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上市猪企8月成绩单:量增价跌背后的行业突围战(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行业整体态势:销量攀升与价格下行的背离困境

1.1 龙头猪企销量普涨,规模化扩张持续

根据 8 月上市猪企销售简报,头部企业生猪销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牧原股份以 700.1 万头的月销量位居行业首位,同比增幅达 27.1%,环比增长 10.2%;温氏股份、新希望分别以 324.57 万头、133.78 万头的销量紧随其后,同比增幅依次为 37.88% 和 4.72%,大北农销量为 70.05 万头,同比与环比均实现增长。这表明在行业低谷期,龙头企业通过产能释放和结构调整,持续拓展市场份额,巩固规模化优势。

温氏股份在公告中指出,销量增长得益于前期投苗量增加以及外卖仔猪业务的积极贡献,这显示出企业在生产结构调整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这种主动调整,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维持运营,更为未来市场回暖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通过合理规划生产结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

从宏观视角来看,头部猪企的销量增长反映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市场的不断整合,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这种规模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集中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等措施,企业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规模化企业也有更多的资源和手段来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保持经营的稳定性。

1.2 价格双杀压力凸显,行业陷入 “增产不增收” 怪圈

与销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猪价格呈现同比、环比双下降趋势。8 月,牧原、温氏、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分别为 13.51 元 / 公斤、13.90 元 / 公斤、13.54 元 / 公斤,同比降幅均超 31%,环比降幅在 4.66%-6.23% 区间。价格暴跌直接导致销售收入缩水,牧原、温氏、新希望月销售收入同比分别下降 12.3%、17.7%、30.73%,行业 “量增价跌” 的矛盾愈发尖锐。

造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供需失衡。从供应端来看,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市场供应充足。尽管行业内一直在推进产能去化,但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处于高位,去年 11 月末已达 4080 万头,当前仍达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导致生猪出栏量居高不下。南方多地猪病风险提升,部分地区养殖户加速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从需求端分析,虽然近期学生返校、升学宴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但高温天气下,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消费需求实际增量有限。屠宰企业目前利润较低甚至亏损,白条猪肉走货情况不佳,屠企多以销定产,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也对生猪价格形成了压制。

“量增价跌” 的局面使生猪养殖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和摊薄固定成本,不得不增加出栏量,但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削弱,部分企业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将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引发行业的深度调整。

二、龙头企业众生相:分化中的战略博弈

2.1 牧原股份:规模之王的压力测试

牧原股份作为生猪养殖行业无可争议的龙头,8 月销售商品猪 700.1 万头,同比增长 27.1%,这一数据彰显了其强大的产能释放能力和在行业内的规模优势。这种规模优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战略布局和资源投入的结果。多年来,牧原股份不断加大在养殖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养殖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养殖设备,牧原能够实时监测猪只的生长状况,精准调控养殖环境,从而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质量。牧原还积极拓展养殖基地,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产能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其规模优势。

然而,在销量增长的背后,牧原股份也面临着严峻的价格压力。8 月商品猪销售均价 13.51 元 / 公斤,同比暴跌 31.46%,这使得其商品猪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12.3%,降至 118.5 亿元。尽管牧原通过向全资子公司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合计销售 259.1 万头商品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波动对销售收入的冲击,但在生猪均价跌破成本线的当下,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为了应对这一困境,牧原股份一方面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优化养殖流程,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销售策略,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牧原股份能够稳定销售渠道,减少价格波动对销售的影响。牧原还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猪肉产品,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牧原股份的规模优势使其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但价格风险依然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何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是牧原股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牧原股份有望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和行业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2.2 温氏股份:多元化结构下的韧性挑战

温氏股份在 8 月的生猪销售中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销售生猪 324.57 万头,同比增幅高达 37.88%,成为头部企业中的 “增长黑马”。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和积极的市场策略。温氏股份的仔猪外卖业务在 8 月表现突出,销售仔猪 51.06 万头,占当月生猪销售总量的 15.7%,为销量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仔猪市场需求的波动对温氏股份的销售业绩产生了直接影响。当市场对仔猪需求旺盛时,温氏股份能够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增加仔猪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销售收入。温氏股份前期投苗量的增加也在 8 月转化为实际出栏量,进一步推动了销量的增长。这种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和生产策略的灵活调整,体现了温氏股份在市场竞争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尽管销量大幅增长,但温氏股份同样面临着价格下跌带来的压力。8 月毛猪销售均价 13.90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2.03%,这导致其生猪销售收入同比下滑 17.7%,降至 48.25 亿元。此外,温氏股份的肉鸡业务收入在 8 月也出现微降,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经营压力。在生猪价格系统性下跌的周期中,多元化布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但仍难以完全规避行业共性压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温氏股份加强了成本管控,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率。通过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温氏股份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生猪和肉鸡的质量。温氏股份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温氏股份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的融合,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温氏股份还推出了一系列高端猪肉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温氏股份的多元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需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加强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未来,随着消费者对肉类产品品质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温氏股份有望凭借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2.3 新希望:激进扩张后的深度调整

新希望在 8 月销售生猪 133.78 万头,同比增长 4.72%,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然而,其销售收入却同比暴跌 30.73%,降至 17.22 亿元,降幅在头部企业中最为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商品猪均价同比下跌 32.74%,仅为 13.54 元 / 公斤。新希望在过去几年采取了激进的扩产策略,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项目建设,迅速扩大了养殖规模。这种扩张策略在市场行情较好时能够带来显著的收益,但在价格低谷期,却使企业面临更大的成本管控压力。大规模的养殖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而市场价格的下跌导致销售收入减少,使得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新希望坦言销售价格受市场行情主导,侧面反映出其在产能释放与价格风险管理上的阶段性失衡。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新希望亟待通过精细化运营修复盈利。一方面,公司加强了成本控制,优化养殖流程,降低饲料成本和养殖成本。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新希望获得了更优惠的饲料采购价格;通过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单位养殖成本。另一方面,新希望加强了市场调研,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合理安排出栏量,以提高销售收入。新希望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新希望稳定了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健康的猪肉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希望需要深刻反思激进扩张带来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通过精细化运营和市场策略调整,逐步修复盈利。未来,随着市场的逐步回暖,新希望有望凭借其在养殖技术和市场渠道方面的积累,实现业绩的反弹。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谨慎把握市场节奏,避免再次陷入产能过剩和价格风险的困境。

2.4 中小猪企:分化加剧下的生存考验

在上市猪企中,中小猪企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天邦食品 8 月销售商品猪 52.97 万头,环比微降 1.32%,销售收入约 6.21 亿元,同比减少 9.43%,销售均价 15.02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7.22%。天邦食品的销售数据显示出其对价格的高度敏感性,价格的轻微波动就会对其销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中小猪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和抵御价格风险。在市场价格下跌时,中小猪企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面临亏损的风险。

傲农生物则逆势实现销量同比 26.84% 增长,8 月生猪销售量达 15.01 万头。傲农生物的增长得益于其区域化布局和精准的市场定位。通过深耕区域市场,傲农生物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提供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傲农生物还加强了与当地养殖户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区域市场中,傲农生物通过提供优质的仔猪和养殖技术服务,赢得了养殖户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实现了销量的增长。

东瑞股份 8 月共销售生猪 9.48 万头,同比增长,但环比有所减少,且已连续 4 个月环比减少。这凸显出部分中小猪企在产能调度上的保守策略。在市场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一些中小猪企为了避免市场风险,选择减少产能投放,谨慎控制出栏量。这种策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风险,但也可能导致企业错失市场机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在市场行情好转时,产能不足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失去市场份额。

中小上市猪企的分化预示着行业洗牌的加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具有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小猪企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9-12 11:38 , Processed in 0.184787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