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猪价跌创新低:旺季不旺背后的产能困局与行业突围之路(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政策与市场博弈:产能调控升级与行业自救路径

(一)政策端:密集开会部署产能去化 “攻坚期”

面对严峻的生猪市场形势,政策端自 5 月底以来,开启密集调控模式,力求扭转产能过剩局面。5 月 30 日,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要求多家头部猪企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将出栏体重严格控制在 120 公斤左右,并严禁出售商品猪用于二次育肥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从源头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稳定市场供应节奏。

6月,有关部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明确提出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 100 万头左右,降至 3950 万头的具体目标 。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通过减少母猪存栏量,从根本上降低未来的生猪供应量。

7 月,农业农村部再次发力,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等成为会议的关键要点,为产能调控指明了方向。

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备受关注。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 25 家行业巨头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能调控的关键问题。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的核心任务:刚性去化目标方面,要求能繁母猪存栏年底前必须压减至 3900 万头,从根本上减少未来的生猪供应潜力,同时严禁新增产能盲目扩张,杜绝产能反弹的可能性;在短期调节工具上,大力推广降低出栏体重,将当前行业均重从 120kg 目标降至 110kg ,这一措施能够在短期内直接减少猪肉的市场供应量,缓解过剩压力,限制二次育肥等即时控量措施也被再次强调,以避免市场供应的人为波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产能与价格联动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市场供需的变化,提前采取调控措施,完善储备肉收放规则,增强对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

(二)企业端:主动减产与成本管控双线发力

在政策引导下,头部企业率先响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产能调整。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从年初的 362 万头降至 6 月末的 343.1 万头 ,计划年底进一步降至 330 万头。这一系列的调减动作,预计将减少约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同时,牧原股份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育肥猪,构建起全链条管控体系,从源头杜绝二次育肥对市场的干扰。在降低出栏体重方面,牧原也走在行业前列,商品猪出栏均重已从前期的 130 公斤下调至 119 公斤 ,有效减少了短期内的猪肉供应量。
温氏股份同样积极行动,通过优化种群结构,淘汰低效母猪,淘汰比例高达 15%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母猪的整体生产效率,还减少了无效产能,为市场供需平衡贡献力量。在成本管控上,温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升养殖管理水平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中小散户在市场压力和政策引导下,也加速退出市场。8 月生猪期货交割量同比增长 40% ,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产业规模化出清正在加速。中小养殖户由于资金、技术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长期的价格低迷和政策调控下,难以维持经营,纷纷选择离场,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

(三)资本端:逆市看多博弈周期反转

尽管当前猪价持续低迷,处于近一年来的低谷,但 A 股市场养猪板块却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甚至出现逆市上涨行情。9 月,猪产业指数上涨 5.89%,成为年内单月最高涨幅 ,板块内个股几乎全线飘红。金新农、傲农生物月内涨幅高达 20%,领涨板块;牧原股份更是表现突出,上周盘中最高价报 58.49 元,收报 57.54 元,创下 2021 年 6 月以来的新高。

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当前行业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生猪养殖申万指数市盈率 TTM 报 13.4 倍,仅处在 14.9% 的历史分位点 ,这意味着行业的估值已充分反映了当前的低迷行情,甚至存在过度悲观的情况。资金提前布局,正是看中了产能去化后的供需修复行情。随着政策调控的深入和企业减产的持续推进,市场供需关系有望逐步改善,猪价在未来有望迎来反弹,从而带动行业盈利水平回升,这也正是资本逆市看多的核心逻辑。

四、破局之路:短期承压与长期转型的双重考验

(一)短期:供需错配难解,价格或延续磨底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仍将面临供需错配的困境。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需要 10 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传导至商品猪出栏量 ,这意味着在 2026 年一季度之前,供给压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尽管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整已经开始,但由于前期基数较高,加上养殖效率的提升,实际的猪肉供给量在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预计四季度猪价中枢将维持在 13 - 14 元 / 公斤的低位区间,行业亏损面将进一步扩大至 60%。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的亏损将倒逼更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产能加速退出市场,行业整合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二)长期: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升级” 的产业变革

养殖模式迭代:智能化养殖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以牧原股份为例,其智能猪场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控制和养殖过程的智能化管理,PSY 指标提升至 28 头 ,料肉比降至 2.6 。这种智能化的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增强了企业对市场周期波动的抵御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智能化养殖有望在行业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主流的养殖模式。

消费场景重构: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开发低温肉制品、功能性猪肉等新产品,成为企业对接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例如,针对 Z 世代消费者对健康、便捷食品的追求,企业推出了低胆固醇培根、即食猪肉脯等产品,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饮食需求。这些新产品不仅拓展了猪肉的消费场景,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政策协同深化:建立健全生猪产能 “红黄蓝” 预警体系,是实现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出栏量、市场价格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产能。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防止产能过剩问题的再次出现。通过政策的协同作用,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猪产业生态。

结语:在阵痛中寻找周期新平衡

2025 年的 “金九银十”,生猪市场的低迷表现,不仅是当前供需失衡的直接体现,更是行业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是生猪产业深度调整的缩影,也是转型突围的起点。产能过剩与需求变迁形成的长期压制,让生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之中亦有机遇,这或许是一次 “刮骨疗毒” 的契机。

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只有那些具备成本优势、技术储备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才能在价格寒冬中坚守,并迎来下一轮周期的曙光。对于整个生猪产业而言,加速去化低效产能、构建供需动态平衡机制刻不容缓。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 的怪圈,实现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9-17 16:41 , Processed in 0.597477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