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54|回复: 14
收起左侧

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发表于 2006-9-14 17: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

目前禽的传染病发生的几大特点
疾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越来越不典型。
很多疾病都有免疫失败的报道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而且较普遍。
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十分普遍。
持续性、隐性感染增多,有些疾病的宿主谱增多。(病原携带)
很多病原发生抗原漂移、抗原变异。
新病不断出现、或老病新面孔出现
人兽共患病增多
混合感染和持续感染现象十分普遍


有些传染病的病原单独可能并不致病,但宿主感染这些微生物质抵抗力下降,使宿主对其他传染病原更易感。并会造成更严重损失。如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有些微生物平时存在于动物体内和周围环境中,不会引起动物患病,但自然应激会造成严重损失。又如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可继发支原体病,受寒或断水的雏鸡容易感染沙门氏菌

混合感染
1.禽流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十分普遍,结果使禽流感流行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2.ALV-J株和IBV的混合感染使鸡群发病率可高达45%以上,而单独用ALV-J或IBV感染则损失轻微;
3.禽痘苗污染禽流感曾造成禽流感的大流行;
4.禽痘苗污染MDV曾造成马立克氏病的爆发


我国新近出现和比较关注的家禽传染病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鹅红眼病:
鹅副粘病毒病
鸭传染性法氏囊
番鸭细小病毒病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腺胃炎)
家禽肾病综合症 (流行性水泻)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
家禽输卵管囊肿(鸡类传染性支气管炎 )
家禽呼吸道综合症(呼吸与生殖综合症)
禽流感
贫血综合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现状 从2000年以后,法氏囊发病日趋严重;
发病日龄拓宽,小龄化;3~140天都有报道。
免疫失败现象严重;目前几乎所有国产苗都不能有效控制IBD发生。
免疫抑制现象普遍存在,新城疫、大肠杆菌继发感染严重。
IBD疫苗与鸡痘等疫苗毒力协同作用

病死率比过去增加了,过去一般在10%以下,现在一般在13%~50%,雏鸡甚至可高达60%以上
病例不典型而且混合感染或者IBD综合征增多
IBD流行多在使用本病弱毒疫苗4~7天发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原因

IBD野毒污染严重,在我国超强毒占主要流行毒株;
我国普遍使用毒力偏强IBD冻干苗,同时IBD的免疫越来越早,疫苗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比较严重;
母源抗体不整齐,难以确定合理的首免时间;
IBD突变株出现,不同亚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为10-70%;
应激等其他因素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

IBDV有2个血清型,  I型IBDV对鸡具有致病力,对火鸡无致病力,但可使其产生抗体。Ⅱ型IBDV是从火鸡中分离到的,对鸡和火鸡都没有致病力。两个血清型病毒抗原的相关性小于10%,因此交叉保护力很差。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型IBDV的不同毒株,抗原性也有差异。根据病毒抗原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有人可将I型IBDV分为6个亚型,每个亚型可认为是一个病毒群,一般认为不同型的毒株的存在是造成IBD弱毒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I型IBDV有4种病毒蛋白,VPl—VP4,其中VP2有一个结构蛋白和中和抗原决定簇,可以刺激鸡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我国目前分离到的都为I型毒

法氏囊病的危害

IBD的流行不仅抑制或降低了雏鸡对多种疫苗(尤其是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而且提高了病鸡对某些微生物的易感性。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感染可能使新城疫苗效力下降30%~40%左右。使新城疫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和局部性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免疫应答受到显著抑制,同样,可使马立克氏苗的免疫效力降低20%左右。并发现IBDV变异株对新城疫疫苗、传染性鼻炎二联苗的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提高了病鸡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和新城疫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易感性和被侵害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免疫时间与免疫效果的关系

母源抗体的半衰期
肉 鸡:3-3.5天,肉用型种鸡:4.5天
蛋 用 型 鸡:5.5天
出壳后4天内不变 (母源抗体可以保护21天内不发病)
免疫抑制副作用大:对其他疫苗有不良影响鸡群免疫抑制 、突破母源抗体能力强:可早用疫苗,早形成抵抗力

防 制

1.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鸡法氏囊病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必须做好彻底地消毒,保证鸡场各环节的卫生。消毒卫生工作,必须贯穿种蛋、孵化全过程和育雏等阶段中。所用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种鸡群的免疫,将其母源抗体传给子代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
疫苗分活苗和灭活苗两类
活苗常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温和型或低毒型的活苗如D78、PBG98、LKT、LZD228等,这类活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但接种雏鸡后抗体产生较迟,抗体效价也较低,免疫保护效果不高,中和母源抗体的能力差

一类是中毒力型活苗如德国的鸡胚毒
Cu1m、BJ836、B87、Lukert细胞毒、IBD-B2苗等,梅丽亚 WS-2株此类疫苗接种雏鸡后,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雏鸡首免后5天产生中和抗体,7天达到较高水平,经二次免疫后,对Ⅰ型强毒的攻击接种鸡的保护率在85%~95%;另一类是中强毒力型的活疫苗如低代次的2512毒株、河北苗、J-1株等,此类疫苗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力和免疫抑制力。


3、免疫程序的制订:
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根据当地本病的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的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来决定,以便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①对于母源抗体水平正常的鸡群(种鸡在产蛋前和35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其后代),一般多采用12-14日龄中等毒力弱毒苗免疫1次,18-20日龄加强免疫1次。种鸡必须在产蛋前和35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②在低或无母源抗体时,用弱毒力苗(如D78)或1/2~1/3剂量的中毒力苗尽早免疫, 5~7日龄时第一次免疫; 14~16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第二次免疫;   ③如母源抗体参差不齐或不了解时, 5~7日龄首免,用弱毒; 12-14日龄第二免,用中毒力疫苗; 18~20日龄第三次免疫,用中毒力疫苗。④当环境污染严重或频繁发生法氏囊病时, 5-7日龄用组织灭活苗或浓缩苗免疫, 10-14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 也可在14-16日龄用中强毒疫苗如MB,M65等免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治  疗

1、在发病早期,使用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中草药方剂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减轻病症,控制疫情。(但是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草药和血清对法氏囊无效)
2、中草药方剂:1-2%生石膏,大清叶、板兰根、黄芪、柴胡、甘草。
3、提高鸡舍温度,避免应激反应,在饮水中加入肾药,有利于减少对肾脏损害,促进病鸡体质恢复,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到15%左右),同时提高维生素C含量,投服对症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病毒灵(吗啉胍)  每千克体重用0.1~0.2克,1日2次服用

对IBDV研究发现

1. 张曼夫教授从全国24省市收集的IBDV分离物和毒株,经序列分析发现我国存在IBDV超强毒,但未发现IBDV变异株
2.  经对46株IBDV的VP2高变区分析发现VVIBDV与细胞适应毒之间只有20~50个核苷酸差异,同源性只有88.3~94%,氨基酸差异仅为15-32个,同源性为88.3-91.4%;
3.  VVIBDV毒株间只有2-18个核苷酸差异,同源性93.3~99.3%,0~9个氨基酸差异,同源性95.2~100%;
4.  据报道,欧洲只发现IBDV超强毒,未发现变异株。而美国只发现IBDV变异株,未发现超强毒


目前的研究证明,I型分离株与标准毒株在抗原性上有差别,国外已报道多株I型IBDV的变异亚型,我国的IBDV分离毒株与疫苗株也发现在抗原性上有差别
变异IBDV的产生是由于关键性基因位点的缺失或者突变引起的。
以上表明重要疫病的致病宿主范围扩大
毒力突变的基础上有可能导致法氏囊新的血清型的出现


水禽:鸭、鹅等历来是新城疫和禽流感的贮主,正常水禽中分离到禽流感和新城疫很容易,水禽普遍带毒不发病。
以前曾有从水禽中分离筛选新城疫病毒作为鸡的弱毒苗。但近几年禽流感、新城疫造成水禽的传染流行,并损失严重。尤其禽流感染造成人的感染和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腺胃炎)

病毒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各品种种鸡均易感,20~80日龄多发,30~50日龄为高发日龄。发病率8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减少、白绿色下痢、眼肿流泪、咳嗽喷嚏、呼吸困难。解剖见腺胃较正常肿大2~5倍,胃壁增厚,乳头水肿、破溃,后期出血。
预防:传统的呼吸型和肾型传支疫苗不能预防本病。以分离毒株制备灭活苗可防本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V

病因
MD液氮苗(REV)
鸡痘野毒嵌入REV
污染REV的冻干苗+CAA、IBD、MD、J-ALV
吸血昆虫


REV病毒抵抗力较弱,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力度比较低,单独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污染的疫苗,尤其是液氮苗和嵌入完整REV的鸡痘
另外冻干苗对REV病毒的传播力度也较弱,但有CAA、IBD、MD、J-ALV等免疫抑制因素作用时,会增强其传播力度并延长其病毒血症。
3、据报道吸血昆虫可传播REV,引起腺胃炎,这在流行病学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防    治


1、用SPF鸡胚生产活疫苗;加强对REV等外源病毒的检测。
2、净化种鸡群,消除垂直传播
3、做好鸡痘的防制
4、研究开发REV疫苗


鸡类传染性支气管炎 (输卵管囊肿)

近年来,在产蛋鸡群出现一种以产蛋率低下,输卵管发育不良或积水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多发生在150-200日龄之间,且发病后无药可治,只能淘汰,损失巨大。
病因不明,一般认为由冠状病毒或衣原体引起。但是国内部分专家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表明,该病不是由衣原体所致,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即鸡群在早期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造成输卵管终生损伤,影响产蛋。


流行病学

1、各品种的鸡群都可发生,2000年以前多发于父母代种鸡群。近年来,商品鸡群发病率明显增高。仅发于产蛋鸡,无季节性、无品种差异,任何日龄产蛋鸡易感。病原污染场多以170~210日龄的产蛋高峰期暴发流行,但同场未产蛋雏鸡、育成鸡则不发,进口、国产各类传支疫苗免疫无效。
2、症状主要为产蛋下降,蛋型异常,初期有呼吸道症状出现,产异常蛋达25%左右。解剖此病无特征性肉眼变化,初期气管有粘液,卵泡充血,输卵管水肿。鸡群开产后陆续出现输卵管内积水的病鸡,病鸡出现的比例越大,产蛋率越低,一般高峰产蛋率为30-80%不等。个别鸡群淘汰病鸡后,产蛋率可达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发病的鸡群多是在寒泠季节育雏(一般在1-3月份)。连续多批育雏的鸡场易发生此病。
4、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即来自同一种鸡场的鸡群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
5、大量临床调查表明,鸡群在育雏期间感染,但多不表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产蛋期的症状是IB后遗症的表现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鸡群外观一切正常,但产蛋无高峰,一般为30-80%。
2、病鸡冠厚、鲜红(看上去有时比正常鸡的冠还红),腹部下陲。
3、解剖可见输卵管内有大小不等水泡,大的有600多毫升,小的有几毫升。积水是清亮、无色、透明、无味的液体。有些鸡输卵管无积水,但有盲端或输卵管峡笮或无输卵管口。
4、大多病鸡卵泡发育正常。有的鸡腹腔内有6-7个成熟的卵子,但没有完整功能的输卵管,无法产蛋。其他器官无异常。


治疗与预防

1、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表明,该病不是由衣原体所致,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即鸡群在早期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造成输卵管终生损伤,影响产蛋。
2、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淘汰病鸡。如鸡群产蛋率过低,应全群淘汰。
a)保证育雏期间的育雏温度的相对稳定,24小时内温差不能超过3-5℃。
b)育雏早期温度应尽量高,一般在1-3天可达35-38℃(只要在鸡群分布均匀情况下,温度高一点好)。然后每3天降2-3℃。
c) 已污染的育雏舍要严格消毒,且至少空舍1个月以上,才能进鸡育雏。
d) 1-3日龄用传支冻干苗滴鼻点眼免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禽肾病综合症(流行性水泻)

病原病因不明:鸡多发,一般认为由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导致。可由传支肾变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肾炎病毒而发(成年鸡不发病),鸡球虫、黑头病、禽霍乱、败血性鸡白痢等均可引起,此外营养代谢、药物、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均可造成这一病变发生。

病原病因不明:鸡多发,一般认为由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导致。可由传支肾变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肾炎病毒而发(成年鸡不发病),鸡球虫、黑头病、禽霍乱、败血性鸡白痢等均可引起,此外营养代谢、药物、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均可造成这一病变发生。

4.不同组织嗜性的IBV是集约化饲养环境造成的结果;
5.IBV是典型的多因素疾病,环境条件在该病发生与流行中起重要作用:大量使用抗生素、高钙饲料、高蛋白饲料、寒冷应激等都会使该病的临床表现和危害程度产生显著影响; 6.国内常用的IBV疫苗株(H120,H52,D41,MA5, C+M 等)均属于麻省型基因型。IBV虽多血清型,但这些疫苗对呼吸型和肾病变型毒株攻击均能产生良好保护;
7.采用多血清型毒株制备多价弱毒苗应慎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多重量感染

1.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感染率血清学检查:     40%~80%血清样品中对CIAV呈抗体阳性反应,表明曾感染过CIAV。用病毒核酸探针作斑点杂交试验,40%~60%的胸腺或骨髓样品呈阳性反应,说明鸡群正在感染CIAV。

2.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率检测:临床表现免疫抑制鸡群血清学方法检测48.5%的血清样品对REV呈抗体阳性反应,说明鸡群曾感染过REV.而临床表现健康鸡群,阳性率为13%,表明曾感染REV.用核酸探针做斑点杂交试验,则20~23%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检出REV前病毒DNA,表明正在感染REV

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型

I型:主要从水禽和一部分从鸡分离的缓发型毒株。
Ⅱ型:六十年代以前从北美分离的缓发型和中发型疫苗株。
Ⅲ型:两个早期从远东分离的速发型毒株。
Ⅳ型:第一次ND大流行从欧洲分离的速发型毒株及其后代变异株
Ⅴ型:七十年代早期从进口鹦鹉和感染鸡群中分离的强毒株。


Ⅵ型:六十年代后期从中东分离的毒株及后从亚洲和欧洲分离的速发型毒株。第二次ND大流行的毒株归于第V、Ⅵ型中,引起第三次ND大流行的鸽副粘病毒I型毒株被归于第Ⅵ型的一个亚型。
Ⅶ型:起源于远东,已引起了东亚和西欧多次ND爆发,是正在发生的第四次ND大流行的起源。
Ⅷ型:主要流行于南非.
NDV研究发现,NDV有9个基因型


对NDV研究表明

1.我国80年代主要以基因Ⅵ型为主,90年代以基因Ⅶ型(d,e亚型如F48E9)为主,鹅源NDV也是基因Ⅶ型;
2.常规的新城疫弱毒苗,LaSota,V4可以完全保护鸡群抵抗NDV强毒攻击;
3.目前来看选择新的NDV弱毒疫苗应慎重。NDV毒株毒力变化明显,但抗原性发生质的转变尚无证据
病原的毒力增强,抗原漂移和变异,出现超强毒株,变异株
1.抗原漂移:因编码基因点突变的累积导致少量氨基酸改变。
2.抗原变异:由于不同的抗原基因的重配引起表面抗原分子的广泛差异。   如: MDV(1980年出现超强毒,以后又出现超强毒,以及更强的超超强毒株);IBDV(超强毒和变异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7: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禽流感病毒H5亚型的遗传衍化分析

所有H5N1都属于欧亚谱系。根据HA基因可分为两个亚群。人源H5N1能引起小鼠全身感染;
另一亚群仅存在于呼吸道。两个亚群毒力不同,可根据载MDCK上产生的蚀斑大小来区分。


禽流感

1.973项目2002-2003年共收集鉴定107株禽流感,其中95株为H5N1,11株为H9N2,1株为H7N2。说明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2.H9和H5的部分毒株可造成小鼠的全身性感染。说明禽源流感病毒可感染哺乳动物;
3.我国分离的不同禽类的H5亚型禽流感均可感染鸡,并呈高致病力;
4.H9N2亚型禽流感存在欧亚群系和北美群系。H9N2有三个抗原亚群;
5.出现禽源、鸭源、鹅源等禽流感强毒株;
6.疫苗免疫鸡可防止鸡群发病,但不能阻止强毒再感染

疾病防治的几点意见

强调综合防治为主:切断发生的三个环节
1.致病原(数量、类型、毒力等)
2.宿主(健康状况、遗传抵抗力、免疫状况,患病史等)
3.环境(病原侵入途径、环境应激、卫生状况、环境管理水平、药物使用等)
加强对禽病抗体监测和疾病诊断应准确,简便,快速。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诊断方法,强调高新技术与常规诊断方法想结合

慎重科学地应用疫苗,特别是弱毒苗:目前鸡胚、细胞污染严重, RE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CELO(鸡胚致死孤儿病毒)。
实验室检测了一些种毒毒种、非免疫蛋,发现感染CELO十分普遍,应引起制苗工作者高度重视。
目前证明禽主要传染病的常规疫苗在防止疾病流行中是有效的,不宜轻易引入新的弱毒株或新的多价弱毒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8: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贫血综合征

由禽腺病毒引起的本病主要感染鸡和鹑、火鸡,多发于3~15周龄的鸡,其中 以3—9周龄的鸡最常见。在种鸡群或成年鸡群中往往不能察觉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隐性感染,种蛋孵化率低和雏鸡的死亡率增高。病鸡则显现典型的肝炎和贫血,本病可通过鸡蛋传递病毒,也可从粪便排出,因接触病鸡和污染的鸡舍而传递,感染后如果继发大肠杆菌病或梭菌病,则死亡率和肉晶废弃率均会增高。本病的发生往往与其他诱发条件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有关。以春夏两季发生较多。病愈鸡能获终身免疫。
引种谨防引进病鸡或带毒鸡,因该病经蛋传播。此外,本病也可经水平传播,故对病鸡应淘汰;经常用次氯酸钠进行环境消。       增强鸡体抗病能力,病鸡可以添加维生素K及微量元素如铁、铜、钴等,也可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相应药物,以防继发其他细菌性感染。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传染性贫血病毒可以增加本病毒的致病性,因此应加强这两种病的免疫,或从环境中消除这些病毒。



                                                                     
杨小勇
中大兽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来自
河南洛阳
发表于 2006-9-15 14: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

来自
安徽省宣城市
发表于 2006-9-15 18: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我收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我是搞兽药的,不是兽医,因此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来自
山东省 日照市 东港区
发表于 2006-9-16 1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02年做的了,一些观点需要修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来自
河南洛阳
发表于 2006-9-17 11: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很好。以后发扬。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7-17 14:34 , Processed in 0.268431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