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回复: 0
收起左侧

108岁老奶奶去车站接78岁的女儿

[复制链接]

s

Rank: 8Rank: 8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昨天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一段温暖人心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安徽阜阳车站,一位108岁高龄的母亲颤巍巍地站在出站口,等待78岁的女儿回娘家。当女儿的身影出现在视线中时,她竟像孩童般小跑着扑向母亲,两人紧紧相拥的瞬间,让无数网友泪目。评论区里,“不管多大,在妈妈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感叹刷屏,这场跨越世纪的母女重逢,不仅是一幕家庭温情,更折射出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亲情文化。

12.png

这位世纪母亲名叫王张氏,虽已满头银发、步履蹒跚,却坚持亲自到车站接女儿。她的女儿王奶奶定居外地,这次专程回阜阳探亲。监控画面中,王奶奶刚过闸机就急切张望,发现母亲后瞬间红了眼眶,甩开随身包裹小跑上前,而母亲早已张开双臂。她们相拥时,王奶奶把头深深埋在母亲肩头,这个动作与孩童时期扑向母亲撒娇的姿态如出一辙。车站工作人员回忆:“老太太一直念叨‘我闺女最爱吃我腌的咸菜’,包里还装着亲手做的鞋垫。”这些细节让在场者无不动容。

13.png

这场重逢引发的情感共鸣,源于它触动了中国人最深层的情感密码。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在,尚有来处”不仅是伦理准则,更是精神依托。心理学专家指出,高龄母女间的这种互动,体现了“终身依恋”现象——即使子女已成白发老者,面对母亲时仍会自然回归童年情感模式。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明分析:“中国式亲情具有双向治愈力,母亲通过被需要确认存在价值,女儿则通过撒娇获得安全感,这在老龄化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14.png

值得关注的是,这对母女的生活日常藏着长寿家庭的秘密。王张氏五代同堂的家族中,90岁以上老人有6位。村民透露,这个家族有着“清晨共餐、日落闲话”的传统,晚辈每天必到长辈屋里坐坐。王奶奶虽年近八旬,仍保持着每周三次和母亲视频通话的习惯。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代际互动频繁的家庭,老人抑郁率仅为普通家庭的1/3。正如网友所说:“所谓幸福,就是70岁还能喊一声妈。”

15.png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随着城镇化加速,中国“候鸟式养老”群体已超1800万,许多老人被迫成为“留守父母”。北京大学2024年《代际关系报告》指出,工作地与父母异地的人群中,仅29%能做到每月见面。正因如此,阜阳车站的这一幕成了都市人心中的乌托邦。在上海工作的李女士留言:“上次回家,发现妈妈偷偷收藏着我小学的奖状,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来源:葫芦娱乐工作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9 18:03 , Processed in 0.670383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