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7-13 15: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疟原虫科住白细胞原虫属的原虫寄生于鸡的血液和内脏器官引起的一种以下痢、贫血和肝脾肿大以及肌肉组织广泛出血为特征的原虫病,因该病可导致病鸡的鸡冠苍白而又称为白冠病。
一、病原
鸡住白细胞原虫分为卡氏白细胞原虫、沙氏白细胞原虫和休氏白细胞原虫3种,我国已发现了前2种。卡氏白细胞原虫是毒力最强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在鸡体内的配子生殖阶段分为五个时期,第I期:从成熟裂殖体释放出的裂殖子尚未进入宿主细胞,散在于血浆中,大小为1.0×1.7微米,姬姆萨染色后呈紫红色;第II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或成红细胞中,其大小与第I期相同,但见有小颗粒。每个细胞可寄生1~7个这样的裂殖子;第III期:这是一个过渡期,已开始生长,明显比第II期虫体大,但不能区分配子体的性别,可位于宿生细胞内,也可游离于宿主细胞,大小为11.8 ×9.2微米,而宿主细胞增大到15.l ×l3.6微米。此期虫体在末梢血液涂片中的检出率很低,但在肺、脾、肝、肾等组织切片或脏器涂片中可大量见到。虫体的细胞质均匀着色,没有浓染的颗粒;第IV期:虫体在宿主细胞内或细胞外寄生,能区分大小配子体。虫体大约为15.1 ×l3.6微米,宿主细胞增大到20.9×l7.7微米;第V期:虫体已完全从宿主细胞中游离出来,大小配子体明显不同,大配子体细胞质丰富,核较小,圆形核约3.5×5.0微米,卵圆形核约2.0×7.0微米,而小配子体细胞质少,核几乎占虫体的全部体积,此期虫体在末梢血液中容易找到。
沙氏住白细胞原虫成熟的配子体为长形,宿主细胞呈纺锤形,细胞核呈深色狭长的带状,围绕于虫体一侧。大配子体22×6.5微米,着色深蓝,色素颗粒密集,褐红色的核仁明显。小配子体,20×6微米,着色淡蓝,色素颗粒稀疏,核仁不明显。
二、发育史
卡氏白细胞原虫的发育需要库蠓参加,发育可分为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鸡体内完成的;第二阶段的一部分时间及第三阶段是在库蠓体内进行的。
裂殖生殖 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聚集在库蠓叮的唾液腺中,在库蠓叮咬鸡体时子孢子进入鸡体内,首先侵入鸡的血管内皮细胞,每个子孢子在此能繁殖成十几个裂殖体,在感染后9~10天,受侵害的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的裂殖体随血流转移到其他寄生部位,主要是肝、肾、肺;其次是心、脾、胰腺、胸腺、肌肉、腺胃、肠道、气管、卵巢、睾丸及脑等处,在上述组织器官内继续发育成熟,到感染后的14~15天,裂殖体破裂,释放出成熟的球形裂殖子,这些裂殖子有三个去向:再次进入肝实质细胞形成肝型裂殖体;被巨噬细胞吞食而发育为巨型裂殖体;进入白细胞或红细胞开始配子生殖。肝型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还可重复繁殖2~3代,然后再转入配子生殖阶段的发育。
配子生殖 从成熟的裂殖子进入血液后,配子生殖的阶段就开始了。配子生殖阶段的大部分,即从裂殖子进入血液到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是在鸡体的末梢血液或组织中完成的,宿主细胞是红细胞或成红细胞以及白细胞。配子生殖的后期,即大、小配子体成熟后,释放出大小配子是在库蠓体内完成的。
孢子生殖 当库蠓吸血时,在鸡体末梢血液中的大、小配子体进入库蠓体内,在胃壁内迅速发育形成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渐渐增长,并继而形成卵囊。从大、小配子体进入库蠓体内到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卵囊需要2~7天,形成子孢子的最适宜温度是25℃。成熟的卵囊含有大量具有感染力的子孢子,聚集在库蠓的唾液腺中,再由库蠓吸血带入鸡的血液中发生感染。
三、流行特点
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库蠓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当气温在20℃以上时,库蠓繁殖快,活力强,本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南方地区多发生于4~10月份,北方地区多发生于7~10月份。
鸡的年龄与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感染率成正比,和发病率成反比。8月龄以下的鸡感染率和发病率都较严重,3~6周龄的雏鸡发病后,死亡率可达到10%~30%。8月龄以上的鸡虽然感染率高但发病率不高,前一年曾感染过的大鸡有一定的免疫力,一般无症状,也不会死亡。但未感染过此病的鸡会发病,出现贫血,产蛋率明显下降,甚至停产。本地土种鸡对该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四、临床症状
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典型症状多见于小鸡和中鸡,严重感染的病例,病鸡突然出血、喀血、呼吸困难而死亡,死前口流鲜血是最特征性的症状。感染稍轻的鸡可见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流涎,下痢,鸡冠和肉垂贫血苍白,两翅轻瘫,伏地不动,常在发病1~2天后因出血而死亡。
中鸡和大鸡感染后,一般死亡率不高。主要是由于虫体侵入红细胞内寄生,引起暂时性贫血的过程,表现为鸡冠苍白,排水样的白色或绿色粪便。中鸡发育受阻,成年鸡产蛋下降或停止。
五、病理变化及诊断
病死鸡显著特征是口流鲜血,鸡冠苍白,全身性出血,肌肉及某些内脏器官有白色小结节,骨髓变黄。
全身性出血包括皮下出血,胸肌和腿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各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特别多见于肺和肾,严重的可见两侧肺充满血液,肾包膜下有大片出血。心、脾、胰及胸腺等也见有点状出血,腭裂常被血样粘液充塞。有时气管、胸腔、嗉囊、腺胃、肌胃及肠道也见有出血斑点。胸肌、腿肌和心肌等浅部及深部肌肉,常见到白色小结节,肝脾也可见。结节有针尖大的,也有象粟粒一样大的,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
根据发生季节、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实验室检查,用病鸡的血液和脏器(肝脏、肾脏等)制成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发现血细胞中的配子体即可确诊,或者挑取肌肉中的白色小结节,做成压片标本,镜检发现圆形裂殖体亦可确诊。
六、防治
根据当地的发病史,掌握其发生规律与流行季节,在本病即将发生或流行初期,进行药物预防。以下药物可用作预防和治疗。
泰灭净 预防用混饲浓度为100毫克/千克饲料,治疗用200毫克/千克饲料,连用5~7天。
磺胺二甲氧嘧啶 预防用混饲浓度为25~75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时500毫克/千克饲料用两天,然后改为200毫克/千克饲料,再用3天。
磺胺喹噁啉 预防用混饲浓度为50毫克/千克饲料,治疗用100毫克/千克饲料。
乙胺嘧啶 治疗时20毫克/千克饲料,配合磺胺二甲氧嘧啶40毫克/千克饲料,连用1周。预防时用乙胺嘧啶10毫克/千克饲料,配合磺胺二甲氧嘧啶20毫克/千克饲料。
在产蛋期选择上述药物时应注意对产蛋的影响,对蛋鸡、种鸡要谨慎使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由于在尿中易析出磺胺结晶,导致肾脏损伤,因此,应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以减少磺胺类药物的结晶形成;在长期使用预防量药物时,要注意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可以轮换用药,必要时联合用药。
另外,防止鸡群与媒介昆虫(库蠓等)的接触和消灭媒介昆虫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