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8-4 05:20:01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hu215A01 发表于 2021-08-03 23:37
《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
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
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
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
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气为寒。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太阳与少阴互相对应,虽然是这样,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气化的问题。黄帝内经提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那我们来看一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句话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相火,标为阳,本为火,少阳从本则火化;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厥阴风木,标为阴,本为风,中为少阳,少阳从本从火化。
所以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皆从火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来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阳明燥金,标为阳,本为燥,中为太阴,与太阴同化。太阴湿土,标为阴,本为湿。
所以阳明燥金,太阴湿土皆从湿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少阴热火,标阴,本热。
所以太阳从标则热,从本则寒;少阴从标则寒,从本则热。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时而发热,时而恶寒,这里实际上就是从标从本不同,所出现的病症就会有所差异。
那么太阳病是如何传变的呢?实际上就是通过扰乱营卫气血,打乱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影响人体气化的过程,这个气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天地运转的规律来运行。
如此一来,伤寒论中太阳病多用桂枝汤,目的就是为了调整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转。桂枝汤被誉为众方之祖,群方之冠,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就是因为这个方子可以调和营卫。营卫之气的运行,在黄帝内经中,有提到营卫运转。《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就是说心主血,肺主气。血为荣,气为卫。这里太阳病和心肺有什么关系呢?太阳病,不是太阳经的病,之所以命名为太阳病,实际上是以六气气化来命名的。人身本就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命名,都可能与五脏六腑相关连,因为人体之气既有升降,还有出入,而气的升降出入就是气化的过程。人体之中有六气,能够掌握六气的变化,就会把握人体的气机。气机的机关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阴阳,阴升而阳降,阴阳气交之时,即为气机开启之时。
胡老师的回复,我一个字都不漏的读一遍。关于标本中见,和心主血,肺主气,我最近多少有些领悟。胡老师信手拈来,可见学历之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