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近年来,受活禽市场管制及消费需求转型影响,黄羽肉鸡产业陷入供需双减困境。中国畜牧业协会联合全国行业力量启动“中国黄羽肉鸡专项推广行动”,旨在通过标准化建设、品牌化运营和产销精准对接,推动产业突破同质化竞争,实现价值重构。现推介广西大学资深教授韦平对黄羽肉鸡行业健康发展的思考。
韦平,博士,广西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地方品种鸡产业的健康与发展。
年产350万套父母代的三黄鸡保种育种中心(全程空气过滤系统)
百万父母代种鸡基地
自去年12月份以来,优质(慢速)黄鸡肉鸡已经持续亏损了半年时间,而大白鸡以及中、快速黄鸡则亏损时间更长,基本上已经把去年全年赚的钱(平均每只鸡2元左右)全部亏损完了!连饲养时间比较长、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阉鸡(包括120日龄的“嫩水”阉鸡、150日龄的“中水”阉鸡和180日龄以上的“老水”阉鸡)也全线亏损,甚至养鸡行业里这些年最稳定(已连续盈利4年)的蛋鸡也从去年每只母鸡盈利22元变成今年以来的每只母鸡亏损17元!
种鸡企业的市场反应虽然较肉鸡慢了一些时间,但是肉鸡的持续亏损也严重影响肉鸡公司尤其是中、小型规模公司的投苗,鸡苗销售也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公苗(大多养做阉鸡)的销售影响最大,大部分直接打包,除了合同之外的市场销售的母苗也难销售,价格也随之大跌,不少种鸡企业也处于亏损状态,有些只能提前淘汰种鸡。总而言之,养鸡业处于全面亏损的状态,所有企业压力剧增,而且对接下来的市场虽还有预期但也心中无底,疑虑明显增加,而信心陡减。似乎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遇到的最艰难的时刻。大家见面都在问:这个行业怎么了?怎么回事?是生产过剩还是消费太差了?
羽毛细滑的三黄鸡商品代阉鸡
均一性好的清远鸡阉鸡
笔者作为行业的一员,自刚刚过去的两个新年假期(元旦、春节)的肉鸡市场并未出现往时的销售大增、价格明显提升的局面,就开始注意观察、调查南北养鸡业的生产、销售情况,思考其中的各种因素,也与一些同行讨论相关的问题,在一些行业会议上也同行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在这里把相关的一些要素总结一下,供同行参考和思考。
羽毛漂亮的商品灵山土阉鸡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产量
黄鸡自“非瘟”暴发后替代效应的最高峰值(2019年的50亿只),降至2023年的近年新低32亿只,现又已慢慢恢复(2024年有36亿只),差不多恢复到了“非瘟”前(2018年的38亿只)的水平。但是白鸡已经从2019年的60亿只(大白鸡50亿只、小白鸡10亿只)猛增至2024年的115亿只(其中大白鸡80多亿只、小白鸡20多亿只),增加了近一倍!其他大白肉如猪、水禽的产量也明显增加,蛋鸡也从11亿只/年增加到目前的超过13亿只。所以,我认为大白肉(猪肉、白鸡、鸡蛋)如果想维持现有的产量甚至增产只能依靠出口这条路,我认为是大有可为的。否则只能减产。
2、消费
新冠疫情后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正常,GDP的增速依然保持每年4%~5%水平,人的流动以及节假日的消费也有增无减,甚至一些指标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所以说肉、蛋食品的总消费量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没有之前持续的大的增速而已。
韦平教授(左)在广东茂名地区调查阉鸡产业
3、生产成本
饲料大宗原料如玉米、豆粕、小麦等的价格稳中有降,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由于国内生产的逐渐增加以及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我认为未来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产业发展困境
把行业中当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情况仔细、准确剖析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目前行业出现的困难,其实答案也已经比较清晰了:
1、肉、蛋产品的产量与供给除了黄鸡之外已经大大增加!价格低迷就是市场供大于求的反映
首先,白鸡、蛋鸡因自身产量大增,加上受到猪肉供应充足及其价格低而平稳(12~14元/千克)的挤压,市场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明显降低;其次,黄鸡虽然还没有全面恢复至“非瘟”暴发前的产量,但已经非常接近,而且明显看出受到了“大白肉”(猪、白鸡、鸭)供应量大增的影响,不仅出现了与“大白肉”相近的中、快速型品种的消费低迷,连产量并不高的优质型(慢速)品种的消费也随之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所以说目前的供大于求主要是产量提高的结果,而消费总体并没有明显减少!
2、当前优质型黄鸡市场的低迷除了受到其他肉食的影响之外,高端消费的低迷也是另外一个因素
这部分的消费主要靠家庭消费(约占近一半),以及宴席消费(包括红白喜事、商务宴请等),大约占一半多一点。应该这两个方面的消费还是没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中产及以下家庭(大概占总消费的六、七成)的收入因减少或者担心会减少,消费也就减少了,可能更多的选择了更加便宜的大肉食;而中产以上家庭(大概占总消费的三、四成)可能没有明显减少,但是肯定也没有增加;宴席的消费因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更加理性,铺张浪费的现象显著减少,使得原来这部分非必需的消费也明显减少了。另一方面违反八项规定的宴请更少了。所以目前情况下黄鸡也必须要适当控产。对应去年年底阉鸡苗和过年期间母苗投放数量的相对减少,目前市场的供应量已减少下来,自端午节以来两者的市场价格也随着明显上涨,已接近平本线,这是半年来的第一次。说明了维系正常的供应量对于市场价格是多么重要。
三、产业发展出路
分析了当前养鸡业供给与消费的情况,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和行动呢?我有下面几点思路和建议:
2.2亿只商品苗孵化中心-自动捡苗设备
1、要充分应用最新科学技术于生产端
这里主要包括育种和疫病净化技术,前者是提高鸡的生产性能,也就是提高生产的效益;疫病净化则是保障鸡的健康,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及产品的质量。从这几年中、小规模养殖场不断消失的结果就完全证明了其重要性。技术进步总的目标就是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2、硬件的提高
硬件条件就是技术进步后最终生产效果真正得到提升的保障,包括鸡舍的卫生、通风、温度和湿度及光照的控制、自动喂料、自动免疫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管理的应用等。一方面使得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更加舒适、更加健康安全,生产性能得到更全面的发挥;另一方面,大量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操作更加精确,而且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3、加强针对优质鸡的技术攻关
现在大部分的技术包括育种、营养、生产条件、疫病防控等的应用均源于白鸡研究的结果,可能有些方面并不是优质鸡的最佳方案。我们在地方品种“两白”净化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从开始(2008年)简单遵循白鸡的净化方案,到现在采用比白鸡更加严格的措施(如全程笼养、人工输精且一鸡一管,增加公鸡精液的检测,更多采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的检测,对使用的活疫苗进行外源病毒的检测等等),更加有效的方案,基本实现了主要地方品种的净化。这个工作一方面需要专业的研究者主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积极引进与培育专业人才,为学习、应用和实践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人才的基础(人是第一位的)。
行业实际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些工作的有效性,一些这几个方面工作做到完善的企业目前还是能够赚钱的。这也是行业生存与发展希望之所在。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禽业导刊,选自《中国禽业导刊》2025年第7期,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