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家禽养殖中免疫抑制病原的来源与危害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昨天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家禽免疫抑制是指不同病原引起的对家禽免疫器官造成一定程度损伤,使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的一类疾病。这种状况会导致家禽的整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从而增加其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其共同特点是发病相对缓慢,发病率差异比较大,禽群发病不集中,多为轮流发病,整个禽群轮流发病持续的时间较长。除少数急性病例外,多数表现死亡率不高,有些还能引起肿瘤的发生。

免疫功能正常的话,机体对抗病原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不正常,家禽会对疫苗免疫产生应激,也就是会导致机体应答免疫能力下降,这时就不会产生应有的免疫保护,轻则免疫失败,重则反而会诱发机体发病。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免疫抑制病病原之间发生二次感染或者复合感染,免疫保护做不好,就会导致应激刺激或者病原污染了疫苗,疫苗使用后传染给鸡群。

鸡群得免疫抑制病后,尤其是临床上发生了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死淘率大幅上升,给养禽业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免疫抑制及免疫抑制病的研究当前很热,许多研究基于这类免疫抑制病原的流行病学及其免疫抑制病理和症状等,许多研究成果部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一些研究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一、免疫抑制病对家禽有哪些危害?

受免疫抑制病影响的家禽,抗应激能力会降低。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影响免疫的应激因素,这些应激因素有如下一些:免疫时操作、温度变化、噪声鼠害等,如果应激因素没有消除,在免疫时不但达不到应有效果,还会导致家禽疾病频发。一旦造成了免疫抑制,则免疫效果或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或没有,会造成免疫失败,不但浪费金钱,还会导致疾病多发。

显而易见,免疫抑制后,家禽机体对病原抵抗力严重下降,对一些重要疾病如禽流感易感性就会增强。免疫抑制在家禽养殖中是一个重大隐患,它会导致多种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出现应激反应,对病原的抵抗力降低,容易诱发或多发疾病,如果发病,会比正常发病表现更为严重,而且更易对一些病原易感性增强,如生产中较为常见的大肠杆菌、球虫等。临床表现肉鸡生长发育不良、蛋鸡产蛋率低、产蛋高峰期维持短。由于生产性能下降和疾病多发,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二、造成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

一般将免疫抑制分为原发性的免疫抑制和继发性的免疫抑制。养殖场饲养的家禽在早期时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免疫抑制。一些小型养殖场,这种免疫抑制产生的影响不是太大,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如果受到继发性免疫抑制,其带来的危害和后果比原发性免疫抑制更大。

生产中,呼肠孤病毒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法氏囊炎、马立克氏病、J-亚群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真菌感染等都是重要的免疫抑制病。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它是由曲霉菌属霉菌产生,对动物的主要影响是致肿瘤、免疫抑制、致突变和致畸,主要靶器官是肝脏。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可以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微量元素(如硒、铁)和维生素(如维生素A)的缺乏。如果鸡舍管理措施不佳,比如空气流通不良、鸡的密度过大、鸡舍条件差等,也可能对鸡群免疫力产生负面影响。

1.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等)、抗代谢药物和部分抗生素等常会造成免疫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般指的是糖皮质激素药物,常见的有地塞米松注射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烷化剂可分为:氮芥类、乙烯亚胺类、磺酸酯及多元醇类、亚硝基脲类、三氮烯咪唑类和肼类。抗代谢药物作用机制通常是与代谢途径中的酶结合,从而阻止正常的代谢过程。生产中为了预防细菌性感染,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在长期喂饲或超量滥用时,也可能造成免疫抑制,应引起重视。

2.营养缺乏引起的免疫抑制

这里所说的营养不良既可能是食物或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够,也可能进一步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导致机体吸收营养出现障碍。很容易理解,机体营养不良时,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抗应激因子不足,必然会引起免疫抑制,机体内的抗体水平、免疫细胞的活性、补体活性及细胞因子的产生不足等,导致不能有效建立免疫保护系统。

3.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霉菌毒素主要是因为饲料霉变而产生,如果养殖场中饲料没有正确保存和使用,就会产生霉菌毒素。生产过程中,如果玉米在生长和收获季节感染了霉菌或者收获后没有正确烘干保存,即使没有感染霉菌或者正确保存了,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霉雨潮湿等都会不同程度导致玉米或豆饼霉变。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饲料霉变产生霉菌毒素会引起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等一些解毒器官变性、坏死或者肿瘤,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不但机体器官会受损,也会对免疫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带来免疫抑制问题。

4.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


一般情况下,致病性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在普通的小型养殖场不容易引起巨大损失,但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由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是生产中表现较为严重的一类免疫抑制。研究表明,可造成机体发病的细菌或病毒,不论是明显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在机体表现明显症状时,都可能会同时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比如对那些表现急性感染或者造成死亡的,往往临床上不能明显看出来。还有一些病原一般表现的是持续性亚临床感染,这种情况也不容易看出来。最近几年,生产实践中已发现能引起鸡群免疫抑制的呈亚临床感染状态的病毒种类越来越多,其流行面也越来越普遍。

三、家禽的几种主要免疫抑制性病毒

1.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


该病毒可以自然感染多种家禽,在野鸟中有自然分布。试验研究表明,在1日龄时使用人工手段让雏鸡感染REV,发现雏鸡对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答不良或者抑制机体产生的抗体反应。REV一般是垂直传播感染,出壳后如果早期感染时,其表现比较明显。有研究认为,较多垂直感染REV的鸡,并不会产生对REV的抗体,而是表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病毒血症,称之为耐受性病毒血症。感染REV的鸡免疫反应不良,易成为鸡群中其它病原感染的易感宿主。

2.马立克氏病病毒(MDV)

该病毒临床表现是高度传染性,MDV的靶细胞为淋巴细胞,机体没有了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当然会发生免疫抑制。这个病毒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占位效应”,正常免疫细胞被病毒侵害,不能发挥作用,可造成免疫抑制的细胞增多,自然是发生免疫抑制的原因之一。

3.禽白血病病毒(ALV)

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可分为不同的亚型,蛋鸡中感染最多,表现淋巴样肿瘤。ALV侵害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自然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

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这个病毒主要侵害雏鸡的骨髓造血组织和胸腺、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它既可垂直传播,也可横向传播,当前,CIAV感染会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已经被广泛认识,许多养殖户都对这个病毒“谈虎色变”,生产中会按照免疫程序按期对该病进行免疫,但应注意的是,一旦鸡群感染该病,再行免疫意义不大,最好淘汰。

5.呼肠孤病毒(REOV)

该病毒可引起雏鸡的传染性关节炎,但并不是所有毒株表现明显的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一般可能只会引起亚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虽然表现不明显,对鸡群的影响也不是太大,但一旦发生亚临床感染,因为亚临床感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所以这个病毒受重视程度也很高。

6.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BDV)

这种病毒相当出名,其在养殖业中知名度很大,从业者几乎无人不知。IBDV感染主要侵害的是机体中枢性免疫器官之中的法氏囊。现如今,养殖场里面的环境中以及养殖场外面的周围环境中都会存在不同IBDV毒株,这些毒株对鸡的致病性差异表现很大,其致死率表现不等,从零到百分之百都有可能。但不能小看那些致死率低的毒株,它能明显抑制机体的免疫器官,所以同样会造成鸡的免疫抑制。许多研究表明,鸡场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病后,鸡群对其他对多种传染病的抵抗力都会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养殖场如果感染了易造成免疫抑制的传染病,不仅会造成鸡的大批死亡,还会干扰别的疫苗的免疫效果,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在临床生产实践中应对它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作者:施网女,宦震,范新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30 05:21 , Processed in 0.313883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