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来火字,《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种种不一,而朱丹溪复以虚实二字括之,可谓善言火矣。乃人人宗其说,而于治火,卒无定见,何也?是殆辨之犹未确欤!予因易数字以解之,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贼至则驱之,如消散、清凉、攻伐等药,皆可按法取用,盖刀枪剑戟,原为驱贼设也。子逆则安之,如补气、滋水、理脾等药,皆可按法施治,盖饮食、器用,原为养子设也。夫子者,奉身之本也若以驱贼者驱其子,则无以为养身生命之本矣。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病机一十九条,言火者十之八,言寒者十之二。若不明辨精切,恐后学卒至模糊,余故反复详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内火,七情色欲,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医学心悟·火字解》 火与热互称,火证热象,且较热更为明显,并多有炎上的表现。凡旺于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可因直接感受湿热三邪热极化火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五邪在一定条件下入里化火。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火证虽有外感及内伤之别,但临床上主要表现是里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火热虽旺于炎热的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其他季节中,因火热而致病者亦不少见。温与火热,性质相同,只是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而已,故又有“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的说法。正是由于温热同属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临床亦常温热并称,谓之温热病邪。 中医中常讲的辩证理念,所以火也有少火和壮火之分,少火即使正气,也就是阳气,阳气和阴精相关联,阴精为材,阳气为火,阳气亢盛了就消耗太多,来不及补充,机能亢进也不会持久,必然导致衰竭。这种有害于人体的亢盛的阳气就叫“壮火”,所以《内经》说“壮火食气”。而人体中正常的阳气,在阴精消耗的同时,能使之不断得到补充。也就是正常的机能活动,虽然也消耗了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但又能产生新的营养物质,不断补充消耗,这样维持动态平衡,而不衰竭。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就叫“少火”。所以“少火”也就是正气,而“壮火”则为邪气,也就是火邪。 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火邪是由内而生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火邪也可以由外感而来,不过这种“火邪”,我们多称为“热邪”,这就“五气化火”。“五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五种外邪。五气之中只有“暑邪”纯属外来之火邪,我们称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非火热之邪,之所以能化火,需要有人体内阳气亢盛或阴分不足的条件,也就是说外在的因素要通过内体的变化才能起作用,才能在人体内转化为“火邪”。从表面现象来看,“五气化火”是由外感而来,实质上仍由内生。因此就有“气有余便是火”这个说法。 火邪致病;火邪为阳邪,暴戾,高热伤精,热血损神,是故临床中很多病证转化后都会又温热火邪症。在临床中火邪有实火虚火之分 (1)实火:多由感受火邪热邪引起,或因外感其它病邪后转化。表现发病急,面(冠髯)红目赤,高热恶热,烦热渴饮,尿黄少,便干结。甚或狂燥、昏迷、谵舌质红,舌苔黄黑芒刺,脉洪数有力,治宜滋热泻火。 肉禽、肥猪等快速生长的动物,火邪侵入度高,缘由是高能高蛋白的饲养模式,加上生长速度对脏腑的负担,对火邪热邪感受度敏感,或者对各种外感的转化快,如风寒,湿热,风热,燥热等;蛋种禽、种畜的实火症,多为外感其他病邪,治疗不及,病邪转化为火邪热邪。 实火证,发病急,死亡快,症状多为高热,渴饮,尿黄,便秘,冠髯赤红或鼻镜干,重症有昏迷震颤,剖解有脏器多处出血,是为血热症,内热(火)症。 治疗如驱除贼寇,用消散、清凉、攻伐等药,适用于虎狼之药,攻伐之药,药效需要急快,药力要强。 黄连解毒散或清瘟败毒散具有都是治疗三焦热和血热两幡的是治疗火症必选产品。这两个方剂成本都不低,所以在临床选择时千万不要贪图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