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前天在郑州鸡病专业网总部呆了五六个小时,和蛋黄网吴经理聊了很久。我们是老朋友了,在好多年前他在养殖集团做技术指导时候我们就天天聊,如今他负责蛋黄网又好几年了,说起来技术话题总有共同语言。现在西药在养殖中间逐渐式微,大家都在学习中医,我们也是西医转中医。吴经理也在学习中医伤寒论,听得是郝万山老师的讲座,还买了他的讲座书籍。我学习中医也是从郝万山老师讲座开始的,在那以前只是零散的看了些中兽医学之类并且还不深入。中间历次想学习中医都半途而废了,原因是感觉太难,当然最后这一次是真的下功夫学习了并且坚持了下来,每天对中医的学习也变成了必做的习惯。咱们中兽医没有多少专门的书籍去学习,所以学习的都是人医方面,“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主要是温热经纬和温病条辨几部著作)”单纯就伤寒论来说,初学者听郝万山老师的课最好,因为他讲的深入浅出,把道理讲的很明白,并且对度量衡的考证,还有文字的训诂都讲的很好。并且呢他还把伤寒论的条文给打乱了,归纳起来,属于某个证的条文归纳一起来讲,这样很清晰不散乱,比如伤寒太阳中风证,先讲桂枝汤,然后讲桂枝汤变证。这样很适合学习。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条文基本没有讲。当时郝万山老师的伤寒论72讲我听了四遍,讲座书也读了几遍,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个很难,因为毕竟不年轻了,脑子没以前好使,觉得合上书本啥都忘了,不过还好,到用的时候就都从脑子里出来了。即使是这样我觉得对伤寒论内容也只是死记硬背了,并没有懂理开窍。
后来学习胡希恕老先生的课,先听他讲的金匮要略,一边听一边心疼老先生。他年纪大了,讲着课咳嗽着,有时候喘不上气。这个咳嗽声贯穿了所有的讲座。据说老先生这最后一次讲课录音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很令人难过,但很好的是他把医术以录音形式传承了下来。他讲的金匮要略我听了三遍。老先生总说他想整理很多疾病的归类总结,可是他也说自己没时间了。每听他这样说就感觉很心痛。我听胡希恕老先生的讲座时候突然感觉豁然开朗,感觉他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就从那时候应该说就是开窍了,中医学习感觉不再难了。明白很多的道理了。那种感觉说不出来怎么表达,算是开悟吧。再回过头听老先生讲《伤寒论》,和郝万山老师那又是不同风格了。胡希恕老先生讲课是一条接一条讲,条文是不乱的,所以太阳病篇里面夹杂有阳明和少阳病条文。并且老先生讲课不讲基础性东西,他是直指本质就是一个辩证后的药证相对。你胃虚了就加人参大枣炙甘草之类,有呕半夏生姜,胃停水了就用下水的东西,组方的思路讲的简单又透彻。不过初学者可能听不懂了。
但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内容在人可能会用到的更多,因为外感加内伤杂病,人上多得很。在我们养殖动物能用到的很多时候并不多。相对来说温病的发生在养殖中间相对要占到七八成。温病是从伤寒发展来的。温病学派不是独立或者对立于伤寒学派的,温病学知识是伤寒知识的发展和补充,自叶天士开宗立派(当然他也是在诸多前辈研究温病基础上发展而来)到吴鞠通集温病之大成,中医伤寒和温病具备,再没有空档了。因为伤寒论太过于经典,即给中医学界传承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束缚了温病学的发展。但是温病的发病性质和伤寒是不同的,这个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一位老先生说他考证过气候,说汉朝包括以前几个朝代其实属于小冰川时期。并且那时候啊生产力低下,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伤于寒邪自然比较多了。所以一部伤寒论都在讲如何祛寒气保阳气护胃气。而整个温病学都在讲如何清泻热邪保津液。有人说张仲景不懂温病,那可能是不对的。因为人家在伤寒论序文就说了,“作伤寒卒病论十六卷”但是传世伤寒论只有十卷了,那六卷可能就是温病了,但是那个时代兵危战乱,人民流离失所,这书成书几十年就流失了,咱们看到的还是王叔和老先生整理的呢。毕竟难经也说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中医其实是一门很朴素的临床医学,是从远古时代人们和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至于理论解释可能在今天看有些部分是错的,但是所观察到的临床表现和规律是不错的,所以很多时候你觉得理论没有道理但是中医会治疗并且能治得好。今天很多理论搞得很复杂,确实没必要。我们兽医如果和人医比中医技术那还是不如的。有位人医说和老前辈医术没法比,说以前的医术的地板都成今天的天花板了。有位老中医认为如今中医书籍太多,学习者也不是学的越多越好,就钻研伤寒,金匮,温病,神农本草和皇帝内经就行了。人医认为中医分官方中医和江湖郎中两部分。江湖郎中在治疗临床疾病方面可能比官方中医更厉害,只不过当前体制不利于民间中医发展并且还有敝帚自珍的习惯。在一个人医群有位老先生就是一位人医高手,在群里有人提起针灸的疑难问题,他马上示范拍了视频给大家看,用银针在自己脚裸部位刺进去四指深,起针时候血珠都出来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只是为了传授针灸技术。多可敬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