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肉牛产业深度调整:在阵痛中孕育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来自
河北衡水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产业现状:消费升级与产能过剩的碰撞震荡

(一)消费结构剧变:从 “量的增长” 到 “质的分化”

在消费领域,牛肉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牛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肉类,其消费量从 2018 年的 840 万吨增至 2024 年的 1070 万吨,年均增速达 4.8%。这一数据直观展现出牛肉在居民饮食结构中愈发重要的地位。

深入剖析消费结构,分层现象显著。从年龄维度看,65 岁以上老年群体受传统饮食习惯影响,更青睐炖煮类传统牛肉制品,如酱牛肉、牛肉炖土豆等。此类菜品制作方式契合老年人消化特点,且承载其长久饮食记忆。0 - 14 岁少儿对牛排、牛肉丸等西式加工品需求年增 12%,这与儿童食品市场多元化发展以及西餐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渗透密切相关。例如儿童套餐里的迷你牛排、超市冷冻区的儿童款牛肉丸,皆是市场迎合这一需求的体现。年轻白领推动高端雪花牛肉消费增速达 15%,源于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高端餐厅里的雪花牛排、进口超市中的雪花牛肉片,成为他们社交、享受生活的选择。

再看进口牛肉的冲击,2025 年 1 - 7 月进口量为 155.2 万吨,巴西牛肉到岸价较国产牛肉低 20%。价格优势使进口牛肉在中低端市场迅速扩张,国产中低端牛肉面临严峻挑战,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许多国产牛肉加工企业不得不调整产品线,寻求新的市场定位。

(二)产能过剩压力:价格跌穿十年低位

肉牛产业的产能端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活牛价格较 2021 年峰值下跌 40%,全国均价跌破 13 元 / 斤。这一价格水平使众多养殖户经营困难,30% 养殖场户陷入亏损,部分中小养殖户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困境。

从存栏和出栏数据来看,肉牛存栏量连续三年下降,2024 年末降至 10047 万头,存栏量的下降反映出养殖户信心不足,补栏积极性受挫。但出栏量因养殖效率提升逆势增长,2024 年达 5099 万头,牛肉产量 779 万吨创历史新高,形成 “存栏降、出栏增、产量升” 的结构性矛盾。这背后是养殖技术进步,如科学的饲料配比、精细化的养殖管理,让肉牛生长周期缩短、出肉率提高,但也加剧了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

进口牛肉价格倒挂进一步扰乱市场。2024 年进口均价 5100 美元 / 吨,较 2023 年上涨 10%,但仍低于国产牛肉生产成本 15%。这种价格倒挂使得国产牛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国产牛肉加工企业在采购原料时,也会因成本考量,更倾向于进口牛肉,进一步冲击国内肉牛养殖市场。

二、多维挑战:穿透产业调整的深层矛盾

(一)宏观环境冲击:消费降级与生猪产业的双重拖累

在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肉牛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其中消费降级与生猪产业的低迷成为两大突出制约因素。

从消费降级的影响来看,居民消费行为愈发谨慎,对价格敏感度大幅提升。在肉类消费市场,这种变化表现明显。以 2024 年为例,猪肉作为大众日常消费的主要肉类,因其价格相对亲民,消费量出现 3% 的反弹。这使得消费者在肉类选择上更倾向于猪肉,而牛肉消费增速则放缓至 3.2%,高端雪花牛肉市场遇冷,价格下跌 15%。餐饮行业作为牛肉消费的重要渠道,也受到明显冲击,牛肉采购量下降 10%。许多主打牛肉菜品的餐厅纷纷调整菜单,减少牛肉菜品占比,或更换为价格更为低廉的替代品。在团膳和宴席市场,由于预算限制,牛肉的使用量也大幅收缩,进一步削弱了牛肉的终端需求。

生猪产业与肉牛产业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猪肉作为我国第一大消费肉类,与牛肉在一定程度上互为替代品。当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时,其价格优势会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猪肉,从而对牛肉市场形成挤压。据统计,生猪价格每下跌 10%,肉牛价格就会同步承压 2 - 3%。自 2023 年以来,生猪市场持续低迷,价格长时间在低位徘徊,这无疑成为肉牛价格难以回升的重要外部因素。养殖户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市场信心受到极大打击。这种产业间的联动效应,不仅影响了肉牛养殖户的收益,也对整个肉牛产业的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二)资源约束趋紧:从 “粮草争地” 到环保高压

在肉牛产业发展进程中,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从饲料粮供应紧张,到环保政策带来的压力,再到土地资源的限制,每一个环节都对产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饲料粮安全是肉牛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肉牛养殖对玉米、豆粕等饲料粮的消耗巨大,消耗了全国 30% 的玉米、25% 的豆粕。而国际市场上,饲料粮价格波动频繁。2024 年,进口大豆价格上涨 15%,这直接导致养殖成本大幅攀升。一些小型养殖户由于缺乏稳定的饲料供应渠道和足够的资金储备,在饲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不得不减少养殖规模,甚至放弃养殖。

环保政策的持续加码也给肉牛产业带来沉重负担。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成本不断增加,每头牛的粪污处理成本高达 69 - 138 元,这还不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在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成本的增加也不容忽视,较以往增加了 10%,进一步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非生产性支出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已超过 20%,许多养殖场为满足环保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但这也导致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原本微薄的利润更加难以维持。

土地资源的限制同样制约着肉牛产业的发展。在华北、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愈发稀缺,规模场建设用地审批通过率下降 30%。为寻求发展空间,肉牛产业不得不向东北、西北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然而,这些地区又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新问题,肉牛养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饮用、清洁和饲料加工,水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增加了养殖成本。

(三)竞争力短板:从品种 “卡脖子” 到产业链割裂肉牛产业

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诸多短板,从种源依赖到产业链协同低效,再到品牌建设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种源问题是我国肉牛产业的 “卡脖子” 难题。目前,我国种源对外依存度超 60%,高端肉牛品种,如和牛、安格斯等,核心种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国产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改良牛,虽然在国内广泛养殖,但在生产性能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仅 1.8 头,而美国达到 2.6 头。这意味着我国肉牛养殖在繁殖效率上相对较低,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产业链协同的低效也是我国肉牛产业的一大痛点。养殖端与加工端之间的价格传导存在明显滞后,通常需要 4 - 6 个月的时间,这使得市场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导致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屠宰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 3.2%,在微薄的利润下,企业难以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精深加工率不足 20%,大量牛肉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附加值低。相比之下,美国、巴西等牛肉出口大国,精深加工率超过 70%,通过精深加工,不仅提高了牛肉产品的附加值,还丰富了产品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国肉牛产业同样存在不足。全国仅有 23 个肉牛地理标志产品,在高端市场,70% 的份额被进口品牌垄断。消费者在购买牛肉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国际知名品牌,对国产牛肉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这使得国产牛肉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凭借品牌优势获得更高的价格和市场份额,即使是优质的国产牛肉,也常面临市场推广困境。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9-21 14:33 , Processed in 0.306642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