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1-8 15: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可以考虑一下鸡血管瘤病
该病是青年鸡或性成熟鸡的一种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肿瘤性疫病。以流行缓慢、病程长、死亡率低,肝脏、脾脏、肾脏及法氏囊出现肿瘤、鸡脚趾或翅部、胸部、颈部、冠部皮肤出现小血疱,破后血流不止,直至死亡为特征的疾病。
[病原]
该病病原是鸡白血病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的RNA肿瘤病毒C属的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的J亚型白血病病原,属新型变异毒株的一种反转病毒 ( ALV-J型),不耐酸、碱、热,50℃、8分钟或60℃,30秒即可失去活性,对外界环境抵制力很弱,火焰喷射能有效杀灭病毒。但在-60℃低温条件下可保存数年,是冬季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对紫外线照射的抵抗力比新城疫病毒高10倍。对甲醛(外环境消毒、空舍、熏蒸)、脂溶剂(次氯酸钠)和去污剂(百毒杀)敏感。
[流行情况]
该病由国外品种传入国内,商品鸡出现一定比例的症状,爪子、皮肤出血,并且流血不止,逐渐衰竭死亡。2006年以来陆续报道部分蛋鸡群出现一种严重危害种鸡和蛋鸡的病毒性肿瘤传染病。09年以来此病有蔓延趋势,已引起农业部和国内禽病专家的高度关注。
该病由肉鸡传播给蛋鸡,最早发生在肉鸡,现在蛋鸡发生比例越来越高,不但造成鸡只死亡,而且生产性能也受到较大影响。自然条件下仅感染鸡,母鸡比公鸡易感。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卵垂直传递,8月龄感染母鸡产的卵含毒量最高。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也可感染,但由于必须有紧密接触条件且病毒具有不稳定性,所以认为鸡群间接触传染并不重要。水平传播途径:粪便,直接接触,疫苗污染,注射免疫,输精等。幼龄鸡对白血病毒易感性较高,日龄越小,传染性越强,1日龄感染,感染率可达30%。出壳后36小时的接触最易感染,3周后感染率会迅速下降。但以4~10月龄鸡出现临床病变最高。病鸡和带毒鸡是该病的传染源(包括鸡舍死鸡、鸡毛、粪便、残余饲料等)。感染病毒的母鸡产出的鸡蛋带毒,孵出的雏鸡也带毒。 污染的活毒疫苗对鸡群传播严重。包括法氏囊、鸡痘-脑脊髓炎疫苗等都有带毒的可能性。
该疾病的危害:
1、造成鸡群免疫抑制(侵害法氏囊)鸡群一旦感染后,可引起免疫抑制,会继发诸如传染性法氏囊、鸡传贫等免疫抑制病,使抗体低于标准至少1-2个滴度,抵抗力下降,容易爆发疾病。
2、鸡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细菌病(大肠杆菌、支原体、肠炎)感染率高。
3、影响生产性能,鸡群发育不良,表现为生产指标发生变化,如开产推迟、高峰期短、受精率低和孵化率下降等。
4、免疫耐受性,垂直感染的雏鸡常有免疫耐受现象,它不产生抗体,但长期带毒排毒,也称保毒鸡,是重要传染源。
5、后天接触感染的雏鸡带毒排毒,雏鸡在3周龄以内感染这种病毒,发病率和感染率高。
6、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
[临床症状]
临床特征表现为皮肤有多处血泡或出血斑,被鸡抓破后血液稀薄不凝固、流血过多而导致鸡只死亡,部分鸡群发病率高达35-40%,病鸡表现鸡冠和肉垂苍白,皱缩,偶尔发绀,食欲不振,消瘦,腹部膨大,用手触及可摸到肿大的肝脏。产蛋量减少,常伴有下痢,病鸡最后因极度消耗衰竭而死亡。本病一经发病几乎无一幸免。剖检部分鸡只肝、脾、肾有肿大症状,有的病鸡胸腔、腹腔内充满血液。鸡群产蛋率一般比正常鸡群低10-15%。
[剖检病变]
明显病变常见于4月龄以上病鸡的肝脏、脾脏、肾脏及法氏囊等器官形成肿瘤,其中肝脏、脾脏发生率最高;其他器官如肺脏、心脏及卵巢也可发生肿瘤。肿瘤表面光滑有光泽,呈灰白色或灰黑色,质地柔软,切面不均匀,很少有坏死灶。根据肿瘤形态和分布,将其分成粟粒型、结节型、弥漫型及混合型。以肝脏、脾脏表现最明显。
[病因分析]
1、我国因小而散的多品种混合饲养模式不利于疾病的净化,很难克服横向传播问题。
2、国内疫苗SPF化低,疫苗产品净化率低,是造成疾病泛滥的主要原因。
3、对于本病基本无有效治疗手段,因此祖代、父母代、商品代鸡场均应加强净化。尤其是祖代、父母代鸡的净化至关重要。疫苗的SPF化要强化,如果疫苗环节不控制,仅种鸡环节是很难净化此病的,因为通过活疫苗传播更快。
[实验室]
主要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抗体,目前,试剂盒只有两种,一种是ALV-AB抗体试剂盒,另一种是ALV-J抗体试剂盒,所以只能检测A、B和J亚型的抗体。因为C、D亚型在临床上少见,检测的意义不大。阳性的鸡只淘汰。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成功疫苗及有效疗法,应着重抓好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①本病以垂直传播为主,淘汰阳性带毒鸡,对鸡群(特别是祖代种鸡),每隔1~3月检查一次,发现病鸡及可疑病鸡应立即淘汰,以杜绝该病传染。
②种蛋或种鸡应从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鸡场购入,而且孵化前应对种蛋严格消毒。在收集种蛋前,对蛋清进行检测,只收集阴性鸡的种蛋进行孵化。1 日龄孵化室的检测,收集胎粪进行混合检测,阳性鸡的家族不留做种用。
③成年鸡与雏鸡分群饲养管理,防止接触感染。在育成期挑选鸡的日龄,用肛拭子进行检测,淘汰阳性。对母鸡开产的前2-3枚鸡蛋进行混合样品检测。
④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消毒(聚维酮碘或一熏净消毒)及清洁卫生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⑤严格、规范的空鸡舍清理﹑冲洗﹑火焰消毒﹑喷洒消毒﹑熏蒸消毒流程,以阻断上下两批鸡疾病传播。
⑥防止水平传播,进雏后的严格饲养管理措施(见育雏鸡管理程序一节)。
⑦疫苗使用,选用无污染的SPF疫苗适时接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