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4|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下半年猪价或跌10%-20%,养猪业变局已来?(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昨天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王祖力博士预警,猪价下行信号已现

在动态多变的养猪行业,任何细微变化皆可能引发显著影响。不久前,农业农村部预警专家王祖力博士于广州的发言,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他明确指出:“下半年猪价或跌 20%”。此预测基于对行业的深入洞察与精准分析,具有高度权威性。王祖力博士长期聚焦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领域,凭借深厚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其观点常为养猪从业者及相关投资者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此预测一经提出,迅速在行业内传播并引发热议。养猪人士对此尤为关注,毕竟猪价涨跌直接关乎其切身利益。在王祖力博士发言现场,台下众多养猪人士表情平静,这平静背后,或是对行业现状的无奈接受,或是在思考应对策略。无论如何,该预测如警示信号,提醒整个行业:一场猪价变革或许正在悄然发生。


产能僵局,供应阀门被精准把控

(一)稳定存栏,三大变革重塑供应格局

在养猪行业,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是影响生猪供应的关键因素。2025 年 6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 3987 万头,且连续 9 个月维持在 3950 - 4050 万头的极窄区间,这种稳定性在行业发展历程中较为少见。

规模企业的崛起是促成这一稳定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规模企业占比已突破 38% 的临界点,TOP10 企业掌控着 55% 的仔猪供应。这些规模企业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先进养殖技术与完善管理体系,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能够有效应对市场变化,通过合理规划养殖规模与生产节奏,维持仔猪供应稳定,进而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稳定。

南繁北育格局的形成对供应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方 8 省占据种猪存栏 TOP10 席位,逐渐形成 “南方种源控制、北方专业育肥” 的产业链分工。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猪繁育,拥有丰富种猪资源与成熟繁育技术;北方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粮食产量高,为生猪育肥提供充足饲料供应。这种区域化产业分工,使种猪繁育和生猪育肥环节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与稳定性。
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样不容忽视。M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013 年的 13 头增至 2025 年的 24 头,同等母猪存栏能够多产出 9.9% 的生猪。这一提升得益于养殖技术的进步,如先进养殖设备、科学饲料配方、精准疫病防控体系等。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生猪出栏量能够得到保障,进一步稳定了市场供应。

此外,单头肥猪销售体重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以往市场以标猪为主,而现在许多肥猪体重在 300 公斤以上。肥猪体重的增加,使得单位生猪的猪肉产出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供应结构,为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增添了新变量。

(二)龙头调控,产能新平衡悄然建立

在当前养猪行业中,龙头企业在产能调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通过精准策略调整,打破传统猪周期,建立起产能僵持下的新平衡。

以温氏为例,2025 年 6 月其仔猪销量占比达到 10%。这种对仔猪外售比例的调整,是龙头企业调节供应的重要手段。仔猪外售比例的变化,会直接影响 6 个月后的生猪供应量。当企业预计未来市场生猪供应可能过剩时,会适当增加仔猪外售比例,减少自身育肥数量,从而避免市场供应过度饱和导致猪价下跌;反之,当预计市场供应不足时,则会减少仔猪外售,增加自身育肥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种精准调控之所以能够打破传统猪周期,是因为传统猪周期的形成主要源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养殖户的盲目跟风。在过去,养殖户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供需情况,当猪价上涨时,大量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导致产能过剩,随后猪价下跌;而当猪价下跌时,养殖户又纷纷减少养殖规模,进而引发下一轮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而现在,龙头企业凭借强大市场分析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提前预判市场走势,并通过精准调控产能,避免了市场的大幅波动。

规模企业通过这种精准调控建立的新平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在这个新平衡中,市场供应不再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而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虽然这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抑制猪价的大幅上涨,但也为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得养猪行业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

效率革命,成本碾压推动价格重构

(一)数据说话,效率提升改写价格机制

在养猪行业发展历程中,生产效率的提升犹如强劲动力,深刻改写价格形成机制,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因素。

从出栏均重的数据变化来看,2008 年时,出栏均重仅为 106 公斤,而到如今,这一数据已增至 130 公斤,增长幅度达到 22.6%。这意味着在同样数量的生猪出栏情况下,猪肉产出量大幅增加。单头猪肉产出的提升,使得市场上猪肉供应更加充足,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供应的增加必然会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再看规模企业与散户在成本上的巨大差异,以牧原为例,其成本仅为 12.1 元 / 公斤,而散户成本却高达 16 元 / 公斤,两者相差 3.9 元。这看似不大的成本差距,在生猪养殖的庞大体量下,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惊人。按照一头猪出栏重量 130 公斤来计算,牧原每头猪的成本比散户低了 507 元。如此巨大的成本优势,使得牧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主动地位。当市场价格波动时,牧原能够凭借更低的成本承受更大的价格压力,而散户则可能因为成本过高而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

这种成本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价格竞争上,更体现在企业的市场策略和行业影响力上。牧原可以利用成本优势,在市场价格较低时,通过低价销售来抢占市场份额,挤压散户的生存空间;而在市场价格较高时,又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进一步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这种成本优势就像是一道坚固的壁垒,将规模企业与散户区分开来,使得规模企业在市场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供需失衡,下行传导链逐渐显现

在养猪行业中,牧原等规模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优势也导致了价格下行传导链的形成,使得行业内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当牧原的成本仅为 12.1 元 / 公斤时,即便市场价格降至 14 元 / 公斤,它依然能够保持盈利。而对于成本高达 16 元的散户来说,这样的价格已经让他们难以承受,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因为在这个价格水平下,散户每卖出一头猪,都要承受亏损,长期下去,必然难以为继。

随着市场的发展,当价格进一步下跌,降至 12.1 元 / 公斤时,那些成本在 14 元的养殖户也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这是因为在这个价格下,他们的成本高于售价,无法实现盈利,继续养殖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饲料产量的增长也为市场供应带来新变化。目前,饲料产量已经增长了 10%,这预示着下半年生猪的供应量将增加 4%。然而,消费端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仅能消化 2 - 3% 的增幅。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了明显的供需剪刀差。供应的大幅增加与消费的相对疲软,使得市场上的猪肉供过于求,进一步推动了价格的下行。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下行传导链逐渐显现。规模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主动,不断挤压散户和高成本养殖户的生存空间,导致他们逐渐退出市场。而市场供应的持续增加和消费端的乏力,又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价格下行传导链的形成,不仅改变了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对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7-25 23:02 , Processed in 0.10147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