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生猪产能调控关键期:百万能繁母猪调减背后的产业突围战(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来自
河北衡水
发表于 2025-8-12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龙头企业冲锋:从 “规模竞赛” 到 “价值引领”

在产能调控过程中,大型龙头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是行业的重要标杆,更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据统计,大型龙头企业出栏生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 30% 以上,其行为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面对产能过剩困境,这些龙头企业积极主动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参与产能调控,实现从 “规模竞赛” 到 “价值引领” 的转变。

(一)牧原样本:32 万头母猪去化的全链管控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牧原率先实施 “提质降量” 计划,为行业树立良好典范。通过基因筛选,牧原淘汰年产仔低于 24 头的低效母猪,今年已减少 19 万头,年底目标是将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这相当于减少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供给。这一举措如同在森林中砍掉生长不良的树木,使阳光和养分更多地滋养优质树木,从而提高整个森林的质量。

除淘汰低效母猪外,牧原还创新推出 “体重调控法”。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 128 公斤压减至 119 公斤,单头猪减少饲料消耗 15 公斤,不仅降低短期供应压力,还节约成本 80 元 / 头。这一做法如同长跑选手合理调整节奏和步伐,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从而更顺利地完成比赛。通过这一系列全链条管控措施,牧原在产能调控中发挥示范作用,也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空间。

(二)行业变革:从 “二次育肥” 到 “精准出栏”

针对市场二次育肥现象,大型企业积极构建全链条管控体系,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市场投机行为。牧原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供猪,并通过 GPS 轨迹追踪确保每头育肥猪直连屠宰场。这如同在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对过往车辆进行严格检查,防止违规车辆通行,以保障道路畅通和安全。

温氏建立生猪流向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 100 公斤以上肥猪存栏量,避免人为制造供应紧张。该平台如同智能交通指挥系统,能实时掌握道路车辆流量和分布情况,及时进行疏导和调控,确保交通顺畅。在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规模企业的合规出栏率已提升至 92%,有效抑制市场投机行为,使市场回归理性。

四、产业突围战:从 “大起大落” 到 “韧性生长”

在生猪产能调控背景下,整个生猪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涉及产能结构优化,还涵盖消费端创新突破。从产业上游养殖环节到下游消费市场,各方都在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以实现从 “大起大落” 的传统发展模式向 “韧性生长” 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一)产能结构优化:1700 万养殖户的 “冰火两重天”

我国生猪产业养殖场户多达 1700 多万,这一庞大群体正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境遇。随着产能调控深入推进,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重塑。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规模场占比已达 58%,它们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进行生物安全升级和饲料配方优化。通过采用先进养殖设备和技术,规模场能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降低疫病风险,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不断优化饲料配方,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饲料,不仅提高生猪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还降低饲料成本。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规模场的抗周期能力,使其在市场波动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经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散户正加速退出市场。2024 年上半年,中小散户退出率高达 15%。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小散户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时往往应对乏力。猪价下跌时,难以承受养殖亏损压力;疫病爆发时,又缺乏有效防控手段,导致养殖效益大幅下降。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中小散户在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面临巨大成本压力,进一步加速其退出市场。

这种 “减量提质” 的变革,将使行业亏损阈值从 13 元 / 公斤提升至 12 元 / 公斤。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整个行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为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消费端破局:从 “价格敏感” 到 “价值驱动”

面对猪肉消费增长趋缓现状,头部企业纷纷在消费端加大投入,开拓多元场景,实现从 “价格敏感” 到 “价值驱动” 的转变。双汇作为肉制品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发即食卤味、预制菜等 58 个新品类,将猪肉深加工率提升至 35%。通过这些创新产品,双汇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家庭聚餐、户外野餐还是日常零食,消费者都能找到合适产品。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提高猪肉附加值,还为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空间。

新希望在销售渠道上进行创新,布局社区团购 “次日达” 服务,使 300 公里内订单履约时效缩短至 12 小时。通过这种方式,新希望能更快速地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社区团购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为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有力支持。这些创新举措使加工品利润占比从 18% 提升至 25%,有效对冲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五、周期启示录:生猪产业的 “韧性密码”

(一)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建立 “防过热 - 补短板” 长效机制

此次调控首次引入 “产能红绿灯” 制度,这是政策层面的重要创新。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正常保有量 105% 时,橙色预警灯亮起,随即启动强制淘汰机制。这如同为市场设置一道 “约束机制”,促使养殖户对过剩产能进行调整,避免市场供应过度饱和。当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 95% 时,蓝色预警灯亮起,政府将实施临时收储。这一举措旨在稳定市场信心,防止养殖户因恐慌过度抛售,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这种制度化设计如同为市场安装一个 “智能调节系统”,使周期波动幅度从 ±30% 收窄至 ±15%,行业稳定性提升 40%。通过精准政策调控,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更好平衡,养殖户能更从容应对市场变化,避免在市场波动中盲目跟风。

(二)全球视野下的产业升级

对比美国、丹麦等养猪强国,我国生猪产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育种端,自主培育的 “华系” 种猪市场占有率不足 30%,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达 45%。这表明我国在种猪培育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许多优质种猪依赖进口,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存在一定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种猪供应受到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在效率端,我国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为 26 头,较丹麦的 35 头低 25%,饲料转化率(2.8:1)比美国的 2.5:1 高 12%。这显示我国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上有较大提升潜力。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饲料消耗,从而提高养殖效益。此次调控是推动产业向 “良种 + 良法” 转型的关键契机,通过加强自主育种研发,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我国有望实现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的转变,提升生猪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结语:在去产能中孕育新周期

当牧原的运猪车满载 119 公斤的商品猪驶向屠宰场,当 32 万头低效母猪完成淘汰,这场百万能繁母猪的调减行动,不仅是对第六轮猪周期的主动调整,更是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突破”,中国生猪产业正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升级,探索破解 “猪周期” 的有效路径 —— 这或许是此次产能调控给行业带来的最宝贵经验。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0 18:07 , Processed in 0.222290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