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回复: 0
收起左侧

[种鸡相关] 【分享】种鸡垂直传播性疾病全解析:病原、危害与防控策略(2023-2025 最新版)

[复制链接]

荣誉版主

奉献是美德。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优秀会员奖添砖加瓦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垂直传播性疾病是指病原体通过生殖细胞、胚胎或种蛋污染实现代际传递,是全球养鸡业的重大生物安全威胁。我国种鸡场 VTDs 复合感染率高达 68%,年均经济损失超 50 亿元。这类疾病在规模化养殖中尤为棘手,因其传播隐蔽、防控难度大,且病原可通过代际传递持续扩散,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死亡率上升及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种源性疫病对产业的威胁愈发显著,以下是种鸡垂直传播性疾病的详细病原列表,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与防控实践,涵盖分类、传播机制、症状表现、经济影响及防控策略。

一、病毒类病原(共 7 种)

1. 禽白血病病毒(ALV)


分类:逆转录病毒科,分 A-J 共 10 个亚群(ALV-J 为主要流行株)。

传播机制:病毒 DNA 插入种鸡卵巢卵泡细胞基因组,导致种蛋带毒率 5%-15%。种公鸡精液带毒率 15%-20%,人工授精时直接污染受精卵。

症状:种鸡:无明显症状,但产蛋率下降 15%-30%。雏鸡:先天性肿瘤(血管瘤、淋巴细胞瘤),死亡率 20%-30%。

经济影响:我国种鸡场因 ALV 年均损失超 30 亿元,曾祖代种鸡感染可导致 24 万只商品鸡受损。

防控:基因编辑技术:敲除 ALV 受体基因 TVA,获得抗性种鸡品系(垂直传播率 0%)。

三步净化法:后备期 PCR 检测、开产前 ELISA 筛查、产蛋期种蛋抽检。

qw1.jpg

2.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CIAV 是 1979 年 Yuasa 等人首次分离的,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单链环状 DNA 病毒,只有 1 种血清型,无囊膜。CIAV 基因组全长 2 298 ~ 2 319 bp,病毒可在被感染鸡体内的器官中复制。CIAV 对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在 pH 值为 3. 0 的条件下可以保持活性,100 ℃ 作用 15 min 才能使其完全灭活。CIA 主要发生于 2 ~ 3 周龄雏鸡,感染鸡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及淋巴细胞严重缺失。

分类:圆环病毒科,单链 DNA 病毒

传播机制:精液传播:种公鸡精液带毒率 15%-20%,通过人工授精传递。卵黄感染:病毒在卵巢滤泡上皮细胞复制,感染胚胎。

雏鸡:胸腺萎缩(体积缩小 60%)、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 50%,继发感染死亡率增加 30%。

免疫抑制:对新城疫疫苗应答率下降 70%。

经济影响:免疫抑制导致的继发感染治疗成本增加 3-5 倍。

防控:种蛋处理:0.1% 次氯酸钠浸泡 5 分钟,病毒灭活率 99.9%。

净化标准:种鸡群抗体阳性率>5% 时全群淘汰。

qw2.jpg

3.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AEV)

AEV 属于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只有 1 种血清型,可根据病理表现将其分为两类: 嗜肠型和嗜神经型。AEV 仅对 1 ~ 21 日龄的鸡致病,死亡率高达 50% ; 病鸡表现为呆滞、头颈震颤、失明、麻痹等,故 AE 又称流行性震颤。AEV 经口感染后首先侵害腺胃和十二指肠,然后引起病毒血症,再感染其他脏器及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细胞是 AEV 抗原的主要存在部位和靶细胞。

传播机制:病毒在种鸡卵巢滤泡上皮细胞持续复制,种蛋阳性率 5%-10%。雏鸡出壳后 24 小时内出现病毒血症。

症状:雏鸡:共济失调、头颈震颤,死亡率 5%-10%。种鸡:产蛋率短暂下降 10%-15%。

经济影响:某大型孵化场因 AE 爆发,单批次损失超 50 万元。

检测技术:中国农业大学 2024 年研发的 RT-PCR 快速检测法,灵敏度达 10? 拷贝 /μL。

qw3.jpg

4. 产蛋下降综合征 - 76 病毒(EDS-76)


1949 年,V. D. Ende 等人首次获得了第 1 株禽腺病毒。禽腺病毒属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主要引起IBH 和 EDS - 76。IBH 又称出血性贫血综合征,是由Ⅰ群禽腺病毒中的鸡腺病毒( FAV) 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1963 年首次在美国发现,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侵害幼龄和青年鸡群,并能降低种蛋孵化率及雏鸡成活率。EDS - 76 是由Ⅲ群禽腺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以产蛋下降为主的传染病; 1976年首次报道于荷兰,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EDSV) 属于双链 DNA 病毒,只有 1 种血清型,无囊膜,表面有纤突,含有细胞结合位点和血凝素,能凝集鸡红细胞;EDSV 只对产蛋鸡有致病性,存在于鸡输卵管伞、蛋壳分泌腺、输卵管狭窄部和鼻黏膜等上皮细胞中,在细胞核内复制,并可随卵子的形成进入蛋中。

分类:禽腺病毒血清 4 型(FAdV-4)传播机制:病毒在输卵管膨大部黏膜细胞增殖,感染种鸡群种蛋带毒率 20%-30%污染种蛋。

症状:种鸡:产蛋率骤降 30%-40%,薄壳蛋、软壳蛋占比超 50%雏鸡:孵化后 72 小时内病毒检出率 20%

经济影响:单场年损失可达数百万元疫苗

防控:灭活疫苗(H120 株)免疫后抗体效价≥1:512 可阻断垂直传播。

qw4.jpg

5. 禽呼肠孤病毒(ARV)

1954 年,J. E. Fahey 等人首次从病鸡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 Avian reovirus,ARV) ,属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有双层核衣壳; 是双链 RNA 病毒,有11 种血清型。病毒感染在鸡群中普遍存在,常无症状或表现为鸡病毒性关节炎综合征( VAS) 及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TDSD) 。根据致病性可将不同毒株分为 3 型,1 型引发 TDSD,2 型引发 VAS,3 型二者均可发生。N. Catana 等[10]研究发现,ARV 可引起鸡的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

分类:呼肠孤病毒科,双链 RNA 病毒。

传播机制:种鸡感染后病毒在卵泡液中存活,种蛋带毒率 1.7%-3%,蛋壳表面病毒穿透气孔感染胚胎。

症状:雏鸡:病毒性关节炎(跗关节肿胀)、矮小综合征,饲料转化率下降 15%种鸡:无明显症状,但孵化率下降 5%-8%。

种蛋消毒:0.5% 过氧乙酸喷雾灭活蛋壳表面病毒。

疫苗接种:S1133 株灭活疫苗降低垂直传播风险。

qw5.jpg

6.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IBHV)

分类:禽腺病毒血清 8 型(FAdV-8)

传播机制:肝细胞复制:病毒在种鸡肝脏增殖,通过粪便污染蛋壳。垂直传播率:种蛋污染导致孵化期交叉感染,垂直传播率 5%-8%。

症状:雏鸡:2-3 周龄出现肝炎症状,死亡率 10%-20%。种鸡:产蛋率下降 8%-12%。

经济影响:某肉鸡场因 IBH 爆发损失超 200 万元。

防控:甲醛熏蒸:种蛋入孵前用 28mL/m3 甲醛熏蒸 2 小时。

多价疫苗:开产前接种腺病毒多价疫苗。

7.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

鸡的反转录病毒( Retrovirus) 可分为两类,即甲型反转录病毒属的禽白血病病毒( ALV) 、禽肉瘤病毒( ASV) 、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 AMV) 和 Rous肉瘤病毒( RSV) ,以及丙型反转录病毒属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 REV) ,均具有反转录酶。甲型反转录病毒可引起 AL,又称鸡白细胞增生病( Avianleukosis) 。该病毒群的自然宿主是鸡,尤其以肉鸡最易感,经卵垂直传播是该病毒群的主要传播方式,临床上常见的为 A、B 和 J 亚型[8]。报道,ALV - J 亚型可引起鸡的红细胞增多症。REV 以淋巴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为靶细胞,可严重损害免疫器官,诱发明显的免疫抑制; RE 在临床上被分为急性网状细胞增生、慢性肿瘤形成和矮小综合征 3 种病型;RE 的垂直传播在鸡、火鸡和鸭中都有报道,但传播率很低。

分类:逆转录病毒科,可整合至宿主基因组。

传播机制:种蛋带毒率 22%,雏鸡胸腺病毒载量达 10?拷贝 /μg 组织。种公鸡精液带毒率 8%-12%。雏鸡:生长抑制(体重降低 15%)、免疫器官萎缩。种鸡:隐性感染,产蛋率下降 5%-8%。

经济影响:继发感染导致死亡率增加 20%-30%。

防控:β- 丙内酯处理:种蛋用 0.05%β- 丙内酯灭活病毒。

净化标准:PCR 检测阳性种鸡全群淘汰。

qw6.jpg

二、细菌类病原(共 5 种)

1. 鸡白痢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


沙门杆菌( Salmonella) 是由 D. E. Salmon 和 T.Smith 于 1885 年首次分离获得的,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为革兰阴性、无芽孢、兼性厌氧的直杆菌,是条件性细胞内寄生肠杆菌; 大小为( 0. 7 ~ 1. 5) μm ×( 2. 0 ~ 5. 0 ) μm,DNA 中 G + C 含 量 为 50 ~53 mol%。沙门杆菌抗原主要有 O、H 和 Vi 3 种,有2 000多种血清型。鸡白痢沙门杆菌( S. pullorum) 又称雏鸡沙门杆菌,可引起各日龄鸡发生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杆菌( S. gallinarum) 又称鸡沙门杆菌,主要引起中年鸡和成年鸡发生鸡伤寒。 1 日龄雏鸡评价沙门菌毒素的致死性,结果表明,经口攻毒的发病率为 50% ,腹腔注射的发病率为 80% ,致死率为 65% ,并且产蛋鸡比育成鸡的发病率高。

分类: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

传播机制:种鸡卵巢滤泡带菌率 50%,种蛋内部污染。种公鸡精液带菌率 10%-15%。雏鸡:1 周内死亡率 32.6%,表现为白痢、肝脾肿大。种鸡:隐性感染,输卵管炎导致蛋壳污染。

经济影响:某孵化场单批次损失超 50 万元。丁酸梭菌 可将种蛋污染率从 12% 降至 1.5%。

强制检测:种鸡场每季度抽检血清,阳性率>3% 全群淘汰。
qw7.jpg

2. 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

禽波氏杆菌( Bordetella avium) 是 1984 年由 K.Kersters 等人命名的,属于产碱杆菌科波氏菌属,为革兰阴性、需氧细小球杆菌; 大小为( 0. 4 ~ 0. 5) μm ×( 1. 0 ~ 2. 0) μm,单在或成双排列,着生 5 ~ 7 根周生鞭毛; DNA 中 G + C 含量为 61. 6 mol%[3]。该菌的自然宿主是火鸡,种鸡感染基本无明显临床症状,个别出现流泪、气喘、拉绿色粪便等症状; 但所产种蛋孵化率降低、死胚增多,死胚多发生于孵化 18 d 左右,死胚率达 30% ~ 40% ; 种蛋孵出的弱雏增多,弱雏率达5% ~ 20% 。M. Liang 等[6]研究表明: 单一的禽波氏杆菌感染,不能造成鸡免疫系统严重紊乱;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REV) 可以增强禽波氏杆菌的致病性。

分类:莫拉菌科,革兰氏阴性菌

输卵管炎污染:仅在种鸡输卵管炎时,3%-5% 种蛋内部带菌。

水平传播为主:通过呼吸道飞沫扩散。雏鸡:鼻炎、气囊炎,死亡率 5%-10%。种鸡:输卵管炎导致蛋壳畸形率增加 3%-5%。

经济影响:治疗成本增加 20%-30%。

防控:淘汰病鸡:及时淘汰输卵管炎个体,降低种蛋污染风险。

蛋壳消毒:0.1% 次氯酸钠浸泡 5 分钟。

3. 禽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是德国科学家 T. Escherich 在 1885 年发现的,属于肠杆菌科埃希菌属,为革兰阴性、非抗酸性、无芽孢、兼性厌氧的直短杆菌; 大小为( 0. 4 ~ 0. 7) μm × ( 2. 0 ~ 3. 0) μm,含有 1个约有 4 700 000 个碱基对的 DNA 基因组,包含大约4 400 个基因,DNA 中 G + C 含量为 48 ~ 52 mol%。目前,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 O、K、H 和 F 4 种,其中 O抗原 173 种,K 抗原 103 种,H 抗原 60 种,F 抗原 17种,且陆续被鉴定。根据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可分为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ETE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 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 EAEC) 。

分类: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

传播机制:种鸡输卵管炎导致蛋壳表面污染,垂直传播率<5%。污染种蛋与健康种蛋同孵时,交叉感染率超 30%。

症状:雏鸡:败血症心包炎,死亡率 10%-15%。种鸡:输卵管黏膜充血、干酪样渗出,孵化率下降 15%-20%。

经济影响:某种鸡场因大肠杆菌感染导致年损失超 200 万元。丁酸梭菌种鸡用 100mg/T 饲料连用 5 天,控制输卵管炎。种蛋用 50ppm 二氧化氯溶液清洗。

qw8.jpg

4.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奇异变形杆菌( P. mirabilis) 属于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为革兰阴性、无荚膜、无芽孢、有周生鞭毛的兼性 厌 氧 菌; 大 小 为 ( 0. 4 ~ 0. 8 ) μm × ( 1. 0 ~3. 0) μm。有明显的多形性,运动活泼,有菌毛。该菌肉汤培养物均匀混浊且有菌膜,在血平板上有溶血现象。变形杆菌有 O 和 H 2 种抗原,其中 O 抗原 49种,H 抗原 19 种,共 100 多个血清型。PMD 是近年来国内新发现的一种急性热性细菌性传染病,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腹泻。病鸡主要表现为菌血症、败血症,一侧性或两侧性瘫痪或水样腹泻,各日龄鸡群均可感染,但以 7 周龄以下雏鸡最易感。种鸡感染奇异变形杆菌后可通过种蛋传给后代,引起雏鸡大批死亡丁香酚可改变细胞膜的完整性,对奇异变形杆菌具有优良的杀菌作用。

分类: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

传播机制:种鸡感染后通过粪便污染蛋壳,垂直传播率仅 1.7%。水平传播为主:通过污染垫料、饮水扩散。

症状:雏鸡:脐炎、关节炎,死亡率 5%-8%。种鸡:无明显症状,但蛋壳污染率增加 5%-8%。

经济影响:影响鸡群均匀度,出栏体重差异达 10%。

防控:丁酸梭菌应用:饲料中添加 0.2% 丁酸梭菌降低肠道带菌率。

环境卫生:孵化场加强通风和垫料更换。

5. 鸭疫里默氏杆菌(RA)

分类:黄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新增病原)

传播机制:输卵管炎性渗出物污染蛋壳,种蛋带菌率 3%-5%。种公鸡精液 RA 阳性率 41.7%,人工授精感染率 53.4%。

症状:雏鸡:2-5 日龄出现头颈震颤、腹泻,死亡率 40%。种鸡:输卵管狭窄导致产蛋率下降 5%-8%。

经济影响:种蛋死胚率超 8%,雏鸡死亡率达 40%。

防控:丁酸梭菌饮水可将种蛋污染率从 12% 降至 1.5%。

人工授精无菌化:采精杯单次使用,输精管严格灭菌。

qw9.jpg

三、支原体,衣原体病原(2种)

1.支原体


在禽支原体中,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与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是最常见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原,分别引发鸡毒支原体感染(MGI)和滑液支原体感染(MSI)。

(一)鸡毒支原体(MG)

MGI 又称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以呼吸道症状为典型特征,表现为咳嗽、喷嚏、甩头、气囊炎等。幼鸡感染后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 10%-15%;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 8%-12%,且病程迁延,常与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等发生混合感染,加剧病情复杂程度。MG 为需氧兼性厌氧菌,菌体直径 250~500 nm,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其致病机制与神经毒素分泌密切相关。病原体主要定植于呼吸道黏膜、卵巢、输卵管及公鸡精液中,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垂直感染率达 15%-30%),成为雏鸡早期感染的重要源头。

(二)滑液支原体(MS)

MS 仅有单一抗原型,对关节滑液囊具有高度嗜性,主要引发鸡传染性滑膜炎。雏鸡感染后表现为跗关节、趾关节肿胀,步态蹒跚,生长停滞(体重较健康鸡降低 20%-30%),饲料转化率及种蛋孵化率显著下降。MS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在 pH<6.9 的酸性环境中易失活,对 39℃以上高温敏感,45℃环境下存活不超过 10 分钟。其传播途径包括种蛋垂直传播(带菌率约 10%-20%)及水平传播(接触感染、器械污染等)。

qw10.jpg

2、衣原体

鹦鹉热亲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 psittaci)隶属于衣原体目衣原体科亲衣原体属,其包涵体形态多样、结构致密,不含糖原,碘液染色呈阴性,基因组 DNA 中 G+C 含量为 41 mol%。该病原可引发禽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鸡群感染后多呈亚临床状态,雏鸡可发生急性感染,表现为精神沉郁、腹泻、肺炎,死亡率可达 15%-20%;种鸡感染后可见输卵管囊肿、肝脏肿大并伴有坏死灶,导致产蛋性能下降。

qw11.jpg

四、种源净化:阻断垂直传播的源头控制

1. 病原检测与种群净化


核心技术:


多重病原检测:采用荧光定量 PCR 芯片同步检测 ALV、CIAV、AEV 等 8 种病毒,灵敏度达 10? 拷贝 /μL,检测时间<4 小时(北京博奥晶典技术)。

细菌分离鉴定:鸡白痢沙门菌采用 SS 琼脂平板分离,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确认 ST92 优势基因型(浙江大学乐敏团队数据)。

净化流程:

后备期(6-16 周):PCR 检测 ALV、AEV,淘汰阳性鸡,确保种鸡群病原阴性率>99%。

开产前(18-20 周):ELISA 检测 MG、MS 抗体,抗体阳性率>3% 的鸡群全群淘汰,同时通过细菌培养淘汰鸡白痢阳性个体。

产蛋期(每 2 个月):随机抽检种蛋 100 枚 / 群,采用 mNGS 技术筛查新型病原(如禽星状病毒)。

2.种鸡育种技术创新

基因编辑抗病种鸡: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通过 CRISPR-Cas9 敲除 ALV 受体基因 TVA,获得抗性种鸡品系,实验条件下垂直传播率降至 0%。

精液质量管控:种公鸡精液需经 PCR 检测 CIAV、REV,细菌培养检测鸡白痢沙门菌,合格精液采用单剂量冻存技术,避免人工授精交叉污染。



五、孵化场闭环管理

1. 种蛋消毒技术革新


复合消毒方案:


第一步:表面清洗:0.5% 过氧乙酸溶液(37℃)浸泡种蛋 5 分钟,去除蛋壳表面 90% 以上的污染物。

第二步:熏蒸灭菌:甲醛(30mL/m?)+ 高锰酸钾(15g/m?)熏蒸 24 小时,对 ALV、鸡白痢沙门菌的灭活率均达 99.9%。

第三步:紫外线照射:孵化前用 254nm 紫外线照射种蛋表面 30 分钟,额外降低蛋壳微生物负荷 1-2 log CFU / 枚。

2 .单家系孵化与环境控制

单家系孵化技术:种蛋按种鸡家系单独标记,使用独立孵化筐,避免不同家系种蛋交叉接触。峪口禽业应用该技术后,ALV 垂直传播率从 15% 降至<1%。

孵化场分区管理:

脏区:种蛋接收、清洗消毒,与净区物理隔离。

净区:孵化、雏鸡分拣,空气经 HEPA 过滤(过滤效率≥99.97%),定期检测环境样本(如孵化器内壁、出雏盘)病原载量。



六、生物安全与综合防控措施

1 .疫苗与药物精准应用


病毒类病原疫苗:


ALV:灭活疫苗(如 HVT 株)免疫种鸡,雏鸡 1 日龄接种,可将肿瘤发生率从 25% 降至 3%。

EDS-76:H120 株灭活疫苗免疫后,种鸡抗体效价≥1:512 时,雏鸡病毒检出率从 20% 降至<2%。

细菌类病原防控:


鸡白痢沙门菌:丁酸梭菌可将种蛋污染率从 12% 降至 1.5%,替代传统抗生素使用。

MG/MS:种鸡开产前使用泰妙菌素(200mg/kg 饲料,连用 7 天),雏鸡垂直感染率从 18% 降至 5%。

2.生物安全体系

人员管理:种鸡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员工进入生产区需经 “淋浴 - 换衣 - 紫外线消毒” 流程,外来车辆需经 60℃热水冲洗 + 2% 次氯酸钠喷雾消毒。

饲料与饮水安全:饲料原料经 60℃烘干处理 30 分钟,饮水添加丁酸梭菌,抑制细菌繁殖。

qw14.jpg

垂直传播性疾病的防控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需构建“检测-净化-免疫-管理”四位一体体系。,首先要搞好饲养管理,做好引种检疫关; 坚持使用正规厂家疫苗,疫苗接种要规范,防治病原污染; 种蛋要及时消毒处理; 减少鸡群应激,降低疫病感染率。对患有输卵管炎的种鸡,需及时治疗,必要时采取种鸡净化措施,淘汰阳性种鸡。要求核心种源场实现病原全阴性。养殖企业需提前布局基因检测、智能环控等新技术,方能在产业升级中占据先机。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官网(https://www.cnki.net/
2、万方数据:网址为https://www.wanfangdata.com.cn/
3、维普资讯:官网是https://www.cqvip.com/
4、崔治中。种鸡净化不能有鸡白血病、支原体和沙门氏菌感染 [J]. 鸡病专业网,2017 (9):1-
5、畜牧界的一股清流。鸡源鸭疫里默氏杆菌在肉种鸡中的流行、危害及全方位防控策略 [J]. 今日头条,2025 (5):1-3.
6、卡贝尔。养禽与禽病防治 [J]. 四川畜牧兽医,2023 (10):60-60.
7、鸡病专业网。如何有效预防家禽种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J]. 鸡病专业网,2024 (6):1-3.
8、刘亚楠。鸡蛋传性疾病的净化与控制 [D]. 东北农业大学,2024.
9、惠农网。鸡场滑液囊支原体的发病特征和防治措施 (图文详解)[J]. 惠农网,2021 (9):1-2.
10、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鸡白痢是垂直传播还是水平传播?[J].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11 (10):1-2.


来源:维妙维效饲料原料新天地,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5-20 20:04 , Processed in 0.123909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