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说调侃 调侃是一种民间智慧,也是可以自发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比起冷笑话还有揶揄、嘲笑、讽刺、挖苦什么的,调侃要温和的多,就是说她不那么辛辣、噎人和攻击性强。她更多的是让人发出会心的一笑。 妈妈检查孩子的语文作业,作业要求用妈妈——又——又——又来造句。只见孩子写到:“我的妈妈是一个又暴躁又老丑又没文化的母老虎式的女人。”这妈妈大怒,说:“混小子!你就不会写我的妈妈是一位又温柔又有高雅气质又年轻美丽的女人?”孩子迟疑着回答:“老师让我造句,又没让我造谣。” 经媒人介绍,一位老光棍准备在家里相亲,媒人嘱咐他把屋子打扫干净。这老光棍于是请了保洁女工来打扫。保洁女工进门刚要穿鞋套,老光棍忙说:“不用不用!直接进来吧,我没那么多讲究!”保洁女工说:“不是,我是怕把我鞋弄脏了……” 网络时代发达了调侃段子也造就了调侃段子高手。事实上,没有网络的时代也有不少调侃段子,但你若没有经历过或是不了解那个时代,就不容易产生会心的一笑,所以有些调侃也有时代性。比如: 1、说电影,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这大概是那个媒体欠发达而文艺又萧条时代的穷开心吧? 2、计划经济时代,一商店把男式牛皮鞋挂牌标注为“男牛”,女式猪皮鞋标注为“女猪”。一天有俩顾客转商店,一顾客指着柜台里的女售货员对另一顾客说:“来,咱看看女猪……”那女售货员回怼道:“想看女猪呀?回家看去!” 3、北京王府井人潮涌动,一外地人不小心踩了一北京人的脚,还没等这外地人道歉说对不起,那北京人就轻飘快速地说:“对不起,硌您脚了。”这是在调侃谁?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4、1971年913事件发生后,对内传达文件到群众,对外则要求保密。驻北京的外国记者想探问“秘密”,就问一个小学生,为什么报纸上看不见“副统帅”的消息了?他现在怎样了?那小学生回答:“他呀,嗝屁着凉啦。”这外国记者回去以后抱着新华大辞典查了半天,也没闹明白“嗝屁着凉”的到底是啥意思,只知道着凉就是感冒。 5、高考刚恢复的1977年,据说有道历史考题是:巴黎公社为什么失败?有考生答:因为它没有很好的学大寨。 6、文革时期,教育凋零。有位没文化的母亲要求在校上学的孩子给在外地的爸爸写信,报告家里的好消息。原来,这位母亲由临时工转正为正式员工了,大儿子也由街道办的小工厂调到一家市级的大工厂了,由此,母子两人的每月的粮食定量也增加供给了。这位在校学生写信:“我的妈妈专政了,我的哥哥上吊了,咱们家的粮食狗吃了……”这位爸爸接信后星急火燎地赶回家,却是虚惊一场。要知道,那年月,一个人成为专政对象而被专政,那是轻则监督劳动改造,重则掐监入狱的。 7、偏远乡村俩农村老头蹲在墙根晒太阳,一个说:“你说,那夹片(农村傍晚打麦场上放映电影正片之前的新闻简报)里的国家领导人怎么都那么红光满面的,显着精神?”另一个说:“那还用说,吃儿跟的上呗!人家国家领导人那是——槽子糕当饭吃,红糖水随便喝!” 8、老乡亲们、同宵(学)们,我今天上台讲话。我今天是坐专车来地——就是你们村里头拉砖地小驴儿车来地。我今天是来给你们解决枪的问题——(台下热烈哄闹)。一个人发一支——(台下喊好)——是不可能地(台下泄气声)。两个人发一支(台下喊也行)——是办不到地(台下又泄气声)。三个人发一支(台下喊也凑合)——是木头地(台下喊扯淡)。我不会讲话,我是个大老粗儿,粗不粗呢,你们妇女队长知道。俺们在高粱地里一块儿干过——工作,在黑天半夜里一块儿摸过——炮楼;还一块儿抱过——伤员,在阴山背影地小河沟呢还一块儿洗过——带血地——绷带。 哦,又想起来了,早年间,咱老保定的街面上流传的两则调侃: 俩老头喝酒,可是没菜。一个老头在口袋里掏了半天,捏出一粒花生米来,说:“咱们抿一小口儿,看一眼这花生米,就当有菜,咱不闹菜。”于是俩人对饮了一会儿,另一老头实在忍不住了,就捏起那粒花生米直接放嘴里,然后一口干了杯子里的酒。贡献花生米的老头直脖子急脸的大叫起来:“你这叫喝酒呢?你简直就是闹菜呢!” 说书艺人蔡宝光常年在保定天花市场里说书,以此糊口谋生而温饱无忧。有个南方人来保定做生意,顺便听了一场蔡宝光说的杨家将,散场的时候他问:“这杨家将到底是保了谁呀?”旁边一个老保定人顺口答到:“保谁?保了蔡宝光呗!” 说调侃,说不尽的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