期更快显现,猪市有望迎来转机。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9-25 15:25 , Processed in 0.186644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