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猪价跌破6元/斤!国家收储能否止跌?背后三大矛盾揭示新周期信号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昨天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6 元时代” 降临:猪价暴跌背后的供需困局

近期,生猪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下跌态势,其下跌速度与幅度超出行业预期,令养殖户面临严峻挑战。“猪周期” 在此轮价格波动中似乎失效,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猪价暴跌背后的深层原因。

1.1 北方猪价 “腰斩”,全国陷入低价泥潭

当前,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降至 13.82 元 / 公斤。北方多个地区生猪价格跌破 13 元 / 公斤,步入 “6 元时代”,同比跌幅超 33%。对比可知,若去年出售一头猪盈利 1000 元,今年则仅能盈利 600 多元,利润降幅超三分之一。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 年第 33 周,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为每公斤 18.08 元,环比下跌 0.8%,同比大幅下跌 34.8%,跌幅显著,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众多养殖户反映,养殖收益大幅下滑,养猪盈利难度剧增。

1.2 供应端:产能过剩与恐慌性出栏的双重冲击

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供应端。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供应的关键指标,目前仍处于高位,达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这意味着市场上平白无故多了约 1500 万头商品猪的供应,供过于求态势明显,价格自然下跌。

8 月份,各大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普遍增加,增幅约 10%-15%。在市场已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大型猪企加大出栏量,进一步加剧市场压力。加之南方部分地区猪病风险上升,养殖户为避免损失,纷纷加速出栏,导致单月供应同比激增 8%。市场猪肉供应严重过剩,价格被持续压低。

1.3 需求端:淡季消费与替代效应的双重压制

从需求端分析,当前市场形势亦不容乐观。夏季高温致使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消费者因天气炎热,对油腻猪肉的需求下降,更倾向清淡食物。这导致屠宰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低于 60%,白条肉走货量同比减少 15%。屠宰场肉类积压,只能降价销售。

与此同时,禽肉、水产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对猪肉市场造成强烈冲击。在餐饮渠道,禽肉和水产凭借价格优势吸引大量消费者,分流约 30% 的猪肉需求。由此出现猪肉价格虽低但销量不佳的现象,养殖户面临销售困境,期盼价格回升。

二、收储政策 “双刃剑”:短期托底与长期阵痛

面对猪价暴跌,国家迅速实施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此政策对低迷的生猪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具体效果仍需深入分析。

2.1 1 万吨收储的实际效力:能消化多少猪?

本次计划收储 1 万吨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分割冻猪瘦肉,按二、四号肉占比计算,约需屠宰 20 万头生猪。然而,相较于全国每日 1300 - 1500 万头的生猪出栏量,20 万头仅占单日出栏量的 1.5%。可见,1 万吨收储对全国生猪供给压力的缓解作用有限。

不过,在局部区域,尤其是猪价下跌严重、抛售压力大的地区,这 20 万头生猪的收储能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可暂时缓解市场恐慌情绪,避免养殖户因恐慌过度压低价格抛售生猪。

2.2 政策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此次收储的政策信号意义远大于实际收储效果。这是今年第二次收储,6 月 11 日已进行过一次 1 万吨的收储。连续两次收储向市场传递出政府稳定猪价的强烈信号,表明政府不会坐视猪价持续下跌。这为养殖户提供了一定信心,暗示猪价已接近底部区间。

从历史数据来看,类似规模的收储能在短期内促使猪价企稳。通常,收储政策出台后的 1 - 2 周内,猪价会出现止跌企稳现象。但这种效果往往是短期的,难以改变猪价的中长期趋势。如 2021 年 7 月和 10 月的两次收储,虽短期内猪价企稳,但因行业供过于求压力过大,后续猪价仍继续走低。因此,本次收储虽能稳定短期市场情绪,但要改变猪价走势,仍需市场供需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2.3 猪粮比价破 6:1 意味着什么?

近期,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 6:1 以下,进入三级预警区间。这表明生猪养殖行业已面临普遍亏损压力。当前,主流外购仔猪育肥每头亏损超 200 元,自繁自养养殖户头均利润仅剩 10 - 20 元,接近盈亏平衡点。部分头部企业甚至出现单月亏损情况。

猪粮比价是衡量生猪养殖效益的重要指标,当该比值低于 6:1 时,说明养殖成本高于生猪销售价格,养殖户难以盈利甚至亏本。这对养殖户造成巨大打击,许多养殖户为减少损失提前出栏生猪,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形成恶性循环。猪粮比价破 6:1 不仅是猪价下跌的重要标志,也反映出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困境。

三、去产能大幕拉开: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被淘汰

面对猪价持续低迷,生猪行业去产能进程已全面开启。此次去产能力度大、范围广,涵盖政策推动、头部企业响应及中小散户退出等多个层面,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3.1 政策组合拳直指产能过剩

农业农村部明确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这一举措影响深远。按一头能繁母猪一年产仔 10 头计算,未来 10 个月将减少 1000 万头商品猪供应,有效抑制产能过剩,直击当前生猪市场供过于求的核心问题。

同时,政策限制二次育肥,严禁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切断投机性压栏链条。在出栏体重方面,要求控制在 120 公斤左右,防止养殖户过度压栏增重,压缩短期供应。这些政策多维度发力,旨在促进生猪市场供需关系尽快恢复平衡。

3.2 头部企业已率先行动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在去产能行动中发挥带头作用。5 月底,牧原宣布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并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温氏随后对母猪存栏量进行优化调整。这些企业的行动既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基于对市场形势的准确判断。

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出栏均重逐步下降。6 月,牧原出栏均重降至 246 斤,较年初下降 5%,温氏出栏均重也明显下降。新希望发布告知函,严格控制销售流程,仅对屠宰类客户开具检疫票,坚决不对二次育肥客户销售商品猪。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将推动整个行业加快去产能步伐。

3.3 中小散户加速退出

在去产能浪潮中,中小散户受到较大冲击。当前,中小散户现金成本线约为 16 元 / 公斤,而猪价仅 13.8 元 / 公斤,每公斤差价 2.2 元。以养一头 200 公斤肥猪计算,将亏损 440 元。在亏损压力下,众多中小散户难以为继。

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小散户退出比例不断上升,预计年内退出比例将达 10%。部分中小散户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承担养殖成本,部分因对市场失去信心选择止损。虽然中小散户加速退出会带来短期市场波动,但从长远看,有助于优化行业结构,提升行业效率与竞争力。

四、未来走势预判:短期震荡,2026 年中见拐点

4.1 短期:9 月或有微弱反弹,但难破 15 元 / 公斤

从短期来看,9 月猪价可能出现微弱反弹,但突破 15 元 / 公斤难度较大。月底出栏压力释放,加之开学、中秋备货,消费可能出现边际改善。然而,供需失衡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限制了反弹空间。预计 9 月猪价将在 13 - 14 元 / 公斤区间低位震荡,养殖户短期内实现盈利翻身的可能性较小。

4.2 中长期:2026 年中迎来产能拐点

从中长期分析,若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计划顺利实施,2026 年中有望迎来产能拐点,生猪出栏量将由增转降。届时,猪价将逐步进入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行业平均头均利润有望稳定在 100 - 200 元。但在此过程中,行业仍需经历调整与整合。

4.3 机构观点:成本领先者将胜出

开源证券预测,2025 年第三季度猪价中枢将逐月上移,主要原因是供给收缩已显现,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华福证券指出,随着本轮政策调控加速行业低效产能出清,成本低于 13 元 / 公斤的企业,如牧原股份,将获得超额收益。在行业变革中,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猪周期已死?新平衡正在形成

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出清的共同作用下,生猪行业正告别 “大涨大跌” 的传统周期,迈向 “成本竞争 + 精准调控” 的新平衡。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是 “吃肉窗口期”,可享受低价猪肉带来的实惠;对于养殖户,降本增效比依赖周期更为重要,提升养殖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是在行业中生存的关键。虽然行业正经历阵痛,但终将迎来更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在当前形势下,是否是抄底猪肉股的时机,值得投资者深入思考与探讨。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6 06:21 , Processed in 0.27693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